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时速练卷(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诗词三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时速练卷(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3:22:1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积累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漂泊。③寥落:荒芜零落。④干戈:本指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都通过诗文前小序介绍了写作的原因和背景。
B.【甲】词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寓哲理于抒情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C.【乙】诗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D.【甲】【乙】尾句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都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2.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春蚕吐丝,蜡烛自煎,生命耗尽,但是爱心不变,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住在“琼楼玉宇”里的仙人们在天上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就好像在人间的人们一样。
C.《无题》表达相思之苦;《水调歌头》在表达思念的同时,还表达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D.《水调歌头》中,以“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劝慰“悲欢离合”的人们,表现了作者旷达与乐观。
3.下列各项中,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对下面这首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词人转身走向朱红色的楼阁,站在雕花的窗户前,看到没有睡觉的弟弟苏辙。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饱含哲理。
5.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词的小序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 “何似”的感情波澜中,表达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的是佳节亲人不能团圆的惆怅之情。
6.阅读苏轼《水调歌头》,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7.阅读下面两首词,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水调歌头》中词作小序以月起兴,交待写作缘由,围绕中秋圆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欢饮”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B.《水调歌头》一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本义是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C.《定风坡》一词末尾加点字“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D.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8.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9.选出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 )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
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10.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B.这首词的上片以问月开篇,情感平和;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无任何想象,情感真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转为细腻婉约。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D.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表现出来。
二、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_____________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
12.下片过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根据你的知识储备,对词作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行赏析。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这首词上片用“我欲”“ ①______”“何似”来体现诗人情感的起伏,从对月宫的向往,到犹豫不决,再到②______。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缘由。
B.词人把酒问月,对明月产生的疑问,气势不凡,充满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词人郁闷伤感,无法释怀的情感。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反问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表达对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16.请你说说这首词结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王维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积累
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漂泊。③寥落:荒芜零落。④干戈:本指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都通过诗文前小序介绍了写作的原因和背景。
B.【甲】词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寓哲理于抒情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C.【乙】诗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D.【甲】【乙】尾句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都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
【乙】诗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凄惶、夜深难寐,表达了对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的思念,没有表现旷达乐观的精神;
故选D。
2.下列各项,对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写春蚕吐丝,蜡烛自煎,生命耗尽,但是爱心不变,表达了对爱情的坚贞。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住在“琼楼玉宇”里的仙人们在天上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就好像在人间的人们一样。
C.《无题》表达相思之苦;《水调歌头》在表达思念的同时,还表达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D.《水调歌头》中,以“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劝慰“悲欢离合”的人们,表现了作者旷达与乐观。
【答案】B
【解析】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为: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烟火暖人心肠。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起舞的是作者,而不是天上的仙人。故选B。
3.下列各项中,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与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A
【解析】A.“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是错误的,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故选A。
4.对下面这首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B.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写词人转身走向朱红色的楼阁,站在雕花的窗户前,看到没有睡觉的弟弟苏辙。
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是说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饱含哲理。
【答案】C
【解析】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的是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故选C。
5.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词的小序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 “何似”的感情波澜中,表达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的是佳节亲人不能团圆的惆怅之情。
【答案】C
【解析】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所以这里不是对人间生活的厌弃,而是对人间生活的留恋。因此本项“表达了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和人间生活的厌弃”说法错误;
故选C。
6.阅读苏轼《水调歌头》,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答案】B
【解析】B.“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理解错误。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为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故选B。
7.阅读下面两首词,请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A.《水调歌头》中词作小序以月起兴,交待写作缘由,围绕中秋圆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欢饮”奠定了愉悦的感情基调。
B.《水调歌头》一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本义是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C.《定风坡》一词末尾加点字“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词人所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D.两词都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答案】A
【解析】A.“愉悦的感情基调”有误。围绕中秋圆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故选A。
8.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人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答案】A
【解析】A. 有误。“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错误。应是: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也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感。
9.选出下列对苏轼《水调歌头》赏析有误的一项( )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即问,表达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B.“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
C.“无眠”,表现离别之人在月圆之夜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抒发作者对天下所有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答案】B
【解析】B.“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起舞的美好情景,胜似人间”有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故选B。
10.下面对《水调歌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问,转入了抒发怀人之情。
B.这首词的上片以问月开篇,情感平和;接下来写“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无任何想象,情感真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情感转为细腻婉约。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宕开一笔来说,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
D.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词句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表现出来。
【答案】B
【解析】B.有误。“情感平和”“无任何想象,情感真实”“情感转为细腻婉约”是错误的。词以问月开篇,情感高亢激昂,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丰富,情感浪漫而又有近乎幽默的别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二、诗歌鉴赏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各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宋代〕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_____________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_____________。
12.下片过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3.根据你的知识储备,对词作末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行赏析。
【答案】11. 中秋明月 放旷闲适乐观的襟怀
12.中秋佳节,一轮明月高挂天际,将满天清辉普照下来。流转之间,好像在朱红的阁楼间徘徊,又好似在绮罗的窗户间顾盼,如同和我这样一个未眠之人交流。
13.诗前小序,作者写道:作此篇兼怀子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远隔异地的弟弟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共对一轮明月带去对彼此之间的惦念和祝福,笑对生活中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分析】11.本题考查诗词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本词“兼怀子由”,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怀念之情。词以“明月几时有”发问起兴,全词围绕“中秋明月”展开对自然和人生的想象与思考,富有哲理。
“何事长向别时圆”之前的句子,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则显示了词人旷达的胸怀。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月亮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蕴含着诗人对人生际遇变化不定的哲理性认识,揭示了人间的普遍规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表现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
1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描写。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1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4.这首词上片用“我欲”“ ①______”“何似”来体现诗人情感的起伏,从对月宫的向往,到犹豫不决,再到②______。
15.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缘由。
B.词人把酒问月,对明月产生的疑问,气势不凡,充满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体现了词人郁闷伤感,无法释怀的情感。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反问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表达对不幸离人们的同情。
16.请你说说这首词结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王维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4. 又恐 对人间生活的留恋
15.C
16.同:都表达了思亲之情;
异:王维借此两句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苏轼借此两句还表达了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展现了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
“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言简义丰,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和留恋。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之情。
15.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含义是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这里,词人将人世悲欢离合看作月亮的阴晴圆缺,说明人世的聚散悲欢和月亮一样有着它的规律,自古以来就不是月全圆,蕴含着人生不会完美无憾,要有豁达的胸襟;本项“体现了词人郁闷伤感,无法释怀的情感”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C。
16.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本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写的是九九重阳节不能与家人团圆的惆怅,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据此概括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