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创造宣言
一、积累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陶行知,安徽人,教育家。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C.《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易》《大学》《论语》并称“四书”。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微博”“多彩”“唱响”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全民阅读”“亲近自然”,这四个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D.“他虽然没有很用力,可是因为铁烧得过了火,火星溅得特别多。”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二重是转折关系。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使我彷徨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7.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 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 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 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 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9.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繁植倘若用武之地从天而降
B.惯通单调封锁哑口无言先知先觉
C.镰刀枯干茅草走头无路接二连三
D.屋檐瀑布飞禽一丝一毫参天大树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军舰擅自进入南沙岛礁附近海域,消息传来,如雷贯耳,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B.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10%就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C.嚣张一时的暴徒,四处求援而未果,走投无路,只得放弃武力,出来向警方投降!
D.卢梭曾说,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拒绝嗟来之食,正体现了一种大义。
二、综合性学习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周六晚上,程璐一家正在讨论明天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事,爸妈想带程璐一起去给老人送些钱和生活用品,正在这时,同学也来约程璐一起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如果你是程璐,你会选择跟谁去 请说出理由。(含标点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校准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全校大讨论。现在由你发言,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最近,学校就“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下面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表明你的观点。
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下面的对话情境,回答问题。
某中学长期采用电铃声作为上下课的信号有位学生特意给校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改变铃声模式。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甲同学:我觉得用不着改变。铃声不就是一种信号嘛,听得清楚就行了。
乙同学:老弟,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众学生善意地笑)优美的铃声可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电铃声单调刺耳,是该换换了。
丙同学:说得好!我觉得校园钟声挺有魅力的学校后山钟亭里就有一口大铜钟闲置着,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校长聘请专人来敲钟呢
丁同学:好是好,可太费事了。我觉得可以用播放“温馨提示语”来代替电铃声,例如“同学们,请做好课前准备,快上课了”。
甲同学:这种方式有点拖泥带水,还不如电铃声干脆利落呢!
乙同学:我也有个主意!建议校长用优美的歌曲来做铃声。比如《鼓浪屿之波》就挺好听,(哼唱)“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温馨、高雅,多棒啊!
假设你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你想表达什么看法呢 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中学的学生小明,星期五放学后,将共享单车骑回家,停放在自家楼下,准备下星期一再骑车返校。针对此事,有网友留言:“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希望我们都能换位思考,文明接力。”对小明的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也请晒一晒你的留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周六晚上,陈璐一家正在讨论明天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事,爸妈想带陈璐一起去给老人送些钱和生活用品。正在这时,同学也来约陈璐一起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如果你是陈璐,你会选择跟谁去?请说出理由。(含标点60字以内)
四、现代文阅读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17.列举曾参、慧能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8.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宣言(节选)
陶行知
①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②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③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④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⑤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⑥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地,一天一天地,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吗?”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⑦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19.本文主要是针对哪类人谈“要创造”的?
20.结合加点词语的比喻义,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21.文中的东山樵夫是怎样的人?作者借用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2.理解下列句子的深意。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创造宣言
一、积累
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答案】B
【解析】A.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选项正确;
B.画龙点晴: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C.山穷水尽: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选项正确;
D.众叛亲离:意思是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选项正确;
故选B。
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B.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受诸多因素影响持续走低,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持续下滑。
C.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有效的改正错误提高思想水平的方法。
D.据商务部统计,目前大约已有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建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学生平时只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A.两面对一面,可删掉“能否”;C.语序不当,将“有效的”移至“方法”前面;D.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的”。故选B。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莫泊桑是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B.陶行知,安徽人,教育家。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C.《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易》《大学》《论语》并称“四书”。
【答案】D
【解析】D.《中庸》《大学》《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周易》是五经之一;选项错误;
故选D。
4.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微博”“多彩”“唱响”这三个词语依次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B.“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全民阅读”“亲近自然”,这四个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并列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C.“我们不应该对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滥加粗暴的不讲理的非议。”这个句子的谓语是“滥加”。
D.“他虽然没有很用力,可是因为铁烧得过了火,火星溅得特别多。”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二重是转折关系。
【答案】D
【解析】“他虽然没有很用力,可是因为铁烧得过了火,火星溅得特别多。”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重是因果关系。故选D。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最使我彷徨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B.2017年“中国品牌日”的主题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开启自主品牌发展新时”。
C.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D.对于校园暴力事件,我们既要反思发生暴力事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还要反思暴力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都做了什么?
【答案】B
【解析】A.“:”应为“——”;
C.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不用顿号;
D.并非问句,不用问号,第一个改为“,”后一个改为“。”。
故选B。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B.《谈创造性思维》的作者是罗迦·费·因格
C.《怀疑与学问》的作者是顾颉刚,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作家。
D.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C.顾颉刚是历史学家,不是作家。据此,答案为C。
7.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⑥②①③⑤④ D.①③⑤⑥④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衔接排序。
⑥句紧承首句话题,提出观点;
然后②句先摆困难,再用①③层层递进列举了两种面对困难的态度;
再用⑤句引用名言论证及第④句的事实论证。⑤④两句道理与事实论证中,因第④句与结尾句“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意思联系紧密,故放在⑤句后。
故选C。
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 自暴自弃。
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 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 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 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考题出现的常见词语使用错误的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颠倒等。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A.“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符合语境;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C.“山穷水尽”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符合语境;D.“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符合语境。根据以上分析,故选B。
【点睛】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可以从词意、感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到、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9.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繁植倘若用武之地从天而降
B.惯通单调封锁哑口无言先知先觉
C.镰刀枯干茅草走头无路接二连三
D.屋檐瀑布飞禽一丝一毫参天大树
【答案】D
【解析】A.繁植——繁殖;
B.惯通——贯通;
C.走头无路——走投无路;
故选D。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美国军舰擅自进入南沙岛礁附近海域,消息传来,如雷贯耳,引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B.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达到10%就能使人不省人事,呼吸停止,甚至死亡。
C.嚣张一时的暴徒,四处求援而未果,走投无路,只得放弃武力,出来向警方投降!
D.卢梭曾说,一个正直的人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拒绝嗟来之食,正体现了一种大义。
【答案】A
【解析】A.如雷贯耳,形容一个人的名声很大。适用对象错误;
B.不省人事,意思是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正确;
C.走投无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正确;
D.嗟来之食,意思是侮辱性的施舍。正确;
故选A。
二、综合性学习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周六晚上,程璐一家正在讨论明天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事,爸妈想带程璐一起去给老人送些钱和生活用品,正在这时,同学也来约程璐一起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如果你是程璐,你会选择跟谁去 请说出理由。(含标点8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信息时代,网络阅读对青少年影响很大。网络阅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学校准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次全校大讨论。现在由你发言,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最近,学校就“网络游戏该不该进教材”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反对者,请根据下面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表明你的观点。
网络游戏可以进教材。社会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游戏进课堂是网络时代的教育进步;网络游戏适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寓学于乐,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游戏进课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学会上网的基本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下面的对话情境,回答问题。
某中学长期采用电铃声作为上下课的信号有位学生特意给校长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建议改变铃声模式。同学们对此议论纷纷----
甲同学:我觉得用不着改变。铃声不就是一种信号嘛,听得清楚就行了。
乙同学:老弟,你的耳朵也太缺乏美感了!(众学生善意地笑)优美的铃声可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电铃声单调刺耳,是该换换了。
丙同学:说得好!我觉得校园钟声挺有魅力的学校后山钟亭里就有一口大铜钟闲置着,我们为什么不建议校长聘请专人来敲钟呢
丁同学:好是好,可太费事了。我觉得可以用播放“温馨提示语”来代替电铃声,例如“同学们,请做好课前准备,快上课了”。
甲同学:这种方式有点拖泥带水,还不如电铃声干脆利落呢!
乙同学:我也有个主意!建议校长用优美的歌曲来做铃声。比如《鼓浪屿之波》就挺好听,(哼唱)“鼓浪屿四周海茫茫…温馨、高雅,多棒啊!
假设你也参加了这次讨论,你想表达什么看法呢 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某中学的学生小明,星期五放学后,将共享单车骑回家,停放在自家楼下,准备下星期一再骑车返校。针对此事,有网友留言:“共享单车是造福大家的,不是你一个人的。”“我希望我们都能换位思考,文明接力。”对小明的这种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也请晒一晒你的留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示例:我选择跟同学去。敬老院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可以让他们更开心。
12.示例一:我选择跟同学去。敬老院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或没有子女,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可以让他们更开心。
13.示例: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社会虽已进入网络社会但游戏进课堂与教育进步无必然联系;中小学生自控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结果会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学习上网的基本方法,掌握论坛注册和交流方法,有许多其他更好的途径。
14.示例一:我赞成乙同学的主意。因为采用优美的歌曲作为铃声,可以使同学们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精神上得到愉悦感。示例二:我赞成丙同学的主意。因为大铜钟的声音雄浑、厚重,可以振奋人心,所以适合作为校园铃声。示例三:我赞成丁同学的主意。因为采用“温馨提示语”来代替铃声,可以提示我们做好各项准备,充满人情味。示例四:我赞成甲同学的看法。因为铃声就是一种信号,电铃声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适合作为校园铃声。
15.示例:共享单车是为了方便大众,爱护公物应从你我做起。每个国家发展共享经济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提升国民素质,支持共享经济。
【解析】11.试题分析:主观性试题。本题无论选择与父母去,还是选择与同学去,都要紧扣“敬老院老人的要求”方面来回答,并阐述选择同谁去的理由。答案不唯一。
1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说话时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解答时,不论选择正方还是反方,立论还是驳论,个人的观点要围绕着“网络阅读是‘利’还是‘弊’”从一方面确立明确的观点,选择的理由必须充分,辩论的语言还要注意逻辑性和严密性。
13.试题分析:考查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反驳,是口语交际类试题。注意反驳要有尺度,要有理有据。本题作答首先要确立自己明确的观点——网络游戏不该进教材;然后可结合学生的弱点来谈论理由。如:学生自控能力差,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等。再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更好的方法或途径等。答案不唯一。
14.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分析与表达能力。首先要说明自己赞同谁的看法,然后阐述具体的理由,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我赞成乙同学的主意,因为采用优美的歌曲作为铃声,可以使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中情绪得到释放,精神得到愉悦。作答时做到言之有理即可。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能力。表达观点类的题一般比较灵活,即根据材料或题目要求针对某一现象、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题围绕着“共享单车”私用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即可,要注意有理有据,但表述不能过于生硬或过激。答案不唯一。
三、语言表达
1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周六晚上,陈璐一家正在讨论明天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的事,爸妈想带陈璐一起去给老人送些钱和生活用品。正在这时,同学也来约陈璐一起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如果你是陈璐,你会选择跟谁去?请说出理由。(含标点60字以内)
【答案】我会选择和同学去。去敬老院帮老人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为他们表演节目,敬老院的老人们大都是因为子女不在身边或者没有子女,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陪伴。
【解析】要注意言之有理,表达通畅。首先要表明观点,究竟要和爸妈还是同学去,然后要阐述理由。跟爸妈去可以围绕这样更能体会亲情的可贵,和同学去可以给老人带去更多的温暖。这里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17.列举曾参、慧能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18.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7.列举曾参、慧能的例子,说明地位很低或看似愚笨的人可能有丰富的智慧。
18.反问。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解析】17.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品读选文可知,针对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列举鲁钝的曾参和不识字的慧能成功创造的例子来反驳,其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1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分析。注意反问和设问的区别。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设问是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出来。即自问自答。这里应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引起人们对“无能”的深思。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宣言(节选)
陶行知
①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②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③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④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⑤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⑥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个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地,一天一天地,听到有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吗?”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⑦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⑧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19.本文主要是针对哪类人谈“要创造”的?
20.结合加点词语的比喻义,写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21.文中的东山樵夫是怎样的人?作者借用这一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22.理解下列句子的深意。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
【答案】19.教育者或教师(意思对即可)。
20.“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或学生)。“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1.①分不清茅草还是树苗,将树苗混同茅草一起烧掉,是见识不广的人(或答“没有创造之心的人”、或答“因循守旧的人”亦可);②用意:暗指因循守旧(没有创造之心)的教育者只会毁掉教育对象的事实。(意思对即可)
22.原本因循守旧的教育者如果能让创造思想扎根心间,不仅不会毁掉教育对象,而且还会通过点滴的创造慢慢将之培养成才。就像种树的老农,将小树苗慢慢培育成参天大树一样。(意思对即可)
【解析】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筛选。
结合③段的“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和④段的“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可知答案是:教育者。
20.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刀法”本指雕塑的用刀方法,结合③段的“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可知,“活人的塑像”指的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因此“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学生。“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成为真善美的活人。
全句对比鲜明,表明雕刻塑像与教育学生不一样。对待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成为真善美的活人,获得教育的成功。但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
2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⑥段的“……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而看不出来。……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和⑧段的“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可以看出,东山樵夫分不清茅草还是树苗,将树苗混同茅草一起烧掉,是没有创造之心的人。作者借此呼唤创造之心,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者只会毁掉教育对象。
2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结合⑥段的“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地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哪一缕是树苗的,哪一缕是茅草的化身?”可以看出,“割草的”指的是东山樵夫,他分不清茅草还是树苗,将树苗混同茅草一起烧掉,是没有创造之心的人,作者用来比喻因循守旧的教育者;结合“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和⑧段的“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可以看出,这样的人如果能有创造之心,则可以变成“种树的老农”,变成能把小树苗慢慢培育成参天大树的人。这样的教育者不仅不会毁掉学生,而且还会通过点滴的创造慢慢将之培养成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