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1 创造宣言[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1 创造宣言[课时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3 21: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创造宣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塑像(sù) 遁词(xún) 玄奘(zàng)
B. 曾参(shēn) 鲁钝(chún) 崇拜(chóng)
C. 监牢(jiān) 遭遇(zāo) 喑哑(yā)
D. 懒惰(duò) 豢养(huàn) 创伤(chuāng)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中华文明与亚洲众多文明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同时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前行。
B.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 风云变幻,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可能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C. 走进温宿大峡谷,奇峰林立,如千年古堡,像巨轮飞渡……全国各地的游客 接踵而至。
D. 贝聿铭留给了世人一幢幢 栩栩如生的精美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B. 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
C.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D.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生路是要勇气造出来、走出来、探出来的。
B.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 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 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 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 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 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对下列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 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道理论证)
C.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举例论证)
D.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类比论证)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教师的成功是________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________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3)绝望是懦夫的________。
(4)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________起来。
A. 创造 轻视 幻想 贯通 B. 制造 轻视 理想 连通
C. 创造 鄙视 幻想 连通 D. 制造 鄙视 理想 贯通
下列对《创造宣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采用了反驳论点的方法展开全文。
C. 课文列举了大量翔实的论据,构成了富有气势的排比句,使文章激情澎湃。
D. 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举例论证)
B. 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引用论证)
C. 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对比论证)
D. 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道理论证)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 (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青铜时代》等。歌德,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 等。(2)《易经》又称《 》, 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人名)在狱中所作。
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______
(2) 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______
(3) 茅草中有一棵好像是先知先觉的树苗,听他说“泰山没有东山好”,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陡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 ______
(4) 一根树苗如此想,两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 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课文《创造宣言》第4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如何理解本句中的比喻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甲]
①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②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③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④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⑤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⑥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⑦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节选自陶行知《创造宣言》)
[乙]
①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有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这些人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节选自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
(1)文本甲和文本乙都强调了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这句话作为论据插入文本甲哪一段最合适?请为该段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下列两个句子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本的论证方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遁dùn。B项,钝dùn。C项,哑yǎ。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运用成语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理解成语的含义,了解其情感色彩。结合语境来判断其运用是否得当。成语,还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是否合适。
【解答】
A.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用于此句符合语境。故A项成语使用正确。
B.风云变幻:意思是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用于此句符合语境。故B项成语使用正确。
C.接踵而至:意思是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用于此句符合语境。故C项成语使用正确。
D.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建筑物。误用对象。故D项成语使用不当。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句中“来源有两种”后面的逗号应为冒号。B.“瀑布”后面的顿号应为逗号,“小虫”后面的顿号应删去。D.句中问号应为逗号,“先生”后面的句号应为问号。
4.【答案】B
【解析】 A.语序混乱,应改为: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C.本句句式杂糅,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是……”两个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D.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5.【答案】B
【解析】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方法的掌握情况。作答时,需牢固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即可。
【解答】
D.有误,这句话运用了道理论证。故D 符合题意。
ABC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判断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制造: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②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含贬义)。根据句意,(1)应填“创造”。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鄙视:轻视;看不起。根据句意,(2)应填“轻视”。幻想:①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②幻想出的情景。理想:①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根据句意,(3)应填“幻想”,意思是“幻想出的情景”。贯通:连接;沟通。连通:连接而又相通。根据句意,(4)应填“贯通”。故答案选A。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要注意仔细审题,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D项,本文不是以记叙为主,而是以议论为主。
9.【答案】D
【解析】D.“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该句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10.【答案】(1)生活教育 法国 《思想者》 德国 《少年维特之烦恼》
(2)周易 儒 周文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解这类题目,学生首先要掌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即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其次,根据自己平时对课本中涉及到的重要作品和文学常识积累和归纳作答即可。(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 ”,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 《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 (国籍)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2)《易经》又称《周易》,儒 家经典之一,相传是 周文王。
11.【答案】【小题1】比喻
【小题2】反问
【小题3】拟人
【小题4】排比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常用的修辞。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其次,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判断即可。由句中“成为”可知,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常用的修辞。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其次,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判断即可。由句中“难懂”可知,该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3.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常用的修辞。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其次,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判断即可。树苗是植物,居然能“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可知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4.
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掌握常用的修辞。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反复、对偶等。其次,要根据自己已有的修辞知识储备,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作出准确判断即可。由句中三个“如此想”可知,该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12.【答案】用“刀法”比喻教育方法。用“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用“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根据课文第3段第三句话可知,教育者所造的“石像”比喻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即受教育者,因此“万像”就是“众多的受教育者”。既然把教育比作“塑像”,原句的本义就是“教育得不好(教育方法不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被毁;教育得好(教育方法好),则全体(众多、大多数)受教育者成才”。于是,三个本体便顺理成章地凸显出来了。
13.【答案】(1)(示例)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2)插入甲文第⑥段最合适。(示例)遭楚王疏远放逐之屈原,毕竟写下了《离骚》。
(3)①(示例)比喻论证,把平凡比作白纸,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最平凡的地方也可以创造出不平凡作品的观点。
②(示例)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心理学专家两组对比实验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证明创造力与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关的观点(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
(4)(示例)文本甲的论证方式是驳论,文本乙的论证方式是立论。
文本甲首先以“有人说”的形式,列出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然后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创造出不平凡的事,最后总结出随时随地人人都可以创造的观点(号召大家走向创造之路)。
文本乙首先提出是否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然后以心理学专家的实验为例,证明创造力与自信心的关系并揭示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最后总结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
【解析】(1)结合两篇文章分析,甲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驳了平凡和单调的人没有创造力,乙文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两篇文章都强调了“任何人都具有创造力”这一观点。
(2)解答本题需要联系材料内容,结合两段文字内容进行分析。甲文第⑥段论述了“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的人也能创造,列举了玄奘、莫扎尔特等人的事例,“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内容契合甲文第⑥段观点,所以应插入甲文第⑥段。补充事实论据要选取那些逆境中成才的事例,然后模仿给出的句式进行填空即可。
(3)①把“平凡”比作白纸,很显然运用了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容易让人接受,论证了最平凡的地方也可以创造出不平凡作品的观点。
②由“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很显然是事实论证;接着分析运用这一论证方法的作用,列举了心理学专家两组对比实验的事例,具体真实地论证了创造力与一个人的自信心有关的观点。由此可总结出答案。
(4)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论证方式的类型,主要分为立论和驳论;然后,根据立论和驳论的特点,判断两文哪个是立论、哪个是驳论。立论是通过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确立正确的观点,乙文首先提出问题,然后以心理学专家的实验为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是立论;驳论是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甲文先列出几个“有人说”的错误观点,然后逐一批驳,接着得出正确的结论,最后进行总结,是驳论。最后,结合文本,将具体分析写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