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1.掌握本文语言特色,品味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体会反语的强烈讽刺效果
2.感受雨果伟大的人格魅力,体会信中流露的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学生热爱全人类的情感。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新课导入
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作者介绍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于1772年全部完成,构成三位一体的园群。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建成150余处各具特色的景区,是当时中国最出色的行宫别苑,并通过传教士的介绍而蜚声欧洲。
知识备查
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不满足在华既得利益,制造借口,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对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全人类立场上,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这封书信。
写作背景
箱箧( ) 珐琅( )( ) 眼花缭乱( ) 惊骇( )
赃物( ) 晨曦( ) 瞥见( ) 劫掠( )
láng
hài
zāng
qiè
fà
liáo
读清字音
xī
piē
jié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得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10)
转述巴特勒来信的观点和目的,点明写信的原因。
作者高度赞美圆明园的灿烂辉煌,强烈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如何理解这种立场?
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整体感知
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这封回信中,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焚掠圆明园持什么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焚掠圆明园的罪行进行了谴责,对遭受劫难的中国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在这封回信中,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并焚掠圆明园持什么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运用夸张和想象,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运用比喻和反语,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前者是展示美好,后者是展示美好被毁灭,前后对比,以此控诉罪行。
第3段园林之美:艺术价值
作者认定的圆明园的艺术价值是什么?
世界奇迹
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亚洲文明的剪影
园林之美:物质载体
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建筑材料和装饰?
大理石,玉石,青铜,瓷器;
神殿,后宫,城楼;
琉璃、珐琅、黄金;
花园,水池,喷泉;
成群的天鹅、朱鹭、孔雀等。
一个梦
雨果明知圆明园是皇家园林,却依然说它是为了各国人民而建,为什么?
雨果认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即圆明园所承载和体现的文化属于人民属于全人类。雨果的眼光与胸怀超越了国别与民族的界限,具有了普世情怀。
园林之美:性质归属
写法品析
作者是如何表达谴责观点的呢?
作者是通过反语来表达谴责。词语如“更彻底、更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手挽手,笑嘻嘻”等。句子如“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语的作用是讽刺,表现了不动声色的深沉的愤怒。
文句品析
为什么说“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这种见解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着的尊重。
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文句品析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怎么理解这句话
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 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 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手法品析
铺陈手法
所谓铺陈即进行详细地叙述,此手法的运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针对巴特勒认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看法,作者是匠心独运,采取用墨如泼的铺陈手法,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把这一中西合璧的艺术瑰宝神奇地显现于世人眼前。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理应得到世人的珍惜、爱护,但是,它却被劫掠、焚毁了。
作者尽情挥洒笔墨以渲染圆明园的美景,显而易见,也在为后文抒发感情、发表议论起铺垫作用。
手法品析
鲜明对比
东方艺术典范圆明园与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相比,突出了圆明园这东方艺术典范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圆明园这一旷世之园的富丽堂皇与英法联军对它的劫掠、焚毁相比,暴露出英法联军的滔天大罪;
欧洲人的“文明”和中国人的“野蛮”相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洗劫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使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一清二楚。
文中多处对比的使用,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效果。
手法品析
妙用反语
反语又称“反说”“反辞”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揭示英法联军劫掠行径部分并未直接用强烈谴责的语言,但是却达到了强烈谴责的效果。
课文品析
雨果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果是一个具有清醒头脑、正直的良知和公正立场的人道主义者。
雨果对英法联军的态度
公正客观
雨果与巴勒特上尉的交锋
雨果是否并不热爱法国
不畏强权
深沉的爱
拓展延伸
1.一个人只要干了一件坏事,就想干尽一切坏事,除非他发了疯才会中途停止。 ——雨果《巴黎圣母院》
2.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购几棵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悲惨世界》
3.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 ——雨果《吕意·布拉斯》
雨果的名言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交代写作缘由:征求远征中国的意见
“我”的全部赞誉
表明自己的态度:同情中国,谴责英法
盛赞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抨击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博大胸怀 高尚品质
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
——雨果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