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杨炯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对句与题目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2.请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战城南①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②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③。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战城南》,系乐府旧题。②幡旗,旗帜的总称。③冻水寒伤马,语出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之意。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对仗,出句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塞北;“辽”“远”二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增加了诗歌空间感。
B.颔联选取表现战场特色的意象“幡旗”“甲胄”,用形象的比喻凸显战旗猎猎、盔明甲亮的盛军容,衬托高昂士气。
C.颈联巧妙地化用了前人诗句,前句直抒胸臆,表面写马,实则写人,表达出边地苦寒不宜久留之意;后句在叙述中抒情。
D.《战城南》虽为乐府旧题,而本诗却是章法严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堪称“浑厚朴茂,开国风气”的五言律诗佳作。
4.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 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城南》的首联中“塞北”“城南”交代战争地点;对句照应标题,并点明了战斗的艰辛。
B.《战城南》的颔联将镜头拉近,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战旗猎猎、盔明甲亮的情景。
C.两首诗选择风、水、马、黄尘、白骨等相同意象,描写了苦寒萧索、苍凉辽阔的自然景象。
D.《塞下曲·其二》主要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6.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7.借代就是不直接把说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与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本诗中的“烽火”、“牙璋”、“凤阙”各指代什么?
8.颈联写风雪,写出了风雪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9.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从军行
(唐)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尽系名王①颈,归来报天子。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名王:匈奴王,②牙璋:调兵的符信,这里指代军队,③龙城:也称龙庭,汉时匈奴要地,这里指塞外敌方驻地。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吹角”二句从行军写起,“喧喧”二字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士兵们起床后、出发前紧张忙忙碌的热闹场面。
B.杨诗首联用“烽火照西京”和“心中自不平”分别写出了军情的紧急和人物的内心,交代了事件展开的背景。
C.“笳悲马嘶乱”四句,具体写战斗的过程,一个“乱”字,概括了双方即将投入战斗时笳鸣马嘶嘈杂一片的情景。
D.“牙璋”二句采取跳跃式结构,先写军队辞别家乡,然后写边塞战斗场面。这种跳跃十分自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1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传诵的佳句,“凋”字用的尤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紫骝马①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②,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注:①紫骝马:乐府旧题。紫骝,古书记载的骏马名。②南海:泛指南部边疆。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写侠客喜欢周游,与后面“来南海”“向北州”相呼应,暗示诗人的行动目标。
B.“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生动形象,直接刻画出紫骝马高大威猛的形象。
C.颔联以身背蛇弓和白羽箭、驾驭佩饰精美的紫骝马展示了一个威武的侠客形象。
D.尾联直抒胸臆,直接抒发了“侠客”清除边患、以战功裂地封侯的豪情壮志。
13.有人认为颈联的内容是从“紫骝马”的角度来写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郭司仓①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②,春潮夜夜深。
夜送赵纵
杨炯
赵氏连城壁,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注]①司仓,管理仓库的官职名。②良掾,好的附属官员。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送郭司仓》首句写门前的淮河绿水清波,是用乐景来反衬离别的哀情。
B.《送郭司仓》尾句写春水不断。上涨,以景结情,带来含蓄蕴藉的阅读感受。
C.《夜送赵纵》前两句写把美玉送给赵纵,希望他能像和氏璧一样天下扬名。
D.《夜送赵纵》尾句中的“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表明了送别的场景。
15.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明月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 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城南》的首联中“塞北”“城南”交代战争地点;对句照应标题,并点明了战斗的艰辛。
B.《战城南》的颔联将镜头拉近,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战旗猎猎、盔明甲亮的情景。
C.《塞下曲·其二》主要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D.两首诗选择风、水、马、黄尘、白骨等相同意象,描写了苦寒萧索、苍凉辽阔的自然景象。
17.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8.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
B.颔联用“牙璋”、“凤阙”两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C.颈联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D.诗的尾联直接抒发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对书生的鄙夷。
19.这首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
杨炯①
烽火照西京②,心中自不平。
牙璋③辞凤阙④,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杨炯: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皆任文职。唐高宗期吐蕃和突厥侵扰甘肃一带,唐王朝派礼部尚书裴行俭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②西京:指长安。③牙璋:调兵的符信。④凤阙:指长安宫阙。
20.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句用一“照”字,将“烽火”和“西京”巧妙组合起来,形象地表现出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的紧张气氛,并引出下文 。
B.第二联“牙璋”对“凤阙”,把官军出师景象渲染得非常庄严;“铁骑绕龙城”则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C.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现出作者忠君报国、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D.《从军行》全诗通篇实写,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21.本诗在自然景物选择、战争场面描绘、主题思想等方面体现了边塞诗的典型特征,请结合第三联简要分析。
22.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A.一二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由衷的爱国激情。
B.三四两句描写军队出征的情景。“牙璋”、“凤阙”两词,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C.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的最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D.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仅仅四十个字,详细完整地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2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对句与题目照应,侧面描述战争场景。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战场的景象,而且写出了军队的威武和士兵的斗志。
C.颈联由物及人,不但反映了塞外将士们的思想和情绪,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感。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
24.诗歌尾联以景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试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5.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__诗。
26.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颈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7.“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战 城 南
杨 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注,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句开起,上句“塞北途辽远”,开门见山交待了战争的地点,描绘出了塞外广袤的环境。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军队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士兵高昂的斗志。
C.尾联下句以景作结,通过描绘大漠黄沙飞天的自然景色,渲染了战争的激烈,衬托出将士们的英勇卫国精神。
D.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
29.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0.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对仗的情况看,本诗是一首五言律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是一首边塞诗。
C.“心中自不平”,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
D.“铁琦绕龙城”,表明唐军誓师长安,不胜不归的决心。
31.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慷慨激昂 B.清新流畅 C.深沉含蓄 D.刚劲凝练
32.扣住“暗”“杂”二字,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所用兵符。③凤阙,代指都城长安。④铁骑,穿铁甲的骑兵,这里指精强的骑兵。⑤百夫长,古代军队中的低级军官。
33.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边防有变,以“照西京”来渲染边情之紧急,由此也激发出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
B.颔联以“牙璋”“凤阙”与“铁骑”“龙城”分别照应,写出了受命出征转战沙场的气势。
C.颈联夸张地表现了出征将士的视听感受,刻画出风雪中同敌人英勇搏斗场面的悲壮激烈。
D.尾联用“宁为”“胜作”明志,抒发了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34.有人说唐诗“重气象”,其中有一点就是指唐诗创作题材广泛,境界开阔。请结合这首诗说说其在“重气象”方面有些什么体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待塞外广袤的背景,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B.颔联用工笔的手法细腻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
C.颈联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悲风愁杀人”,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D.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诗中的主人公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剥的希冀。
36.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3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38.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9.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
40.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边疆有紧急军情,以“照西京”来渲染边情之紧急,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而感到心中不平。
B.颔联以“牙璋”“凤阙”与“铁骑”“龙城”分别照应,写出了将士们从受命出征到包围敌人。
C.颈联没有直接写在龙城的战斗,而是从侧面烘托,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刻画了将士们在风雪中作战。
D.尾联用“宁为”“胜作”明志,抒发了只要国家需要愿意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紫骝马
杨炯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鞦。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4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题为“紫骝马”,实则写一个希望建功立业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
B.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
C.颔联写了侠客所用武器“蛇弓”“白羽箭”和紫骝马的装备,烘托侠客的英武。
D.颈联是诗歌“起承转合”中的“承”的部分,由一、二联写马过渡到抒情。
E.“向北州”是因为北州是紫骝马的故乡,对故乡的怀念促使其向北而鸣。
42.请简要分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4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1)《从军行》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写了苦战的场面?
(2)《并州路》一诗中,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3)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结句抒发情感的方式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2.①以景作结,描绘了大漠黄沙乱飞的自然景象,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表现出征程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
②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歌颂了将士们报效君王,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及厌恶的情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侧面描述战争场景”分析错误,首联的对句“城南战苦辛”意思是“城南的战斗多么苦辛”,应是正面描述战争场景。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意思是:方寸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们心系着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暗黄尘”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其表面是描绘千里碛沙、黄尘蔽日的景象,实为渲染战争的激烈,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及厌恶的之情。
3.C
4.①远征边塞,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与信心。
②由塞外战场的萧瑟秋意引发的思乡怀归的愁绪。
③心系国家,报效君王,视死如归的浓烈爱国情。
④对战争条件艰苦,路途遥远,战况不尽人意的同情与感慨。
【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前句直抒胸臆”“后句在叙述中抒情”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前句在叙述中抒情”“后句直抒胸臆”。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
首联“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描绘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对战争条件艰苦,路途遥远,战况不尽人意的同情与感慨。
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颈联“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 ,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 。“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本诗首联描绘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颔联和颈联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战斗的艰苦,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这首诗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是刚健清新之作。
5.C
6.①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②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两首诗选择风、水、马、黄尘、白骨等相同意象”错误,《战城南》中无“白骨”意象。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杨诗首联中“塞北”“城南”交代战争地点;通过对“幡旗”“ 甲胄”“ 冻水”“ 悲风”“ 千里暗黄尘”的描绘,展现了悲壮的战争场面,并点明了战斗的艰辛。“寸心明白日”,直接表现了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王诗通过描写满目疮痍的自然景色间接抒发情感的。前四句通过对“马”“水”“沙”“日”等意象,描写了边塞苦寒萧索、苍凉辽阔的特点;后四句写了长城一带,自古以来是战场,一边是战士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一边是白骨成堆,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间接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7.分别是战争、将帅、京城或长安。
8.风雪很大、风烈雪猛、大雪弥漫、北风呼啸等。表现将士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的英勇顽强,反衬出将士们的战斗豪情。(意思对即可)
9.书生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的情怀。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烽火”预告战争将来临,代指战争;“牙璋”是一种礼器,以起军旅,以治兵守,代指将帅、军队;“凤阙”是指汉代宫阙名,代指京城。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说大雪让旗帜的花纹都显得黯淡,可见风雪之大、之猛烈;“风多”指风声呼啸,风雪交加,更可见战场形势艰险。环境描写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突出战士们英勇善战,不畏艰险的特点。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意思是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写出诗人内心中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够从军征战,建立功勋,体现出投笔从戎的情怀。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
10.D
11.“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这里指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使动用法;通过视觉描写雪搅昏天使得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变化突出环境的恶劣;表现了戍边将土的英勇无畏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军队辞别家乡”错误,“凤阙”指皇宫,所以应是“军队辞别皇宫”。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杼,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处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为使动用法。
雪搅昏天使得军旗褪了彩色,通过色彩对比突出战争环境的恶劣,反衬将士的英勇无畏。
12.B
13.观点一:同意。①“长鸣”是紫骝马的行为特征,这里是写紫骝马带着侠客到南部边疆,又朝着北州放声长啸。②作者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这样写更具生动性,也照应了诗歌标题。
观点二:不同意。①前后内容都是在写侠客,这里实际上是在交代“侠客”的目的地,也是侠客重视周游的原因。②尾联正好是“长鸣”的内容,所以颈联有为后面内容做铺垫的作用。理解为从侠客的角度来写更能体现上下文的衔接自然。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直接刻画”错。“金鞭控紫骝”句中的“控”字,是侠客的行为,对侠客是直接刻画,对紫骝马是侧面表现。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本题答案不唯一,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针对“颈联的内容是从‘紫骝马’的角度来写的”这一说法,我们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
如答同意,可以这样理解:首先,颈联写“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其中“长鸣”是说紫骝马“长鸣”,这是紫骝马的行为特征,这里是写紫骝马带着侠客到南部边疆,又朝着北州放声长啸。也就是说此联的主语是“紫骝马”,所以可以说是从‘紫骝马’的角度来写的。
其次,作者的目的是想借紫骝马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消灭匈奴、报效国家、封侯授爵的豪情壮志。这样写更加生动形象,也照应了诗歌标题“紫骝马”。
如答不同意,可以这样理解:诗歌前后内容都是在写侠客,题目虽为“紫骝马”, 实则写一个希望建功立业并热烈期盼得到君王封侯加禄的侠客。诗句写出了侠客的侠情侠气,同时也掺杂着作者自身的生活现实和个人理想。颔联更是写了侠客所用武器“蛇弓”“白羽箭”和紫骝马的装备,烘托侠客的英武。颈联“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实际上是在交代“侠客”的目的地。也是侠客重视周游的原因。
尾联写“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正好是“长鸣”的内容,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侠客渴望建功立业、消灭匈奴、报效国家、封侯授爵的豪情壮志。所以颈联有为后面内容做铺垫的作用。故理解为从侠客的角度来写更能够体现上下文的衔接自然,内容更加连贯。
14.C
15.相同点:手法上都是借景抒情;内容上都含有依依惜别之情。
不同点:《送郭司仓》>中的明月除了美好祝愿之外还有希望对方清廉明洁之意;《夜送赵纵》中的明月则有祝愿前途光明一路平安之意。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C.“前两句写把美玉送给赵纵,希望他能像和氏璧一样天下扬名”错误,诗人用比兴手法,明写和氏璧价值连城,盛名久传,暗比赵纵才华出众,天下闻名。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意象、情感的能力。
两首诗都描写了“明月”这一意象,可见其相同之处是借景抒情,两首诗都是送别诗,都蕴含着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之处,王诗中,“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意思是:明月代我为客人送行,我的心绪却如春潮翻滚不息。这两个句用渐渐高升的明月来比喻朋友将要得到的发展,表明诗人不但希望他能高官厚禄,而且希望他能成为清正廉明的好官,诗人真是在用善良的心对待朋友。
杨诗中,“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意思是:我今夜送你回到赵州家乡地方去,天空中留下一轮明月,仍然照满的面的川水呢。“送君还旧府” 含有“完璧归赵”的意思,让主题立意也就呼之而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一路顺风,平安到达的祝愿。末句“明月满前川”,纯粹地描写景物,暗应题目中的“夜”字,以明月隐喻玉璧,璧如月洁,月如璧明,进一步称颂赵纵。同时,一个“满”字,既描绘了月光普照大地的景象,又抒发了诗人的满腹别情。
16.D
17.①杨诗以战争悲壮场面铺垫,引出“寸心明白日”,表现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②王诗在状写塞外苦寒的基础上,追思昔日长城一战,巧用对比,表现出诗人反战的思想感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D项,“两首诗选择风、水、马、黄尘、白骨等相同意象”错误,《战城南》中无“白骨”意象。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比较两首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
杨诗首联中“塞北”“城南”交代战争地点;通过对“幡旗”“ 甲胄”“ 冻水”“ 悲风”“ 千里暗黄尘”的描绘,展现了悲壮的战争场面,并点明了战斗的艰辛。“寸心明白日”,直接表现了出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和满怀豪情、立志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王诗通过描写满目苍夷的自然景色间接抒发情感的。前四句通过对“马”“水”“沙”“日”等意象,描写了边塞苦寒萧索、苍凉辽阔的特点;后四句写了长城一带,自古以来是战场,一边是战士斗志昂扬、意气风发,一边是白骨成堆,一片荒凉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揭露了战争的残酷,间接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
18.D
19.①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②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给人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分析】18.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项,“表达了诗人对书生的鄙夷”错误,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并没有对书生的鄙夷。
故选D。
19.本题考查了赏析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说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20.D
21.①自然景物选择:以“雪”和“风”写边地恶劣环境。从视觉出发写大雪纷飞,遮天蔽日,军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从听觉出发,写狂风呼啸,几乎湮没了进击的鼓声。以二者渲染边塞环境的恶劣。
②战争场面描绘:用描写旗鼓来侧面刻画战斗场面。大雪之中,旗帜暗淡,仍然是方向;大风之中,鼓声微弱,仍然是动力。以点带面,使战斗的画面跃然纸上,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③主题思想:表现了战斗残酷和将士舍生忘死的精神。以环境的恶劣,侧面衬托出将士们的昂扬斗志和战斗的残酷。风雪中将士们惊心动魄的行军,凸显了战士们壮怀激烈,舍生忘死的豪情。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从军行》全诗通篇实写”错误,本诗并不是通篇实写,出征的是裴行俭,杨炯是一介书生(一生任文职);“烽火照西京” 是想象是夸张,战争发生在甘肃;“宁为百夫长”两句抒情,呼应“心中自不平”,从这里回看中间两联也可推为想象的情景。
故选D。
2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中重要句子内容的能力。对重要诗句的考查主要包括:含义(意义);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做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含义,再分析诗句情感。
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从军行》是唐代诗人杨炯的诗作。此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虽仅四十字,但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同时对仗工整,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第三联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战争场面描绘,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这也是主题思想。
【点睛】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2.D
【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详细完整地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说法错误。显然作者并未写到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
故选D。
23.A
24.①以景作结,描绘了大漠黄沙乱飞的自然景象,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表现出征程千里,遮天蔽日的景象。②以景作结,借景抒情,歌颂了将士们报效君王,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及厌恶的情感。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A项,“侧面描述战争场景”分析错误,应是正面描述战争场景。
故选A。
2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点睛】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分析运用的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诗歌赏析:
诗歌虽然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但已不同于汉乐府中的《 战城南 》那样写得血流成河、惨不卒读了。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在《雨村诗话》里评述的:“浑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读后令人神情激奋,成为诗人代表作之一。
首联以对句开起,出句开门见山交待战争的地点,仿佛画家的笔先挥毫泼墨抹出一个塞外广袤的背景。一个“辽”字,一个“远”字,表现出塞北的广阔无际,也给诗歌增加了空间感。对句切题,正面描叙战争场景,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悲壮场面。诗人如泣如诉的概述,浸含泪血,语言朴实真挚。
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排比点缀手法将作战阵式写得极有气势,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诗人在诗歌中,选择了“幡旗”和“甲胄”两个意象,不但抓住了古代战场特色,也把描写的镜头拉近,突出了威武雄壮的气魄。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深深地触摸到诗的主人公脉搏激剧的跳动:激动的心、自豪的情,东闯西突血肉搏杀。
颈联生死攸关之际,人的心境更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在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随之而来。因此颈联自然地转入抒情性的叙述。“冰水寒伤马”,化用陈琳诗句:“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 !’”(《饮马长城窟行》)这里表面上是写马,实则写人 ,巧妙地表达边地苦寒不宜“稽留”之意 。“悲风愁杀人”,化用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句意,进一步直抒胸臆。秋风凛冽,塞外草衰,一派萧瑟之气,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这联诗真实地反映了广大塞外将士的思想和情绪,也是诗人思想倾向的流露。
尾联以景作结,“千里暗黄尘”,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
25.律诗
26.B
27.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体裁的常识知识。古代诗歌体裁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从军行》是初唐诗人杨炯的作品。其借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实际为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从军的辛苦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疆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6.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理解错误。“照”字表示烽火警报传到了长安,表示影响很大,也表示了诗人心系战场,密切关注前线动态。并非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选项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故选B。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宁可做个低级军官(百夫长),也不想做书生老死窗下。国家战乱之时,诗人想从军报效国家,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也不愿做个书生苟安于弘文馆中。体现了诗人不甘寂寞,想投笔从戎,到边疆建功立业、守卫国家的豪情壮志。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8.D
29.①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由凛冽的秋风、冰寒的秋水、冻伤的战马、悲苦的将士构成的萧瑟、凄凉的图景;②通过此图景的描绘,抒发了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绪;③本联通过凄苦的图景,衬托了将士们驰骋疆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诗歌以旁观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解读有误,结合诗歌,从“寸心明白日”可看出,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内容涉及对诗歌的表达技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明确要求说明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借此抒发了什么感情,对表现本诗的主题有何作用。颔联是“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冻水”“伤马”“悲风”“人”这几个意象,描写了秋风凛冽,秋水冰寒、战马冻伤、将士愁苦,组成了一副悲凉、萧瑟的图景。颈联借景抒情,通过悲凉、萧瑟的图景,借写环境的恶劣,抒发边关将士思乡怀归的“愁”苦之情。诗歌以亲历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刻画了边塞将士们豪情满怀、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本联凄苦、萧瑟的图景,反衬了将士们的这种感情,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
30.D
31.A
32.暗:使……昏暗,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杂,夹杂。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以旗和鼓象征军队出征,写出征将士在战鼓声激励下,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表现了他们坚强无畏的爱国精神/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解析】30.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表明唐军誓师长安,不胜不归的决心”理解错误,“铁骑绕龙城”意思是 “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只是写了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并没有决心。故选D
31.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语言特点和风格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掌握所给诗歌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概括语言风格的前提,然后借助平时积累,进行辨析。本题是一首边塞诗,本诗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排除BC,本诗振奋人心,情感慷慨激扬。故选A
3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答题时要借助该字含义、 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并且区分异同点。“雪暗凋旗画”意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 , “暗”是从视觉角度进行描写;“风多杂鼓声”意思是“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是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33.C
34.①题材广泛,文人关注社会,状写军旅生活。②境界开阔,边急、出征、激战、感慨,时空跨度虽大,但是一气呵成,浑如天成。
【解析】33.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C项,“夸张”错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意思是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这两句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故选C项。
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要求学生从题材和境界两个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就要通读全诗,从题材和境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题材而言,本诗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内容展现的是军旅生活,表现出一个文人对社会的关注。就境界而言,开头两句写边报传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四句描写了军队辞京后的出战;第五六句通过景物描写烘托激烈的战斗场面;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全诗抒发壮志豪情,慷慨激昂,意境雄浑壮阔。而且整首诗呈现了一种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从战事紧急到受命出征,再到战场杀敌,时空跨度非常大,但并没有间断感,而是一气呵成,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语言及情感,B项鉴赏诗歌意象,C项鉴赏诗歌的手法及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35.B
36.①尾联以景作结,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②战士的心中充满了明亮的阳光,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继续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与初唐边塞诗昂扬奋发的格调一致。
【解析】35.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用工笔的手法细腻描绘战场的景象”错误,“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这是说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是用近似白描的手法,而非“工笔”“细腻描绘”。故选B项。
3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恰如李调元载《雨村诗话》里评述的:‘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试结合尾联简要分析”,然后理解“雄厚朴茂,犹开国风气”的意思,再把握尾联的内容,看尾联是如何体现这“开国风气”的。“犹开国风气”是说本诗与初唐时候的边塞诗昂扬奋发的风格是一致的;从标题来看,“战城南”表明这是一首边塞诗,而尾联“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意思是“微小的心意也表达了征人们光明的内心世界,征程千里,大漠黄沙飞,遮天蔽日”,最后一句“千里暗黄沙”是写景句,这是以景作结,这一句既是描绘大漠黄沙飞的自然景色,也用以渲染战争的激烈,征尘千里遮天蔽日,然而战士的心中却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寸心明白日”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骋疆场,报效君王。而初唐时期的边塞诗一方面展示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表达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可以说本诗的风格与其一致。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37.C
38.尾联揭示了征战者光明的内心世界。尽管征尘千里,遮天蔽日,但征战者心中始终充满明亮的阳光,心系祖国,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报效君王(国家)。
39.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者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
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解析】3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C项理解不正确, “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不合诗意。故选C。
3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一句,精微入妙,词语新颖,内涵丰富,艺术概括力强,揭示了征人光明的内心世界。他心系着祖国 ,怀着必胜的信心,视死如归,继续驰聘疆场,报效君王。所以乙诗尾联表达了征战者心系祖国,视死如归,报效君王的思想感情。
3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本题要求分析景色的特点,回答此题要抓住具体法人景物来分析特点。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一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
40.A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很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技巧的分析,还有情感主旨的体悟。考生需要先分析每个选项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而感到心中不平”说法错误,“烽火”“照西京”是“心中”“自不平”的原因,是由此也激发出书生内心的爱国热情,也正好能照应尾联。故选A。
41.DE
42.直抒胸臆,抒发了侠客渴望建功立业、消灭匈奴、报效国家、封侯授爵的豪情壮志。
(如有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
【解析】4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C考核诗歌的内容,D项,考核文章的结构,E项考核情感。其中D项,应该是“传”的部分;E项,“对故乡的怀念促使其向北而鸣”错误,根据后面的“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可知是渴望建功立业。故选DE。
4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从抒情手法看是直抒胸臆,从句子“匈奴今未灭”和见“消灭匈奴、报效国家”之情由“画地取封侯”可见“渴望建功立业”“封侯授爵”的豪情壮志。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43.(1)侧面烘托;视听结合。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从军行》尾联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并州路》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详解】(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三联为写景句,写景的手法通常可以从修辞,感官(视听等角度),具体的表现手法(虚实、动静、烘托映衬等角度)等角度考虑。“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无修辞,前句为视觉描写,后句为听觉描写。此诗表达诗人愿投笔从戎的壮志豪情,而该联极力描写环境之艰难,雪大风狂风,鼓声阵阵,暗示战争之激烈残酷,是侧面烘托。诗是抒情性最强的文体,诗人在诗中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首先明确问题指向:征人“垂泪”的原因。垂泪,是为伤心,诗中什么能让征人伤心?理解诗歌,不难发现,第一联眼前秋景让人伤心,第二联“孤城吹角”,生活单调枯燥,封闭,内心伤感,第三联,傍晚牛羊下山,征人见此怎不思家思归?此类题通常辐射全篇,找到点后,综合概括,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3)该题考查方向很明确也很具体,考查诗歌结句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从军行》结句“宁为”“胜作”很典型的直接抒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诗人愿投笔从戎,奔赴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并州路》结句“征人垂泪”描绘了悲惨凄凉的战争场景,“烽火起云间”描绘战争四起,远处战事紧急,如此局势下,征人的明天在哪里?又何时才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和亲人身边?抒情委婉含蓄,属以景结情。
点睛:该题考查方向很明确也很具体,考查诗歌结句的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如该题中,杨诗是直抒胸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发作者决心保卫边疆,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李诗通过结句“征人垂泪”描绘了悲惨凄凉的战争场景,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