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卷(附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练习卷(附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4:5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练习卷
(时间:6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
(一)把句子规范、端正、整洁地写在横线上。
面对着花团锦簇的春日,或月亮似水的秋夜,我想念的是故乡矮墙外碧绿的稻田,与庭院中淡雅的花香。 ——选自琦君《留予他年说梦痕》
(二)看拼音写词语或根据要求修改词语。
1. 这个xiá( )子,大小shì yí( ),做工jīng qiǎo( )。看,biān kuàng( )上雕刻的guì huā( )栩栩如生,还qiàn( )上黄宝石做花蕊,yùn wèi( )十足,令人看了就心生ài mù( )。不用说我也dǒnɡ dé( ),这不是普通的工艺品,而是匠人的心血。
2. jiǎn ( )漏 ( )陋 ( )验 作( )自缚
3. 判断下列选项中的字音或字形是否正确,有误的请圈出并依次订正在括号里。
A. 一亩(mǒu)地 箩(luó)筐 嫌弃 播种 ( )
B. 黛(dài)青色 垂蔓(màn) 糕饼 望梢 ( )
C. 榨(zhà)干 沉浸(jìng) 恩惠 忘确 ( )
D. 大腹便便(biàn) 嗜好(shì) 浇水 孤独 ( )
(三)选择题,请把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进括号里。
4. 下面带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 瓜熟蒂落 熟能生巧 B. 伏案 拍案叫绝
C. 开辟 辟谣 D. 韵味 琴韵悠扬
5. “安稳”一词有多种意思,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
A. 白鹭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
B. 它们都安稳摆在书架上等着被重新发现。
C.听了他所讲的一切,我游移不定的心稍稍有些安稳。
D. 经他在画上这么一改,那棵松树便安稳地扎根在岩石之上了。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他是一位出色的素描画家,他的作品可谓是神气十足。
B. 每天上学前,妈妈都会再三吩咐我要认真听课,勤做笔记。
C. 面对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灰心,仍然不动声色地坚持创作。
D. 整场开幕式都非常令人振奋,导播的几个微小的技术失误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
7. 给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便宜:A. 价钱低,实惠 B. 不应得的利益 C. 使得到了便宜
(1)这么漂亮的衣服以这么低的价钱卖给了你,真是便宜你了。 ( )
(2)今天是淘宝“双十一”大促销,很多商品都很便宜。 ( )
(3)喜欢占便宜的人是不会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的。 ( )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
意萧瑟的气氛
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
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③①②⑤④⑥ B.②⑤④⑥①③ C.①②⑤⑥④③ D.①③②⑤④⑥
(四)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9. 课文《桂花雨》是作者冯骥才所写的散文,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 )
10.“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这句话在描写事物上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梅花的品格和骨气。 ( )
11.古诗《蝉》是一首咏物诗,和它写法相同的古诗还有《竹石》、《墨梅》等。( )
(五)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2. ______________,每每看见它__________________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__________________。
13. ___________________,时有一只两只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里的画。
14. 唐代 写的《蝉》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 读
(六)阅读短文《国宝――大熊猫》,完成练习。
国宝――大熊猫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渐渐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但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季节关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没有积雪或积雪较少的山谷地带。冬天照常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夏秋两季则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带活动。天气炎热时,也常到山沟里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时候还下水游泳。
大熊猫性情孤僻,平时独来独往,只有在发情期,雌雄才暂时同居。它们的繁殖力很低,一般每胎产一仔,有时可产两仔。分娩期间多以枯树洞为巢穴。刚生下来的仔熊猫很小,不易成活。大熊猫从出生到长大为成体约需两年左右时间。
正因为大熊猫繁殖艰难,存活又难,所以如今我国野生的大熊猫屈指可数,估计只有1000只左右。
15. 选文围绕“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这一中心,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请补充完整。
16. 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猫熊”之所以被误写为“熊猫”,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把博物馆说明牌上的名称从左往右认读了。 ( )
(2)熊猫与一般的熊不同,放弃了肉食习惯,只吃素食。 ( )
(3)季节对熊猫的活动范围有很大的影响,以3000米为基准,春夏两季在此基准线以上范围内活动,秋冬两季在以下范围内活动。 ( )
17. “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了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一句的“最少”一词能否删去,并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短文《那一盏马灯》,完成文后练习。
那一盏马灯
作者:赵爱心
①当你的眼晴,被雄伟的雕塑、巨大的油画,填充得目不暇接的时候,那一盏马灯,不期然地出现在你面前。锈迹班驳的铁制外壳,沉淀看逝去的岁月和风雨;圆形的玻璃腹部,依稀可见当日的明亮与清晰。它安静肃穆,却自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吸引着你去倾听它背后那段感人的故事。
②那是1948年的一个夏夜,暴雨突至,将西柏坡后山的几个窑洞冲得坍塌,几名同志被困其中。得知消息的周恩来副主席忧心如焚,一手提着这盏马灯,一手抓着铁锹亲自到现场抢险救人。当天夜里,他又提着这盏马灯一一去检查其他窑洞。
③这盏马灯,见证了那夜的暴雨,那夜的坍塌,那夜的泥泞,也见证了那充满关爱的焦急的眼睛和那裹满泥巴的奔波的双足。它被那只温暖的大手提着,心甘情愿地燃烧,为困境中的人们, 输送着热力与光明。我想象着黑暗中那簇小小的灯芯的燃烧,仿佛看到了伟岸身躯下,一颗有力跳动的心脏。
④十八年后的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年近古稀的周恩来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救灾指挥部里,也是在这样的一盏马灯下,听取着汇报,研究着方案,彼时余震不止,大地震颤,房屋摇动,白灰掉落,马灯旁的总理,沉着镇静,用他的稳健从容抚平大家的慌乱,有条不紊地对抗震救灾工作做了全面安排和部署。那盏荧荧跳动的马灯,不知疲倦地,一直燃到深夜。
⑤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时隔几十年后,2008年的5月13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六十六岁的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到震区。在大雨和频发的余震中,他踩着泥泞不断视察、殷殷慰问。沙哑的喉咙,深忧的眼神,几次热泪,让世人为之动容。那一刻,我依稀看到,周总理当年提的那盏马灯,又一次从岁月的深处走来,悲悯地播洒着光亮和温暖。
⑥它烛照着两代总理的斑斑白发,它烛照着两代领导者的殷殷情怀。它见证着苦难,也见证着拯救;见证着泪水,也见证着崛起。它身上凝聚了太多的涵义,雪中送炭、大爱深情、身先士卒、不离不弃、以人为本、忧国忧民……而这些,恰恰是一个政党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所在。
18.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②、④、⑤段的事件,并完成下图。
19. 本文第一自然段对马灯的外形进行细致的描写,它的作用是 ( )
A. 说明这盏灯造型优美,艺术价值高。 B. 说明这盏灯十分破旧,历史悠久。
C. 突出这盏马灯与雕塑、油画的不同。 D. 引出背后的故事,为下文做铺垫。
20. 对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赏析恰当是 ( )(多选)
A. 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马灯,本文以此为线索,使文章结构完整。
B.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出了马灯见证总理和人民相互扶持走过的艰难历程。
C.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马灯凝结着两代总理身上勤政爱民的伟大精神。
D.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马灯是历史的沉淀,象征着中国苦难的过去。
(八)阅读短文《寂寞红柳》,完成文后练习。
寂寞红柳(节选)
作者:山谷
①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戈壁,稍远处是沙丘,弥漫着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荫,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晕开来的胭脂痕。
②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③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⑤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选自《扬子晚报》
21.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①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③段写到“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这篇文章用了_____________的方法,表面是歌颂_________,实则赞扬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人。
2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胭脂痕”来形容,用拟人的手法将红柳坚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
B. 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下文凸显红柳的美丽又不失倔强的形象。
C.联系上下文我知道第①段中“蓦地”一词表示胡杨树的出现是出乎作者的意料,让作者感到意外的。
D.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识字写字
(一)抄写 【2点】
抄写正确1点;书写端正、均匀、整洁1点(无涂改,运用修改符号酌情评价)。每个错字(或漏、添字)扣0.5点,2点扣完为止。
(二)看拼音写词
1. 【8点,每字0.5点】
匣 适宜 精巧 边框 桂花 嵌 韵味 爱慕 懂得
2. 【2点,每字0.5点】捡 简 检 茧
3. 【5点】 A. 一亩(mǒu)地mǔ
B. 望梢(哨)
C. 沉浸(jìng)jìn 忘确却
D. 大腹便便(biàn)pián
(三)选择题
4.【2点】 B ( 其中D. 琴韵悠扬:和谐而有节奏的;韵味:情趣)
5.【2点】 C (该句中意为“平静;安定”,ABD是“稳当;平稳”)
6.【2点】 D
7.【3点】 C A B
8.【2点】 A 。(由第一句介绍马远的山水画具有善于概括、剪裁的特点可知,紧承其后的应是说明马远在山水画中对山、对水的处理,所以第一处应填③。接着由其画面简清的特点引出马远的山水画善留白,可知第二处应填①。其他四处以马远的名作《寒江独钓图》为例来说明其中“空白”的艺术效果,特别注意横线处的两个逗号,然后可确定后四处应填②⑤④⑥。)
(四)判断题【3点】
9.×
10.×(对比)
11.√
(五)填空【9点,每条横线1点】
12. 晴天的清晨 孤独地站立于 而它却很悠然
13. 在清水田里 白鹭站着钓鱼 嵌在玻璃框
14. 虞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阅读
(六)《熊猫》【9点】
15.【3点】名称的由来 食用习惯 活动范围
16.【3点】(1)×(应是“从右往左”) (2)× (3)(应是“春冬”“夏秋”)
17.【3点】不能删去。 “最少”表示数量的限定,熊猫每天吃的量极有可能大于20公斤,删除后意思的表达就绝对化了,变成每天只食用15到20公斤。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谨性。
(七)《那一盏马灯》【9点】
18.【4点】周副主席:现场救人 检查窑洞
周总理:指挥救灾工作
温总理:到灾区视察慰问
人物品质:关心群众 热爱群众 勤政为民(写出一点即可)
19.【2点】D
20.【3点】ABC (多选、少选、错选均一个扣1点,扣完为止)
(八)《寂寞红柳》【12点】
21. 【3点】对比(1点),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胡杨树顽强生长的形象(1点),衬托出沙漠中同样顽强且更美丽动人的红柳的美(1点)。
22. 【2点】作者看见红柳顽强生长时(1点)强烈的惊讶(或“惊喜”“意想不到”)和喜爱(或下文的“怜爱”)的心情。(1点)
23. 【4点】借物喻人(1点) 红柳(1点) 甘守寂寞,淡泊名利,倔强(顽强)执著(2点,写到任意两方面即得分)
24. 【3点】A (“她”是拟人,“胭脂痕”是比喻)
繁殖、生长状况
这些事让我想到最能概括这些人物品质的词是?
周副主席:
周总理:
温总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