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作者介绍
穆青,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近代新闻记者。
冯健,解放前夕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
周原,新华社高级记者,1944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
焦裕禄
(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 男,汉族, 山东淄博博山县北崮山村人,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
在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时所表现出来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被后人称之为"焦裕禄精神"。
走进人物
河南省兰考县位于黄河故道,饱受风沙、内涝和盐碱“三害”。1962年底,焦裕禄出任兰考县县委书记。当时正是兰考三害严重时期,全县35万人民面临着生存考验。为解决兰考的灾害问题,焦裕禄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身患肝病仍跑遍全县120个村庄,带领全县群众封沙、治水、改造盐碱地,取得明显成效。他身染重病,疼痛时便用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病逝,终年42岁。
走进人物
文体介绍
通讯:有记叙文的特点,可以记叙描写,有人物和事件;有新闻的特点,必须真实,有时效性。同时通讯又具有二者没有的特点;可以加入作者的观点和评论。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报道内容,重在表现人物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
整体感知
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尝试归纳文中所写焦裕禄的具体事迹
导语部分
一、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二、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三、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四、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你们把沙丘治好
五、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就任书记
狠抓三害
排忧解难
带病工作
病危住院
人民怀念
焦裕禄同志具有怎样的精神?
初读文本
第一节:如何理解“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比喻凡事跟在别人后边学样,不如自己去开拓创新。
周原《中原大地》:“查风沙要查到沙落尘埃!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们要亲自掂掂三害的分量。”
(实事求是,务实创新)
第二节:“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 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 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
为什么要插入这样一个故事?
反映焦裕禄心系群众,忘我工作的宝贵品质。
同时也表明人民群众对新中国的拥护和爱戴。
突出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之间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
关心群众的同时,又严于律己。
第三节:“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在描写焦裕禄同志和肝癌斗争时,文章都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动作描写。如“他经常把右腿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
语言描写。如他说:“开会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
(热爱群众,无私奉献)
第四节:“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一本《毛泽东选集》,一本《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在《毛泽东选集》和《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两本书的指引下,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化表现,也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修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五节:“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1)写1965年春天有人到焦裕禄坟前看望,表达缅怀之情
——集中展现焦裕禄在兰考的生命足迹
(2)用一连串数字表现三年来兰考抗灾取得的成绩
——歌颂这一战胜自然的伟大成就
(3)写焦裕禄给兰考人民的精神财富
——预言焦裕禄精神能在兰考地区生根、发芽,结果
(最后一段,换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表达歌颂赞美)
第五节:“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他还活着”有几层含义?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人们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不断开创新的奇迹。
(肉体虽死,精神永存)
焦裕禄精神总结:
1.实事求是,务实创新
2.艰苦朴素,严于律己
3.关爱群众,无私奉献
4.勇敢乐观,廉洁奉公
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篇报道怎么体现焦裕禄精神?
深入探究
(1)选取典型材料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
本篇通讯记录时间:
焦裕禄到兰考上任的1962年冬天——焦裕禄去世一年左右的1965年
本篇通讯记录空间:
覆盖兰考全县90多万亩地、120多个大队,还有焦裕禄入住的医院。
全文材料围绕“焦裕禄精神、品格”精心挑选典型而具体的材料。
(2)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文
从全文结构来说,以时间为线索,将新闻材料精心串联起来,不同的主题,共同服务于彰显焦裕禄精神这样一个核心主题。
每一节小标题是按照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和品质,按照时间为线索进行安排,每一节中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例如第一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通过焦裕禄身先士卒下乡调研,表现他忘我工作的品质。每个标题都是焦裕禄品质的一个侧面,而加起来则形成了一个立体的焦裕禄。
(3)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
①人物言语
引子中记述焦裕禄下乡情况时,大量记录了他的语言:“见到沙丘,他说……”,“见到涝洼窝,他说……”,“见到碱地,他说……”,“转了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三次“见到”,写出了他所到地方之多;四次“他说”,表现了他的勇气和斗志。
“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这几句表现焦裕禄坚定的信仰,乐观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令人敬佩;
“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这几句表现他不顾个人安危,牢记责任,公仆情怀,令人感动;
“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 ”这几句表现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一切为了人民,令人动容。
(3)通过言行再现人物风范
②人物行动
当别人因焦裕禄身体有病劝他不要下乡时,他坚定地回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说完就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坚持亲自调研。
“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有时夜晚蹲在泥水处歇息……”与大家同甘共苦,一心为了工作。
“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表现他对风雪到来时人民生活的深深忧虑,同时也在思考着解决方案。
“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面对风雪灾害,他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
特别是很多表现抵制肝痛的细节,如“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弯着腰走向车站”,读来令人心酸难忘。
(4)记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抒情、描写和议论。
引子部分,第1段记叙,第2段记叙兼有议论,第3段描写,第4段以议论为主。
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将焦裕禄推进到一个紧要“关口”,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身上的责任与使命。
第3节第2段直接写他的肝病状况,以记叙为主,穿插“踩”“顶”“揣”“按”等一系列动作细节描写,末两句又融入了议论和抒情,焦裕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