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20:1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3.关心社会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和组织校园、社区等文化活动,发展交流、合作、探究等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
4.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6.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7.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
8.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9.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六个单元,分别是反应民俗的散文或诗歌,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演讲单元,游记单元及两个古诗文单元。其中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本单元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单元的课文分别是《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经过丽江》。其中前两篇为教读课文,后两篇为自读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一篇游记,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写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伟大的神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力的赞叹,并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探险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苦难及探险者们面对苦难的坚强精神,继而悟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探索自然的意义。
学情分析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初中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诗和远方更成了他们的梦想和渴望,因为学业繁重,无法外出,所以读游记为学生喜闻乐见。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学生对于游记的特点、要素等不是很了解,只是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小石潭记》一课中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再加上同学们对于本课的地点各拉丹冬比较陌生,所以刚开始不易理解。因此在本科的执教过程中,我基于孩子们对《壶口瀑布》学习的掌握情况,带领同学们按照寻踪、赏景、悟情三步,体会本篇文章中作者对雪域高原上壮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梳理作者的游踪。
2、欣赏作者笔下的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3、体会作者寄予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重点:
欣赏作者笔下的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寄予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长江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并且通过上节课学习《壶口瀑布》我们知道了黄河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克拉山脉,那么我们的另外一条母亲河——长江,它的源头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梳理作者的游踪。
2、欣赏作者笔下的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寄予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难点)
三:务实基础
1、检查预习情况,找同学来介绍各拉丹冬。
2、介绍作者马丽华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四:新授
活动一:寻踪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表示作者游踪的句子,同学们可以去关注一下文中表示地点的词。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拿出来手中的笔,进行圈点勾画。
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来回答。
师:同学们来看一下,从第一天走向格拉丹冬到第二天再入冰塔林,作者的立足点是不是在发生变化,那这是用了什么景物描写方法?同学们可以去回想一下上一课在《壶口瀑布》主要采用的是定点换景,那是因为作者以河心为立足点,定点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不同的方向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那么在本课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发生变化,也就是移动脚步在不同的地点看到了不同的景色,这还叫定点换景吗?对,不叫了,这叫移步换景。师:写景的顺序?生:时空顺序。
活动二:赏景
师:以 4人为小组,在文中找出作者的所见,挑选你们组最喜欢的一处景色加以赏析,并分析作者的感受。句式:我们组最喜欢的是第_____段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作者的感受是___________。
生:第 1段:走向格拉丹东部分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给我们写出了格拉丹冬它的高峻、雄伟、神秘,以及变化多端。第 5段:在砾石堆上部分句子,卖弄一词用的非常的好,贬词褒用,这里指的是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格拉丹东展现的淋漓尽致。第 10段:置身于冰窟部分句子,,除了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有长短句相结合,给我们写出了冰体的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师:在这里作者说这里是琼瑶仙境,琼瑶是美玉的意思,看到周围全是美玉,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其实你可以替作者想象一下,你的周围全部是美玉,你会怎样的反应?激动、兴奋,惊喜,所以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要读出这种惊喜之情。关键是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可以读的快一点。
师:那同学们再来看标下划线的这部分全是短句,这些短句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冰体形态之多、令人目不瑕接,看也看不完。
生:比上一部分更快一些,请你来示范一下。
师:读的真好,读出了这种惊喜的感觉,同时又读出了这种目不暇接的感觉。齐读这一部分。
活动三:悟情
过渡:通过前一环节的品析,我们领略了各拉丹冬的壮美绚丽和作者所受到的震撼触动,但实际上,各拉丹冬还有严酷的一面。文中哪些句子显示出各拉丹冬环境的严酷以及我的身体感受?
生: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师:那和高大、雄伟、严酷的格拉丹东相比,人是怎样的呢?
师: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出来哪些句子体现了人的渺小和脆弱?分析“蠕动”一词,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站在三十层的高楼向下看时,地面上活动的人是不是非常渺小的?
过渡:人本高大,但在自然的面前却又显得这么的渺小和脆弱。但是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渺小、脆弱指的是人的身体,那他们的精神又是如何呢?
师:那文中哪些句子可以找,可以看出来人的坚强?到这里来本身就很不容易,因为高原反应,伙伴们大口喘着气,但他们也要尽量的到处去转转,显示出惊人的坚强。而且作者的尾椎骨都已折断,但他不甘心,第二天仍坚持去观察冰塔林,还挣扎着去冰河上看砾石堆,这也说明了他的坚强。过渡:那也就是在雄伟、严酷的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脆弱的,但同时人也是坚韧、顽强的。马丽华曾说,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苦难?
生:直面苦难、直面困难,逆风而行。
过渡:人以弱小之躯,在与天地命运的交锋中,不断挑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成就了精神上的伟大。但是大自然并不会因为谁的存在而存在,即便没有人类,他依然万古长存。那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人应该怎样与自然相处?
生:应该和谐相处,我们不应该征服自然,而应该敬畏自然。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语言文字中理游踪,赏美景,悟情感。最后体会人类应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六:布置作业
A层同学:同步练习册 1、2、3题
B层同学:同步练习册 1、3题
C层同学:同步练习册 1题
七:板书设计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马丽华
敬畏自然 直面困难
评测练习《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附答案
1、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棱角(lénɡ) 骨骼(ɡé) 黧黑(lí) 秋高气爽(shānɡ)
B.隆冬(lónɡ) 驻防(zhù) 明媚(méi) 风云变幻(huàn)
C.倒霉(méi) 砾石(shuò) 冻疮(chuānɡ) 云散天晴(sàn)
D.尊容(zūn) 虔诚(qián) 诅咒(zhóu) 气喘吁吁(x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恭顺帐篷草坝子接踵而至 B.豁然蔚蓝大冰凌穿流不息
C.演译凄凉黧黑色熠熠烁烁 D.敦实蜿蜓羊皮袍云遮雾障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军曾在我们村安营扎寨。
B.人们正在散步时,突然天降大雨,真是大煞风景。
C.儿童时代的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使我回味无穷。
D.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听老师讲课时,应尽量避免讲小话。
B.我国人工栽培山茶花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C.洱海保护“七大行动”实施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D.新版《三打白骨精》以其华丽的 3D 制作技巧、虚实结合的特效手法,国内影视从业者们引发深思。
2、名著阅读
保尔顿时惊喜得屏住了呼吸,他的内心斗争了片刻,但还是胆大包天地跳进房间,抓住枪套,从里面拔出那只崭新乌亮的手枪,又匆忙回到花园。他警惕地看看四周,把手枪塞进口袋,又穿过花园,爬上了樱桃树。保尔像猴子一样灵活,飞快地爬上棚顶,又回头张望一下,只见勤务兵正若无其事地与马夫聊天,花园里静悄悄的......
(1)这段文字选自小说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来刻画主人公保尔。
(2)小说紧接着写了哪两个与“枪”有关的情节?请简要概括,每个情节不超过 8 个字。
3、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原文,完成(1)-(2)题。
(1)、赏析选文第三段中的“卖弄”一词。
(2)、有人说选文最后一段,写拍照、摔跤、受伤的细节显得多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
(1).D (解析:A 项中“爽”应读 shuǎng;B 项中“媚”应读 mèi;C 项中“砾”应读 lì。)
(2). A (解析:B 项中“穿”应写作“川”;C 项中“译”应写作“绎”;D 项中“蜓”应写作“蜒”。)
(3). D (解析:D 项“漫不经心”意思是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一般指对事。句中可用“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不关心。)
(4). A (解析:B 项成分赘余,“大约”与“左右”应删去一个;C 项成分残缺,第一个分句应改为“洱海保护‘七大行动’的实施”;D 项语序不当,当将“引发”放在“国内”前。)
2、(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动作。
(2)保尔在砖瓦厂藏枪;中尉找枪。
3、 (1) “卖弄”一词在这里贬词褒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造物主的创造力超出人的想象,高高在上,无所不能。
(2)不同意。写用新相机退后拍照,是为了显出完整的冰山之大之壮观;写摔了一跤受伤是为了说明冰河的坚硬,并且照应前面引述的传说。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条件恶劣,景观壮美,让人叹服畏惧。
课后反思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教读文章,基于第一篇文章《壶口瀑布》学习之后,学生对于游记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游记的三要素是:所至、所见、所感。因为所到之处不同,所以所见和所感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懂了“定点换景”的写景方法。所以在本课的执教过程中,我围绕游记的三要素来进行展开教学分为三个活动:寻踪、赏景、悟情。关于寻踪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写景方法。本文是“移步换景”学生不会概括,我采用由上节课的“定点换景”来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并说出是“移步换景”。关于赏景、悟情部分:对于本文所描绘的景物,作者的感受,学生都可能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以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研读为主,阅读方式较多采用默读,并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分析景物特征,体会作者的情感,找到表现自然环境严酷的句子,找作者身体不适的句子,找体现人类渺小的句子,找体现人类精神坚强的句子。这样既使学生深解文本,更能激发他们课外阅读探求的兴趣。虽然辅助多媒体教学,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也容易肤浅,所以还要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如《藏北游历》;通过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等来弥补。不足之处:在这次备课、讲课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自己对雪域高原的认知太少。在备课过程中,通过查网络、翻书籍等资料去查找各拉丹冬相关知识,查找作者的相关文章和诗句,由此更全面了解了本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是一条常走常新永无止境的路,希望作为青年教师的我能保持对每一课都深入研究精益求精并反思的习惯,一直坚持,在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