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27课 内外合力下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1958年)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根据教材指出这一时期外交上的重大事件。思考这一时期的中国的外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联系。
根据教材内容列举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活动。
(哪些是成功的探索,哪些是失败的探索)
这一时期经济的曲折发展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与教训?
根据教材,回答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
(工业、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国防)
苏联
美国
目录
探索与曲折
成就与认识
中
美
苏
建国初
“一边倒”
中
美
苏
60年代
“两个拳头出击”
中
美
苏
70年代
“一条线一大片”
分清每个阶段期间内经济建设的内力与外力
第一批苏联援建项目
第二批苏联援建项目
提供贷款3亿美元,整套技术设计文599套,基本建设设计方案32件,机器和设备草图398件,整套技术文件28套,整套部门技术文件141套,另外派遣苏联专家来华指导,帮助中国培养科技、军事、教育人才。
建国后至1958年,“一边倒”
阶段一、1950—1958年:中苏同盟,美国封锁
一、探索与曲折
中
美
苏
1956年,中共八大
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1958年——1970年,“两个拳头出击”
中苏两国由交好变为交恶,苏联从各个领域向中国施压。政治上,全面攻击中国的国家制度、经济建设、国家政治生活和党内生活;经济上,对中国采取制裁、撕毁经济合同、撤走在华专家、废除合作项目;军事上,挑起边界纠纷,进行军事施压。
美国继续执行反华政策,唆使蒋介石集团在东南沿海进行反华活动,叫嚣反攻大陆。
1959年,印度向中国提出领土要求遭到拒绝,在中印边境制造事端,威胁中国边疆的安全。
中国处在一个十分困难的国际环境之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
阶段二、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续敌视
中
美
苏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时间:1958年
内容: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实践: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评价:
①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②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1958年,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指出合理平衡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十大关系。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日)
大跃进:农业
大跃进:工业
大跃进时期钢产量变化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1960年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期间,累计在三线地区的投资多达2000亿元,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整体上,三线建设期间中国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从1965年的52%提高到1970年的54.8%和1978年的59.4%,十余年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与城市化的影响》
“三线”建设期间企业规模化搬迁实质上是生产力布局的一次战略大转移,使西部地区在短期内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改善了中国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推动三线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三线建设时期,工业化的布局具有哪些特点?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
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动乱的十年”
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了各方面的整顿工作,经济好转。
1956年以来,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败的探索?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又有哪些?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李先念
60年代末,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中苏两国于1969年爆发边境冲突,苏联已经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中苏关系恶化到极点。
国际上,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时期,苏联的攻势对美国造成很大的压力。
西方国家出现经济危机,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战争泥潭,给美国增添较大负担。
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考虑。
70年代以后,“一条线,一大片”
中国的外交理念由五六十年代的以意识形态为依据支配转变为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要依据。
阶段三、进入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缓和
中
美
苏
1971年 尼克松访华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9月,中日建交;随后荷兰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先后与中国建交…70年代,中国基本上完成了同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开放的前奏”四三方案——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西方技术
1973年1月,国家计委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处于经济危机,引进设备对我有利的时机,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汽轮机工厂等项目。
每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力和外力分别指的是什么?
“两弹一星”
二、成就与认识
大国重器
准备发射的"东风一号"
中国人自行研制的核武器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
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东方红一号”
农业、水利
文艺上“双百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工业、农业、教育、文化
石油化工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王进喜抒怀
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迅速发展,基本实现普及义务教育,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人民教育
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意义
根据下方英模人物的有关信息,分析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进步的原因。
分析
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原因可能有哪些?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
广大劳动人民老公积极性提高;
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国际环境虽复杂但相对稳定,没有收到大规模军事战争的影响;
焦裕禄
雷锋
孟泰
赵梦姚
时传祥
马万水
王崇伦
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劳模精神。
本课小结
探索与曲折
阶段一、1950—1958年:中苏同盟,美国封锁
阶段二、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续敌视
阶段三、进入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缓和
成就与认识
大国重器
工业、农业、教育、文化
认识(意义、原因)
课后练习
1. 简单绘制1949—1976这二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