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一、积累
1.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排列语序的能力。排序题应做到一看、二找、三抓。一看就是看“一致”。看话题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内容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一致。一致的句子要排在一起。二找就是找“呼应”。找与整体语段的前后呼应,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呼应。与前文呼应的句子则紧贴前文,与后文照应的就紧贴后文,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三抓就是抓关联词。本段文字主要讲的是“好读书”的意义。首先明确观点: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不读书的坏处。然后再从正面进行论证,强调好读书的意义。根据以上的分析,最后得出⑤①③②④的答案。故选C。
【点睛】排序题最主要的是要先找到首句或者是尾句,确定首句或尾句后再去找语句中相关(上下句出现相同的词语),依据内容再进行排列顺序。排序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阅读,看各句之间的关系排列是否合理,语意表达是否正确。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答案】A
【解析】B.搭配不当,应把“培养”改为“提高”;
C.句式杂糅。“之所以”与“的原因”杂糅;
D.两面对一面,应在“提高”前边加上“能否”。
故选A。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察看 只有/才 启迪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要求学生掌握词语的含义,结合语境分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视察:指察看;审察;考查;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察看:意思是细看以求了解情况。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启迪:开导,启发。一般的场合、小的方面、较浅的知识理论,用“启发”。而正规的场合、大的方面、较深的知识理论,用“启迪”。结合语境分析,(1)填写“视察”即可。(2)是条件关系的复句,是必要条件。填“只有/才”。“只要/就”是充分条件。(3)启迪用语正规场合。故选A。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答案】D
【解析】A.错误,句中两个“通过”词性分别是动词、介词。
B.错误,“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补、主谓、并列。
C.句子主干是:何大学问感到悲凉。
故选D。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一是要对各标点符号的作用要清楚地了解;二是要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平时多注意。B项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本项引文独自成句,意思完整,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故选B。
6.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答案】C
【解析】C.有误。“只有……才……”是条件复句,不是承接复句。故选C。
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学:研究学问。
B.启迪:开导;启发。
C.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D.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答案】D
【解析】D解释有误。“流俗”是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点睛】理解词语的方法:1、连字解词法,连字解词法就是先解释词语中的每个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解释整个词语的意思。2、词素解词法,词素解词法就是与连字解词法较类似,要求先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意思,重点理解比较难的词素,再理解词语的意思。3、比较辨析法,有些词,看似相像,实则不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从雷同中找出差异,从差异中找出雷同,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准确把握词义。4、更换词语法,就是找近义词。5、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词不离句即一条学习词语的原则,也是理解词语的重要的方法,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基本途径,也是检测常用的方法。6、联系实际生活解词法,就是把词语放到生活中去理解。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CD三项修改为:A.锻炼;C.腐草为萤;D.辨别是非。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
【答案】A
【解析】A. 视查——视察。故选A。
10.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都 才 才
B.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无论 全 才 才
D.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答案】A
【解析】“无论”“不论”虽然都表示条件关系,但我们可以区分“全”和“都”的区别。“全”意思是完备;齐全;各个部分的总和。“都”表示全部包括在内。据此我们判断二空应为“都”,排除CD;“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可能”表示不确定。根据文段内容,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学问应该肯定是自己的,所以三、四空都要用“才”,排除B。据此应该选择A。
二、综合性学习
11.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答案】(1)示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
(2)示例:①少上网,多读书;②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概括能力。抓住关键词,提取并组织每个语句中重要的语言标志,再加以综合表达,提炼出所有信息。再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最后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就能得出相应结论。阅读材料,从“增加0.38 本”“增加0.13本”这两个数据来看,2017年我国国民的阅读量比2016年略有增加。(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阅读时要读懂材料,准确提取材料的有关信息;建议要合理、具体、可操作性强。如:少上网,多读书;家庭要创造阅读的条件或氛围;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开展关于读书重要意义的宣传活动等。答案是多元的。
三、语言表达
12.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答案】 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示例2: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 示例3: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要写出成功的两个方面,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观察所给句子,结合句子特点可以写为:出发,不只是为了到达,更是为了沿途的风景;家,不只是“港湾”,更是一种责任与义务。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文有删改)
13.本段文字论述了什么观点?
14.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一切”和四处“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15.本段文字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16.下面这则材料能否作为本段文字的论据?为什么?
“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人类世界的“光明使者”。
【答案】13.本段文字的观点是: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4.不能删去。用这些词语强调了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15.本段是用道理和举例来证明论点的,前文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道理论证观点,后面通过举出戴震做学问勇于怀疑的事例来证明,最后进一步阐述观点。
16.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怀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这则材料不能作为本段的论据。
【分析】13.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提炼。本文第一句用一个递进复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二三四句从道理的角度反正两方面说理;第五句紧扣观点的后半句进一步阐释观点,接下来,用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本文结构是总分式。可见,第一句的观点,前半句是为了后半句服务的,作者论证的是后半句。因此,中心论点是: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14.本题考查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先答不能删去,然后,答出理由。“一切”是全部的意思,无一例外,强调包括所有学问家;“常常”时常,经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这里连用四个“常常”,即说明了他们的“怀疑”是经常的,又强调了他们善于“怀疑”,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些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15.本题考查论证过程。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看,先从道理角度,进行正反两方面论述;从“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可知,接下来是用戴震等人做学问勇于怀疑的事例来证明;从“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可知,最后从反面进行总结。
16.本题考查论据的选择。
细读材料,可知,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表现的是坚持和顽强,而选文的中心论点是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所给材料不能证明选文的中心论点,因而,不能作为论据。
阅读《怀疑与学问》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 )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7.文中第⑤段括号处应依次填入关联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 都 不然 和 B.不论 都 否则 或
C.尽管 而 否则 及 D.不论 总 否则 或
18.对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传说的话有“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B.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推敲,不应当随便就信了。
C.对于任何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D.对于任何学说,都不能相信,必须要去亲自验证才能确认。
19.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自然段作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说法进行追问,又举出“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质疑,然后得出结论。
B.本文立论有深意,论述有理有据。第⑤段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作为分论点,并结合生活中的典型现象作具体阐释。
C.第⑥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正面说理,然后从反面说理。
D.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达流畅,清婉隽永,自然淡雅,富含哲理。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和说服力。
20.如果在第⑥段画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牛顿看到苹果自由落地,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B.瓦特看到水壶盖子被蒸汽冲飞后,改良了蒸汽机。
C.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日心学说。
D.祖冲之潜心研究,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
【答案】17.B
18.D
19.A
20.C
【解析】17.本题考查复句关联词。从句意看出是强调突出我们要有怀疑精神,不要迷信权威,要对任何书本知识敢于怀疑,所以前两空是表示条件的关联词,“不论……都”,后面“便是盲从,便是迷信”这句话意思很显然和前面发生转折,所以,用表转折的关联词“否则”,“盲从”和“迷信”是照应着前面“便是盲从,便是迷信”,这句话说的两种情况,是不同的两个情况,是选择关系而不是并列,所以用“或”。
18.D.本文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要辩证的对待前人的学说,但并不是说“对于任何学说,都不能相信,必须要去亲自验证才能确认”,故选D。
19.B.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是论证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道理论据,它不是分论点。错误;
C.第⑥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应是先从反面说理,然后从正面说理。错误;
D.本文是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论辩性、逻辑性,并没有“生动形象,通达流畅,清婉隽永,自然淡雅,富含哲理”这些特点。错误;
故选A。
20.前文“一切学问家……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才有了学问的进步……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和后文“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都在讲只有怀疑前人学说才能有新发现,所以,这两句中间要选一个怀疑旧学说产生新学说的例子。四个选项中,只有“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日心学说”,是有力例证,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一、积累
1.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②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⑤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②⑤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站”。
B.鄂州市积极实施“校园足球计划”,大力培养了该市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
C.历史伟人之所以让后人铭记的原因,在于其思想和人格的不朽,而不是无证可考的坊间情事。
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察看 只有/才 启迪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他顺利地通过了这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他发现了问题。”两句中的加点的“通过”都是动词。
B.“绿得发亮”“甩在地上”“万籁俱寂”“遮天蔽日”短语类型分别是后补、动宾、主谓、并列。
C.“夜深人静的时候,何大学问也常常感到阵阵悲凉。”其中,“夜深人静的时候”是状语,主干是:何大学问悲凉。
D.“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这个复句的第二层关系是并列关系。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6.对下列各句复句类型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假设复句)
B.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因果复句)
C.只有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承接复句)
D.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并列复句)
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治学:研究学问。
B.启迪:开导;启发。
C.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D.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
8.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整个教室里哼起了国际歌的旋律,就像某电视剧里苏联战俘们在德国军官视查时的场景,不动嘴,只是让声音在喉头低沉地哼。
B.在新疆叶城突然看到辽阔的幽深绿色之后,我的第一反应竟是悚然,震惊中紧闭了双眼,如同看到密集的闪电,眼神荒疏了忘却了这人间最滋润的色彩,以为是虚妄的梦境。
C.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
D.人不能死于盲从。不懂得怀疑一切的人,眼睛里永远都无法流露出睿智的目光。
10.在下面的空缺处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项是( )
我们对于__________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_______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__________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__________是自己的学问。
A.不论 都 才 才
B.无论 都 可能 可能
C.无论 全 才 才
D.不论 全 可能 可能
二、综合性学习
11.学校正在开展以“爱阅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7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2016年增加0.38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2.48本,比2016年增加0.13本。
(2)请根据下面两则材料,提出两条改善国民阅读现状的建议。
材料一:
材料二:某地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40%的家庭“三无一有”:无文学书、无杂志、无报纸,有电视。大人和小孩每天一块看电视的时间可能超过一个小时,一起读书的时间却不到十五分钟。
三、语言表达
12.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鍊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 ,幼时读朱子的《大学 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文有删改)
13.本段文字论述了什么观点?
14.文中画线句子中加点的“一切”和四处“常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15.本段文字是怎样论证观点的?
16.下面这则材料能否作为本段文字的论据?为什么?
“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此后电灯便成了人类世界的“光明使者”。
阅读《怀疑与学问》节选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对于( )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 )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7.文中第⑤段括号处应依次填入关联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 都 不然 和 B.不论 都 否则 或
C.尽管 而 否则 及 D.不论 总 否则 或
18.对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传说的话有“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B.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推敲,不应当随便就信了。
C.对于任何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D.对于任何学说,都不能相信,必须要去亲自验证才能确认。
19.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自然段作者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三皇五帝”的说法进行追问,又举出“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质疑,然后得出结论。
B.本文立论有深意,论述有理有据。第⑤段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作为分论点,并结合生活中的典型现象作具体阐释。
C.第⑥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先从正面说理,然后从反面说理。
D.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通达流畅,清婉隽永,自然淡雅,富含哲理。结构完整严密,论证层层推进,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和说服力。
20.如果在第⑥段画横线处补充一句话,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牛顿看到苹果自由落地,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B.瓦特看到水壶盖子被蒸汽冲飞后,改良了蒸汽机。
C.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挑战地心说,创立日心学说。
D.祖冲之潜心研究,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