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一课一练”:1.5科学探究【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七年级“一课一练”:1.5科学探究【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02 15:4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020年2月份,不少媒体平台上都 出现了这样一个帖子:美国宇航局说由于地球受太阳引力的关系,2020年2月10日是对物体的引力最小且一年中唯一可以让扫把站起来的日子。针对这一网络传言,同学位在讨论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你不赞同的是(  )
A.网络谣言很多,“立扫把”肯定不可能,我完全不相信
B.改天用扫把来做该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判断这个说法的对错
C.上网收集各种资料信息,分析甄别信息真伪后思考判断
D.对“竖立的扫把”进行分析,根据扫把竖立需要的条件来推断
2.某科学兴趣小组就“不同水温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
项目组别 水质 水量 水温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500mL 22℃ 30个 28只
B组 河水 300mL 10℃ 30个 5只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水质相同 B.水量不同 C.水温不同 D.水中没有水草
3.某同学为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他应该再设计一组对照试验,下列设计最恰当的是(  )
A.盆中装水和沙 B.盆中装沙,无机盐
C.盆中只装沙 D.盆中装水和沙
4.戴口罩是防止病毒和雾霾颗粒物等进入人体的一种有效措施,市场上口罩品种繁多。为探究口罩的防护功能,小敏在三只如图所示瓶内装少量激光打印粉,将甲、乙、丙三种口罩分别在瓶口系紧,外面覆盖一张餐巾纸,通过打气筒打气,使粉末飞扬。根据实验结果,则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为(  )
A.甲口罩 B.乙口罩 C.丙口罩 D.无法确定
5.处于青春期的同学对烟酒及一些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弱。“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如“谁谁抽烟很厉害,但身体很好”。其实对于抽烟与健康有无关系,我们可以让数据来说话。对于说明抽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下列统计数据没有价值的是(  )
A.在人群中抽烟的人所占的比例
B.在抽烟的人群中,患某种相关疾病的比例
C.在抽烟的人群中,没有患各种相关疾病的比例
D.在不抽烟的人群中,没有患各种相关疾病的比例
6.科学探究是研究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  )
①实施计划 ②表达和交流 ③制订计划
④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⑤得出结论 ⑥作出假设
A.②③①④⑤⑥ B.④⑥①②③⑤ C.④⑤③⑥②① D.④⑥③①⑤②
7.以下是四位同学关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讨论,提出的问题与此无关的同学是( )
A. A B. B C. C D. D
8.某同学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中维生素 C 含量多少,取 2 只小烧杯,分别加入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维生素 C 能使蓝色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然后用 2 只胶头滴管分别向 2 只小烧杯滴入苹果汁和橘子汁。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实验中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榨取的苹果汁和橘子汁的质量必须相等;②2 只小烧杯中蓝色淀粉一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③2 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 1 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④小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9.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活工作压力加大都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使癌症患者比例逐年升高。在试验某种新药对治疗小白鼠的癌症是否有效时,以下方式将会产生最令人信服的结论的是(  )
A.给多只患癌症的小白鼠注射药物,并测定其中治愈的数目
B.给同样数目患癌症的大白鼠和小白鼠注射药物,并比较两者治愈的数目
C.给许多患癌症的小白鼠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测定每一组中治愈的小白鼠数目
D.给许多患癌症的小白鼠注射药物,同时给另外相同数目患癌症的小白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中恢复健康的小白鼠的数目
10.在进行户外运动的时候,甲同学提出可以涂上防晒霜防止皮肤被晒伤:而乙同学对防晒霜的功能提出的质疑,认为没有效果。因此,几位同学准备利用这次户外活动做一个关于防晒霜的实验,看他是否有效。设计方案如下
学生 实验
甲 脸上涂上防晒霜,手背不涂。一天后比较脸与手背被灼伤的程度。
乙 第一天在脸上涂上防晒霜,第二天不涂。比较第一天与第二天脸的灼伤程度。
丙 在一只手背上涂上防晒霜,另一只不涂。一天后比较两只手背的灼伤程度
丁 在另一同学的两只手背上涂防晒霜,自己不涂。一天后比较自己与另一同学手背的灼伤程度
你认为4人种谁的实验方案最好(  )
A.甲 B.乙 C.丙 D.丁
11.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将甲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A、B、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乙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鸡蛋都破;第二次甲鸡蛋完好乙鸡蛋破;第三次两只鸡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与鸡蛋动静无关”的的结论
B.得出“静止的鸡蛋更易破”
C.在B处释放鸡蛋,重复做几次实验
D.得出“运动的鸡蛋更易破”的结论
12.某同学在培养皿底部铺上棉花,然后把相同数量的豌豆种子放在棉花上。实验过程与结果如表所示,则由表得出的结论是( )
装置 场所 温度 棉花状态 数日后的现象
甲 日光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乙 日光 23℃ 干燥 没有发芽
丙 黑暗 23℃ 潮湿 全部发芽
丁 黑暗 23℃ 干燥 没有发芽
A.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光照、温度和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B.对比甲、丁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水分有关
C.该实验选用具有活胚且大小相同的豌豆种子作实验材料,属于控制变量
D.对比乙、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种子的萌发与光照有关
13.为了验证天气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的必要性,小楠分别把两支温度计放在箱内和箱外观测。得到数据如下表。
时间 10:00 10:10 10:20 10:30 10:40 10:50
箱内温度/℃ 21.2 21.4 21.6 21.8 22.0 22.3
箱外温度/℃ 21.3 21.7 21.6 22.0 22.4 22.8
(1)箱外的平均气温要比箱内________;
(2)百叶箱内外哪个气温变化较大 ________。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14.一天晚饭后,孙青同学在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是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如下的探究。
(1)提出的问题: ?
(2)猜想与假设: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3)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涤纶布各一块,足量的水。
(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 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
(5)孙青将现象记入表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吸水能力最强的是 布料。
15.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 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
①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等距离放在两滴水之间(如图)。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
(3)对实验结果的预测和分析:
预测一: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清水一端或停留在原处不动或不定向爬动,则不能说明蚂蚁喜欢甜食。
预测二: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则说明 。
(4).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16.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想探究“苍蝇为什么停下来就匆忙搓脚”。他们认为:苍蝇的脚上有辨别气味的感觉器官,其上沾有污物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了能时刻辨别味道,苍蝇必须经常搓掉脚上的污物,保持其清洁。
材料用具:两个透明的干净玻璃瓶,纱布,若干只活苍蝇。
(1)在甲(瓶内无污物)、乙(瓶内有污物)两个玻璃瓶中,分别放入数量 的活苍蝇,然后用纱布盖住瓶口,并进行观察记录。
(2)在同一时间段内观察记录甲、乙两个玻璃瓶中 。
(3)可能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若 ,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无关。若 ,则说明苍蝇搓脚与清除脚上的污物有关。
(4)实验中的甲组苍蝇起作用。
17.在柿子成熟的季节里,果农们在柿子还未完全成熟的时候就进行了采摘,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小西同学做了下面的实验,并对实验结果做了记录。
他选了30只大小接近、成熟度相近的同种柿子,分三组,每组10个,分别放在三个相同的纸箱中,往第一个纸箱中另加了2个成熟的苹果;第二个纸箱放在温度稍高的地方;第三个纸箱只放10个柿子,放在与第一个纸箱相同的地方。观察柿子的颜色和软硬来比较是否成熟。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操作方法 达到成熟所需时间
第一组 另加2个成熟苹果 7天左右
第二组 温度稍高 10天左右
第三组 不作处理 将近22天
(1)小西同学探究的问题是 。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 。
(3)请你帮助小西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
18.“某此传染病可以通过握手进行传播,而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甲、乙两位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实验前,在培养皿内放入经灭菌处理的酵母菌培养基;甲、乙都清洗并消毒自己的手。每次握手前,乙均用无菌棉蘸取含酵母菌的培养液,擦遍自己的手。
第一步:甲与乙握手,清洗手后用大拇指在1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二步:甲与乙再握手,不洗手直接用大拇指在2号培养基上按三下,盖上盖子。
第三步:把两个培养皿同时放入培养箱中,在28℃条件下培养24h,并观察。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假设是 。
(2)培养24h后,如果在 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
(3)本实验用酵母菌代替致病微生物来验证这一结论,其目的在于 。
(4)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而是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 。
(5)用大拇指在培养基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 。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要判断“立扫把”这一网络传言的对错,不能简单的否定,应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2.【答案】B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温度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温外,还有水量不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3.【答案】D
【解析】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本题是探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所以无机盐是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它条件都一样,且都是适宜的,因此题中叙述的实验组应该是有阳光、温度、土壤(含无机盐)、水分等适宜的条件,对照组应该有阳光、温度、沙土(不含无机盐)、水分等条件,然后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结论。
4.【答案】C
【解析】甲口罩中粉末最多,乙口罩中的粉末少于甲口罩,丙口罩没有粉末,因此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是丙口罩,C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统计实验数据的目的是“要证明抽烟与健康之间有无关系”,关键要围绕“抽烟”和“健康”两者之间有无关系,有何关系去寻找答案,包括抽烟的人患哪些疾病,不抽烟的人是否也患有这些疾病;抽烟的人与不抽烟的人患某种病的比例多大等等。而不是统计有多少人抽烟,多少人不抽烟。
6.【答案】D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实施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故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④⑥③①⑤②,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7.【答案】 C
【解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发育过程是变态发育.
【解答】解:A、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因此该同学提出“小蝌蚪靠吃什么长大”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关.
B、两栖动物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幼体蝌蚪逐渐发育成成体,在发育过程中蝌蚪的尾巴消失,该同学对此提出疑问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关.
C、“假如池塘中没有青蛙,谁来捉害虫”这个问题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无关.
D、两栖动物的幼体蝌蚪的外形像鱼,该同学对此问题提出疑问与两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关.
故选:C
8.【答案】 D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只有将自变量以外一切能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变量控制好,才能弄清实验中的因果关系。控制变量衍生到生活中的作用是控制一定影响因素从而得到真实的结果。
【解答】该实验是为了比较苹果汁和橘子汁的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因此变量为水果的种类不同,因此其他变量要完全相同,取出的果汁质量要相同,指示剂的量也要相同,胶头滴管滴加的每滴果汁的体积也要相同,容器大小是否相同对实验没有任何影响不需要加以控制;故D符合;
故答案为:D。
9.【答案】D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据上分析,选项D实验变量是药物,并且是单一变量。
10.【答案】C
【解析】A.甲同学脸上涂上防晒霜,两手背上都不涂,因手和脸本来白皙的程度不同,所以这样比较起不到很好的比较的效果,故A不符合题意;
B.乙同学虽然说是第一天都涂得都是手背,但是第二天都不涂,可能在第一天就被晒黑了,所以也无法比较。故B不符合题意;
C.丙同学同时一只手涂上防晒霜,一只手不涂,形成一个对比,通过两只手背晒黑的程度,能够看出此防晒霜是否有效。故C符合题意;
D.在不同的同学手上涂上防晒霜,可能这两个同学本来皮肤就不同,所以也无法确定防晒霜是否有效。故D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解析】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应该建立在正确设计方案,大量实验的前提下,仅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鸡蛋容易破的原因,是片面的,有可能存在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再根据现象总结结论。
【分析】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详解】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A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C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故选C.
12.【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A.四组实验的温度均为23℃,无法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故A错误;B.对比甲、丁两组实验,除水分条件不同外,光照条件也不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无法得出结论,故B错误;C.在对照实验中,除要探究的条件作为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目的是控制变量唯一,故C正确;D.对比乙、丙两组实验,除光照条件不同外,水分条件也不同,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无法得出结论,故D错误。故答案选:C
13.【答案】 (1)高(2)百叶箱外
【解析】百叶箱是一种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解答】(1)观察表中数据并对比可得,箱外的平均温度比箱内的要高;(2)从表中数据知道,箱内每隔十分钟的温度差平均为0.2℃,而箱外每隔十分钟的温度差多在0.4℃,所以百叶箱外的气温变化较大。
故答案为:(1)高;(2)百叶箱外
14.【答案】(1)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吗;(4)等量;(5)棉
【解析】(1)根据短文的情境提出合理的问题;(4)此问探究须知道控制变量思想;控制变量法是指当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时,常采用控制因素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影响抹布吸水能力的因素可能有多个,所以进行探究时,只有水的质量相同才能比较;(5)分析实验数据,观察杯中所剩水的质量,得出合理的答案。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实验探究过程的掌握情况,控制变量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定要明确控制什么,改变什么。
【详解】(1)本文主要介绍了不同的抹布擦桌面的效果,所以可提出与抹布有关的问题: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吗?(4)要比较不同材料布的吸收能力强弱,应控制倒入倒入烧杯的水量相同,让不同材料的布充分吸收后,根据杯中剩余水量的多少判断布料所吸水的多少,故只有三杯水等量时,才能通过杯内水的剩余量来探究抹布的吸水能力;(5)分析实验记录可知:吸水能力最强的是棉布料。故答案为:(1)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吗;(4)等量;(5)棉.
15.【答案】 (1)蚂蚁可能喜欢甜食(2)是否含有糖(3)蚂蚁喜欢甜食(4)蚂蚁数量太少
【解析】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解答】(1)科学探究的三个要素是明确目标,实验的过程,结果,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开始,该实验探究蚂蚁可能喜欢甜食;(2)提出的假设是:蚂蚁可能喜欢甜食,所以实验的变量是 是否含有糖 ;
(3) 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一端取食 ,根据生物具有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的特性,说明 蚂蚁喜欢甜食 ;
(4)探究实验,如果实验的对象过少,会使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的规律,所以 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蚂蚁数量太少
故答案为:(1) 蚂蚁可能喜欢甜食 (2) 是否含有糖 (3) 蚂蚁喜欢甜食 (4) 蚂蚁数量太少
16.【答案】(1)相等; (2)苍蝇搓脚的次数; (3)甲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接近或明显多于乙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 甲瓶中的苍蝇不搓脚或搓脚的次数明显少于乙瓶中苍蝇搓脚的次数;(4)对照
17.【答案】 (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或影响柿子成熟快慢的因素)(2)作为对照
(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解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1)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处于不同情况的柿子,作比较就是探究小西同学探究能使柿子早点成熟的因素。
(2)实验中,第三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的柿子成熟时间更早,因此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故答案为:(1)怎样才能使柿子早点成熟呢(或影响柿子成熟快慢的因素)(2)作为对照(3)升高温度和加成熟苹果都能够使柿子更快成熟
18.【答案】(1)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2)2号; (3)保护实验者的健康;(4)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5)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解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分析】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是考查的重点,多以选择题或是探究实验的形式出现。
【详解】(1)根据“某些传染病可以通过握手进行传播,而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作出假设: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2)在科学实验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我们要探究的是洗手前后手上细菌数量变化的情况,在上述实验中,只有洗手前接种还是洗手后接种这一条件为变量的,其他条件都一样,可以作为一组对照试验.培养24小时后,如果在2号培养皿内的培养基上酵母菌菌落数较多,则结论得以验证。(3)酵母菌属于真菌类,是单细胞的,它对人类有益,用酵母菌代替致病微生物,其目的在于保护实验者的健康。(4)实验中不是立刻观察甲手上的酵母菌,因为酵母菌很小,不易观察。因此,在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观察,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5)用大拇指在培养基按三下后,立即盖上盖子这样做的目的是故答案为:(1)常洗手可以减少手沾染病原菌的数量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2)2号; (3)保护实验者的健康;(4)酵母菌太小,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通过培养酵母菌形成菌落,可以直接进行观察;(5)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落入培养皿影响实验
1.5科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