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件 (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课件 (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02 15:1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22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
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前期 (1927-1937)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一)政治:
1、宁汉合流: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926.7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
1927.1
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1927.4
蒋介石在南京另立政府
东北
张作霖
1927.9
宁汉合流,迁都南京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1928
继续北伐
1928.5
“济南惨案”
1928.6
皇姑屯事件
1928.12
东北易帜
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国民革命时期北伐 二次北伐
目的
对象
结果
主体
思考:两次北伐有何不同?
推翻北洋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统一中国
打倒张作霖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张作霖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形式上统一全国
国共两党
南京国民政府
张学良
北洋政府的五色旗
南京国民政府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一)政治:
2、继续北伐与东北易帜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课堂探究】观察图片及材料,为什么史学界普遍认为
“南京国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①军阀各自为政;
②内乱混战不断。
他们缺乏效命国家的意识,只要与南京(国民政府)之间没有利害冲突,他们就可以长期与南京合作;但一旦发生利益冲突,这些军阀就将见机行事,甚至还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展开较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军政”时期:“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早期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以党治国”的威权统治时期,以“军政”统一全国(1928)后,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
(一)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1928训政、1948宪政(选一P15-16)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训政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国民党一党专政。
国民大会
国民政府
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代表、领导
指导、监督
行政
立法
司法
考试
监察
总揽五项治权
(1)训政时期
(一)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1928训政、1948宪政(选一P15-16)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内容:
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1948年3月,“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通过《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规定在“戡乱时期”优于宪法而适用。
第一条:总统在“动员戡乱时期”“得经行政院会议之决定,为紧急处分”,不受宪法规定程序限制;
第三条:“动员戡乱时期”总统副总统可连选连任,不受宪法规定只连任一次之限制。
第十条:“动员戡乱时期之终止,由总统宣告”。
实质: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2)宪政时期
(一)政治:
3、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1928训政、1948宪政(选一P15-16)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一)政治:
4、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选一P40)
①重新设计政府人事制度:公务员
②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制度建立。
(1)措施:
①中西合璧,古今结合;
②考试选拔(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
③以立法形式确立(法制化)(1929年,第一部《考试法》 )
④允许女子参加考试,更开放、更公平;
⑤政党官僚主义色彩浓厚。
(2)特点:
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政治上: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一)政治: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继续北伐与东北易帜
3、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制度:训政、宪政(选一P15-16)
4、南京国民政府的选官制度(选一P40)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二) 外交:反苏亲帝
1、对苏联:敌对 停止对苏贸易,驱逐苏联侨民,宣布与苏断交
2、对英美等: 改订新约运动(选一P94),换取帝国主义承认
3、对日本: 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逐步转向抗日
“至废除不平等条约问题,窃以为关税自主最为我国起死回生之剂。若收回租借地,取消领事裁判权等等,则次第交涉。”
——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就职演说
“今当中国统一告成之时,应进一步遵正当之手续,实行重订新约,以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权之宗旨。”
——1928年6月国民政府“修约”宣言
史料: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000万银元上升到 1931年的33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知识链接: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
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定新约”运动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
①政治: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
②经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③增加财政收入的需要;
④思想: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
影响:
①南京国民政府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②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③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
④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局限:未从根本上改变外交中的不平等地位,未能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与官僚资本的膨胀
(详见经济结构变动笔记)
材料一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改换银本位,导致国际市场银价上涨,从1932年开始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改革币制,发行法币,……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获得成功。至1937年前,中国外汇市场一直非常稳定。法币政策实行后,刺激了国内生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融合。
——张宪文等《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在改革币制的同时,国民政府在1935年还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6年,中国经济出现较大增长,民族工业有所发展,国家资本也稳步增长。这时国家资本刚刚与私人资本持平,产业资本略高于私人资本。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1、“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起)
(1)内容:大力发展金融、轻工、国防、交通、重工、基础设施建设等实业
(2)影响:
①利于稳定经济秩序,巩固统治
②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④加强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2、法币改革 1935(选一P87)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前期 (1927-1937)
(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与官僚资本的膨胀
(详见经济结构变动笔记)
知识链接:法币改革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
“废两改元”,废止银本位制,采用纸币制
统一货币发行权,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
禁止银元流通,白银国有。
(1)发行:
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
(2)法币改革的背景:
②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中国,美国大量收购白银,导致白银外流;
③日本的经济侵略;
①国内货币制度混乱;
(3)法币改革的评价:
①改变中国币制混乱的局面;
②促进了国内市场统一和工业的发展;
③遏制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
④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强化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大量滥发法币,是导致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之一
积极:
消极:
④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需要。
(一)政治上:
代表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利益,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
建立全国性特务系统,推行保甲制度,镇压和控制人民。
(二)外交上:
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反苏亲帝,逐步转向抗日
(三)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与官僚资本的膨胀
(四)军事上:“围剿”红军
总结: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是否改变?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南昌起义:
概况:1927.8.1;周、贺等领导;
意义:①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
概况:1927.8.7 汉口;①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②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③决定秋收起义。
意义:会议给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昌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
有了军队
有了方向
3、秋收起义:
(1)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
(2)文家市决策:1927.9.19;党的工作重心开始逐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
(3)三湾改编:1927.9.29;确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1927年10月,在井冈山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1928.4 井冈山会师
江西省
文家市
三湾
长沙
井冈山
湖南省
三湾改编内容:
①第一,整编部队;
②第二,党组织建立在连上,设立党代表制度;
③连队建立民主制度,实行官兵平等。
文家市决策:毛泽东“我们要改变方向,上山去。”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盲目照搬俄国城市中心革命道路
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有了道路
做法:盲目照搬俄国城市中心革命道路,都以城市为进攻目标;
  执著于城市,在那个时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只有一个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成功。然而仿效俄国人成功的经验并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将农民组织起来,在南方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教训: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国情决定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5、理论:工农武装割据
史料实证——理解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的原因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利用危机时刻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1)原因:
①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国民革命洗礼,群众基础较好;
③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多数,广大农村落后;
④敌人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薄弱,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⑤学习俄国城市中心革命道路的失败。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5、理论: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毛泽东的三篇文章:
《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
根据地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前提)
斗争形式
核心内容
战略依托
有了理论
井冈山的革命实践
工农红军,
反“围剿”
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①经济建设:发展生产,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②政权建设:选一P16:中共在根据地的制度探索
(3)内涵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②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③积累政权建设的经验。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3)建立政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931.11
意义:正式建立与国民党对峙的政权
(苏维埃政权)
地点:江西瑞金(反映此时革命中心在南方)
(1)古田会议:重申党对红军的绝对领导原则,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
(2)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到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十几块农村根据地,主力红军发展到约7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
6、成功实践
(4)红军粉碎敌人前四次“围剿”
课堂探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原因:
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富;
②远离中心城市,敌人力量薄弱;
③受国民革命洗礼,群众基础较好。
分布特点:南方各省交界山区。
三: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1934.10 —1936.10
“能击毙朱毛献其首级者,合赏洋五万元,能活捉朱毛捆送来辕者,合赏洋十万元。”
——1930年7月28日《江西民国日报》
三: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1934.10 —1936.10
(一)长征背景
1、日本:1931年 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
2、国民党: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3、共产党:(根因)共产国际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犯了“左”倾错误
(直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0年,中国共产党内发生了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史称“立三路线”。1930年5月,蒋冯阎大战爆发,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等认为革命时机已在全国范围内成熟。6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李立三起草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主张发动中心城市武装暴动,批评“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1931-1934年间,王明等在中共党内推行的一条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史称“王明路线”。在军事上,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后来又变为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三: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1934.10 —1936.10
(二)经过(详见书上文字与地图)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2、生死转折: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意义:
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领导,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③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
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革命中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延安)。
有了主见
三:战略转移—红军长征: 1934.10 —1936.10
(三)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
(3)长征结束,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
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最显著的特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拓展深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探索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表现
(1)革命纲领:中共二大把党的奋斗目标确定为最高纲领,从国情出发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明确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革命力量: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方针,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3)革命领导: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了工农武装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工农红军),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4)革命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5)纠正错误:八七会议清算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开始形成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说明党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