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1 21: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过程与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读西周分封制示意图和西周分封诸侯国示意图,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夏桀、商纣、周厉王腐朽残暴的表现中,认识国家衰亡的原因,了解人心向背对朝代更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史实。
难点:西周分封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zhòu)亡。  
周武王,始诛(zhū)纣, 八百载,最长久。——《三字经》
思考:这段《三字经》中出现了哪几个朝代得更替?
夏商周三朝是怎么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怎样的制度?本节课 我们学习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二)、讲授新课
一、夏朝的建立与 “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材料: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17后 (夏统治者在位称"后",去世后称"帝"),建立者为禹,定都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
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 。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 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夏朝的统治:
禹在位时,征服南方的三苗,在阳城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
3、“家天下”
材料: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夏本纪》
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
材料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分别指什么政治制度?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禹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夏朝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夏历”
4、夏朝的中心地区: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南到湖北
5、夏的遗存:
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考古人员最近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座距今约三千六百年的大型古代宫城。据考古专家称,这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发掘确认宫城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宫殿区内已发掘的大型建筑基址达9座。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 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的划分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二里头遗址这里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社会区和墓葬群,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 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鼎
这里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器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相关史事:
材料:《史记·夏本纪》记载:“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化,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也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如刘向《列女传》说他:“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笑之以为乐。”还说他“自比于日”,自夸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因此,百姓们才骂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史记·殷本纪》与《尚书·汤誓》)后一句译成白话意为:“什么时候你这个太阳灭亡啊,我们愿意与你同亡!”
6、 夏朝的灭亡
夏朝的统治约有400多年。最后一位王是夏桀,夏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
二、商汤灭夏
1、建立:商汤灭夏
材料: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边远的少数族),莫敢不来享(进贡),莫敢不来王(朝见),曰商是常(永远的主人)。——《诗经·商颂》
夏朝后期,分布于河北、河南一带的商部族逐渐强大,商的首领成汤联合一些部落,起兵攻伐夏王桀,桀大败,夏朝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定都亳。
2、商朝的统治:
材料:伊尹,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华厨祖。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辅佐汤打败夏桀。
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 历事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五十余年,尊号“阿衡”,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商汤在建立商朝之后,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逐步强大起来。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商朝长期对外征战,对外控制的范围不断拓展。商朝为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
材料:帝辛( -前1046年 ),子姓,名受 (一作受德), 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转 )、"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商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对外征伐,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加酷刑,残害人民。
商代铜爵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成语“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其典故就出于此。
三、武王伐纣
1、周朝的建立:
在商朝晚期,分布于渭水流域的周原一带的周部落,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领土,发展迅速。
2、武王伐纣:
周武王时,得到了吕尚、周公等人辅佐,部落日益强盛。
材料: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 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材料:《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各地势力,组成庞大的政治联盟,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军倒戈,周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
夏朝50多万平方公里,商朝100多万平方公里,周朝250多万平方公里.
面对广袤的疆域,假如你是统治者在“家天下”的社会,怎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地方,巩固疆土?
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的含义: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是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问题思考:
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钱穆《国史大纲》
周王通过实行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开发了边远地区,使西周成为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2.西周的灭亡 :
材料: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棍棒、农具,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 周厉王下令调兵遣将。臣下回答说:"我们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都暴动了,还能调集谁呢 "周厉王带领亲信逃离镐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临汾市霍州市), 并于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于该地。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材料: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 ,西周末代国君。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在位期间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局不稳,为政贪婪腐败,重用奸臣虢石父主持朝政,加重对百姓的剥削,激起百姓怨愤。
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材料: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
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三)、本课小结:
夏、商、周三代的灭亡有何相似之处?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原因:三个朝代的亡君都是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启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课堂练习:
1、“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政治制度的出现。这一制度是( A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实质是( D )
A.奴隶制土地制度 B.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C.奴隶等级制度 D.巩固奴隶制国家统治
3、西周的众多诸侯,是通过什么产生的?( C )
A.奴隶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禅让制
4、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的要旨在“分”,通过分封子弟、功臣,以分治领土,扩大统治范围。据此可知,通过这一分封制,西周( B )
A.开始重视宗法血缘关系 B.国家疆域得到一定拓展
C.政府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D.专制主义体制初步建立
5、考古学家通过比较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发现,两者都有玉质礼器牙璋,都有相同的各种陶器,尤其是镶嵌绿松石的铜牌饰只见于三星堆和二里头,据此可知,该时期( C )
A.两地手工业制作工艺精湛 B.中华文化呈现大一统倾向
C.跨区域之间文化交流显现 D.两地农业文明较为发达
(五)、板书设计
第4课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朝的建立与 “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2、“家天下”
3、夏朝的中心地区
4、夏朝的统治
5、夏朝的遗迹
6、 夏朝的灭亡
二、商汤灭夏
1、建立:商汤灭夏
2、商朝的统治:
三、武王伐纣
1、周朝的建立
2、武王伐纣
四、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2、西周的灭亡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