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0: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 毕淑敏(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珐琅 圆明园 言不及意 李待桃僵
B.窗灵 俏皮话 理至易明 自吹自擂
C.亵渎 摆架子 轻而易举 矫揉造作
D.糟蹋 压榨机 不知所措 断章取意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为人须谦谨,即便贩夫走卒中亦有学问道德高妙者,不容_______。
(2)好的文化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重要的_____作用,在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自带几分文质彬彬的儒雅气质。
(3)他的诗文创作底蕴深厚,他的书法技艺富有特色,这幅作品二美兼备,_______。
A.轻视  涵养  相辅相成
B.轻觑  濡养  相得益彰
C.轻觑 涵养 相得益彰
D.轻视 濡养 相辅相成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为身材矮小,他经常感到自惭形秽。
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
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
D.她是个非常认真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及时向老师请教,非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二.基础知识(共3小题)
4.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jiān bù róng fà   。
(2)在某一个jīn gē tiě mǎ   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
(3)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xíng xiāo gǔ lì   。
5.辨析形近字。
袤     裹     褒    
鸠     鸩     鹄    
6.根据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词语。
(1)   :原指因为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2)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3)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4)   :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且有层次。
(5)   :可以望到但无法接近。形容看似可以到达而实际上很难达到或不能接近。
三.语言运用(共4小题)
7.阅读语段,指出其中有语病的句子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③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④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尤其备受关注,说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1)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
(2)第    句有语病,修改意见:   。
8.判断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2)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9.仿照画线的句子,发挥想象补写两句。
当一个个病患治愈出院,当武汉火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当   ,他们默默地选择了继续守护一方岁月静好。脸上勒出的道道红印,毅然剪掉的纤纤秀发,   ,都是他们践行担当和奉献的最好见证,关键时刻,他们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
10.揣摩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仿写。要求内容出自有关课文,语意相符,句式大体一致。
初中三年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热烈奔放、震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登上地球之巅,   ;   ,   。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②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
③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
④适合你的事业,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如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晃了我们的眼。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⑤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⑥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⑦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⑧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和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
证据。
…………
⑨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⑩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2)依据对文意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双
音词。
甲:    乙:    丙:    丁:   
(3)读到第②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词人的
名句。请你把这位词人的姓名和他的词中名句写下来。
(4)第④段末尾的“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从文中看,“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理解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   ,却   。
12.课外拓展阅读
宝石项圈
①在美国的一次家庭宴会上,我看到一位老人戴着一个非常美丽别致的项圈,那上面有11块宝石,颜色形状各不相同,但看得出,每块都很名贵,在灯光下发出彩色的光芒。你在看到她的那一刹那,必会注意到她的项圈。因为她的表情和所有体态,都像指针一样指向了她的项圈。如果你注意不到她的项圈,你简直就是一个瞎子;如果你注意到了她的项圈,而不过问这件事,那你简直就是对她的大不敬了。
②在这种压力之下,每个人在寒暄之后,都要夸奖她的项圈。她就如愿以偿了,情绪高昂地说着什么。轮到我与她见面,我的谈话也从项圈开始:“这是我看到过的最美丽最别致的项圈之一。”
③这可并不全都是客套。那项圈的确是独一无二的。晶莹璀璨。
④“谢谢!它的确是独一无二的。是我把毕生积攒的名贵宝石都拿了出来,我自己设计了这个样式交给工匠制作,无论从价值还是款式来说,它都极为名贵别致。而且,对我来说,它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的,因为这个项圈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老奶奶说。她说话的时候,鹤发鸡皮的脑袋摇个不停,脖子上的项圈就宝石相撞,精光四射,仿佛一串电焊的火花。
⑤话说到这个份儿上,脖子晃成了这个样子,出于礼貌,你就是再没兴趣,也得问老人家这个项圈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⑥甲。就像一个好猎人下了套子,看到你的爪子果不其然被她绊住了,老奶奶的兴奋溢于言表。她说:“我这11块宝石,代表我的11个孙子和孙女。蓝色和绿色的宝石,代表的是男孩;粉红色和橙黄色的宝石,代表的是女孩。现在,你已知道了这个秘密,你仔细地数一数,我有几个孙女几个孙子?”
⑦我很仔细地数过了,但老奶奶究竟有几个孙女几个孙子,又忘记了。记住的只是她那张充满期待的脸和筋络缠绕的脖子。乙。项圈是美丽的,但如此近距离的观看,这苍老的面庞,在晶莹剔透的室石的映照下,又一种残酷的枯萎。
⑧也许是太想让老奶奶高兴了,这时,我千不!该万不该,问了一句话:“您的这11位孙女孙子常常来看您吧?”
⑨老奶奶的脸色黯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很久不来了……”
⑩整个晚上,我都为自己的贸然发问后悔不已。
不,直到今天,我都为自己的贸然发问后悔不已。我为什么要自作聪明地用手指捅一位老人期待和自豪的泡沫
有时,我看到大街上的女孩戴着灿烂的宝石项圈,会不由自主地想,天底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有没有这样一个女孩,在盛大的宴会上,骄傲地指着自己项圈上的宝石对来宾说:这块蓝色的宝石,是纪念我的祖父,这块红色的宝石,是纪念我的祖母。他们永远在我心中。
   。
(节选自毕淑敏《11块宝石婴孩的项圈》,有删改)
(1)人们在看到老人的一刹那为什么一定会注意到她的项圈?
(2)从第⑥段、⑦段画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妙处。
(3)第 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应怎样理解?
(4)文末横线处隐去了本文的结尾。如果让你从下面A.B两项中选择;你会选哪一个作结尾?请把所选序号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A.有吗?有吧。
B.有吗?有!
选择:   理由:   。
(5)第⑨段中写老奶奶因为“我”的贸然问话而脸色黯淡下来,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对老奶奶说些什么?(30字左右)
13.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幽记》之所以值得人们阅读,是因为这本书语言典雅、感悟丰富、意蕴深刻,启迪心智,魅力无穷。
B.物质的富足并不一定能带来精神的富足,开着高级轿车斗富、吃着山珍海味比阔的现象,就是精神贫穷的表现。
C.作者在剖析人生“三病”时,从现象入手,深入分析产生这三种心理偏差的原因,揭示出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
D.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①②段引出论题,③④⑤段分析说理,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
(2)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
(3)结合选文,谈谈如何才能摆脱人生“三病”。
14.
坚定是生命的黄金
韩青
①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在随 声附和,走着别人的路,重复着 别人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他 们缺少自己的思考,更缺少人之 为人的那份坚定。没有坚定,人 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 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 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
②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 干扰。《五灯会元》中记载了这 样一件事。法常和尚是大师马祖 道一的徒弟,学成后就在大梅山 长住了下来,并在那里开始了 传法生涯。马祖道一听说后,就 叫自己的一位学僧前去问法常:“你在马祖那里学习,都悟到了 些什么啊?”他回答道:“‘即 心是佛’,所以,我就来这里讲 解佛法了。”学僧说:“可是,最近大师讲‘非心非佛’。”他 听了,微微一笑,说:“这老汉 还在迷惑扰乱人。他说他的,我 讲我的就是了。”学僧回去一一 报告给大师,大师听了,拊掌大 声称赞说:“大梅山的梅子熟了啊。”意思是说,法常已经真正 悟道了。正是坚定,使他赢得了 成长、声誉,否则,他就会沦落 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③坚定,要依据事实,要在对事实正确理解、科学分析、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容斋随笔》中就提到这样一件事。当年,隋文帝进攻陈朝,大军已经来到 江边,而陈朝的都官尚书孔范对陈后主说:“长江是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分隔南北方,今天敌军难道能够飞渡吗?”陈后主认为他说得正确,也就没有严加防范,结果兵败亡国,孔范也流落到偏远地方。孔范的错误,就在于脱离事实,自以为是,盲目坚定。可见,对没有把提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盲目的坚定,只能害人害已。
④坚定,需要独立的人格,在该坚定的事情上,必须坚定。当年,林肯竞选总统时,几个朋友从某个会场给他发来电报,告诉他当总统还差两票,但只要他在当选总统后能给他们两个人在国会中谋个位置,那么票数即可领满。他回答道:“这不是交易,我绝不许可。”如果没有这样的坚定,他也不会成为一个受人敬仰的总统,他的名字也不会在美国历史上熠熠生辉。
⑤如果在该坚定的事上,不能做到坚定,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变得不再完整。也许有人说,管他完整不完整,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就行了。这种利益至上的人,十有八九是一些名利之徒,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真理,如果有,那也是关乎利益的东西。说实话,这样随意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底线的人,他们早已游离在真、善、美的世界之外,甚至已经游离在人的意义之外,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境界了。
⑥著名作家张炜说:“写作是一种心灵之业,要始终听从内心的指引,更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坚定也是这样,源于心灵,听从心灵,更是对真理和世间美好的捍卫。有了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怎样的私心杂念还是五彩缤纷的诱惑,都不能改变它,因为有它当关,万夫莫开。
⑦由此可见,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梅山的梅子熟了”这句话含意丰富,表面上是说梅子成熟了,实际上是说法常已经悟道并有了独立的见解。
B.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论证了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对没有把握的事情要正确理解、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的观点。
C.第④段举出林肯竞选总统的事例,旨在阐明在应该坚定的事情上,一定要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保持独立的人格。
D.利益至上的人大多是名利之徒,为了利益,可以随意改变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是游离在真善美之外的没有境界的人。
(2)下列与文中“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的屈原,能够在浑浊的世道中不随波逐流,“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其人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
B.《我最好的老师》中的怀特森老师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C.文天祥被俘后,抵制各种诱惑,在《正气歌》中写下“是气所旁薄,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的句子,以表明心志。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坚持刻苦研习,正如他自己所说:“务斯道,废寝忘餐。”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文章第⑦段,作者为什么说“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请结合全文回答。
10* 精神的三间小屋 / 毕淑敏(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小题)
1.【解答】A.有误,“李待桃僵”应该写作“李代桃僵”;
B.有误,“窗灵”应该写作“窗棂”;
C.全部正确;
D.有误,“断章取意”应该写作“断章取义”。
故选:C。
2.【解答】(1)“轻视”与“轻觑”都有“小看”的意思,“轻视”更显口语化,“轻觑”更书面化,根据语境,应用更加书面化的“轻觑”。
(2)“濡养”即滋养,“涵养”指“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这里和“成长”搭配,用“濡养”更好。
(3)“相辅相成”指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根据语境,用“相得益彰”更佳。
故选:B。
3.【解答】A.有误,“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不能说“感到自惭形秽”。
B.有误,“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
C.正确;
D.有误,“水落石出”意思是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弄清不明白的学习问题,不是对事情真相的求索,不能用“水落石出”。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3小题)
4.【解答】(1)间不容发
(2)金戈铁马
(3)形销骨立
5.【解答】答案:
广袤 包裹 褒贬
斑鸠 饮鸩止渴 鸿鹄
6.【解答】(1)自惭形秽
(2)间不容发
(3)相得益彰
(4)抽丝剥茧
(5)可望而不可即
三.语言运用(共4小题)
7.【解答】细读语段,其中的②④句有语病。第②句中“启动”与“心智”搭配不当,可将“启动”改为“启迪”。第④句中“尤其”与“备受”表意重复,可将“尤其”删去。
答案:
(1)②;将“启动”改为“启迪”
(2)④;将“尤其”删去
8.【解答】(1)排比
(2)引用
9.【解答】阅读题干可知需要结合全国人民的抗疫的情况来作答。第一个空需要写出社会各界对武汉的奉献,采用名词+动词的形式。第二个空要写出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事例,采用的名词短语。
答案:示例:防疫、民生物资顺利运抵武汉;请愿书上的铮铮誓言。
10.【解答】本道题要注意第一空已经给出前半句,登上地球之巅,可以写敬佩于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等。第二空要注意根据例句的特点写,联想课本的内容,如置身云南村寨,陶醉于情趣万种的歌会盛况。
答案示例:敬佩于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置身云南村寨,陶醉于情趣万种的歌会盛况。(来到地下森林,惊叹于自然生命力的神奇伟大。)(选填两种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1.【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主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作者说到,人的一生需要为自己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有了这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的心灵才能有了真正的依靠,建立精神栖息地,才能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根据第九段中的“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和第十段中的“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可提炼作答修建精神小屋的原因。
(2)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词语。根据语境可知,甲乙两处填写的应是“×爱”,对于万物应心怀慈爱,对于生命应珍爱。对于虚伪,我们应憎恶,对于卑劣,我们应蔑视。后两空意近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3)本题考查古诗积累。根据题目中的“金戈”和“宋代著名诗人”可知这两句诗是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掌握。细读第四段可知,鸠占鹊巢是一种非常形象说法,它的本义是斑鸠把喜鹊的窝占了。结合本段语境可知,这里说的“鸠”是自己并不是真正爱好的事业,只是因为了某些原因不得不从事。相对来说,“鹊”指的就是自己本心爱好的事业了。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这个成语在段中指的是自己精神的小屋里住着的不是自己真正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的特长与优点并不是真正的了解,选择的职业是自己不适合的。
(5)本题考查仿写,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与例句的格式相同,语义相关即可。
答案:
(1)实际含义是我们需要给自己的心灵留下活动的空间,要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要选择自己真正爱好的事业,让自己的事业与人生相得益彰,要有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因为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人都有权利给自己的心灵留下空间,我们可以不美丽、伟大、完满、永恒,但我们健康、庄严、努力、真诚,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灵开阔而永恒。
(2)甲:慈爱 乙:珍爱 丙:憎恶 丁:蔑视。
(3)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我们所爱好的事业 我们并不真正爱好,只是因金钱地位等而从事的事业 精神的小屋住着的不是我们所爱好的事业,我们对自身并未正确认识,并未触摸到倾心的爱好,选择的只是不适合的职业。
(5)播种他人思想种子的田野;不能给自己的萌芽; 留下一块窄窄的空地。
12.【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我看到一位老人戴着一个非常美丽别致的项圈”,“你在看到她的那一刹那,必会注意到她的项圈。因为她的表情和所有体态,都像指针一样指向了她的项圈”,概括归纳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句子赏析一般从动词和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解析: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甲句把老人向众人炫耀子孙众多的心里比成爪子被猎人的套子套住,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表达了老人急于炫耀的心里。乙句把项圈的美丽和老人的苍老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通过宝石的晶莹剔透来衬托老人的苍老。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期待”是指老人通过项圈表达了自己期待和自己的子孙在一起,期待着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而“我”的一句话“您的这11位孙女孙子常常来看您吧”,如同泡沫一般击碎了老人的期待,老人虽然子孙众多但是她是孤独、失望的,她的子孙没有把老人放在心上,并不经常看望老人。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句式的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选项中进行选择,再说明理由。AB句都运用了设问的方式,不同点是A句回答不确定,希望如此但是不敢确定;B句表达确定的意思,相信一定会如此,是一种乐观的心里。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能力。能揣摩老奶奶的心理、言之成理,所说的话要适合当时的场景,并给老奶奶以宽慰,语言得体、通顺即可。
答案:
(1)①项圈非常美丽别致。(或:项圈上的宝石每块都很名贵,在灯光下发出彩色的光芒)②老人的表情和所有体态,都像指针一样指向了她的项圈。
(2)甲: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渴望向人炫耀自己子孙众多的心理。(或: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达到预期目的时的高兴心情)乙: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宝石的晶莹剔透来衬托老人的苍老。
(3)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③这些子孙并没有把老人放在心上。④老人非常孤独、失望。⑤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容易破碎。
(4)A:表达了不确定的意思,包含复杂的情感,如肯定、怀疑、失望、期待等,委婉含蓄,引人深思B:表达了肯定的意思、乐观的心理。
(5)老奶奶,您别难过,您那么爱您的孙子孙女,他们也一定很爱您,可能是由于工作太忙了,他们没空儿来看您,不过,当他们有空儿时,他们一定会来看您的。
13.【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涉及文章内容理解的,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涉及到文章写作结构、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判断。
其中分析有误的是D项。这篇文章的结构应是第①段引出论题,②③④⑤段分析说理,⑥段结尾提出要提升人生的境界,活出精彩。第②段是对③④⑤段的一个总起。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词含义的理解。这三个词的含义分别在文章的③④⑤段中阐述,结合这三段内容来分析比对即可。
A、某人并不知晓“菱角”,却还非要说自己知道,这是“痴心”的表现;与原文相符。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表现他对人生的敬畏,对官场为人处事的敬畏,没有争强好胜之心,没有不懂装懂之心,也没有讳疾忌医之心,可见与文中的“三心”不相符;
C、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是“畏心”的表现;与原文相符;
D、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引来一场灾祸,这是“胜心”的表现;与原文相符。
故选B。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表达。解答此题针对“人生三病”的具体表现,给出对策即可。作者在文末段总结时,也给出了结论,可以参照末段的“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的句子来概括。
答案:
(1)D
(2)B
(3)①心态平和,使精神充实;②豁达乐观,理性看待生死;③不断求知,努力提升自己。(要求正面回答。】
14.【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ACD.正确;
B.有误; 第③段引用孔范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对没有把提的事情,不要随意判断,轻易下结论,而不是要多做有把握的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对论据的分析。论据的作用是为论证中心服务的,首先要明确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分析哪一个选项论证的观点与题干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可。D选项中王羲之坚持刻苦研习书法,这是一种行为上的坚持不懈,并不能说明“坚定是生命的黄金”这一观点
;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坚定就是生命的黄金”,这句话很明显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坚定比作黄金,黄金是十分贵重的,由此强调了坚定的重要性。接着结合文章②﹣⑤段进行分析概括坚定对于人的重要作用即可。结合第②段”坚定,就是我们心灵的长城,有了它,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 干扰“可概括出坚定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是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结合第⑦段“有了它,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美好,更高贵,也更有价值和意义”可知坚定会让我们的生命白的更有价值和意义;结合第①段“没有坚定,人 就会随便更改方向,而一个随便 更改方向的人,随时可能走上一 条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可知没有了坚定,人可能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由此也能说明坚定对人的重要意义;据此进行整合分点阐述即可。
答案:
(1)B
(2)D
(3)①把坚定比作黄金,强调坚定的重要性。②有了坚定,我们就不怕外来的一切干扰。③有了坚定,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更有价值和意义。④没有坚定,人可能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甚至是不归路。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