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课件(含教学反思)(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3 15:29: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天净沙·秋思》说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元曲。元人周德清称它为“秋思之组”;王国维更誉它为“纯是天籁”。《天净沙·秋思》像是一幅山水画,寥寥几笔,便把一幅苍茫萧瑟秋郊日暮羁旅图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且让一个游子和一匹瘦马出现在这样一幅图景之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在外漂泊游子的凄苦酸楚之情。这是在古今骚客大量的悲秋以及羁旅之作中堪称最好的一首,艺术感染力极强,既承袭了前人的悲秋情怀,又在表现手法上有突破和创新。选编此散曲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羁旅游子的愁苦之情,学习诗人运用于其中的表现手法,在感受散曲的艺术魅力,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有知识能力方面的提升。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对于散曲比较陌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比较薄弱,对于散曲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愁苦情感没有解读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该学段学生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有“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样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全曲,能够背诵全曲,每个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每个学生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每个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言语实践,在言语实践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每个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在诗歌的品析中,突破凄苦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每个学生通过散曲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掌握诗人的写作方法。
难点:每个学生在感受诗人的凄苦的同时,对作品有创新性的解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法
 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家乡我们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而古代很多文人墨客也都用古诗来寄托他们的思乡之情。比如说小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将学一首别样的小诗《天净沙 秋思》。
(二)新课讲授。
 1、解题:《天净沙·秋思》的思:
 (1)做动词为平声,如:思考、思索。
 (2)做名词为去声,如:思维、思绪。
  2、作者简介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有关内容要求学生知道: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淬最多的一个。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散曲有《东篱乐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3、熟读。
“文章不厌百回读”。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精读、细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多朗读、呤诵,边读教师边指导,在读法指导中品味意境。这样反复诵读,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以能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内涵和丰富的情味。 《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其中“鸦”、“家”、“马”、“下”、“涯”以“a”押韵。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另外,它讲究炼字,格律要求严格,仅仅五句28个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一个漂泊天涯游子孤寂之情, 
4、会意。
会意就是能领会诗文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之情。虽情调低,但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境中有画。我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心情地去设想境中画,既而产生情趣。再循循善诱,设疑提问:这首小令前几句写多少景?这些景物是实景还是虚景?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我及时归纳:小令前三句仅18个字就写了九景:
(板书):“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且每景前面用了一个修饰词,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时实景表达了游子孤寂之怀。
(板书):实景。这种情是通过眼中的秋景表达的,秋是这种情思的传媒体。
“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景物如此萧条和暗淡反映了诗人心情的低沉和凄凉,三者正好牵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笔锋一转为我们推出一幅悠远恬静的画面,这是全文的伏笔,与下面的三句相照应,起到强烈的反衬作用。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虽然还只是说景物名称,但是这三个词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古道”是苍凉寂寥的,“西风”是萧瑟悲凉的,“瘦马”是疲惫无力的,这已经不是单纯地写景了。而“瘦马”一词,在这里还应该包含骑在马上的人,这是主要部分。“夕阳西下”写时间,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才明显写到游子,写到游子的心情。秋天本来就容易使游子发生悲凉之感,特别是在苍然暮色中,对着荒郊萧瑟的景物,骑着疲惫的瘦马,孤独地走向天涯异域,他更想到故乡的人,瞻望漫长的前路,因而触动情怀,引起悠悠的哀愁。此时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5、下笔。
 在学生体会了《秋思》的意境后,我让学生仿写,并大胆地改写,以启迪艺术灵感。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
 6、小结。
 《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不仅意境突出,还包容了音乐美、绘画美等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我们学习了这首小令,从中受到了各类美的熏陶,它不愧为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中华文化之精华,所以,我们应多读一些诗文佳作,以得到多方面的训练。
 此小结再次强调了古典诗文的重要性及作用,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
  7、作业。
  背诵这首小令。
七、说板书设计
良好的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精炼的展现给学生,强化知识,促进思维。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天净沙秋思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萧瑟)
  对比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绚丽)
八、说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主动“退位”,学生踊跃“登基”,收到了曲径通幽的效果。想起以前讲这首诗时,惟恐学生不能体会其中之妙,罗罗嗦嗦,零零种种,不胜其烦,结果搞得意境全无,自己也疲惫不堪。这样多好啊,教师“退位”,学生“登基”,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是这不等于说教师就可以完全放弃自己的责任,变成课堂上无所事事的人,教师依然是核心,而且是真正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学生也将一事无成。
但这个核心不再是拿着一本教参让学生坐授笔录的人,而是一个导游。他将学生──他的“游客”──引入胜境,自由观赏,但当“游客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讲解一篇文章就像引导游人做一次畅快的旅游一样,使游人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境界得以升华。
另外,教师的讲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学生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这样的讲就是“点拨”,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本,备学生,备语言。其实,课堂教学的创新并不玄妙,不迷信,不偏激,老老实实地钻研教材,灵感总会与你有个约会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