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基础梳理(6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基础梳理(6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9-29 11:10:36

文档简介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总星系
3.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1)银河系的组成天体主要是恒星和星云两类。
(2)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共同构成总星系。
4.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系示意图)
  (1)太阳系
①组成: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②八颗行星的位置: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2)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地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天体,这是由地球的自身条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适宜的太阳光照、温度范围和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1.“总星系就是宇宙”。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而总星系仅限于目前人类所认识到的宇宙部分,随着宇宙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总星系的范围会不断扩大。
2.流星体和陨星都属于天体吗?流星现象是怎样形成的?有人说在月球上也可看到流星现象,你觉得可信吗?
答案:流星体是位于行星际空间中的尘粒和固体小块,属于天体。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光迹并划过长空,叫做流星现象;未燃尽的流星体落到地面上叫陨星(陨石或陨铁),陨星不属于天体,是地球的一部分。月球上没有大气,因此在月球上看不到流星现象。
3.下列太阳系示意图中反映出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有哪些?
答案: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 行星、矮行星、小行星等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环境安全。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地球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
2.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周期: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长度。
(1)以太阳为参照物,叫一个太阳日。
(2)以恒星为参照物,叫一个恒星日。
4.速度
(1)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都相同,约15°/时。
(2)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
二、地球公转
1.轨道
(1)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叫公转,其路径叫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面叫黄道面。
(2)形状: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近日点、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点叫远日点。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6时9分。
4.速度: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三、黄赤交角
1.形成:地球的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2.大小:约为23.5°。
1.为什么发射卫星多选择在低纬度向东发射?
答案:低纬度地区地球自转线速度大,顺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发射卫星,可使卫星发射初速度大,节省燃料。
2.有人说“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度数、极圈度数没有什么关系”,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度数相等,与极圈度数互余。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五带的划分
(1)依据
①南、北回归线: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
②南、北极圈:一年中因为地球公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线。
(2)具体划分
五带
范围
特征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中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
温带
热带与寒带之间
四季更替明显
寒带
南、北极圈之内
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
2.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1)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如图∠H),最大值为90°。
(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3.昼夜长短变化
(1)表示方法:晨昏线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它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
  (2)表现
4.四季更替
(1)表现: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①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③春秋两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典型地区:地球公转使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1.地球上偏东的地点一定早看到日出吗?为什么?
答案:不一定。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但如果不是同纬度地区,要结合昼夜长短来考虑,昼越长的地区,日出越早,如图所示,B点较A点位置偏东,A点早已日出,而B点仍处于黑夜。
2.“因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刻,所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都可以达到90°。”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只有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可以直射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才能达到90°。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为“生物钟”现象)。
2.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3.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1)地方时
①定义: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个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②特点
a.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b.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2)时区和区时
①时区划分: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
②区时: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
(3)区时的换算
①同一时区,区时相同。
②不同时区,采用各自区时。
③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
④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
(4)国际日期变更线
①概念: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
②设定目的
a.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
b.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1.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答案:不是一回事。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在同一时间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照亮的一侧为昼,另一侧为夜,即产生昼夜现象;而昼夜交替是在昼夜产生的基础上,地球不停地自转而产生的。
2.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人类首次环球航行之后,水手们发现,在航海中丢失了整整一天!为什么?
答案:船队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按照国际规定,日期将增加一天;而水手们是按照实际航行的天数统计航行天数的。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波长
(1)范围:0.15~4微米。
(2)分为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三部分。
3.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4.对地球的影响
(1)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2)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概念:太阳活动,是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主要类型
(1)黑子:①出现于光球层。②活动周期约为11年。
(2)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3)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
3.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在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明显增加。
(2)耀斑以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
(3)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那里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高纬度地区上空产生极光现象。
1.列举人类目前可以利用的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至少举三项)
答案: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2.为什么不能说磁暴现象仅仅是耀斑作用的结果,极光仅仅是太阳风作用的产物?
答案:太阳活动具有整体性,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往往具有同步性,所以地球上的许多现象往往是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
2.内部圈层
(1)地壳
(2)地幔
(3)地核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1.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答案:莫霍面下,纵、横波都能通过,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古登堡面下横波完全消失,可能为液态。
2.上地幔的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发源地,是否物质状态为液态?
答案:由于横波能在此传播,故不可能是液态,推测可能为可塑性固态。
3.有人说:“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答案:不正确。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和,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