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视频导入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
战国七雄
知识结构
商鞅变法
二
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2、通过了解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01
02
03
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理解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知道都江堰修建的基本情况和意义,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立足唯物史观,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一、战国七雄
1、七雄形成
(1)背景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一、战国七雄
1、七雄形成
①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
②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
③春秋原有国家:楚、秦、燕
(2)形成过程
郢
睢阳
临淄
咸阳
蓟
鲁
越
卫
邯郸
郑
大梁
中山
洛邑
宋
河
水
渭
水
汉
水
淮
水
江
水
东周都城
诸侯国国都
诸侯国疆域
1
2
3
4
齐
5
6
7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周
填一填:战国七雄的位置
东南西北上中下
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争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一、战国七雄
2、战争概况
(1)战争特点
一、战国七雄
2、战争概况
(2)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长平之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人被坑杀。
一、战国七雄
2、战争概况
(3)战争影响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诸侯并立
雄七
一雄
战国的历史,就是这七个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比拼国力的历史。而历史就在长平之战这里开始转折,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势如破竹,统一六国已经指日可待。
——《中国通史·第一卷》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时期 目的 规模 影响
春秋
战国
比较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特点和历史影响有什么不同?
称霸
兼并统一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出现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
国家逐渐趋向统一
动
脑
筋
二、商鞅变法
人物扫描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被车裂而死。
2.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法家思想
1.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根本原因)
加强中央集权(对地方的控制)
损害旧贵族利益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措施
国富
强兵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二、商鞅变法
4.变法内容及影响
商鞅变法
材料研读: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二、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得到人民和广大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
2、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
二、商鞅变法
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商鞅被处死
启示:改革创新是强国之路
结合商鞅变法谈谈社会变革有什么积极意义?
修建时间:
主持修建者:
修建地点:
公元前256年
李冰(秦国)
成都岷江
构成系统:
主体工程:
渠首和灌溉网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主要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概况
设计科学
无坝引水
自流灌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显著特点: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3、影响
谢谢观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