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02 08:22: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利用化学变化测定物质的组成这一化学思想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实验探究题中,它是初中学生定量测定物质组成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更是考察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
本节课是中考化学专题复习对实验探究专题的分支。测定物质的组成型实验设计在初中化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纯净物组成的测定,另一部分是混合物各成分含量的测定。而本节课主要解决利用化学变化测定纯净物的组成。旨在通过原理、方法的设计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
2.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基础
九年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虽然掌握了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但在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时,仍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不清晰,有时仅仅依赖于“灵感的突发”。所以在专题中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
(2)认知特点:
学生的思维正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他们还习惯于通过感性认识来认识事物。学生的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性”发展的转折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探究及自主学习,能对简单的化学科学探究结果的可靠性,简单的化学探究方案的优势与不足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3)了解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物质的组成的原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交流与自主学习,依据原理简单设计实验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定量研究在物质组成探究的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利用化学变化测定物质组成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利用化学变化测定物质组成的原理与方法。
对所设计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
环节一:问题引入
【问题引入】:(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对于一种未知物质或者新发现的物质,不知道他的化学式,你将如何确定物质的组成呢?
【引入主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利用化学测定物质的组成。
利用化学变化测定物质的组成是化学研究物质组成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中考化学的一重大考点。
学生回忆物质的组成及思考测定未知物组成的方法。
问题法引出主题,学生知道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物质的组成是化学研究物质组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环节二:近五年成都中考分析
【白板展示】:近五年成都中考化学关于“利用化学反应测定物质组成”这一考点的题型及分值分布。
学生倾听、观看
展示本节课内容在中考中的题型分值分布,以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白本节课的重要性。
环节三: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规定时间。
1.某物质加热分解时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该物质是由 元素组成的.
2.某化合物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了CO2和H2O,对于该化合物的组成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含碳元素 B.只含碳元素和氢元素
C.一定含碳、氢和氧元素 D.一定含有碳元素和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学生活动】:独立完成自主学习
让学生感受,利用化学变化定性测定物质的组成这一方法是有局限的。
环节四:合作探究一:
【教师活动】合作探究一:由定性测定物质的组成局限性,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如何利用这个化学变化,确定该物质是否含有氧元素?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讨论,时间3分钟。交流展示
问题驱动,小组合作交流,探究出利用化学变化测定物质组成的原理和方法。
环节五:合作探究二:利用化学变化测定物质组成的装置选择
【教师活动】:合作探究二: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药品及装置并排序,先自主学习3min,再组内合作交流各自的方案3分钟。
教师巡视注意收集方案
【教师活动】:请小组代表展示方法。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倾听、观看、并思考评价方案。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前3分钟),再组内合作交流方案。(方法不唯一)
【学生代表活动】:利用电子白板,组装仪器装置,并分析各装置的作用。
利用电子白板交互性,通过“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将课堂上不能完成的实验在模拟表现出来。
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评价等活动升华原理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认识。
环节六:巩固提升
【教师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典型例题。
【教师活动】:请学生汇报答案,带动学生共同点评。总结提升。
【学生活动】:自主完成典型例题
落实内容,注重过手
环节七:结束
【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了解了化学反应在测定纯净物组成的应用,那么化学反应能否用于测定混合物的中各成分的含量呢?请同学们课下思考。
【学生活动】:思考
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