(共32张PPT)
——鲁迅单元第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揣摩语言,领会词语的讽刺意味,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1
2
3
学习重点
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其代表作品主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集:
《华盖 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特点:
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大中取小,小中见大。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
文体介绍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且介亭杂文》缘起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反动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产生“盲目排外思想”。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是《拿来主义》,着重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活动一:文本研习(体会鲁迅杂文特点)
1.本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本文的思路是?
议论文常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本文思路:为什么要拿来→拿来主义是什么→怎么拿来 破立结构
破立结构:是一种议论文驳论写作中的一种。指对敌论先加以批判驳斥,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先破后立。常言说:“不破不立,不塞不流。”“破”“立”是论证中难以避免的环节,只有“破”“立”得当,才能观点清晰,旗帜鲜明。
活动二:文本探究
1. 就全文来看,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落后挨打
——实质:媚外、投降
危害:亡国、贻害子孙
——“送来”糟粕,荼毒不浅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作者的态度 :否定了闭关主义
2. (1)分析“闭关主义” 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的态度:否定送去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3)分析“送来主义”的实质、做法和后果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做法:
英国鸦片
德国废枪炮
美国电影
日本小东西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结:指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去取,也就是说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
3.什么是拿来主义?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无来
(有悖于交往原则)
第二层: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
(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
(应重视现实教训)
4. 理解“怎样拿来”
(1)在提出“拿来主义”后,作者为什么要提到“大宅子”?“对待“大宅子”,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作者对这些态度持什么态度?(可做表格)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文章列举了三种人的三种态度。
孱头:不敢进门,不敢接受,逃避主义。
昏蛋:放火烧光,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废物:接受一切,全盘肯定,投降主义。
作者批判这三种态度。
(2)讨论:“拿来主义”者是怎样对待文化遗产的?“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
1
2
3
鱼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2
4
姨太太
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拿来主义” 的实质
①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喻指事物中坏的、无用的部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最好的部分,舍弃其中坏的、无用的部分。
② 批判地继承。对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取舍,学会扬弃。
③ 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在去掉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上,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用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推动当前社会向前发展。
“拿来主义”的逻辑图
①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讨论,这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萝卜、白菜”“鸦片”“烟枪和烟灯”及“姨太太”等当时人们熟悉的事物作比方,具体、通俗、形象,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破立鲜明,取舍清楚,不仅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而且漫画式地勾勒“孱头”“昏蛋”“废物”等形象,语言生动,妙语横生。
②对比论证的方法
把孱头、昏蛋、废物的做法与拿来主义者进行对比,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5.如果最后一段五句话是五个问题的答案,应提哪五个问题?“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1)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对待呢?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4)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5)实行“拿来主义”重要性和迫切性?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小结
作者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之后要“创造”,建设民族新文化。
“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创造出新文艺。要推陈出新,就必须勇于批判继承。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
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6.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活动三:品味作品语言
思考,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幽默、犀利、讽刺。
请浏览1~5段找出这样的语言,试作赏析。
示例1:“不知后事如何”
【赏析】“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在调侃中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
示例2:活人代替了古董,这也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赏析】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进步”是反语,实为后退。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示例3: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赏析】反动政府实际上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是描写了他们大方媚外卖国的行径,反语,深含蔑视、嘲讽之意。
示例4:否则太不“摩登”了
【赏析】讽刺反动文人无耻地奉行“送去主义”,趋时逢迎,赶时髦。
示例5: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赏析】反语,“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的反面意思是实为糟粕。
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鲁迅的语言风格主要表现为杰出的幽默才能和卓越的讽刺艺术,他们使鲁迅的杂文机趣横生。
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指出了正确地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主旨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