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的相互转换
一、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它能表示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
二、句子的类型
(一)按语气分类
按照句子的不同语气,一般可以把句子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
1.陈述句
告诉别人一件事情,陈述一个事实,这样的句子叫陈述句。陈述句有肯定、否定,以及双重否定三种形式,句末一般用句号。如:
他是一位好老师。(肯定)
这部电视剧不好看。(否定)
这件事不能不管。(双重否定)
2.疑问句
向别人提出问题,表示疑问语气的句子叫疑问句。句尾语调一般都往上升,句末用问号表示。如:
您知道幸福是什么吗
他的病好了吗
3.祈使句
表示命令或要求别人去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的句子,句尾语调逐渐下降,一般语气的祈使句句末用句号,语气较强的用感叹号。如:
请帮我把车推一下!
大家必须在下午四点赶到电影院。
她挺了挺胸膛,从容地说:“开枪吧!”
4.感叹句
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叫感叹句。语调先上升后下降,句末一般用感叹号表示。如:
多么整齐的家啊!
多么漂亮的玫瑰花!
(二)特殊句式
1.“把”字句
在句子中用“把”字来表示处置关系,这样的句子叫做“把”字句。如:他把药喝了。
“把”字在这里没有什么实在的含义,只表示一种“处置”与“被处置”的关系。“把”字常常用在两种事物的名称之间,表示前者处置了后者。
2.“被”字句
在句子中用“被”字来表示处置关系,这样的句子叫做“被”字句。如:
药被他喝了。
“被”字在句子中与“把”字句中的“把”字作用类似,也是表示一种“处置”与“被处置”的关系,只不过它所表示的关系,与“把”字恰恰相反。它用在两种事物的名称之间,表示后者处置了前者。
3.连动句
连动句是在一个句子里写了同一个人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动作的句子。如:
小刚拿着扫帚走出教室去打扫操场。
明哲打开书包拿出《古代文学》读了起来。
连动句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句中的几个动作必须是同一个主语发出的。
②句中的几个动作必须是连续的,顺序不可颠倒的。
③句中的几个动作之间没有标点符号隔开。
4.兼语句
一个兼语句可以分为两个小短句,第一个短句的宾语(动作对象)同时又是第二个短句的主语,这种形式的句子就叫兼语句。如:
红红叫妈妈吃饭。
这一句话可以分成两个短句:
红红 || 叫妈妈。
妈妈 || 吃饭。
句中的“妈妈”既做宾语又做主语,身兼两个成分。
三、句式的相互转换
句式转换,即把句子改变成另一种句式,而句子的意思却不变。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句式变换主要有四种: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来变换句子;通过变化词序来变化句子;通过变换说话时的人称来变化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
(一)根据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变换
如:
这只小鸟真漂亮。(陈述句)
这只小鸟漂亮吗 (疑问句)
这只小鸟不漂亮。(否定句)
这只小鸟不能说不漂亮。(双重否定句)
这只小鸟怎么能说漂亮呢 (反问句)
这只小鸟真漂亮啊!(感叹句)
不同语气的句子之间怎样进行互变呢
(1)肯定句和否定句。
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我们称为肯定句。如:
他是一位好老师。
反之,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称为否定句。否定句中只有一个否定词的,我们称为单重否定句;否定句中有两个否定词的,我们称做双重否定句。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的意思。如:
这只小鸟不漂亮。(单重否定句)
我不得不承认她很聪明。(双重否定句)
一般来讲,同样一句话,用肯定的句式比用否定的句式语意更重一些,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的语气还要重,在句中起到强调、加重语气的作用。如:
我承认她很聪明。
我不反对她很聪明。
我不得不承认她很聪明。
将肯定句变成否定句或双重否定句,关键是在理解句子的意思后加上否定词。
(2)陈述句和反问句。
陈述句直接陈述所要表达的意思,语调比较平稳,反问句则是通过反问的语气,把原来陈述的意思进一步强调,更加肯定,感情强烈,语调更高。如:
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遵守小学生行为规则。
作为一个小学生,难道不应该遵守小学生行为规则吗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陈述句改成反问句时,一定要加上“难道、怎么、岂能、岂”等反问词,句尾还要加上“吗、呢”等语气词,把句号改为问号。反之,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要去掉这些反问词和语气词,句尾标点符号也应改为句号。
②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时,肯定句和否定句也是互换的,即题目如果是肯定句,变过来的句子一定是否定性的句子。反过来,题目是否定句,答案一定是肯定性的句子。如:
他做得很好。(肯定式陈述句)
难道他做得不好吗 (否定式反问句)
上班时怎么能睡觉呢 (肯定式反问句)
上班时不能睡觉。(否定式陈述句)
(3)陈述句与感叹句。
陈述句变为感叹句,要加表示强烈感情的副词和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并将句号变为感叹号。反之,感叹句变为陈述句,就要去掉句中表示强烈感情的副词和句尾的语气助词,并将感叹号改为句号。如:
西湖的景色美如画。
西湖的景色真是美如画呀!
(二)通过改变词序来变换
句子中的词或词组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句子的意思会不会改变呢 这得根据情况而定了。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句子的几个主要成分之间整体交换位置,但每一个句子成分的内容不变,这时句子的意思不变,但中间有时得用标点符号隔开。如:
她 || 知道这件事。
这件事她知道。
主任 || 认为他的意见提得很好。
他的意见提得很好,主任认为。
(2)不仅句子的几个主要成分交换了位置,而且每一个句子成分的内容也互相被改换,这时句子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如:
姥姥的话 || [完全] 没有错。
姥姥的话没有完全错。
将军 || [一定] 不敢派兵出来。
将军不一定敢派兵出来。
所以在平时遣词造句时,一定要注意词序的变化及安排,以保证表达的准确。
(三)通过变换说话时的人称变换
把某人说的话直接描写出来,叫直接叙述。像这样直接叙述的句子叫做引述句。如:
妈妈说:“对于儿子的将来,我很担心。”
把某人说的话通过第三人转述出来,叫间接叙述。像这样间接叙述的句子叫转述句。例如:
妈妈说,对于儿子的将来,她很担心。
做这种练习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句中的人称代词要改变,如上面例子中“我”改为“她”。
(2)改变标点符号,删去引号,将冒号改为逗号。
(3)根据句子内容,有的应该改动句子里个别的文字。例如:
连长对小张说:“你和我一起去执行任务。”
连长对小张说,叫他和连长一起去执行任务。
如果句中的“你、我、他”太多而弄不清楚时,可在心中暗暗把“你、我、他”还原成人名,这样能帮助我们理解句意。
(四)“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转换
(1)“把”字句就是把一般主动句中的宾语提到谓语前面,加上一个“把”字。这样可以强调宾语,而句子意思保持不变。如:
她叠好了衣服。
她把衣服叠好了。
“把”字句的结构一般为:
主语+“把”+动作对象(宾语)+动作(谓语)
如:
小明 || 打开了锁子。
小明把锁子打开了。
(2)句子是动词做谓语时,可以靠介词“被”字,把动词后面的宾语放到主语前面来,起强调作用,这样的句子就是“被”字句。如:
我们打倒了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被我们打倒了。
“被”字句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所以总是将动作接受者放在句子前面,利用“被”字将动作的施行者置后。“被”字句说明的是动作接受者受到了什么动作。“被”字句的结构一般为:
动作对象(宾语)+“被”+主语+动作(谓语)
如:
他 || 打开衣柜。
衣柜被他打开了。
(3)“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
“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关键是互换主语(即动作发出者)和宾语(动作接受者)的位置,同时互换“把”字和“被”字。如:
这位英勇的战士 | |炸毁了敌人的暗堡。
这位英勇的战士把敌人的暗堡炸毁了。
敌人的暗堡被这位英勇的战士炸毁了。
前两句强调的是动作发出这——这位英勇的战士,而第三句则强调了动作的接受者——敌人的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