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历史参考答案
1.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尸骨中,固定形式的拔牙现象非常常见,这是形
成固定社会习俗的表现,故 C正确。此时是原始社会时期,尚未有阶级和统治者,而且材料看不出宗教成为
统治手段,A 错误。依据材料,拔牙行为并非为牙科疾病为主导致,B 错误。材料无法证明此时为民众追求
标新立异的开始,D 错误。
2.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认为病症都由不同季节相应的气候原因引发,带有朴素唯物
辩证思想,故 D 正确。材料与药学无关,A 错误。材料观点并未谈到此前中医理论有何弊端因而需要革新传
统中医理论,B 错误。材料看不出民众防病意识 C 错误(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3.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将众多侍从服务职能从门下省的职责中去除,B正确。材料
并未涉及三省六部中的尚书省和中书省,属于概念的内涵扩大(不合逻辑),加上隋朝三省六部制度并未完
全成型,A 错误。职能的减少并不一定能提高其工作效率,且材料并未反映隋朝整个政府核心部门的工作情
况,C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宰相与皇帝的关系,D 错误。
4.D
【解析】据材料“中国外销瓷器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
在南方”“大量经由海运外销东南亚、中亚和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经济重心南移,所以瓷器外
销产地也随之南移,经济格局逐渐发生改变,故选 D。A 错在“决定”。B错在“完成”。材料未涉及经济
管理水平,排除 C。
5.C
【解析】(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忽必烈设置机构学习儒家文化,这是对
传统儒家文化的认同,故 C 正确。材料看不出该举措对于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影响,排除 A。统治者放弃了游
牧传统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材料看不出统治集团文化素养得以提升,排除 D。
6.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等明末启蒙思想家仍梦想恢复儒家思想下认可的三代盛世,
实际并未与传统伦理决裂,故 C 正确。材料与民众的封建观念无关,A 错误。材料并未对资本主义萌芽表达
意见,B错误。材料观点并未抹杀其价值,D 错误。
7.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最初没有固定的办理公务的地点,布置也很简单,这与其临
历史参考答案 第 1 页(共 6 页)
时性的特点一致,故 B 正确。材料与清政府的作风无关,且该说法不符合史实,A 错误。军机处的办公设施
等硬件设备不能反映皇权管控的强弱,C错误。材料与中央机构间的对抗无关,D 错误。
8.B
【解析】据材料“清末新政时期,政府颁布《清理财政章程》”“改政府的财政决定为代议机构参与决定,
在历史上首次进行国家预、决算的编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主要是为免除国家财政的崩溃,故
选 B。材料强调的是清末新政,属于对内改革,排除 A。材料未涉及减轻地方负担,排除 C。材料未涉及体
制问题,排除 D。(公众号拾穗者的杂货铺)
9.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称具有法规范性的《春秋》为“宪法”时,康有为实际上将
传统“宪法”观念所具有的贯通天道的神圣性和规范性意蕴赋予了《春秋》,故 D正确。材料与中体西用的
观念无关,A 错误。此时满清政府已经被推翻,B 错误。材料并未表明其反对制宪国会召开的设想,C 错误。
10.A
【解析】由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把批判的对象分为三种:孔子的学说、历代封建统治者、封建卫道
士。其中心思想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孔子学说”“打倒孔家店”可知,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偏激,故选
A。传统文化有很多,不仅仅是材料中体现的儒家传统思想,排除 B。材料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
排除 C。材料未涉及民主与科学,排除 D。
11.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女子征婚广告的数量增多,是女性在近代追求平等婚姻的表现,故
B 正确。材料看不出男女在婚恋市场的地位高低,A 错误。民众普遍接受的说法在材料中得不到证明,C 错
误。材料看不出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D错误。
12.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与苏联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有力推动
了东北地区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的经济恢复,且大量军需物资进入,有利于提升东北解放军的对敌作战优势,
故 B 正确。材料无法判断此时东北经济是否形成对苏联的依赖,A 错误。解放区与苏联贸易是中国共产党与
苏联两方的贸易往来,当时的两国外交以国民党和苏联官方为主体,C 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 1934 年
已经完成,D 错误。
13.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强调农业基础性地位,要求重视推动农业
的发展,故 A正确。材料看不出工业发展面临阻力,B 错误。材料并未反映政府对于重工业发展次序的看法,
C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公社组织,D 错误。
14.C
第 2 页(共 6 页)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的重工业在改革开放后的发展遭遇外来经济的冲击,
且形成对外较大的依赖,这不利于国家产业的安全稳定,其目的在于提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可能风险,故 C正
确。材料并未指出东北经济衰落的根源,A 错误。材料并不具有推动中外贸易纵深化发展的意图,B 错误。
材料与产业的布局调整无关,D错误。
15.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城乡选举比例的调整,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民主制度
的发展,故 B正确。材料与城乡经济发展无关,故 A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基层民主,故 C 错误。新中国建立
后,就已经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故 D错误。
16.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精英阶层代表的修昔底德对于瘟疫成因的说法跳出了“神意”的
范畴,包含了对于其形成的理性思考,故 A 正确。该说法与雅典对外扩张的理由无关,排除 B。材料并未反
映出伯利克里的改革因此而阻断,排除 C。无法证明该说法是最早的科学结论,排除 D。
17.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观点都强调儿童的纯洁,昆体良也强调孩提时代
的纯洁,故 C 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家庭教育的内容,A错误。环境对人成长并非为决定作用且亚里士多德并
未提及环境对人的影响,B错误。孟子强调性本善,材料并未涉及相关的看法,D 错误。
18.A
【解析】据材料“家子在身份、婚姻、财产、行为等方面均获得了摆脱家父而独立的权利”等可知,家子逐
渐获得了更为自主的权利,进一步摆脱传统父权社会的控制,故选 A。材料中没有涉及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对
于该变化的影响,排除 B。材料未涉及罗马家庭组织结构的变化,排除 C。彻底终结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排
除 D。
19.D
【解析】由材料“人文主义者”“都对教会和封建贵族的普遍腐败和虚伪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是在不
触动现行体制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基督教多一点人性色彩”可知,文艺复兴对教会势力抱和解态度,但毫不留
情的批判教会和封建贵族,解放了人的思想,有利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故选 D。材料叙述的是人文主义者
对宗教的态度,重点不是古典文学艺术的复兴运动,排除 A。由材料无法得出文艺复兴保持着对天主教会的
忠诚,排除 B。“充满理性色彩”不符合史实,排除 C。
20.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持续维持日本妇女较高的社会地位,女子依旧享有财产继
承权,故 B 正确。材料与日本国内的政治格局无关,A错误。材料并未反映出女性获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利,
C 错误。材料与家庭生活的状态无关,D 错误。
历史参考答案 第 3 页(共 6 页)
21.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在认识到战争破坏性的同时,也肯定了拿破仑对于意大利统
一形成的重要推动,从而有利于意大利的民族独立和发展,强调了拿破仑对于民族主义发展所起的到推动作
用,故 C 正确;材料与欧洲联合无关,A错误。材料观点并未完全覆盖拿破仑战争对于各方面的影响,仅包
含对于意大利统一的促进作用,B 错误。材料指出“拿破仑蹂躏意大利”,并未回避这一问题,并未弱化战
争的破坏性,D 错误。
22.A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宣言指出文化价值的普世性,宣称文化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家,实
际符合了这一时期文化保护展开国际化合作的要求,故 A 正确。材料作为宣言,并未反映其在民众中所起到
的实际效果,无法判断是否提高了民众对文物保护的自觉性,B 错误。使文物自此避免遭受战争的破坏说法
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C错误。材料与世界文物保护的基本规则无关,D 错误。
23.C
【解析】据材料“英国实际工资的增长率”可知,1780—1851 年,工资每年增长 0.80%,1856—1973 年,工
资每年增长 1.4%,工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工人生活,缓解一些社会矛盾,故选 C。从材料无法得
知资本家利润多少,排除 A。B 错在“彻底解决”;工资每年的增长可以改善工人生活,不是改善工作条件,
排除 D。
24.B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二十多年的时间,虽然数据略有变化,但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主
要还是以墨西哥和拉美等地为主,体现了来源的高度集中性,故 B 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国国内族群的构成
状况,A 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吸引力的减弱,C 错误。材料未体现非法移民数量变化,不能因此判断严控
手段是否取得了效果,D 错误。
25.【参考答案】(21 分)
(1)材料一是官方史书记载的宋太祖对于施行科举制的看法,可用以研究宋代科举制的起因和目的等问题。(3
分)
材料二是小说对于科举制影响的描述,可用以研究科举制对于学风和政治的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
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和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3分)
材料三是历史学者马俊对于宋朝科举状况的描述,可用以研究科举制下政治格局变化的影响。(3分)
(2)影响:推动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和公正;扩大了选官的社会来源,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
力;提高了官员的素养;形成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明代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世人思想,腐败丛生。
(每点 2 分,任答四点得 8 分)
(3)方志、笔记、考古资料等。(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得 4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历史参考答案 第 4 页(共 6 页)
【解析】(1)根据“朕亲临试,尽革其弊矣。”推导出可用以研究科举制的目的与起因等方面的作用;根据“连
试卷都还没有全部收齐,就把魏好古定为了秀才第 20 名”可推导出用以研究科举制对于学风和政治的影响。
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和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
(2)依据“多为势家所取”“录取数量与质量前所未有”“徇私放过”“文官治国”结合所学知识推导出推动
了人才选拔的公平和公正;扩大了选官的社会来源;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提高了官员的素养;形成重文轻
武的政治格局;明代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世人思想,腐败丛生。
(3)根据所学可得出方志、笔记、考古资料等。
26.【参考答案】(19 分)
(1)日本:以改革方式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并借鉴德国保留君主实权;
英国:在革命基础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具有渐进性、妥协性和多元性;
法国:以大规模革命方式推进,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革命历程曲折反复,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每
个国家 3 分,满分 9分)
(2)社会条件是制度成功的基础;社会条件与政治制度互相影响。(每点 2 分,满分 4 分)
启示:一个制度要能够有效运转和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与它自身的社会的基础相适应;政治制度建设要
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每点 3 分,满分 6分)
【解析】(1)依据“其中有四十六条是抄袭 1871 年 4 月《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款的……而坚持了“主权在君”
的原则”。推导出日本借鉴德国,以改革方式保留君主实权;依据“这些大大小小的改革…但这种质变只是局
部地发生,缓慢地进行”推导出英国的渐进性,依据每个时期都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推导出多元性;依据“革
命风暴,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垮了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的统治”推导出以大规模革命方式推进,依据“人民群
众的英勇斗争推动了革命沿线的发展。”推动人民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政体也随之更迭不断”推导出
革命历程曲折反复。
(2)依据“什么样的社会条件就有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制度”“社会条件与制度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推导出
社会条件是制度成功的基础;社会条件与政治制度互相影响,依据材料观点推导出与时俱进等信息。
27.【参考答案】(12 分)
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同时,也要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用。(2分)
近代西方侵略中国目的在于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实行殖民统治,以鸦片战争为起点,近代
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化社会,丧失了大量的权利,如独立自主的政治地位,独立的司法主权,独立的关
税权利等。在受到西方侵略的同时,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开明地主号召“师夷长技以制夷”,最终在洋
务运动中,洋务派引入了西方科技,以“中体西用”救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是西方侵略下
的客观影响,但属于“无心之举”,并不能掩盖其侵略本质和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8 分)
据此,我们要注意到西方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是数不清的灾难的同时,也要承认它在客观上起了某些积极作
历史参考答案 第 5 页(共 6 页)
用,但是要分清主次。(2 分)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选择较为符合主流观点的观点组织语言回答,比如第二类观点,对于较
为片面的观点要展开批判,从更为全面的角度进行评价。
10—12 分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紧密,材料充分,论证严谨,表述准确
观点比较明确,史论结合比较紧密,材料比较充分,论证比较严谨,表述比
7—9分
较准确
观点不够明确,史论结合不够紧密,材料不够充分,论证不够严谨,表述不
4—6分
够准确
0—3分 观点不明确,史论结合不紧密,材料不充分,论证不严谨,表述不准确
历史参考答案 第 6 页(共 6 页)绝密★启用前
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6页,27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的。
1.经考古发现,在一大批大汶口文化墓葬的人骨中,存在使用硬物反复敲打牙齿使齿根折断,然后拔除的情况,
无论男女拔牙率都在60%以上,拔掉的牙齿大部分固定为一对上颌侧门齿,只有极少数拔除的是其他牙齿,
这反映当时
A.统治者利用宗教操控民众言行
B.民众普遍患有严重的牙科疾病
C.己经出现较为固定的社会习俗
D.开始出现标新立异的情趣追求
2.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中指出:“是以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症:秋伤于
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必然之道,可不审明之。”这一看法
A.意在论证中医药学的科学性
B.推动了传统中医理论的革新
C.提升了汉代民众的防病意识
D.蕴含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隋书·百官志》记载:隋文帝将原属门下省的“城门、殿内、尚食、尚药、御府等五局”改归殿内省。城
门、殿内等五局主要掌管城门或者殿门的启闭,“宫殿的张设洒扫”以及皇帝的“膳食、医药、住所”等,
这些机构的调整
A.确定了三省六部制的最终格局
B.减弱了门下省的侍从服务功能
C.提高了政府核心部门工作效率
D.削弱了宰相对皇帝行为的掌控
4.中国外销瓷器产地,宋朝之前几乎都位于北方,而在五代宋朝以后,烧制瓷器的名窑多数在南方。大量经由
海运外销东南亚、中亚和欧洲。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秩序决定经济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南方经济管理水平提高
D.经济格局逐步的改变
5.元朝统一完成后,忽必烈下令:“除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衡纳还旧俸,诏别以新俸给之。命设国子学,
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这一命令
A.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趋势的增强
B.证明统治者放弃了游牧传统
C.反映了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D.提升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
历史试题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