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实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情境谈话
师:我有一个堂弟,去年去了美国,每次打电话回来,总是感叹说:“故乡的月亮比外国的圆”,真的如此吗?你从他的感叹中读出了什么?
生1:我读出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生2: 我读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师:是呀,飞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乡的游子,总会不约而同的奏响一首相同的曲子——《乡愁》。(板书课题)
2.温故旧知,诵读有关乡愁的诗句。
师:同学们,你记忆中学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
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师:温故知新,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可见,“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乡愁”,走进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一起聆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余光中)
3.出示学习目标。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一遍。(PPT推出)
二、指导朗读,品味诗歌之愁
1.教师配乐朗读,聆听其“愁”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配乐朗读一遍,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PPT推出整首诗)
师:你听到了余光中的乡愁了吗?
生齐答:听到了
师:你们觉得全诗的感情基调应落在哪个字上呢?
生:“愁”字。
师:是的,字里行间流露作者的心声——愁,所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我们也可以从题目入手。
2.读其“愁”,说其“愁”
师:那么我们该如何读出这个“愁”字的韵味呢?
现在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并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我从这一节中,读出 之“愁”。
要求:画出重音,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PPT出示)
生:朗读第一节(PPT出示第一节):我从这节中,读出思念母亲之情。
师:读得不错!语速缓慢,“这头”“那头”还需注意重音。
师:请全班同学齐读第一节一遍。
师:第二节,请两位男同学比赛读一读吧。(PPT出示第二节)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他们谁读得好呢?
生:蒋明读得好些,节奏准,读出了思念妻子的感情。
生:李详读时语速快些,“窄窄”要重读、读得慢点。
师:评价的很好,老师也有同感。大家齐读一遍。
师:你们还想读哪一节呢?
生1:深情朗读第三节,我读出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PPT出示第三节)
师:这里的“啊”我们该怎样读呢?
生2:读作轻声,读出生离死别之情。
师:哪位同学来试一试呢?
生3:较深情朗读第三节。
师:有点味道,但味道还不够。“矮矮”的要重读,读出如泣如诉的哀伤。请全班同学齐读第三节一遍。
师:母亲在里头,要读出撕心裂肺的悲痛之情。师范读一遍。
师:最后一节,男女读比赛读,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生比赛朗读。
师:男生稍胜一筹,你们读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1:对大陆的思念。
生2:回不到祖国的惆怅之情。
师:这就是诗歌的抒情性,短短的几节,运用叠词,使之回环往复,音韵和谐,使人感觉到情感的韵味是无穷尽。
3.学生齐读,融入感情,感受其“愁”。
师:请同学们融入感情,齐读诗歌,把作者的种种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生:齐读诗歌。
师:读得很有意境感,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到了余光中的种种愁绪。思母、念妻、生死分别、相隔两岸,这种种的愁绪是非常抽象的,能触摸得到吗?(板书:愁绪)
生齐答:不能。
4.抓住意象,寄托其“愁”
师:是的,这种种的愁绪是不可触摸的,而诗却讲究形象性,作者是怎样把这抽象的乡愁形象化了呢?分别化为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了呢?
生1:化为了小小的邮票。
生2:化为了窄窄的船票。
生3:化为了矮矮的坟墓。
生4:化为了浅浅的海峡
(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
师:这就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个技法,即把情感寄托在物象上,这个有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我们就称之为什么呢?
生齐:意象(板书:意象)
师:这一种创作方法我们称之为?
生1:借物抒情
生2: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
师:那是不是所有的诗人写愁绪都选择同一个意象的呢?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
生:不是,如李白就用“白发”写愁绪,“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师:真棒!谁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生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愁绪”比作“春水”。
生2:席慕容的“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就把乡愁比作树。
师:说得真好!可见,任何诗人及作家抒发种种的愁绪,都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即意象。可是他们选择的意象却又不同。
5.知人论世,走进其“愁”
师:因为每一种愁绪,每一个意象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独特的感受,知人才能论世,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生平中去,走进这特定背景下的“乡愁”吧。(PPT出示人物简介)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祖籍 福建永春, 1928年出生于南京。抗日战争时期他随母亲流亡于华东和西南一带,1949年5月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1952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1956年与妻子结婚,195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翌年获该大学艺术硕士学位,从此以后,在台湾省的几所大学任教。1958年,作者的母亲也病逝。1975年离台赴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今年来,他还为大陆与台湾的文化交流作出很大的贡献。
师:请同学们读着大屏幕上的背景介绍,给每一种愁绪找一个特定的背景。
生1:小小的年纪,作者做了流亡的学生,离开母亲去大后方读书,对母亲的思念,就系在那一张小小的邮票上。
师:那这个特定的背景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1:小时候(师板书:小时候)
生2: 1956年作者与妻子结婚,两年后就去美国读书,对妻子的思念,全系在那张窄窄的船票上。
师:不错!此时乡愁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慈母让位给了母亲,因为时空已发生了变化,那这个特定的背景时间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长大后(板书:长大后)
生3:1958年作者的母亲去世,阴阳相隔,那方矮矮的坟墓,是作者后来的人生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板书:后来)
师:是的,作者曾为母亲写了一首《招魂的短笛》的小诗,哪位同学愿意读一下呢?(PPT出示)
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
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
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
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余光中《招魂的短笛》
师:读得很有感情,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厦门街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就写出了乡愁。”可见,在什么时候?乡愁就变成为了那湾浅浅的海峡。
生:现在(板书:现在)
师:因此,作者在构思时,是以什么顺序组成意象的呢?
生齐答:时间(板书:时间)
三.品读诗歌,描绘诗歌的意境美(抓住意象,绘其“愁”)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透过每一个意象,把作者浓浓的乡愁描绘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结合自身的经历,任选前三节中的一节,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用这样的句式回答:
读了这一节:我仿佛看到了 (画面)
方法点拨:抓住意象,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体会,描绘特定的情境。(什么人?做什么事?)
生1:我喜欢第三节,读了这一节,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年轻的夫妇,正在码头挥泪告别,这张窄窄的船票,带走的是无尽的相思之情呀!
生2:我也喜欢这一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我仿佛看到一对夫妻依依不舍的样子,奈何船的汽笛已响起,挥手,再挥手,把一切的思念都随着这张船票而去。
师:而且这不是一对老夫老妻,“新娘”这个意象,说明我们是在新婚燕尔时就分别了,相思之情足够浓烈。
生3:我选择第一节,读了这一节,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在微弱的灯光下给妈妈写信,泪水不由的夺眶而出,滴溅在信纸上,哦,妈妈,就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捎去我对你的思念。
师:真棒!还有同学喜欢这一节吗?
生4:我也选这一节,读了这一节,我仿佛看到一位年迈的老母亲,捧读着儿子的来信,顾不得擦脸上的汗水,小心翼翼的读起来,那专注的眼神,让我读懂一句话: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愿这枚小小的邮票,能化解老母亲牵肠挂肚的思念。
师:看,这是多么深的母子之情呀!读诗,我们既可以知人论世,又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读出新的味道。
生5:我喜欢第三节,读了这一节,我仿佛看到在一个下着纷纷细雨的清明节,一个中年男子跪在母亲的坟墓前,低低的抽泣,像在轻声诉说着什么呢?他的样子是多么的悲伤呀!
师:是呀!世间还有比这还令人悲伤的生死别离吗?
生齐:没有
师:真的没有了吗?请同学们有感情齐读第四节,想一想,世间还有没有一种离情比生死别离更令人痛苦的呢?
生齐读第四节
生1:有,海峡将我和大陆分开了。
生2:我不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师:前面三节表达作者什么之情?
生齐答:思乡之情(板书:思乡之情)
师:此时,诗人的情感还仅仅停留在前面三节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上吗?
生:不是,变成了对祖国的思念。
师:可见,随着意象和时空的变化,诗人的情感层层推进,从思乡之情变成家国之思。(板书:家国之思)
四.品读语言,究其“愁“
师:此时,这乡愁是多么地凝重、浓烈呀,可为什么却说是“浅浅的海峡”呢?而不是“深深的海峡”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地思念之情,这种感情作者认为比海还要深,所以海峡是“浅浅的”。
师:既然是“浅浅的海峡”,既然作者那么思念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回到祖国的怀抱呢?
生1:因为作者已经年老了,走不动了。
生2:因为那时没有船,我无法过海。
师:真的是这样吗?请同学们联系祖国的历史想想。
生3:因为当时历史背景,大陆和台湾还不能相往来。
师:说得真好!
ppt推出:1987年10月,在国民党退伍军人的经年努力下,台湾当局宣布“荣民弟兄”可以返回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师:这篇诗歌写于1927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无论如何是无法回到自己的故乡的,于是这日积月累的思乡之情竟比海还要深呀!
师:除了这点,你还读出诗人怎样的渴望呢?
生1: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生2:渴望祖国早日统一。
师:这种强烈的渴望就变成一种坚信,坚信什么呢?
生3:坚信海峡再深也抵挡不住两岸统一的进程。(板书:盼统一)
PPT推出: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生齐读)
师:这才是这首诗的落脚点,诗人写过去,就是为了写现在,它已不再是诗人个人的痛苦,已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道出了那一代台湾同胞共同的心声。(板书:历史感、时代感
师:这才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正如诗人这样写道:
Ppt推出:再长的旅途也会把行人带回家来
靴底粘着远方的尘土
世界上一切的桥,一切的路
无论是多少左转右弯
最终总是会回到自己的家门
五.写法借鉴,快乐练笔
师:同学们,都说诗言志,具有音乐而美,作者是通过什么形式、方法把思乡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呢?
生:化成具体可感的事物。
生:采用叠词表现情感。
生:句式相同,结构一致。
生:通过精巧的构思体现建筑美和音乐美。
师:你们也仿照这首诗,选择适当的事物(意象)快乐练笔吧。
(ppt提供意象:电话 日历 明月、 路、 硬币 等)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首诗是献给谁的呢?
生:母亲、亲人、游子、祖国
师:读着、读着、我感觉这是一首献给普天下人的一首诗,一首感恩的诗。感恩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母亲,感恩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妻子,感恩那“生我养我,深情呼唤着我”的祖国。
师: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读乡愁,品恩情,盼回归
(板书:恩情)播放音乐:《故乡》曲子
七.作业布置
课后朗读舒兰的《乡色酒》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他们是如何表达种种乡愁的。
八.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