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历史概念——出声速读
商品输出: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向国外销售商品。主要存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
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或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在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主要存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对殖民地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模式。如在中国投资开办工厂,借大量高额利息的国债或者利用雄厚的资本取得在中国的铁路权、开矿权等。
其本质是通过资本控制殖民地的经济命脉(危机更加加深和严重)。
宗藩关系: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宗藩关系。周边国家向明清“纳贡称臣”,接受皇帝册封,使用皇帝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课程标准: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学习目标:
通过图片归类,理由阐述,建构课堂思维。(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通过纲领文件解读,认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通过洋务运动速查,特点概括等,辩证认识地主阶级的探索。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通过解读韩日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编排,全面认识甲午战争的影响,培养当代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1.按照图片反映的内容将上述图片分成两类,说明理由。第一类: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类: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一定逻辑进一步整理每类顺序,并说明理由。
3.针对主题法分类,我们还可以补充19世纪60-90年代哪些史实。(在本课中找)
图像归类,建构课堂
1
5
4
3
2
6
7
8
9
125678
349
1.按照图片反映的内容将上述图片分成两类,说明理由。
2.按照一定逻辑进一步整理每一类,并说明理由。
类别
图片
列强侵略
人民抗争
国家出路探索
1.按照图片反映的内容将上述图片分成两类,说明理由。
2.按照一定逻辑进一步整理每一类,并说明理由。
3.针对主题法分类,我们还可以补充19世纪60-90年代哪些史实。
类别
图片
列强侵略
人民抗争
国家出路探索
边疆危机
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占领伊犁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左宗棠收复新疆
刘铭传击退法军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台湾反割台斗争
1
5
2
6
7
8
4
3
9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背景 吏治腐败,盘剥百姓,阶级矛盾尖锐;
鸦片战争加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自然灾害频发激化阶级矛盾
洪秀全科举落第,吸收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
过程
根本原因
1.指出《天朝田亩制度》中解决国家出路的途径,你如何认识其途径。
2.《资政新篇》又提出了什么新的出路,你如何认识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材料二洪仁玕早年长期居住在香港,1859年返回内地,任太平天国总理,全权处理大小事务。在《资政新篇》中,他为建设“理想天国”提出一系列建议,如:①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机构,管理地方财政、乡兵、教育、医院以及社会救济事业等。②兴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准许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保护专利等。③与外国通商,平等往来等。
途径:提出“四有”主张;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认识:空想性:绝对平均,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实现;
落后性:追求小农经济,未超越封建主义经济范畴;
革命性: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革命纲领,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先进中国人首次提出,顺应潮流;
未反映农民最迫切要求;
缺乏社会基础,未能实施
思考:
1.太平天国主要活动区域有何特点。
2.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关系。
3.综上所学,分析太平天国的影响。
清政府财富主要来源地;通商口岸较多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 促进洋务运动兴起。
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靠镇压太平天国发迹,不仅官居一品,而且以文人获封武侯,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
1853年鉴于清朝军队腐朽不堪,遂以当地团练为基础,利用儒家思想和宗法关系,编练了一支带有极强私人性质的武装——湘军,因此成为近代军阀的鼻祖。1854年,湘军练成水陆两军,开赴湖南、湖北战场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遇到了自金田起义以来最凶悍的敌人。
清单速查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背景 吏治腐败,盘剥百姓,阶级矛盾尖锐;
鸦片战争加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自然灾害频发激化阶级矛盾
洪秀全科举落第,吸收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
过程
失败原因
影响 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变化;
促进洋务运动兴起。
根本原因
根本:农民阶级具有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法提出切实的革命纲领,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清制督抚有保举权,但对保举名额和官职有严格限制。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清政府不断放觉限制,使得各地督扫无借军功保举自己的门生、部下等,湘、楚、淮军等地方军事集团逐渐形成。该现象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开始出现统治危机 B.集权体制受到冲击
C.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D.专制制度名存实亡
B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D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的探索失败
对点训练
清单速查 洋务运动 背景
起止时间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目的 “师夷长技以自强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体西用) 镇压农民起义、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主要内容 创办官办的 军事工业 “自强”
创办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求富”
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
结果
内忧外患; 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
奕 (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兴办近代教育
破产(或失败)
1.归纳特点:
2.谈谈你的认识?
领域较广;
浓厚的封建性和资本主义因素;
带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封建制度的修补;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早期现代化尝试;
不改变封建统治,只引进军事和生产技术,封建制度的修补,未完成目的,失败必然
地主阶级因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无法从根本上挽救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1897年《知新报》记载,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火药弹炮、钢铁诸器……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湖北机器织布局在(1896年)“极力整顿”后,“竟盈余十八万金”,其产品畅销,备受欢迎。厂中的9名外国技师被裁去8名。这反映了甲午战后
A .洋务企业有了显著发展 B .民族工业取得了技术独立
C .向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化 D .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新动向
A
C
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洋务企业依然有发展
对点训练
边疆危机
阅读教材第三子目,
梳理19世纪60-90年代边疆危机的表现以及中国的应对
区域 事件 经过及应对 结果
西北
西南 东南
东部沿海
新疆叛乱
1864反清起义
1865阿古柏入侵新疆
俄国占领伊犁
1875年左宗棠发兵平乱
1878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4年,在新疆设省
1883
中法战争
1894.8-1895.4
甲午中日战争
1884法偷袭马尾军港,福州船政局被毁;
进攻台湾,刘铭传击退法军
1885冯子材镇南关大捷
1885年签订《越南条款》,
法国占领越南,西南门户洞开;台湾建省,强化对台湾管辖
北洋覆灭
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丰岛海战(战前)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北洋受重创;避战保船,失去制海权)
威海卫战役(北洋覆灭)
侵华战争 1840—1842年 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
甲午战争
主要条约及内容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割香港岛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 2100万银元 英法赔款各 800万两白银 2亿两白银
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增开沿海沿江十上处; 增开天津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其他 协定关税等 外国公使……外国人在内地……在长江各口岸通航;鸦片贸易合法化 承认朝鲜独立;
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破坏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激化阶级矛盾,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结合不平等条约,对”《马关条约》使中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进行历史解释(史论结合)
宗藩关系瓦解,国际地位降低
商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自1840到1895年西方先后发动……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问题上,先后……,进一步(影响)
综上所述……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原文为满洲——笔者改)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朝鲜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初中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原因。
2.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给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甲午战争使朝鲜遭受严重民族灾难,沦为日本殖民地;客观上引发朝鲜改革
东亚与世界:甲午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秩序崩溃;新兴的日本崛起;刺激列强侵略野心,掀起了瓜分狂潮。
冲击:进一步破坏主权,把中国推向“双半”深渊;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清政府被迫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客观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中华民族新觉醒,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国力衰弱,中国人在精神上抛弃清王朝,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朝的统治。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3.扶桑社出版的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哪些又是中国人民所不能接受的?
认可:日本战胜东亚大国中国,让世界大吃一惊;以此为转机,“列强诸国”以租借地形式开始瓜分中国。
不能接受:把列强瓜分中国写为“进入中国”,同时丝毫看不到日本对侵占中国领土(辽东半岛和台湾)的批判和反省。
金冲及指出:假如用短近的眼光看,甲午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是用长远的眼光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进行反思,屈辱促使人们猛醒。关于“新的起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甲午战争造成了中国宗藩体系解体
D.甲午战争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兴起
B
对点训练
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投降政策助长列强侵略野心
表现:
列强争相资本输出:三国干涉还辽,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
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899)
影响:
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
承认各国势力范围、既得特权;
要求在各国势力范围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沙俄
英国
德国
法国
日本
租借地
“势力范围”
旅大
九龙 威海卫
胶州湾
广州湾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长江流域
山东
广东广西云南
福建
探索国家出路
列强侵略加剧
探索出路
危机加剧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西北、西南、东南
甲午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瓜分狂潮:扩大资本输出
划分在华势力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