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梳理(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导与练】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梳理(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09-29 11:06:03

文档简介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时期
全部灭绝
部分灭绝
古生代末期
原始鱼类、古老两栖类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
中生代末期
恐龙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1)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导致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作为人地关系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已经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表现
有利
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社会
不利
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启示
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1.生物,尤其是绿色植物在环境变迁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案: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对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特殊的重要作用,它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物质和能量转换,使自然界的化学元素进行迁移,从而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沉积岩大都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有机岩,如石油、煤等),加快了岩石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2.生物灭绝说明了什么?
答案: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3.下面的漫画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
答案:反映了“全球变暖”。
4.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只有二氧化碳一种吗?
答案:不是,除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二氮、甲烷、臭氧、氟氯烃等,这些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都会造成全球变暖。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地球表层差异性的表现
1.大尺度:地球陆地表层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
2.小尺度:各自然带内部仍存在差异。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1.为什么说地球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答案:不同区域的热量分布及其与水分的组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借用哲学上的一句话:“相同是相对的,差异是绝对的。”
续表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减少。
(3)基础因素:水分。
3.垂直分异规律
(1)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会出现随等高线延伸的垂直自然带。
(2)成因:随着高度上升,水热状况发生垂直变化。
(3)垂直自然带的差异:阴坡和阳坡表现明显。
4.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表现为有序性和重复性。
(2)成因
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②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类型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森林
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最大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
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
干旱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
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2.诗句“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自然带分布分别属于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3.为什么高、低纬度地区纬度地带分异显著?
答案:高纬度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相对湿度大,东西方向上的水分条件差异小;低纬度地区则因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较多,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也很小。
4.自然带即气候带或植被带,植被带即自然带。这个说法正确吗?
答案:不正确。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被带的名称来命名,但是自然带不同于植被带或气候带,如热带雨林是指热带雨林带的典型植被,后边加一“带”字则代表自然带的名称,二者不可混淆;热带荒漠带的典型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植被是热带荒漠。
5.如何理解大农业和小农业?
答案:小农业仅指种植业,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副业等多个部门。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对自然资
源依赖程度

较强
减弱
起主要作用
的自然资源
气候、水、土
地、生物资源
矿产资
源、能源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
对产业布
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克拉玛依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本溪、攀枝花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铜陵、个旧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发生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
然灾害
气候变化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导致原有
生态系统
改变
气候变化会使动植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对生产
领域产
生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还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对人体
健康造
成危害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整体性的含义: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成土母质)逐步发育成土壤。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3)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
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1.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还能使下游地区地下水位抬升,容易产生土壤盐渍化。
2.成土母质与土壤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案: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物,不具有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3.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它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4.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否对土壤的影响都是积极的?
答案: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土壤(如水稻土)是积极影响的表现,而人类活动也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海平面
海平面状态
淹没范围
潮位
现今潮位
上升后高程
上升
0.3米
特大高
潮位
2.2米
2.5米
大港区、塘沽区及汉沽区的一部分
一般风
暴潮位
2.9米
3. 2米
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津南区及天津市区、宁河县和静海县的部分地区
上升
1米
特大高
潮位
2.2米
一般风
暴潮位
2.9米
3.9米
天津市区及其辖区 (县)的大部分
基础梳理
思维启迪
一、自然灾害的概述
1.概念: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特征:潜在性、突发性、周期性、群发性、复杂性、多因性。
4.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类型
含义
关系
洪水
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由于两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雨涝
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的灾害是自然灾害吗?
答案:只有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事件,才能称为自然灾害,如果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造成损失,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
2.我国为什么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答案:(1)自然原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象灾害频繁;山区面积广大,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多发。(2)人为原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地矛盾突出,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经济活动普遍存在。
3.发生洪水一定会形成洪灾,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不对。洪灾一定是由洪水形成的,但发生洪水不一定形成洪灾。只有当洪水给人们带来灾害时,才称为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