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第一课时)导学案
编制人:于海泉 审核人: 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
1、①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②学习抓住特征描写写景物的方法。
2、朗读、背诵、品味;小组探讨交流,展示点评,总结。
3、学会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重点、难点:
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自学,导入新课。
(一)有关资料:
1、作者及背景:朱自清,字佩弦,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1948年6月,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国民党反动派屈服,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对此,毛泽东给予了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2、古诗词中的“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字词注释: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繁花:密密的开着的花。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
舒活:舒展,活动。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
(二)课前预习
预习要求:
1、认真读课文,查字典,弄清字词的读音、字形、意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一下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3、结合预习题③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4、完成下面的预习题:①《春》是一篇 的散文,作者 ,字 ,现代著名的 、 。
②给加点的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
水涨( )起来了 抖擞( ) 酝( )酿( ) 黄晕( ) 应和( )
liáo( )亮 nèn ( )叶 chēng( )伞 suō ( )衣 zhǎ( )眼
※③这篇散文紧紧围绕一个“春”字来写,按内容依次可概括为 春、绘春、 春三部分。描绘了一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春景图,赞美了春天的活力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力量,抒发了作者对大好春光的 之情。其中绘春部分又依次描绘了五幅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图画。结合提示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课文内容结构图。
春(1):盼……来……近(统领全篇,开启下文)
总体轮廓 (2):水(涨) 山( ) 太阳( )
图 (3) : 报春
春 花 图 (4) : 花争春
春 绘春(2—7) 图 (5) : 唱春
图 (6) : 润春
图 (7) : 迎春
春(8—10):三个比喻。娃娃——新;姑娘—— ;青年—— 。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感知朗读:(A类)(全班集体完成)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细心品味文中描写的江南春景。
朗读指导:①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和停顿,熟悉课文内容; ②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③体会作者情感,有感情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
2、研读第一部分:(A类)(第 组)
“盼望着,盼望着”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宣告春天到来,表达了作者 之情。
3、研读第二部分:(A类)(第 组)
朗读第二自然段回答:①“朗润”、“涨”、“红”三个词分别写出了春山、春水、春日的什么特点?②三个“起来了”照应了前文的哪一句话?③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赏读第三段:(B类)(第 组)①本段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②哪几句是从正面描写春草的?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③哪几句是从侧面来写春草的?衬托了春草给人带来的什么感受?
5、(B类)(第 组)朗读8~10段,思考:①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②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③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
解答提示:①这部分是 春天。②以三个形象化的 ,各自成段,先喻为小娃娃,强调一个“新”字;再喻为小姑娘,突出一个“ ”字;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突出一个“ ”字。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领着我们向果实累累的丰收季节走去,使春意越来越浓。
③第二部分绘春时充满喜悦与赞美之情,为第三部分的颂春作了铺垫。歌颂春天是赞美春天感情的必然发展。前后的感情是一致的、呼应的。
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全文是 —
— 的结构。
6、(B类)(第 组)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优美的词、句和运用修辞的句子。其中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请仿照示例进行赏析。
示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用得好。 “偷偷地”和“钻”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却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7、揣摩语言形式:(C类)(第 组)小组讨论:本文语言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三、小组展示及互动点评
四、当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⑴ 风轻 的,草软 的。
⑵ 坐着,躺着, 两个滚, 几脚球, 几趟跑, 几回迷藏。⑶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 着,大小的蝴蝶 来 去。
⑷ ……呼朋引伴地卖弄 的喉咙,唱出 的曲子……
⑸ ……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 着蓑, 着笠。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3、下面这首写春风的散文诗,同样是形象可感、形神兼备的,请试作分析。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梢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呵,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①本诗充分调动 觉、 觉、 觉等多种感觉,并运用 、 、 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
②请任选一句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11《春》(第二课时)导学案
编制人:余显波 审核人: 包科领导: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 ②学习抓住特征描写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背诵、品味;小组探讨交流,展示点评,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学会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
重点、难点:
领会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自学,导入新课。
课前预习要求:1、大声朗读课文,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下背诵。
2、品读第4-7段,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
3、结合下面的预习题初步弄清每一段落所写景物的特征,写景的角度、层次、顺序和所运用的方法(包括修辞),为后面的自主合作学习和交流展示做准备。
4、完成下面的预习题:(A类)
①第四段描写春花的争奇斗艳。作者选取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 手法写花儿们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 , ”;再通过三个比喻“ , , ”突出桃、杏、梨三种花色的特点,极力渲染出花儿争奇斗妍,互不相让的情景,写出了花朵的 ,花色的 ,花味的 。这是实写。接着作者由春天的群芳吐艳联想到金秋的硕果累累。写蜜蜂,着一“ ”字,意境全出,蜜蜂辛勤采蜜的热闹场景如在眼前。这是虚写。最后,作者从树上的花写到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 和 手法,将野花的明艳照人、摇曳多姿写得十分传神传情,别有情趣。
②第五段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从触觉方面写出春风柔和温暖特点的句子是:
。这一句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从嗅觉方面写出春风的芳香特点的句子是:
而“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的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的响着”这几句则从 觉、 觉方面写出了春风的和悦的句子是:
③第六段描写出春雨的 的特点。作者先写雨态:用三个比喻来描写春雨的特征,“像 ,像 、像 ”,把春雨的特点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接着写屋顶“笼”着薄烟,写树叶儿绿得发 “亮”,小草儿青得“逼”眼,都无不显示出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征。接着作者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写雨中景象:写“黄晕的光”“和平的夜”渲染出春雨之夜的 ,写那雨中慢走的人,披蓑戴笠的农人,都显示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情调;最后再写“在雨中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宁静气氛照应,将细雨绵绵的春光,清亮温馨的景色,描绘得出神入化。
④第七段写春早人勤(人们迎接春天到来的景象)。以“ ”引出地上的孩子,描写出春天里孩子们的欢乐,进而又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明寓意:“ ”,人们只争朝夕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跃然纸上。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赏析春花图(第 组)
默读第四段,思考:
①这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类)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B类)
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是写野花的多吗?(B类)
④本段虚写秋天硕果累累和花下蜂飞蝶舞的景象各有什么作用?(C类)
⑤你认为本段中哪些句子写得最美?试选一句进行赏析。
2、赏析春风图(第 组)
默读第五段,思考:
①作者写春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③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④为什么要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而不比成其他什么人的手呢?你觉得还可以把春风比成什么?
3、赏析春雨图(第 组)
默读第六段,思考:
①填写下面的表格:(A类)
描写顺序 雨的特点 运用修辞
②“春雨图”抓住了春雨的什么特征描写?(B类)
解答提示:“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的 ;“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 ;“树叶儿……逼你的眼”写出春雨的 。
③本段文字抒发了作者对春雨的什么感情?你是怎样看出的?(B类)
④在这段文字中,除雨外,作者还写了人,有近有远,有静有动,请概括都写了有关人的什么场景?写这些场景的作用是什么?(C类)
4、赏析迎春图(第 组)
默读第七段,思考:
①人们通过哪些活动喜迎春天?用书上的语句表现。(A类)
②迎春图与其它四幅图之间有何联系?(C类)
5、比较阅读(第 组)
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之间的异同。(C类)
(从特征、写法、角度、修辞方面比较。)
名 称 特 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正面与侧面结合
春花图 由高到低
春风图 和悦
春雨图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三、小组展示及互动点评。
四、小结:这篇诗意浓郁的抒情散文,将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创设出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不是“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彩。
本文语言朴实、隽永。作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语都是从口语中得来,平易好懂。作者善用奇妙之比喻,形象之拟人,来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意蕴深厚,富有表现力,朴实清新而又隽永。
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也是短暂的,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
五、当堂检测: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涨水(zhǎng) 蓑衣(suō) 酝酿(liàng) 钻出(zuān)
B.迷藏(cáng) 仿佛(fú) 稀疏(sù) 盼望(pàng)
C.应和(hè) 黄晕(yūn) 薄烟(bó) 撑伞(chēng)
D.散会(sàn) 鸟巢(cháo) 戴笠(lì) 斜织(xié)
2、品味语言: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仔细揣摸下列语句,找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边句中的加点色词和括号里的词,题后对应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长)出来。
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③野花遍地是……散(开)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④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A.“钻”显示出春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长”无法体现这一点。
B.“闹”不仅写出声响,而且呈现热闹景象,“叫”无法体现这点。
C.“散”呈现野花盛开的景象,“开”无法体现这一点。
D.“抚摸”写出了温柔的感受,“吹”无法体现这一点。
提前下发,学生回家自学。黑体字相关内容学生必须掌握。课上十分钟查,预习题进行展示。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学生独学15分钟
本环节用时15分钟
5分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