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雨果(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掠夺 珐琅 脂粉 B.耗费 绸缎 制载
C.赞誊 缀满 赃物 D.分亨 恍若 行窃
2.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2)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A.名:姓名。尽:尽头 B.名:说出。尽:全部
C.名:名字。尽:穷尽 D.名:出名。尽:到
3.依次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__________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2)将受到历史__________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__________。
(4)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__________。
A.杜绝 治理 落地生根 蔑视
B.拒绝 制裁 落地生根 轻视
C.杜绝 制裁 根深蒂固 蔑视
D.拒绝 治理 根深蒂固 轻视
4.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虽然 更 假如 或者 B.因为 也 只要 并且
C.不仅 更 假如 并且 D.不仅 也 只要 或者
二.基础知识(共3小题)
5.写清字形。
赞yù 典fàn 眼花liáo 乱
晨xī 劫lüè zāng 物
制cái 富丽堂huáng 丰功伟jì
6.辨析形近字。
缭 瞭 嘹
珐 怯 法
7.解释下列词语。
(1)恍若:
(2)惊骇:
(3)瞥见:
(4)剪影:
三.语言运用(共4小题)
8.复句共有八种:递进复句、承接复句、并列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请运用已学过的复句知识,先分辨下列复句属于什么复句,然后再写明是什么关系的复句。
(1)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2)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
(3)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4)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
(5)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
9.下面语段划线的三个句子中两句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①法国作家雨果曾撰文谴责英法联军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在英国发表声明斥责日本的侵华行为。②正因为这样,他们才赢得了我们的崇高敬意,不仅在文学上、物理学上,更在人格精神上。君子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就是雨果这样,就是爱因斯坦这样,③不仅仅对自己的专业有判断力,更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却能公开地站在正义的一边,用自己的力量,增加正义的胜算。
(1)
(2) 。
10.从下面三个不同角度,针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一事件,各改写一句话新闻。
(1)英法联军:
(2)雨果:
(3)中国政府:
11.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学校组织了“书籍点亮人生,书香洋溢校园”主题活动。你参与活动的宣传工作,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任务。
如图是该活动的宣传标志,请结合构图要素说明其寓意,不超过60字。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2)“这个奇迹”指 ,“两个强盗”指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 修辞手法。“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 。
(3)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4)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 照应,用了 修辞手法。
(5)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13.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藏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
B.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
(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
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 。
(4)从上下文看,“盟军”包括 国和 国的军队;而敌对的一方是 。
(5)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6)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两个破折号之间部分是 描写,它的作用是 。
(7)第七段中“押了一注”指的是 。
(8)第八段中“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是 描写,说明她处在 之中。接着,作者加上了一句:“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其用意是 。
(9)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①第二次选择 A.主人公
②自我牺牲 B.情节
③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C.所表达的主题
(10)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筐。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用简练的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3)“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4)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的深刻含义?
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 )。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你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填写出文中空缺的三个词语。
(2)“这个奇迹”指 ,“两个强盗”指 、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句话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 。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五.作文(共1小题)
16.在我们的思想行为日趋成熟的今天,亲爱的同学,想必你一定曾静下心来仔细审视过自己,审视过自己的思想、品格……请将你审视的结果告诉你的家长,注意要使用书信的形式。200字左右。
8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 雨果(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1.【解答】A.书写正确;
B.有误,“制载”应写作“制裁”;
C.有误,“赞誊”应写作“赞誉”;
D.有误,“分亨”应写作“分享”;
故选:A。
2.【解答】(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2)尽:①(动词)完;②死亡;③达到极端;④(动词)全部用出;⑤(动词)用力完成;⑥(副词)全,都;⑦所有的。结合语境分析,“尽在于此”的“尽”意思是:(副词)全,都。
故选:B。
3.【解答】(1)“杜绝”指制止,消灭(坏事);“拒绝”指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根据“游思、妄想”,可以确定选“杜绝”。
(2)“治理”指统治,管理;“制裁”指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根据“强盗”,可以确定选“制裁”。
(3)“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或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地做好所从事的工作;“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根据“头脑中”,可以确定选“根深蒂固”。
(4)“蔑视”意思是小看,鄙视;“轻视”意思是不重视;不认真对待。根据“仇恨”“厌烦”“憎恶”,可以确定选“蔑视”。
故选:C。
4.【解答】前两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来自于“阅读和直接经验”,彼此属于并列或递进关系,显然不能用“虽然、因为”这样表示转折、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故排除AB两项。后两空,“我们依然热爱阅读,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这是作者的条件假设,同时递进说明,“假如我们依然热爱阅读,并且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最终便会自觉去芜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D项“或者”是选择关系,不符合原文意思,可排除。
故选:C。
二.基础知识(共3小题)
5.【解答】答案:
誉 范 缭 曦 掠 赃 裁 皇 绩
6.【解答】答案:
缭乱 瞭望 嘹亮 珐琅 胆怯 方法
7.【解答】答案:
(1)好像,仿佛。
(2)惊慌害怕。
(3)很快地看了一下,无意中看到某事物。
(4)事物的轮廓。
三.语言运用(共4小题)
8.【解答】(1)“一面……一面……”是并列关系,所以此句是并列复句;
(2)“但”是转折关系,所以此句是转折复句;
(3)“不仅……而且”是递进关系,所以此句是递进复句;
(4)“与其……不如”选择关系,所以此句是选择复句;
(5)此句一系列的动作是承接关系,所以此句是承接复句;
答案:
(1)并列关系
(2)转折关系
(3)递进关系
(4)选择关系
(5)承接关系
9.【解答】(1)①句中成分残缺,在“圆明园”后加“的罪恶行径”或“罪恶”或“暴行”;
(2)③句中关联词语误用,“却”改为“并且”或者“而且”。
10.【解答】答案示例:
(1)远征中国的将士们在圆明园收获巨大。
(2)英法联军已把圆明园洗劫一空。
(3)英法强盗侵我领土,夺我国宝。
11.【解答】答案:
毛笔书写的“人”字像打开的书,三本打开的书形成“众”字,繁体“書”字的印章点缀其间,寓意人人读书,开卷有益。
四.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
12.【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这道题需要熟悉原文,又要清楚词语及感彩与语境的搭配。原文是“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2)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语段选自《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文章内容是谴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这个奇迹”说的就是圆明园,强盗指法兰西、英吉利。“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一句把两个国家人格化了,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说的就是火烧圆明园这件事。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赏析语句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入手。本文多处语句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侵略者:“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寓谴责、讽刺于诙谐之中。回答时选一句即可。
(4)本题考查照应和修辞手法。结尾句与全文第一段中“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形成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赞誉”是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
(5)本题考查对文段中心思想的概括。概括中心思想通常用“课文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的模式回答。选段写的内容是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谴责,表明了作者对这些罪行的抗议并提出将财物归还中国的希望。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答案:
(1)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2)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3)示例:①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②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4)“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反语
(5)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13.【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的选择。文章的句子要求与上下文相连贯。德军抓住了美国伞兵,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是带走,二是就地枪毙,但后文却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可见他们是因为无法定夺处置的方式,才暂时将安道特锁了起来,有了这样的结果,所以最符合当时情况的应选择A句。
(2)本题考查文中关键句的理解。第一次法国女人说“当然啦”,是因为她知道这位美国兵是为了解救法国人民的和平而来,义不容辞,据此排除BC两项;第二次法国女人已因为美国伞兵失去了丈夫,但她依旧说“当然啦”,这就更具体地表现她做这些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的法国人民,所以A项的意思更确切,而D对于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来说是不会这么说的。故选:A。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内容上来看,法国女人第二次再收留美国伞兵,需要的勇气要远大于第一次,因为第一次的收留已让她亲眼看到了这种行为的危险性,但她再次面对这样的请求时,她不仅没有丝毫的犹豫与畏惧,还在说的话里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就说明她晓之以大义,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她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中叙述的事件,德军追捕美国伞兵,而法国妇女勇敢地两次收藏了伞兵,可以看出“盟军”包括美国和法国军队,他们的敌人是德军。
(5)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唯一”表示有且只有这一个,这与前面的“几分钟后”这一时间词相照应,说明了德国士兵之所以会这么快来搜查的原因。如果没有这个词,就会让读者想不明白,为什么美国伞兵这么快就暴露了行踪。所以不可以删去。
(6)本题考查破折号与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阅读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两个破折号之间的句子,是解说美国伞兵跑进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树林,所以破折号起到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中间部分属于对树林的环境描写,表现这个树林没有丝毫的隐蔽性,为下文伞兵再次来到农舍请求收留他埋下伏笔,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本题考查文意的理解。“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可见伞兵对这个机会是否能保全性命持不确定态度,再根据后文的内容,便可知这个不确定的方法就是他再次回到那个因他而失去男主人的农舍中藏起来。
(8)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第八段,其中的“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是对法国妇人的肖像描写,说明她因为自己的丈夫被德军枪杀而悲痛。接着,作者又加上了一句:“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说明了在常人眼中美国伞兵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是个“灾星”,是不可能再次收留他的,但是法国妇女却做出了与常人不同的决定,这样更能突出其惊人的勇气与无私无畏的精神。
(9)本题考查标题角度的判断。“第二次选择”是本文中的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故选B;“自我牺牲”是文中法国女人表现出的精神,是本文要表现的主旨,故选C;“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是本文的主人公,故选A。
(10)本题考查结尾段的补写。注意题干的要求“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可见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可以对法国妇女行为的评价与赞美为主要内容来补写。答案不唯一,内容合理,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即可。
答案:
(1)A
(2)A
(3)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4)美 法 德军
(5)不能。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
(6)解释说明 环境 推动情节发展
(7)再次回到那农舍中藏起来
(8)肖像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强调法国女人的牺牲精神
(9)①B ②C ③A
(10)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14.【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直接了当的表明了对英法联军无耻行为的谴责。通篇围绕着侵略者的卑劣行径进行描写,直接地指出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野蛮行为。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分析。“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直接而不留情面地将英法联军比作盗贼,直接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对英法联军行为的强烈反对。
(3)本题考查句子表达效果分析。句中“笑嘻嘻”运用了神态描写,以及“手挽手”这个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英法两国强盗得意忘形、恬不知耻的特征,表达出作者的鄙视。本文描述了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强烈谴责了英法联军的无耻行为。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即“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说明中国人民并没有丝毫过错却遭到了无情地掠夺。对句子的理解可以结合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前后文。
答案:
(1)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
(2)强烈反对。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英法联军的行为是强盗行径,对其提出强烈的抗议;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历史的制裁。
(3)“手挽手”“笑嘻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英法两国强盗狼狈为奸,得手后得意忘那,恬不知耻的丑态,表达了作者鄙视的情感。
(4)中国人并没有错,可是英法联军却对他们进行掠夺,这种行为是强盗政府所为,并不是全部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所为,人民没有错。
15.【解答】(1)本题考查课文内容记忆。明确答案: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通读全文,“这个奇迹”指的是圆明园。“两个强盗”指的是法兰西和英吉利两个国家。“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3)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把握。划线句子句子运用反语,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辛辣讽刺和愤怒谴责。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通读文章,第一、二段叙述了 两个强盗的罪行;三、四段对远征中国提出抗议;五、六、七段是作者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然后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答案:
(1)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有朝一日
(2)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3)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的讽刺和谴责。
(4)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五.作文(共1小题)
16.【解答】亲爱的爸爸妈妈:
时光流逝!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我已经长这么大了。但看到你们那饱经风霜的面容,我知道这是真的。
记得小时候,我每天依偎在你们的怀里,每天拉着你们的大手奔跑。我真的认为自己就是一只小鸟,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放声歌唱。那时我渴望快点长大,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时间过得越快,我越彷徨,我怕失去那份纯真,怕失去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时光并没因我的彷徨而停下脚步,和其他同龄人一样,我拥有了青春期的叛逆。我想好好读书,它能让我找到快乐。但我更想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我真的不知道应该追求自己想要的,还是听从你们的只有努力学习才会有出息的说法。我只是发现,我越来越模糊了,宝贵的青春时光正一点点地从我手中流走,我却无力挽回!亲爱的爸爸妈妈,我该如何选择?女儿急需你们的指引,望尽早与我谈谈。
此致
敬礼!
女儿:×
×××年×月×日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