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崔颢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入汴水【注】
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曰,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注】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行程。通过时间“昨晚”到“今朝”,写出了诗人一路奔波、日夜兼程的场景。
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远了,自己无法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
C.尾联用“长淮”来表示诗人度过的二十年仕途不顺的日子,用“宁复畏潮波”来表明自己回乡一定顺利。
D.本诗借景抒情,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复杂的情感。
2.本诗的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图画?从中你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①
崔颢
昔人②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①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②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满怀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B.颔联中的“黄鹤”所指甚明,只指实际中的“仙鹤”,没有言外之意。
C.颈联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D.本诗是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4.在描写愁绪上,古人常会用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请结合此手法,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6.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做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道
崔颢
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①。
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
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
【注】①霍将军:指西汉的霍光。汉武帝临死时让他担任司马大将军辅佐幼帝,他执政二十年权倾天下,死后被灭族。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句突兀,劈头便写长安道边高耸入云的宅邸,首先给人一个炫目的印象,以此引出下文。
B.第二句使用典故,表面写居住在高宅的是西汉权臣霍光,实际上指诗人生活时期的当朝权臣们。
C.三四两句用宾仆拥随散朝回家的权臣,以及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
D.诗人把贫贱者的转机放到皇帝的恩赐上凸显了诗人思想的局限性,但抑强扶弱的思想是可取的。
8.对比是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诗歌使用了哪些对比?要说明什么样的道理?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和分析。
9.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试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意境高远,对仗工整。
B.首联中“空”字表现了鹤去楼空,诗人怅然所失的心情。
C.“黄鹤”两句表达了白云悠悠,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
D.“日暮”两句以黄鹤楼气象万千的景色映衬诗人复杂的情感。
11.下列各项中理解正确的是( )
A.首联从传说落笔,暗指仙人骑黄鹤而去故事的荒谬不可信。
B.颔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信心。
C.颈联写登楼远眺,所写之景是想象之虚景。
D.尾联写日暮时长江烟波浩渺,烘托出诗人越来越浓的思乡之情。
12.下列各项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首联借神话传说落笔,“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B.颔联紧承首联,描绘了黄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远景。
C.颈联叠音词“历历”“萋萋”细腻地描写了树木凄凉、野草稀疏的萧瑟河岸景色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
阅读下面的诗作,完成各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3.以下对诗歌风格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新峻朗 B.含蓄蕴藉 C.雄浑激昂 D.哀怨凄婉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15.诗歌的尾联传递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内容做简要评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崔颢
征①马去翩翩,城秋②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③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④,未必去经年⑤。
[注]①征:即行,远行。②城秋:一作“秋城”。③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④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⑤经年:即一年,这里指长年。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征马”“城秋”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时节,渲染了裴都护远行的氛围。
B.颔联“单于”指敌人首领。本联借告诫敌方首领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托出裴都护的声威之大。
C.“月亮”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是古人抒发思乡之情或离别之恨的常用意象,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借月圆衬托朋友分别的愁情。
D.从“塞”“驿”“胡沙”等字词,可以看出本诗语言精雕细琢,格调刚强高昂,风骨凛然。
17.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入汴水
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注】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
1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行走路径。“昨晚”“今朝”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写出了诗人昼夜兼程的情形。
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近,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
C.尾联写诗人挨过二十年仕途艰难的日子,有急流勇退,回乡归隐之意。
D.本诗沉郁顿挫、慷慨悲壮,一气呵成,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
19.诗的颈联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侠篇
(唐)崔颢
少年负胆气,好勇复知机。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①金锁甲,蒙茸②貂鼠衣。
还家且行猎,弓矢速如飞。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
腰间带两绶,转眄生光辉。顾谓今日战,何如随建威③?
【注】错落:甲上环锁已损坏不齐。蒙茸:(貂裘)又乱又旧。③建威:军国主将的代称。
20.这首叙事诗前八句叙写少年游侠_____________的场景,后八句叙写_____________的场景,展现了古代游侠的形象。
21.全诗运用多重衬托手法塑造了一个游侠形象,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解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还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注】,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寒多烧:猎户将山.上寒冬枯萎的苹木烧掉,使野兽无法躲藏。
2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胡人歌》颔联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名前面加上了一个有边塞特征的定语,突出了地域特点。
B.《雁门胡入歌》颈联中,“山头野火”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浓淡相宜,将自然景色与人们的生活场景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C.《塞路初晴》的首句,“晚虹”、“斜日”、“天昏”连续点明时间,看似重复,实际上却渲染出了一幅广阔雄浑的雨后塞上远景图。
D.《塞路初晴》的前两联由远及近,紧扣诗题,描绘了傍晚雨后的画面,视听结合,动静相生,既稂丽又清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3.与《雁门胡人歌》相比,《塞路初晴》这首诗在思想情感上表现出了什么异同之处 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崔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颔联细致地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25.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2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27.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2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两小题。
入若耶溪
崔颢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
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
事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
(1)诗中若耶溪有什么特点 诗人的心情如何
(2)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30.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杂诗(其二)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3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诗》前两句采用不加修饰的语言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B.《杂诗》开篇白描记言,诗末工笔绘景,全诗的表现手法依诗人之情运用得流畅自然。
C.《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可谓“声态并作”,泛舟女子的形象和询问声都跃然纸上。
D.《长干曲》中女子急于停舟相问“或恐是同乡”,侧面表现出了女子背井离乡、水宿风行、无人共语的孤零漂泊之态。
32.两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题沈隐侯八咏楼①
(唐)崔颢
梁日东阳守,为楼望越中。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江静闻山狖②,川长数塞鸿。
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
【注】①八咏楼:南朝沈约所建。②狖:古书上说的一种黑色长尾猴。
33.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体裁的角度看,本诗是一首古体诗。
B.从题材的角度看,本诗是一首山水诗。
C.从对仗的角度看,本诗共有两联对仗。
D.从押韵的角度看,本诗共有五个韵脚。
34.以下意境的描述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深沉隽永
B.意蕴深邃
C.苍凉辽阔
D.凝重悠远
3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画,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起下文。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37.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②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雁门郡。②将:驾御。
3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情况。
B.颔联运用“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突出了地域特点。
C.颈联描写了代北边塞的秋天,野火烧山,烟气升腾:秋雨潇潇,孤峰在雨中伫立,雨雾笼罩,画面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
D.尾联描绘了代北胡人听说无战事后肆意买醉的懒散形象。
39.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4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既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现实之景;也夹杂着“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B.诗歌通过描写西域少数民族放鹰捕鸟、骑马游猎的独特生活场景,勾勒出他们骁勇善战的战斗习俗。
C.首联不仅展现了雁门郡内群山层峦叠嶂的阔大之景,还交代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独特位置特点。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勇武,粗犷的精神面貌。
E.颈联有版本作“雾里”,较原诗“雨里”突出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当作烽烟而产生的紧张、担忧的心理。
41.这首诗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晚入汴水
崔颢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注]崔颢,唐代诗人,汴州(今开封)人。考取进士后被放官外地,长达20年做地方官的幕僚闲差和基层小吏,终不得志。汴水,指汴河。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行走路径。“昨晚”“今朝”看似随意的一笔,却写出诗人昼夜兼程的情形。
B.颔联写出了诗人距离魂牵梦绕的故乡已经很近,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
C.尾联写诗人已挨过二十年仕途艰难的日子,坚信自己的未来仕途顺遂,一帆风顺。
D本诗质朴无华、明白晓畅,一气呵成,写出了诗人久宦归乡时的那种复杂的情感。
(2)诗的颈联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4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D.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44.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
崔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③,未必去经年。
【注】①单(chá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4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46.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4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48.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释】⑴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位于华山北面。一作“华山”。⑵岧峣(yáo):山势高峻的样子。太华:即华山。咸京:即咸阳。⑶三峰:指华山的芙蓉、玉女、明星三峰。一说莲花、玉女、松桧三峰。⑷武帝祠:即巨灵祠。汉武帝登华山顶后所建。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⑸仙人掌:峰名,为华山最峭的一峰。相传华山为巨灵神所开,华山东峰尚存其手迹。⑹秦关:指秦代的潼关。一说是华阴县东灵宝县的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县。⑺驿路:指交通要道。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⑻名利客:指追名逐利的人。⑼学长生:指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50.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行经华阴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5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 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5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郡内山势高峻,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的狩猎生活,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胡人们听说边塞没有战争,就尽情享乐,醉生梦死,说明他们得过且过,没有上进心。
D.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E.诗中先写胡人的日常生活,接着写他们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在诗人笔下,胡人同样厌恶战争并富有人情味,表现凝重的反战主题。
54.本诗和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写到了“醉卧”的情节,它们的原因和表现的情感、主题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5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胡人”本为古代对北方与西域少数民族的泛称,诗中特指住在代郡临近边境的少数民族百姓。
B.“解放”是指解除束缚使其得到自由或发展,“解放胡鹰”表现了猎手对猎鹰的尊重和信任。
C.“胡鹰”“塞鸟”“代马”等意象都是有边塞特征的词,突出其地域特点,颇具边地特色。
D.“野火烧山”“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富于季节特征。
E.尾联是说只要听说没有战事,他们就满足于现状,醉生梦死,不关心国家大事,寄寓作者的批判。
56.诗歌中的“胡人”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7.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黄鹤楼
崔颢
苦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D.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雁门郡。②代马:古代漠北产的骏马。
5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的地理环境以及当地胡人的分布情况。
B.颔联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在动物前冠以一个有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了其地域特点。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尾联描写胡人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的生活场景,视角新颖别致,富有人情味。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59.这首诗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辽西①作
崔颢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②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谁与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注】 ①辽西: 这里指辽河流域西部地区,唐代在此设置平卢节度使。②沙虚: 指沙土不结实。
60.诗歌三、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有何作用
6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①
崔 颢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②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③,未必去经年。
【注】①单(chán)于:指单于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裴都护:事迹不详,都护为官名,设大都护、副都护,管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②胡沙:指少数民族居住的沙漠地区。③献捷:指战胜后所获得的俘虏和战利品。
6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的首联,用了“征马”“秋月”两个意象,除了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之外,还渲染了裴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
B.“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含有思乡离愁或团圆高兴之意,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
C.颔联细致描写了单于和都护这两个人物,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
D.胡地黄沙漫天,大漠浩瀚却无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
E.从“塞”“驿”“胡沙”等字词,可看出本诗作为边塞诗的“塞垣景象”,语言质朴,格调刚健高昂,风骨凛然。
63.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4.这首诗中作者的愁情是什么
65.结合本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潼关楼①
崔颢
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
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川从陕路去,河绕华阴流。
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
①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66.本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67.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 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部;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6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放鹰捕鸟、骑马射猎的图聚,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
C.颈联描绘“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画面,烟雾颇似烽烟,易使边地百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引 起下文。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 象之景
69.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70.下列对两首诗(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作者都借用所见之景来抒发情感。 B.都是作者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
C.都描写了荒凉萧瑟的秋季景象。 D.都刻画了作者归乡途中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7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7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7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74.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7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76.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自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李白这首诗,一说写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一说写于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
两首律诗的结句部落在“愁”字上。试问:
77.两首诗中作者的愁情分别是什么
78.结合两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 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7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80.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参考答案:
1.B
2.(1)描写了天气晴朗,夹岸绿树摇曳,春风习习,江上荡起渔歌的景象。
(2)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已经很远”“无法结束”错误,诗歌是“乡路渐无多”,说明故乡已经很近,自己就要结束多年漂泊生涯时的心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出句“晴景摇津树”,写风和日丽,汴河上烟波荡漾,远望渡口上的树木,似在摇曳摆动之中;对句“春风起棹歌”中,“棹歌”,船工行船中唱的歌。此句写在和煦的春风中,传来了阵阵棹歌声。借景抒情,情节交融。结合“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分析,言离家乡已经很近了,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欣喜愉悦之情。
3.B
4.(1)暮色渐起,哪里是我的故乡?远望浩渺的江面,不禁愁绪满怀;(2)“乡关”点明思乡之情,在一问一答中,用浩渺的江水表达缠绵的乡愁,化抽象为具体;(3)诗作以“愁”字收束全篇,既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使情中有景,景中含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的能力。
B.“只指实际中的‘仙鹤’”错误,除了实际中的“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一切”之意,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诗句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设问和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表现愁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
此联以设问展开,以“关何处是?”问,以“烟波江上愁”答,哪里是我的故乡?远望浩渺的江面,不禁愁绪满怀。这是化抽象为具体;
诗作以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情中有景,景中含情,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韵味无穷。
5.C
6.①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②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③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④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手法以及形象的能力。
C.“虚实相生……想象”错误,“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非想象之境,而是真实的写照,也就没有“虚”。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要想理解尾联表达的情感,首先需要把握全篇的内容和情感倾向。这首诗歌生动形象描写了和平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安乐生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凝重的反战主题。
然后理解尾联的意思,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意思是“胡人听说辽西近来没有发生战事,闲来无事常到酒家酣饮醉眠”,因为听说没有战事,胡人“时时醉向酒家眠”,可以看出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向往,表现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
“时时醉向酒家眠”展现出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诗人借这一画面展现出百姓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借助这种向往表达了反对战争这一主题;
在诗人笔下,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厌恶战争并同样富有人情味,流露出对胡人的关注,这就超越了狭小的民族观念,提升了全篇的格调。
7.C
8.①对比:一是权贵们的地位显赫和最终结局的对比。权贵们当年气焰嚣张、炙手可热,但顷刻间也会火尽灰灭。二是权贵们的消亡和贫贱者的转机对比。权贵者会消亡,而贫贱者也会有富贵的机遇。②道理:富贵不能骄傲,贫贱不可欺辱,富贵贫贱会在瞬息之间相互转变,提醒世俗的人们不要谄贵傲贫。
【分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宾仆等待在路旁纷纷打躬作揖表现权臣的权势之盛”错误。从第四句“路傍”分析,这些是路人的行为而不是上一句的“宾从”。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对比手法的使用。
“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意思是不要说权贵们炙手可热,他们广辉鲜亮的生命在瞬间就会火尽灰灭。此处从描写的对象的角度入手,以权贵者本身有对比,即权贵者炙手可热的权势以及火尽灰灭的处境作对比。
“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意思是不要认为贫贱者就可以随意的欺负,人生自有富贵的机遇。此处以权贵们的消亡和贫贱者的转机对比。权贵者会消亡,而贫贱者也会有富贵的机遇。
第二问,说明的道理。
要从权贵、贫贱以及二者的转化三个角度分析,权贵者会变为普通人,而贫贱者会变为富贵者。即不能谄媚讨好权贵者、不能看不起暂时贫贱者,同时作为权贵也不能骄傲。特别是最后两句,“一朝天子赐颜色,世上悠悠应始知”意思是有朝一日,皇帝恩惠,贫贱者就会青云直上。以此表明一个道理:富贵不足骄,贫贱不可欺,世事会有转变,贫贱会有转机。
9.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平凡,而表现手法不凡。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直率的船家女形象。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
10.A
11.D
12.D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七言绝句”错,这首诗共有八句,2、4、6、8句押韵;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特点。应当是七言律诗。
故选A。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A.“暗指仙人骑黄鹤而去故事的荒谬不可信”错误。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B.“也表达了对黄鹤归来的信心”错误。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C.“想象之虚景”错误。此句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
D.“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错误。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故选D。
13.A
14.D
15.(1)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2)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3)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等内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4)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风格特点的能力。
这首边塞诗生动形象描写了和平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安乐生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凝重的反战主题。全诗格律严整,诗境雄浑壮阔,笔力跌宕生姿,体现了清新峻朗的风格。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意思是胡人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结合诗句中的“无斗战”“醉向酒家眠”等分析可知,尾联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关切和同情,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
另外,诗中强调的是“胡人”听到辽西并没有战事的表现,这就表明胡人与汉人一样,同样都是厌恶战争,体现了诗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
16.D
17.①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首联写友人远去,而明月正圆,暗写友人远去后,诗人内心无限惆怅。②对友人的夸赞、祝愿之情。颔联以虚拟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人不要扰乱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地写出了对友人的夸赞和祝愿。③对友人的关爱和勉励之情。颈联既实写边地环境恶劣,又暗寓镇守边关的艰辛,表达了对友人的关爱之情;尾联写裴都护此去边关,不必经年就可“献捷”,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诗语言精雕细琢”错,从“塞”“驿”“胡沙”等字词,可看出本诗语言是不事雕琢,质朴简单的。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格式要规范,首先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分析首联,“征马”点明裴都护远赴边庭,“城秋”点明送别地点和时节,“月正圆”衬托朋友分别的愁情,以景衬情,抒发对友人依依不舍、惆怅伤感之情。
分析颔联,写裴都护远赴单于都护府镇守边关,这里“单于”既是实指敌人首领,又暗点裴都护所往之地,语义双关,这两句以虚拟的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表现对友人的夸赞、祝愿之情。
分析颈联,边防要道上烽烟四起,表明此时边关形势急迫,又暗寓了裴都护到任后,边关防备严密,胡地黄沙漫天,大漠瀚海,缺乏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表达对友人的关爱之情。
分析尾联,写裴都护此去镇守边关,不必经年就能成功献捷,呼应前面“单于莫近塞”,这既是夸赞和祝愿,也是勉励。
18.D
19.①描写了天气晴朗,夹岸绿树摇曳,春风习习,江上荡起渔歌的景象。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D.“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有误。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表达了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时的喜悦之情。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立足颈联内容,分析所写诗句含义,如果运用到表达技巧,也需要分析,点明表达的情感等。有时还需要联系上下联内容分析结构作用。
颈联出句“晴景摇津树”,写风和日丽,汴河上烟波荡漾,远望渡口上的树木,似在摇曳摆动之中;对句“春风起棹歌”中,“棹歌”,船工行船中唱的歌。此句写在和煦的春风中,传来了阵阵棹歌声。借景抒情,情节交融。结合“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分析,言离家乡已经很近了,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欣喜愉悦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0. 从军杀敌 还家狩猎
21.①通过兵器描写来衬托,如“仗剑出门去”“弓矢速如飞”,分别写出了游侠的豪气与力量。②通过服饰穿戴来衬托,如“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写出了游侠征战艰苦,历时长久;“腰间带两绶”则写出了游侠战功赫赫,居功至伟。③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如“孤城逢合围”,写出了游侠“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无畏;“地迥鹰犬疾”则写出了游侠打猎时的英武之气,不输当年疆场杀敌时。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进行概括分析。
分析前八句“仗剑出门”“逢合围”“杀人”“走马”可知,诗的前半部分写侠士从军。开头两句即赞赏主人公的有胆有识,接着写游侠慷慨从军及勇武善战的形象。分析后八句由“还家”“行猎”可知,主要写游侠立功受赏后归家游猎。这一部分描写了壮士归来的悠闲生活,但写其唯爱游猎,并且“弓矢速如飞”,仍不失其游侠的勇武本色。
21.本题主要分析诗歌所使用的的表现手法。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先准确地答出是怎样的手法,再结合相关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的是衬托手法的分析。本诗主要用与主人公有关的其它事物以及环境作为陪衬,以突出主人公的形象。首先找到运用该手法的诗句,再结合全诗分析其表达效果。“仗剑出门去”手执长剑离家从军,奔赴前线;“弓矢速如飞”纵马驰骋,箭射如飞。这两句通过兵器描写来衬托游侠的豪气形象。“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他里面披挂着用金线缀成的灿烂铠甲,外面罩着华贵的貂鼠皮外套;“腰间带两绶”写游侠腰间系着两条系印章的丝带,表现其战功赫赫。这些都是通过服饰穿戴来衬托游侠形象。“孤城逢合围”奔赴前线途中正遇上我方的一座孤城被敌军团团包围,抒写战争的紧张形势;“地迥鹰犬疾”猎场面积宽广,老鹰猎狗紧紧跟随,描写打猎的场景。这些是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游侠形象。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
22.D
23.相同点:都是表达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雁门胡人歌》表达了对战争生活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之情。《塞路初晴》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解析】2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视听结合”理解错误,《塞路初晴》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丽景象,雨后黄昏时, 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向低洼处流淌, 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上,展示出一幅旖旎如江南风光又不失北国雄浑的壮丽图景,并没有听觉的描写。
故选D。
23.此题的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两个,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本题,《雁门胡人歌》通过描写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的几个生活画面,以及误将野火雨雾当作烽烟而最终释然的事件,表达了对战争生活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之情。《塞路初晴》通过描绘了雨后黄昏时, 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炊烟还盘旋在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雨后塞外草原的壮丽景象,以及通过写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 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景象,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因此,相同点都是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不同点:《雁门胡人歌》表达了对战争生活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之情。《塞路初晴》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客观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4.D
25.①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首联写友人远去,而明月正圆,暗写友人远去后,诗人内心无限惆怅。
②对友人的夸赞、祝愿之情。颔联以虚拟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扰乱边关,衬写裴部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地写出了对友人的夸赞和祝愿。
③对友人的关爱和勉励之情。颈联既实写边地环境恶劣,又暗寓镇守边关的艰辛,表达了对友人的关爱之情;尾联写裴都护此去边关,不必经年就可“献捷”,表达了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解析】24.本题综合考查了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等。解答本题注意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要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项,“征马”“秋月”并没有“渲染了装都护前去征战的氛围”,故A错误;
B项,“月亮”在本诗中寄予的是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不是思乡之情,故B错误;
C项,“细致地描写”“鲜明对比”的表述均不准确,故C错误。
故选D。
25.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需结合全诗,具体分析。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题材,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诗歌表达的情感。
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也是送别诗,此诗开头“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两句写诗人送人远去,而明月正圆,暗寓友人远去后心中无限惆怅。颔联“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写裴都护远赴单于都护府镇守边关。这两句以虚拟的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颈联“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边防要道上烽烟四起,表明此时边关形势急迫,又暗寓了裴都护到任后,边关防备严密。胡地黄沙漫天,大漠瀚海,缺乏水泉,自然条件恶劣。“胡沙”一句,既是实写边地之景,又暗寓了都护镇守边关的艰辛。结尾“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两句写裴都护此去镇守边关,不必经年就能成功献捷,呼应前面“单于莫近塞”,这既是夸赞和祝愿,也是勉励。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对友人的夸赞、祝愿之情,对友人的关爱、勉励之情。
26.C
27.第一问;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错误,从诗中来看,“雾里”版本不如“雨里”表达明确,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如果是“雾里”,胡人就会认为烟雾为自然现象,而不会引发战争烽火的想象。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再分析对全篇情感抒发的作用。首先看第一问,“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是说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睡卧在酒店。尾联写饱受战争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由此可知诗人的情感是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再看第二个问题,诗人写的是边地胡人对和平的渴望,可见诗人并没有敌视边地胡人,也希望他们能从容的生活,尾联不但表达了诗人热爱和平的反战主题,而且展现了诗人包容的民族观,这就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28.(1)若耶溪清幽秀丽。表现了作者愉悦、宁静的心情。
(2)“起坐鱼鸟间”一句,是写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动摇山水影”一句,则描写自己天真地用船桨拍击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动摇。意境灵动、富有情趣。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过阅读理解诗词的内容,把握诗词描写的各个意象,体会作者所怀思想感情,再组织语言作答。诗中写作者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写若耶溪优美的景色,体现了若耶溪环境的清幽宜人,表达了作者对若耶溪的喜爱以及内心的愉悦的心情。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及对诗歌情感主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抓住诗句中的重点意象,运用想象、联想,对诗句展现画面进行描写,可以结合具体的手法,答出效果。
颔联为: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颔联描写诗人到达云门山下,在清澈如镜的溪水上轻轻荡桨,畅游山水风光的情景。但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溪两岸的青山、绿树、溪花、幽草,甚至也没有写云门山和云门寺;而是着意抒写自己同美妙大自然的感应与融合。“起坐鱼鸟间”一句,是写自己在船上欣喜地忽起忽坐,时而仰望碧空翔鸟,时而俯视清溪游鱼;“动摇山水影”一句,则描写自己天真地用船桨拍击溪水,看青山的倒影在水中动摇、变幻。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身心无拘无羁,与鱼鸟游翔,与山水嬉戏,完全与美妙的大自然契合无间。这两句着重写动态,从鱼鸟、山水和诗人自己的活动中表现一种“空灵”的境界,既清澈、空明,又灵动、有情趣。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9.B
30.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意思对即可)
【解析】29.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后四句写昔人乘鹤所见”错误,前四句写作者登临怀古,后四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黄鹤楼眼前的实景,描绘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作者清冷的思乡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故后四句写的是作者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故选B。
30.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晴川”“汉阳树”“芳草”“鹦鹉洲”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答案突出阳光明媚、树木郁郁葱葱、芳草茂盛,再现生机勃勃的画面。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31.B
32.(1)引发诗人情感的因素:①《杂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借遇见故乡来客,回忆故乡窗前的寒梅引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寒梅作为自己情感的聚焦和寄托;②《长干曲》中的抒情主人公则是通过对方的口音猜测“君”与自己是同乡,以乡音引发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只身一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2)情感表达的形式:相同点:两首诗的语言都平白浅近、质朴自然,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不同点:①《杂诗》开篇迭用“故乡”一词,表现出乡思之殷。尾句以拉家常般的问句收篇,质朴平淡而又诗味浓郁。②《长干曲》以问句开篇,把女人公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尾句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描写,开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解析】3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B项,“诗末工笔绘景”表述错误。从最后两句诗文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意思是“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这里并没有对寒梅进行细致描绘,没有工笔描摹,寒梅只是故乡的一种象征,用以表现作者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故选B。
32.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要求,依照题干所说的比较内容,回顾旧知,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通读全诗,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中描写的形象和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分析所写事物的角度,注意要将异同点分开来表述。这道题有两问。第一问,回答两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看。《杂诗》中,开篇迭用“故乡”一词,表现出乡思之殷。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这种相思之情主要是通过来自故乡的“君”和故乡窗前的“寒梅”来表达。寒梅是“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是引发诗人情感的因素。《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或恐是同乡”的猜测最大可能是因为“口音”,也就是“乡音”。“口音”“乡音”是引发诗人情感的因素。第二问,分析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要从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和抒情方式等方面对两首诗进行分析,再归纳出异同点。《杂诗》开头两句,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后两句中,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用被诗化、典型化了的形象,以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浓郁的诗味,尾句以拉家常般的问句收篇,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尾句通过对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描写,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开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这首诗,先闻其声,后见其人,想象大胆,声情并茂,让人更富有想象,展现了该诗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两首诗的语言都平白浅近、质朴自然,表达感情充分,这是相同点,不同点集中在开篇和结尾的方式上,分点作答,分析有理即可。
33.C
34.CD
35.答案示例:首联点明八咏楼的由来;颔联“明月在”与“古人空”形成对比,由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变化,抒发时空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以声衬寂,视听结合,描绘登临八咏楼所见环境的幽静开阔及引发内心的伤感;尾联由景入情,直抒胸臆,表达当下古人遗风缺失的遗憾之情。
【解析】33.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应掌握相关的诗歌文化常识,本题A项,“本诗是一首古体诗”,表述错误,从诗歌形式判断,这是近体诗中的五言律诗;B项,“本诗是一首山水诗”,表述错误,根据诗歌题目《题沈隐侯八咏楼》以及诗歌内容判断,这是借景抒怀,属于抒怀诗范畴;D项,“本诗共有五个韵脚”,表述错误,韵脚为每联的尾字韵,本诗韵脚共两个,分别是ong、eng。故本题选C。
3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诗歌,找出诗中主要意象,并借助诗句中关键词语概括诗歌意境。本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诗人通过“明月”“山狖”“塞鸿”等主要意象,营造了苍凉辽阔、凝重悠远的意境,其中“青史古人空”中的“空”字更显意境苍凉空旷。故本题选C、D。
3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考生应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情感效果”的模式作答。本诗中首联“梁日东阳守, 为楼望越中”点明八咏楼的由来;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明月在”与“古人空”进行对比,由眼前景物“绿窗明月”联想到“青史古人空”的历史变化,抒发时空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江静闻山狖,川长数塞鸿”中,猿猴和鸿雁的啼鸣声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以声衬寂,视听结合,描绘登临八咏楼所见环境的幽静开阔及引发内心的伤感;尾联“登临白云晚,流恨此遗风”由景入情,“恨”字直抒胸臆,表达当下古人遗风缺失的遗憾之情。
36.B
37.①这首诗写边塞少数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颔联、颈联形象描摹胡人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生活图景。②尾联生动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喝酒的风习。③表现了诗人对边地安宁、百姓生活安定从容的喜悦赞美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反战主题。
【解析】3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考生应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诗歌内容,然后细读选项,比较分析。本题B项“表现边地少数民族日常习武备战、时刻警惕的生存状态”的理解错误,放鹰捕鸟、骑马射猎是雁门胡人的日常活动,这是表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故选B。
37.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属于边塞诗,写了胡人秋日出猎、山头野烧、从容醉酒等内容,雁门胡人虽然居住地与燕国相接,但并没有发生战争,而是过着一种安定的生活,传达了作者喜悦赞美的情感,也隐含了反战的思想。考生要注意先分析内容,再概括情感。
38.D
39.①诗歌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生动地描画了边地的自然景象,描写了雁门胡人在和平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②借边地安宁,胡人生活安闲、从容,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反战主题的思想。
【解析】38.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D项,“肆意买醉的懒散形象”错误,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故选D。
39.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感情的能力。概括诗歌内容要在理解诗歌全篇意义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概括要点。赏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诗要“知人论世”。本篇诗歌颔联写胡人秋日出猎的情景,颈联写山头野烧的生活图景,尾联呈现胡人在和平的日子里从容醉酒的风习。全诗主要写边塞少数民族在和平时期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安宁、和平生活的喜悦赞美以及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意思对即可。
40.CD
41.第一问:诗人选取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画面和边地自然景象来反映边塞生活。
第二问:通过对胡人日常生活的生动描摹,传达了诗人平等的民族观以及对和平的向往赞美、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4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时时醉向酒家眠”为实写之景,并非想象之景。B项,诗歌并未展现胡人骁勇善战的战斗习俗,描写的是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E项,“野火”为自然之景,没有紧张的心理。故选CD。
4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选材特点分析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明确题干要求,本题为两问。这首诗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结合“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分析,交代了雁门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胡人的分布。颔联生动地描写了雁门胡人日常的狩猎生活,这两句中“胡鹰”“塞鸟”“代马”三个意象,都是在动物前冠以一个又边塞特征的修饰词,突出其地域特点,很有边地特色。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这两句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情感分析,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山头野火和烟雾颇似战争中的烽火,这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来说,很容易联想到战争,行文上自然地引起下文。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两句写饱受战争蹂躏的人们渴望和平,并在和平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生活的情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42.(1)C
(2)①描写了天气晴朗,夹岸绿树摇曳,春风习习,江上荡起渔歌的景象。②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
【详解】(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坚信自己的未来仕途顺遂,一帆风顺”有误。这联说已行完长长的淮河,难道还会害怕汴河的潮波吗!与第二联“乡路渐无多”相照应,言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故选C。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的颈联有何作用”,立足颈联内容,分析所写内容,如果运用到表达技巧,也需要分析,点明表达的情感等。有时还需要联系上下联内容分析作用。“晴景摇津树”,此句写风和日丽,汴河上烟波荡漾,远望渡口上的树木,似在摇曳摆动之中;“春风起棹歌”,“棹歌”,船工行船中唱的歌。此句写在和煦的春风中,传来了阵阵棹歌。借景抒情。结合“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分析,言离家乡已经很近了,返乡之路定会一帆风顺的,表达了诗人临近家乡的喜悦之情。
43.C
44.①诗歌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②即景生感(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前三联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尾联笔锋一转,绾合前文,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没有直说,反向旁人劝喻,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隐约曲折。
【解析】43.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C项,“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与秦关是不可能的,这里有想象,虚写,而非全“看到”。故选C项。
44.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诗中前三联描写了祖国山川的壮丽美景,如前二联,由远而近,颈联又由近再次推向极远,由实景入虚景,层次分明地从各个方面刻画出了华山的高峻、神奇的形象。表达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和热爱。“借问路傍名利客”,“名利客”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何如此处学长生”表明诗人在瞻仰华山时产生了归隐之情,对学道求仙生向往之情。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写景的感官和视角变化,抒情方式角度和表现手法等角度来考虑。本题要求从全诗着眼分析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诗人在首、颔联由远而近,颈联又由近再次推向极远,由实景入虚景,层次分明地从各个方面刻画出了华山的高峻、神奇的形象。来表达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和热爱。从全诗的角度看,使用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45.D
46.①送别朋友的深情。②对朋友的夸赞、祝愿之情。③对朋友的关爱和勉励之情。
【解析】45.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项,“前去征战”表述错误,应为“前去任职”。B项,“在本诗中的作用是寄予思念家乡之情”,对月亮这一意象所起的作用分析错误,应为借写月圆衬托朋友分别。C项,“细致描写”表述错误,诗句并非细致描写。“对单于采用了警告的语气,而对都护则是期许的语气,由此形成了鲜明对比”表述错误,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匈奴单于你切莫靠近我汉家边塞,如今我都护将军正欲莅临边关。以虚拟的告诫敌人的口吻措辞,告诫敌酋不要轻举妄动,扰犯边关,衬写裴都护强大的声威,谐谑而又豪壮。故选D。
46.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诗首联“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中的“秋月正圆”反衬出诗人和友人即将分别,思念之情自不待言,抒发了送别朋友的深情。“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意为警告“单于”不要来犯边塞,因为“都护”就要“临边”了,反映出对朋友的祝福和祝愿。“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说明了边塞之地条件极为艰苦,言外之意即希望友人多珍重,对朋友的关爱之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则表达了盼望友人早日建功立业回来一起庆功的殷切心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47.D
48.①对壮美瑰丽的祖国山河的热爱;②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③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