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古代印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几个肥沃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初也是最伟大的文明”。这里强调的产生伟大文明的共同因素是( )
A.政治基础 B.历史条件 C.经济基础 D.地理条件
2.大河流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人类文明。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B.种姓制度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
C.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代表
D.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3.“一个种姓与另一个种姓有所区别,各种姓之间不许因通婚而混淆起来,各种姓因地位不同而完全不同,每个种姓都有它特别的、不变的职业。”马克思的这番话揭示的制度出现在( )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古巴比伦 D.古代希腊
4.“在权利方面,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但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曾有一套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是禁锢人民的枷锁。在当时的等级中掌管宗教的祭司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5.文物古迹见证历史。如图反映的文明成果起源于哪一地区( )
A.古代埃及 B.两河流域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6.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中有4个等级,按照地位高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吠舍 ②婆罗门 ③首陀罗 ④刹帝利
A.②①③④ B.②④①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7.数学中我们经常要用到阿拉伯数字,发明阿拉伯数字的是( )
A.古代印度人 B.阿拉伯人 C.古巴比伦人 D.希腊人
8.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大河流域产生的。与“种姓制度.创立佛教”相关的古代文明是( )
A.古中国文明 B.古埃及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古巴比伦文明
9.
文明古国 国家机器与制度 大型工程 文化
古埃及 军队、刑法、法老 金字塔 太阳历
古印度 种姓制度 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据表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A.多样性 B.一致性 C.互信性 D.互鉴性
10.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其中国王、官吏属于是
A.首陀罗 B.刹帝利 C.吠舍 D.婆罗门
11.“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段史料反映了古印度( )
A.众生平等的思想 B.佛教传播广泛
C.奴隶制度发达 D.社会等级森严
12.下列场景符合印度种姓制度史实的是( )
A.刹帝利在自家农田中干活
B.婆罗门开坛设法,祭祀天地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罪嫌疑人
D.首陀罗率兵出征,开拓疆土
13.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种姓制度”,第三等级是( )
A.首陀罗 B.吠舍 C.刹帝利 D.婆罗门
14.玄奘游历印度时记录道:“屠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不能住在城里,且行走时只能走路的左边……”该记录印证了古代印度
A.封君封臣制度 B.繁荣的早期文明
C.佛教思想盛行 D.森严的等级制度
15.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点是
A.建筑风格相似 B.欧亚文明起源
C.宗教信仰趋同 D.农耕文明发达
16.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曾推出过一部大型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生动再现了亚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悠久灿烂、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文明图景。以下文明成就可以在片中展现的是( )
①金字塔 ②《汉谟拉比法典》 ③佛教 ④阿拉伯数字
A.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17.据古印度《梨俱吠陀·原人歌》(注:原人,古印度婆罗门教的神名)记载: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这种比喻的目的是
A.论证种姓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B.明确各种姓之间的职业分工
C.强调古印度是多民族的国家 D.规定首陀罗是“不可接触者”
18.“印度文明我们了解得最少,它的文字至今还没有解读出来。对它的研究,目前只能依赖考古发掘。”要了解印度早期文明可以发掘( )
A. B.
C. D.
19.弗罗兹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家财万贯。他有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你认为他可能实现的愿望是( )
A.向国家多纳税,寻求国王授予爵位
B.向神庙中的婆罗门上供
C.雇佣一名武士,保护财物不受侵犯
D.娶一个貌美公主做妻子
20.下列建筑与宗教连线正确的是( )
A.清真寺一道教 B.教堂一伊斯兰教 C.寺庙一佛教 D.道观一基督教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以下是古代某国的法律条文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律】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律】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请回答:
(1)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是指哪些人?
(2)述材料中地位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
(3)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南亚哪一国家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的实质。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种姓制度这棵“参天大树”虽然已经开始腐烂崩溃,但倒下的速度却十分缓慢。现实情况也的确如此。在目前印度政治和经济生活中,高种姓出身的人仍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和经济命脉。
材料三
(1)材料一、二反映了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请指出婆罗门和刹帝利所处阶层及权利?
(2)除以上四个等级外还有哪一类人?
(3)材料三是佛教传到中国后的建筑,佛教创立者是谁?何时传到中国的?
(4)佛教为什么会被广大民众接受?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上图中的石碑上刻有这样的内容: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许可,就把不属于他的奴隶的奴隶标志剃掉,那理发师的手应砍掉。如果有人骗理发师这样做,就要处以死刑。
材料三:见下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石碑上铭刻着哪部古代法典 它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怎样?
(2)材料二的规定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3)材料三反映的是古代印度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对古代印度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东、印度和中国的几个肥沃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初也是最伟大的文明”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东、印度、中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因此这里强调的产生伟大文明的共同因素是地理条件,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项。
2.B
【解析】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文明成果,B项符合题意;金字塔是古埃及的文明成果,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解析】根据题干“一个种姓与另一个种姓有所区别,各种姓之间不许因通婚而混淆起来,……每个种姓都有它特别的、不变的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神权。第二 等级刹帝利,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B项正确;题干揭示的制度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希腊”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4.A
【解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所以掌管宗教的祭司属于婆罗门,A项正确;B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A项。
5.C
【解析】题目中“释迦牟尼佛像”是佛教雕塑。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人民不满,反对婆罗门特权的情绪不断高涨;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就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 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C项正确;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不是古代埃及,排除A项;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不是两河流域,排除B项;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不是古代希腊,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解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②④①③排序正确,B项正确;ACD项排序不正确,排除。故选B项。
7.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人发明0到9的计数法,后来被阿拉伯人改造并传到世界各地,被称为阿拉伯数字,A项正确,排除B项;CD项不符史实,排除。故选A项。
8.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古印度文明产生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它产生了种姓制度,创立了佛教,深刻影响了后世社会,C项正确;古中国文明文明是甲骨文, 古埃及文明是 金字塔,古巴比伦文明是《汉摩拉比法典》,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和古印度在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方面的发展各有特色,可见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无法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其中国王、官吏属于是刹帝利阶层,不是首陀罗、吠舍和婆罗门,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可知,这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印度等级制度森严,总共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瓦尔那。他们是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集团,传授吠陀,解释法律,也时常直接参与政事;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瓦尔那。他们是掌握军事行政的武士集团,可以征收赋税,无权传授吠陀;第三等级是吠舍瓦尔那。他们是从事农业、牧业、商业和手工业等职业的平民大众,没有政治特权,却要交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瓦尔那。主要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和一些丧失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也不能参加宗教活动,D项正确;根据材料婆罗门为口,刹帝利为双臂,吠舍为双腿,首陀罗双脚,地位依次下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教传播和 奴隶制度发达,排除B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所以符合种姓制度史实的是婆罗门开坛设法,祭祀天地,B项正确;在自家农田中干活的是吠舍,排除A项;吠舍没有权利在法庭上审判犯罪嫌疑人,排除C项;率兵出征,开拓疆土的是刹帝利,排除C项。故选B项。
13.B
【解析】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14.D
【解析】古代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各个等级之间地位不平等。材料中“夫、渔夫、舞女、刽子手和清道夫之类的人”给予特殊的规定,体现出森严的等级制度,D项正确;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制度,排除A项;繁荣的早期文明和佛教思想盛行与材料中等级制度森严不符合,排除B和C项。故选D项。
15.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它们都发源于大河流域,都建立起奴隶制国家,都以农业经济为主,D项正确;建筑风格相似、欧亚文明起源、宗教信仰趋同与题干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属于亚洲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佛教属于亚洲古印度的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达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比数字”,属于亚洲文明,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金字塔属于非洲古埃及的文明成就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梨俱吠陀》将婆罗门比作原人的嘴、刹帝利比作原人的双臂、吠舍比作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比作原人的脚,其目的在于论证种姓制度存在的合理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各种姓之间的职业分工,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古印度是多民族的国家,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首陀罗是“不可接触者”,排除D项。故选A项。
18.A
【解析】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哈拉帕遗址属于古印度的文明成就,A项正确;空中花园、金字塔、帕特农神庙遗址分别属于古巴比伦、古埃及和古希腊的文明遗址,排除BCD项排除。故选A项。
19.B
【解析】弗罗兹是公元前1500年印度一个非常善于经营的富有商人,家财万贯,他有很多愿望,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向神庙中的婆罗门上供的愿望可能实现。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B项正确;种姓制度下不存在向国家多纳税,寻求国王授予爵位。排除A项;商人属于第三等级,不能雇佣一名武士,保护财物不受侵犯以及娶一个貌美公主做妻子,排除C和D项。故选B项。
20.C
【解析】佛教的建筑主要是寺庙,C项正确;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建筑,排除A项;教堂是基督教的建筑,排除B项;道观是道教的建筑,排除D项。故选C项。
21.(1)婆罗门:雅利安人中的祭司;刹帝利:雅利安人中的军事贵族;吠舍:普通的雅利安自由民;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2)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原因: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3)国家:印度。制度:种姓制度。实质: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解析】(1)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各等级界限森严。在古代印度,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首陀罗。
(2)根据材料“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律】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可知,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因为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3)根据材料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可知,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它实质上是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22.(1)婆罗门为第一等级,掌管祭祀;刹帝利为第二等级,掌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
(2)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
(3)释迦牟尼(乔达摩 悉达多);公元前1世纪传到中国。
(4)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特权,宣扬“众生平等”,教义通俗。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婆罗门为第一等级,包括祭司和贵族,掌管祭祀;刹帝利为第二等级,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下,除了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在社会上 遭到难以忍受的歧视和凌辱。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公元前1世纪,佛教传到了我国。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佛教教义通俗,因此被广大民众接受。
23.(1)《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表述不完整不得分)
(2)古巴比伦是个奴隶制国家,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完全受主人的控制剥削。(言之成理)
(3)种姓制度阻碍印度社会的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可知这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颁布的《汉莫拉比法典》,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莫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分析出古巴比伦是个奴隶制国家,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完全受主人的控制和剥削。
(3)根据材料三图片的内容可知这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婆罗门(祭祀僧侣)、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平民)、首陀罗(农奴和奴隶)四个等级,前三个等级享受教育权利,第四个等级无受教育权。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