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综合练习题
选择题
1. 某校排练了一部历史剧,其中一句台词是:请“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据此判断在这部历史剧中表现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北伐战争
2.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 维新思想开始传播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 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3.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战略命题。100多年前在陈独秀眼中,合格的时代新人应( )
A. 具有民主科学思想
B. 支持中华民国政府
C. 宣传儒家传统道德
D. 主张变法维新运动
4.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5. 在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近代化探索中,有人将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它们分别指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6. “若卖国首领未诛,卖国条约未废,亡国之祸终难幸免”;“签字而山东亡,山东亡而全国随之,亡国大难迫于眉睫。吾同胞忍坐视家国之亡而甘心作奴隶乎?”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新文化运动 B. 五四运动
C. 北伐战争 D. 一二·九运动
7. “参加游行的有来自北京十三所大专院校的大批学生,人数激增到五千人,巨大的横幅上写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和‘诛卖国贼曹汝霖’的字样。”这段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公车上书 B. 五四运动
C. 武昌起义 D. 北伐战争
8. 某电视台举办了以“青春梦想,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五四青年节晚会。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②提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③青年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④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 五四运动爆发后,有学者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一观点主要肯定了五四运动的( )
A. 爱国主义精神
B. 民主科学精神
C. 民主法治精神
D. 民主革命精神
10. “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下列叙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①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 ②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③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 ④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1.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发表( )
A. 《敬告青年》 B. 《狂人日记》
C. 《文学改良刍议》 D. 《文学革命论》
12. 李大钊认为写作要做到“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能反映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是( )
A. 首倡使用白话文
B. 呼吁并推动维新变法
C. 大力兴办新式学堂
D.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3.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浙江嘉兴,瞻仰嘉兴红船。与红船有关的事件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中共七大
14.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5.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次会议(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蒋延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它是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开始逐步发展为全国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政治运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彭明《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材料三 1921年7月,来自各地的代表陆续汇聚上海召开会议,后来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在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从此,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徐云根《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之际》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空前”的表现,并概括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关系。
(3)材料三中“会议”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4)请为以上三则材料所述史实总结出一个主题。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变法的主要内容(部分)
经济方面 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开办实业
政治方面 精简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文教方面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
军事方面 整顿陆海军,裁减冗兵
——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 民主与科学使当时的青年如获至宝,中国文化界为之气象一新。孙中山赞叹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德先生、赛先生成为中国此后10余年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正是在对民主与科学的不懈追寻中,中国人开始寻找到走出困境的方略。
——《复兴之路》(上)
根据材料一,概括“运动倡导者的梦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这次改革对中国历史的主要影响。并概括这次改革的性质。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并归纳“中国文化界为之气象一新”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材料一 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参加了一次重要大会。
材料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材料一中的“大会”于哪一年在什么地方召开?
有利于这次大会召开的思想条件是什么?
这次大会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选举出的中央局书记是谁?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材料三 1923年2月7日,吴佩孚调动军队镇压京汉铁路罢工工人,制造了血腥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总工会汉口江岸分会工人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被俘,英勇就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设立了什么部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6)1923年2月,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的是哪次工人运动?这次运动的失败给中国共产党以怎样的教训?
答案
1-5CCADA 6-10BBDAA 11-15CDAAA
(1)民主与科学。
(2)广泛的群众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是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4)新时代的曙光。
17、(1)维护和巩固清朝的统治。
(2)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3)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与科学,使青年人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4)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18、(1)921年;上海。
(2)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3)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陈独秀。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6)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或二七大罢工)。
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