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鎏金汇报模板
工作概述 |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年度总结 | 年度汇报
---中国的巨变
话说清末 国家孱弱 总是挨打
大家开始琢磨,怎样才能拯救国家?于是乎,江湖上出现了
失败
第一幕
巨变的前夜
第二幕
巨变换新天
第三幕
巨变与回响
目录
第一幕
巨变的前夜
1901年初,清政府宣布通过“新政”进行“自救”,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
一、巨变的前夜
思考: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目的和结局。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1911年“皇族内阁”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政权把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无诚意推行立宪,可谓民主的骗局,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立宪派的改良道路行不通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一、巨变的前夜
兴中会
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同盟会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满清政府统治(民族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治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社会革命)
前提
保障
核心
一、巨变的前夜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二)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浙皖起义
萍浏醴起义
黄花岗起义
镇南关起义
1907年12月
孙中山.黄兴
一、巨变的前夜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开展。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引发了保路运动。
湖北防守空虚
一、巨变的前夜
(三)四川保路运动
(一)社会背景(客观上)
1.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民族矛盾尖锐)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挽救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激化)
3.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 力量发展(根本原因)
(二)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准备活动(主观上)
1.组织准备(组织基础)——建立革命团体和政党
(1)1894年成立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1905年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思想准备(思想基础)——宣传革命思想理论、三民主义
3.革命派的军事准备活动(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三)直接原因:四川保路运动(导火线)
一、巨变的前夜——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第二幕
巨变换新天
二、巨变换新天 (一)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3、结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号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4、影响: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和政体
汉满蒙回藏
“五族共和”
时间 1912年1月1日
国号 中华民国
国都 南京
国旗 五色旗
纪元 公元 民国纪年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二、巨变换新天 (二)中华民国成立
二、巨变换新天 (三)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的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议和。孙中山被迫发布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南北议和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退位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1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5、6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选举以及被选举等自由权利。
第16条: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弹劾总统
第51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45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主权在民 否定君主专制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二、巨变换新天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为防止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一座丰碑。
(1)外因
袁掌握军政大权
袁得到列强支持
(2)内因: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
(3)根本原因: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思考:为什么革命果实会被袁世凯窃取?
第三幕
巨变与回响
三、巨变与回响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史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941年《解放日报》林伯渠
史料二:袁世凯政府颁布法律奖励实业,保护弱小的工商业,减免部分税收稳定金融,改革币制……辛亥革命后,爱国热情、提倡国货、振兴实业三者迅速融合,形成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黄逸平《辛亥革命后的经济政策与中国的近代化》
三、巨变与回响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史料三: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帝居然可以废除,还有什么不合理的东西不可以怀疑打破呢?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和宗法伦理思想,主张家庭革命与女权革命。从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角度讲,辛亥革命正是从戊戌维新到五四运动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
——胡绳武《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
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
三、巨变与回响
政治近代化: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经济近代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近代化: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三、巨变与回响 意义
社会生活近代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三、巨变与回响
问题探究:根据材料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三、巨变与回响
史料三: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根深蒂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还很薄弱;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大多仿佛沉睡着,或者只做一些无望的分散的反抗;站在革命运动前列的是一批受过近代教育而没有实力的知识分子。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局限性:①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
②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也无法彻底挽救中国
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