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法国)
了解作者,积累“坍塌、不毛之地、刨根问底”等重点词语。
继续练习默读,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并勾画关键语句。(重点)
精读中间叙述部分,揣摩细节描写,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学习目标
走进作者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 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著名的加拿大绘本、动画大师弗瑞德里克 拜克用5年时间,绘制20000张图片将他的作品《植树的牧羊人》制作成一部30分钟的动画片《种树的牧羊人》,并感动了人们,仅一年时间,人们就在内魁北克省种下150万株树。
一 掌握字词
读读写写
栋( ) 拣( ) 戳( ) 慷慨( )
帐篷( ) 废墟( ) 坍塌( ) 呼啸( )
滚烫( ) 张扬( ) 溜达( ) 琢磨( )
微薄( ) 酬劳( ) 硬朗 水渠( )
流淌( ) 光秃秃(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
薰衣草( )干涸( ) 山毛榉( )白桦树( )
挺拔( )
dònɡ
jiǎn
chuō
kānɡkǎi
zhànɡ
xū
tān
xiào
tànɡ
yánɡ
liū
zuó
bó
chóu
qú
tǎnɡ
tū
páo
xūn
hé
jǔ
huà
bá
字词清单
多音字
( )刨根问底( )刨冰
刨
páo
bào
( )应征
( )应该
应
yìnɡ
yīnɡ
【串句记忆法】 他这几天一直在琢( )磨怎么能把这个木刻雕琢( )得更精巧
zuó
zhuó
意为“思索,考虑”读“zuó mo”;意为“雕刻和打磨(玉石);加工使精美(指文章等)”读“zhuó mó”。
词语集注
慷慨
干涸
不毛之地
刨根问底
微薄
沉默寡言
连锁反应
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文中用作动词,长庄稼。
比喻盘问追究事物的根由、底细。
微小单薄,数量少。反义词是丰厚。
形容人性格沉静,很少说话。寡,少。
干枯,没有水。形容河道和池塘。
比喻若干个相关的事物,只要一个发生变化,其他都跟着发生变化。
大方,不吝惜。多用于书面语。
二 厘清结构
预学检测:
默读的方法
不发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读。
眼到、心到、手到。
注意速度,减少眼睛停下来的时间与次数,尽量不回视,逐步扩大扫视范围。
预学检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方法提示:标题提问法。谁?在哪里?经过多少时间?做了什么?结果如何?)
预学检测:
文章是以什么顺序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以时间顺序讲述了一位牧羊人,在阿尔卑斯山高地牧羊,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那里种树,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变成富裕的村庄的故事。
研学:
1.请勾画出“我” 上高原所见不同景象的关键语句,看看这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什么?
议论 叙述
议论 本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叙述—议论”。文章主体为叙述,按照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
慷慨无私、难得的好人
1
2-12
1913年初见牧羊人
一个人住,沉默寡言,牧羊种树,一丝不苟
一片废墟,不毛之地,狂风呼啸,毫无生气
13-17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改养蜜蜂;一直种树,沉默寡言
树木茂盛,鲜嫩挺拔;有了溪水
18
1920年开始屡见牧羊人
一直种树
—
19、20
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牧羊人
已经87岁,和一万多人共同生活
微风飘着香气、泉水源源不断
21
伟大、敬佩
整体感知
深情朗读,荒原巨变:
1.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低,慢,失望)
2.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惊喜)
3.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缓急缓,震撼感)
三 品析人物和语言
研学:
2、研读课文,并以“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对牧羊人的认识。(结合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提示: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等
环境描写和他人评价
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无私奉献)
他要把好的橡子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一丝不苟)
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坚持不懈)
几十年如一日地种树,昔日的荒原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坚持不懈)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安静忠厚)
概括人物形象:
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勤劳能干、 一丝不苟 、干净利落、 坚持不懈(有毅力 、执着)、无私奉献、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人。
考点
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真题模拟] 第2段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对表现牧羊人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
(1)了解自然环境描写常见的作用,联系课文进行分析;
(2)突出环境描写在烘托人物形象、铺垫故事、暗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模式] 用了自然环境描写的方法,烘托了……人物,表现了……主题,为……做铺垫等。
[参考答案]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返回
通过牧羊人的房间、餐具、地板、胡子、扣子、补丁的针脚等细节,表现了他勤劳认真、干净整洁、热爱生活、一丝不苟的特点,暗含“我”对牧羊人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特点也是牧羊人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5段详细描写了牧羊人房间里的物品及牧羊人的衣服扣子等,有什么作用?
这篇故事是以“我”的见闻来叙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推动故事发展。“我”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是“我”发现了牧羊人,是因为“我”对牧羊人充满好奇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①
“我”是故事的讲述者,“我”目睹了荒地变成沃土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描述出来,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②
通过“我”的感受和评论,刻画了牧羊人这一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形象,使文章更能打动人心。
③
探究主旨
第11段最后两句话。
联系前文,老人的妻儿都相继去世,老人更加重视生命,和其他人的破坏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的是老人对生命的呵护和对美好的向往。
1.牧羊人为什么要选择种树?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探究主旨
2.老人植树后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结合荒原前后状况的语句分析,提炼关键词并填空,说明理由
老人让______变为________。因为xx。
老人坚持植树带来了哪些变化?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中心句
荒原
绿洲
环境改变
荒凉
活力
氛围改变
痛苦
幸福
心情改变
灰色
绿色
色调改变
逃离
归来
方向改变
评学:
现实中的“牧羊人”:
杨善洲(1927年1月4日-2010年10月10日),男,汉族,中共党员,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3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评学:
55年来,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荒漠上徒手种下112万亩人工森林,将森林覆盖率提高至80%。从1棵树到112万亩,从一大片荒漠变成一大片森林,塞罕坝人让世界看到人类正在创造绿色文明的奇迹。
中国“奇迹”:
评学:
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在通过不同方式贡献着一份力量:
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
读了牧羊人的故事之后,我们有什么样的感受?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