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级高一新生入学素质测试
语文试题卷
满分:100 分(其中卷面书写3 分) 考试时间:120 分钟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24分)
1.默写(10分)
(1)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1分)
(2)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1分)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用鸟儿争春来描绘早春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两句,以传神的笔墨 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
(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____________”一句凸显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 如磅礴,用“________ ”一句表现出百姓对太守的爱戴。
(6)制作“立德修身”主题班会宣传海报,同学们要摘引两句与主题相关的古诗文,你 建议选用《诫子书》中的“,”。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8分)
野外漫步,仰望迷离的天空,闻着花草的清香,倾听流水缓缓歌唱。暖风拂拂,迎面吹来,有“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的感觉。忽然,心中泛起难堪的怀恋之情。刚想捕捉,xuán即消泯。我的灵魂不能不仰慕那遥远的天国,自然界的春天宛若慈母,人同自然融合一体。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春天的悲哀,不是有什么伤心事,是在永恒面前的撒娇。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 分)
融( )合一体 xuán( )即消泯
文中引号里的句子如果换用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应该是 。(1分)
“消泯”的意思是 。(1 分)
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否定句,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能改变句子意思。(2分)
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便会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这段文字运用、修辞手法,描景绘情,写出了独特心理感受。(2分)
3.综合实践运用(6分)
某班利用暑假到图书馆阅读实践,下面是图书馆平面图,结合平面图回答问题。
要求你阅读一本英语文学作品,在最可能找到这样的书籍。如果想阅读近期的《读者》,应该在阅读。 (2分)
(2)新书区在哪里?请解释放在这里的原因。(2分)
(3)小夏同学翻阅介绍古代建筑的书籍时,看到甲、乙、丙、丁四副对联,如果依据对联的内容与处所的功能对应,甲、乙、丙、丁四联依序对应的处所应该是( )(2分)
甲、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 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乙、饱德饫和真福食 肴仁馔义即养生
丙、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 丁、琴瑟春常在 芝兰德自馨
A.寝室/书房/厨房/戏台 B.寝室/厨房/书房/戏台
C.戏台/厨房/书房/寝室 D.戏台/书房/厨房/寝室
阅读(38分)
阅读下面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11分)
当艺术家启动艺术宗教情怀的“善”意时,最为普遍、最为集中、最为强烈地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即:其内心犹如神明照耀一般狂热虔诫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他们为此而追求的“善”意所驱像是圣教徒,为此而献身可以似苦行僧。古往今来,艺术家在这方面留下了 ① 的轶事佳话:“ 莎氏笔下的英雄,每个都是个小型的基督。”福楼拜的寓所临河之窗那不熄的夜明灯,被 ② 的夜航者当了航标灯;果戈理临终前将改了很久的《死魂灵》第二稿③,不愿意将自己不满意之作示之后人;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闻一多的“戴着镣铐跳舞”……为达到艺术至真、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有的艺术家甚至到了自虐的地步,有的甚至于有了自伤的结果。卡夫卡有一题为《饥饿艺术家》的小说,写一艺术家心想把艺术提高到“绝顶”,甘愿以生命来殉其信念和事业——不找到适合他胃口的食物,即他所满意的艺术方法他宁愿饿死。巴尔扎克有曾被马克思称之为“小小的杰作”的小说,叫《玄妙的杰作》,小说中的一位画家怀着狂热的信念,探索一种传达出人物的生命运动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他终于找到了创造出无比的杰作的方法。但仍不甘心,一心想把它推到极端,花去十年心血,结果它毁灭了本来成功的艺术,最后也毁灭了自己。当然我们也不必完全认为这些只是作者的“夫子之道”,但他却包含了艺术家自己多少甘苦的体验。而正是由于有这种体验,托马斯·曼才在一篇以席勒创作时陷入困境和眩惑为内容而写的——《沉重的时刻》,将他写得那么深刻动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使艺术家的生命力焕发,精神之火烧旺,即便是在人生悲哀的时刻,也会带来温暖和慰藉。对很多艺术家来说,“艺术原是天国中的一种召唤”,并不是我们用是一句什么唯心主义的“心灵表现说”“艺术至上”“艺术个人主义”“唯美主义”的简单幼稚的唯物判断就能否定其虔诚如宗教一般的艺术审美逻辑的。
4.从下面的几个成语里选取填空,依次进入文中横线的成语是:(3分)
② ③
屡见不鲜 数不胜数 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付之一炬 藏之名山
5.这个文段的论点是。(2分)使用的论证方法有、、。(3分)
6.文章在论证观点时,连续使用了福楼拜、果戈理、托尔斯泰、贾岛、闻一多的材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二)(17分)
亲爱的小孩(节选)柏祥伟
寒假开学以后,小荞去县城的一所私立学校去读书了。
微公益协会的孙会长开车来接小乔去县城的那天,全村人到街上去送小乔,村里的婶子大娘给小乔套了新棉被,买了新书包,还给小荞的背包里塞满了花生、核桃、苹园。小荞提着这些东西,觉得心里也沉甸甸的。
孙会长对村里人说:你们放心吧,小荞去的这所学校条件很好,吃穿住行都有专门的老师照顾,小荞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
张书记和李文书把小荞送到车上,叮嘱小荞:你是咱村里第一个去县城读书的孩子,你要给咱村里人争脸啊。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孙会长带着小荞去县城的路上,小荞说:孙叔叔,谢谢您。
孙会长说:你不用谢我,你来上学这件事,很多好心人都帮忙了。
小荞说:还有哪些好心人呢?您能告诉我吗?我想记下他们的名字。
孙会长犹豫了下说:那些好心人不让我告诉你。其实很多人,做好事都是不留名的。
小荞听着,老大会儿没再吱声。过了片刻,小荞说:谢谢孙叔叔,我明白了。
孙会长说:你只要记住,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小荞没再吱声,车子缓缓进入了县城,大街上的人和车多起来,小荞默默地朝窗外看着,在那一瞬间,小荞想到了死去的父亲奶奶,还有远在青岛的妈妈。小荞又想起了死去的瓜秧,瓜秧也来过县城啊,并且他来过不止一次呢。只是瓜秧每次都是带着病痛的折磨来县城看病,而如今,小荞是充满着幸福和向往来县城读书。在以后的日子里,小荞将在县城生活,她会像县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憧憬美好的明天。
忽然听到一阵喇叭响,小荞回过神来,朝车窗外看,窗外的街面上,背着书包的学生和提着包袱的家长前后朝前走。小荞举目朝前看,一座高大的门前,悬挂着一条长长的红布幅,上面写着:欢迎同学们入学。
孙会长扭头对小荞说:小荞,到新学校了,咱们下车吧。
小荞犹豫着说:孙叔叔,您还去学校吗?
孙会长说:当然啊,你是一位特殊的学生,学校里的校长还等着见你呢。
小荞有些吃惊,迟疑着问孙会长:我是特殊的学生?
孙会长说:你还记得小豆荚吗?
小荞点点头:记得啊,小豆荚和我一起去北京参加过冬令营呢。
孙会长点点头:你和小豆荚一样,是学校免除了一切费用的学生。
小荞说:我在这里上学,不用花钱吗?
孙会长点点头:在这里上学,你的吃住学费全免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啦。还有呢,我们给你找了个爱心妈妈,这是咱们协会新开展的一个爱心活动,让每个没有妈妈的孩子都能有一个新妈妈。
小荞想起了在北京的那一夜,她趴在闫阿姨怀里喊妈妈的情景。
小荞说:闫阿姨已经是我的妈妈了。
孙会长说:很多人都愿意当你的妈妈。以后,每个周末爱心妈妈都来陪你,带你出去玩,给你妈妈的温暖,教给你怎么长大。
小荞点点头,她不知道该再说什么,好像说什么都不合适,又好像什么都不用说了。
小荞跟着孙会长默默地下了车,走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小荞悄悄摸了摸贴身衣兜,拽
住孙会长的衣角,仰脸对孙会长说:叔权,其实我带着很多钱,三百多块钱呢。
孙会长低头看小荞:谁给你的这么多钱呢?
小荞说:是我夏天提知了龟赚的钱,本来想给我奶奶买洗衣机呢,后来你们这些好心
人给我家送了一台洗衣机。
孙会长哦了一声。小荞继续说:在这里上学,吃住不花钱,我想把这三百块钱给您吧。
孙会长笑起来:你的钱给我做什么呢?
小荞说:叔叔,我想把这些钱,送给比我更需要的孩子。
孙会长蹲下身,面对着小养,笑眯眯地说:小荞,你长大了。
小荞很认真地说:我也想像你们一样,做个好心人。
孙会长怔怔地看着小荞,小荞看到他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泪花。片刻之后,孙会长扭头
指着学校门口的台阶,对小荞说:你看见了吗?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2年第6期
7.结合上下文,品味句子中加点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小荞点点头,弯腰对村里人鞠了一躬。
8.文中的孙会长对于小荞的关爱体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3分)
9.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3 分)
所有的台阶都是向上的。咱们一起走上去吧。
10.小说用人物对话来组织文章,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11.读了文中小荞的生活经历,你有了什么样的感受和启示?(4分)
(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8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12.下列加点的字,与“不义而富且贵”中“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达官显贵 B.洛阳纸贵 C.物以稀为贵 D.春雨贵如油
13.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理解,正确的是()(2分)
A.蔬菜米饭冷水,弯臂枕书苦读,读书的快乐是人生至乐。
B.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
C.健康的饮食习惯、劳逸结合的生活状态,是快乐的源泉。
D.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人获得心理的满足,从而得到乐趣。
14.根据两则《论语》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4分)
材料一: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周敦颐《通书·颜子第二十三》)
材料二:初,公未显时,已欲任天下之重。尝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夫忧人之忧,而欲免其忧,使人皆乐,然后与之同其乐。(王直《重修范文正公忠烈庙记》)
颜回箪食瓢饮,孔子称赞他“贤哉”,师生二人志同道合。周敦颐认为颜回“不改其乐”的原因是“① ”。范仲淹汲取孔颜之乐的思想,主张“② ”。他们倡导的人生追求已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4分)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①其失。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②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节选自《新唐书 王勃传》)
[注]①擿:挑,挑出。②阙:帝王所居之处,朝廷。
1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数献颂阙下 ②及寤,援笔成篇
16.王勃有奇才,文中有哪些体现?
写作(35+3分)
17.刚刚经历过中考,你对初中生活有着真切的感受;现在如愿进入了高中,对高中生活又有着设想与规划。请结合自已的经历或特长,回顾自已的初中生活或规划自已的高中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要少于600字。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级高一新生入学素质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3分)
1.默写(10分)
(1)衣冠简朴古风存
(2)有仙则名
(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5)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
(6)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共10分。每空1分,有漏字、添字、错别字的,该句不得分)
2.
(1)r6ng旋
(2)耳目一新
(3)消失、消灭
(4)投身在自然的怀抱里,不能不产生一种近乎撒娇的悲哀。
(5)拟人、比喻
【共8分,(1)2分,(2)1分,(3)1分,(4)2分,(5)2分。】
3.综合实践运用(6分)
(1)在其他语言区。(1分)杂志架(答“图书馆东北角”“到问询处询问”亦可赋1分。)
(2)在近入口处。(1分)(其他表述能说明位置亦可。)
读者一进入图书馆就可以看到新书区。新书区与其他书籍分开,读者容易找到。/新书放在
显眼处,不要在书架里寻找。前往小说区途中,你会经过新书区。(1分,言之有理,与前
面位置相关联即可)
(3)C(2分)
二、阅读(38分)
(一)(9分)
4.①数不胜数②习以为常③付之一炬
5.论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狂热度诚地追求着真、善、美的存在。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证法、因果分析论证、比喻说理(任意列举三个即可,
每个1分)
6.使用了铺排论据的方式,(1分)增强了文章说理的气势,(1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
感染力。(1分)
(二)(17分)
7.这句话是对人物行动的描写,通过“点点头”表现了小荞听从村书记与文书的话,要
给好好读书为村里人争光的心理,(1分)而“弯”“鞠躬”则表达了小荞从内心深处对于村
里人的感激的心情。(1分)把心理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生动形象。(1分)
8.①在生活中给予关爱,比如上学的费用全免,为她联系爱心妈妈。
语文答案第1页共2页
②在精神是给予关照与引领,比如他告诉小荞她来上学好多人都帮忙,但是却不告诉小
荞这些人的名字,告诉小荞许多人都是做了好事不留名的,都有一颗爱别人的心。
(每点1分,答全3分)
9.表面是说楼梯的台阶,小荞与孙会长一起走向向上台阶上楼,(1分)其实这里是指
人生有许多台阶,无论是怎么困难,都要永远向前向上走去。(1分)这里语意双关,含
意丰富。(1分)
10.(1)人物对话便于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2)人物对话集中了事件与场景,使情节
集中。(3)人物对话凸现主题,众人的关爱、小荞的感激,孩子健康成长的主题通过对话
表现出来。(4)人物对话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真实亲切。(一点1分)
11.①小荞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不痛苦不绝望,还能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这值得我们学
习。②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有许多爱心人在关爱着弱势群体,这样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觉得温
暖与欣慰。(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三)
12.A(2分)
13.B(2分)
14.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空2分,共4分)
15.①多次:②等到。
16.王勃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所注的《汉书》来阅读可见他有奇才;王
勃写文章能一气呵成,可见其有奇才。
三、写作
17.文风端正、文脉流畅
语文答案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