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二章电子表格数据处理
活动3 数据分析与展示(第六课时)
备课教师: 授课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二章 电子表格数据处理 活动3 数据分析与展示的教学内容。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初步掌握数据筛选、数据排序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与处理;学会建立不同类型的统计图表来展示数据;能够对图表数据进行初步的判断,发现其规律。本节课主要是学习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电子表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学会了创建电子表格并输入数据;初步学会对电子表格中的数值进行计算处理;掌握了编辑美化电子表格的方法;学会了数据筛选、数据排序、分类汇总及用统计图表展示数据的操作方法。本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习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就不难了,相信学生一定能学好。
设计思路
导入:通过回顾旧知,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学习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兴趣。 2.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自学,初步理解学习内容;接着引导学生学习数据调查;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数据分析;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方法。 3.结束: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结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Microsoft Excel软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等。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本;初读课文,预习课本第100——105页的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第六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据调查的方法;掌握编写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的步骤;学会撰写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 过程与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演示、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数据调查的方法;掌握编写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的步骤;再通过巩固练习,学会撰写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能力。
课时重点
掌握数据调查的方法;掌握编写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的步骤;撰写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
课时难点
掌握编写数据分析报告的一般步骤;掌握撰写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引导法、讲解法、交流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最常用的统计图分别是哪几类? 2.怎样制作饼图? 3.你能将“家庭日常费用支出饼图”改为“家庭月支出数据”折线图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数据调查和数据分析”。 学生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回答。 通过知识回顾,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生自学 1.学生自学课本第100——105页的课文内容。 2.提出以下问题: (1)数据调查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2).调查的方法一般有哪几种? (3).数据分析报告包括哪几部分? (4).如何确定数据分析报告的标题? (5).针对数据分析,如何阐述主要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数据调查 1确定要调查的问题。 学生了解学习 任务。 学生自主学习。 思考解决问题 的方法。 解决问题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知探究 制定调查方案。 明确调查范围。 选择调查方法。调查方法有很多,如口头采访、观察测量、发放调查问卷、摘录有关原始数据等。 实地展开调查并记录、整理调查数据。 (四)数据分析 掌握了数据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后,还需要对数据处理结果进行分析,获取有用的信息。 1.数据分析的三种不同的评价. 例如:针对下面这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1).直接对比两个城市的公共面积分析 发现甲城市三年公共绿地面积一直保持领先,甲城市做得较好。 (2).计算这两个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的面积数量。 发现乙城市人均绿地面积高 于甲城市,而且两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差越来越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乙城市做得更出色。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调查的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数据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数据调查的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知探究 (3).以2010年为基数,计算2011年和2012年的绿地增长率。 发现甲、乙两城市这三年的公 共绿地增长率非常接近。从这个角度看,两城市的绿化工作水平相当。 2.数据分析报告 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包括四部分。分别是: 数据调查的标题、调查情况、数据表、主要观点。 (1).数据调查的标题 以简洁的标题标明数据调查 的主题。 (2).调查概况 主要介绍调查的目的、调查 对象、调查的方法以及最终获得的调查结果。 (3).数据图表 直观呈现经过计算和修饰的 数据表、统计图表。 (4).主要观点 结合计算结果或者统计图表, 阐述观察到的现象、数据的变化、获得的结论。 数据分析报告范例 阅读范例“本班学生视力 下降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分析报告范例。 3.仿写数据分析报告。 教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调查的标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图表表达的核心内容和思想。 教师引导学生阐述主要观点。 学生自主阅读范例。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学生各自围绕确定的标题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据的能力。 通过学习,理解调查报告的结构。 通过学习,理解数据调查的标题。 通过学习,掌握调查报告的撰写过程。 通过学习,理解统计图表。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阐述主要观点的能力。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 通过学习,掌握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能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知探究 (五).交流评价: 1.学生自己对照课本第105页自评表进行自评。 2.小组交流进行互评。 学生进行自评。 小组互评。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对同伴进行评价的能力。
实践操作 确立标题,撰写数据分析报告。 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撰写数据调查分析报告。 通过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数据调查主要包括哪些步骤? 3.调查的方法一般有哪几种? 4.数据分析报告包括哪几部分? 5.如何确定数据分析报告的标题? 6.针对数据分析,如何阐述主要观点? 7.你还有哪些困惑?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知识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回顾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修改、完善自己的数据分析报告。 学生操作完成作业。 通过作业,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活动3 数据分析与展示(六) 1.学习任务 2.学生自学 3.数据调查 4.数据分析
课后反思
附:本班学生视力下降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本班学生视力下降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与方法
我现在读就读于初中一年级(1)班,近几年,我班学生配戴眼镜的人数逐年上升,怎样预防和矫正近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我班学生的近视率,了解近视产生的原因,以及近视的矫正方法、近视的预防措施,增强保护眼睛的意识,预防和减少近视眼。我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本班范围内调查了32名学生,获得了他们的视力情况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初中一年级(1)班学生的视力情况。
数据的计算结果
数据调查结果、调查统计结果。具体数据请看下表.
结论及想法
通过统计分析,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根据调查表明,造成近视或视力下降的原因有:
(1)做作业时姿势不良;(2)每天花在上网时间、看电视时间较多;
(3)做眼保健操不够认真;(4)经常躺在床上看书;
(5)玩手机时间过长 ; (6)上信息课时,玩游戏;
所以,养成良好习惯是保护视力的重点,切勿让心灵的窗户受到损害。
2.目前全国学生近视眼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达34.6%,初中生近视率已达61.2%,我校初中生近视率为64.04%,小学生中近视率为41.15%,患者人数超过六千万,因近视致盲人数达三十万人,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生率接近60%,居世界第一位。而我班32人中,视力正常以上13人,占总人数的40.63%,视力较弱的8人,占总人数的25%,视力弱的6人,占总人数的18.75%.视力很弱的5人,占总人数的15.63%.(视力不正常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9.38%),基本接近我国学生近视发生率,情况很危险,应加强视力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