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代的陶瓷、铁器、纸张、火药等的发明创造与化学无关
B.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化学的基础
C.元素周期表的编制,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D.“绿色化学”的提出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更加环保
2.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下列中国古代发明及应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制作泥塑 B.扎制风筝 C.结绳记事 D.烧制彩陶
3.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
A.铜:我是紫红色固体 B.金刚石:我在天然界中硬度最大
C.氮气: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铁钉:我会生锈
4.实验室中,药品的存放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则。下列存放药品时所选择的仪器及存放方式正确的是( )
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化学、物质、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认识或做法合理的是( )
A.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B.纯天然的化妆品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C.化学是环境污染的主因,所以没有必要发展化学
D.解决环境问题,应从源头上消除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
6.加热某种固体有气体产生,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是化学变化 B.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是物理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液体 B.振荡液体 C.量取液体 D.滴加液体
8.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猜想”,猜想是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假设。下列对“影响食物腐败快慢的因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
A.温度高低 B.氧气含量 C.食物多少 D.食物种类
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所述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0.绿色化学是逐渐为人们所熟悉的社会概念,绿色食品的基本标准是( )
①香甜可口 ②无污染 ③表面呈绿色 ④无化学添加剂 ⑤有营养价值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1.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
C.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纸槽,再把纸槽缓慢放入试管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扑灭
12.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
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B.呼出的气体全部是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
D.氧气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
13.化学是一门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科学。以下化学新技术与其试图解决的问题不对应的是( )
A.研制低残留农药——污染问题 B.开发海底“可燃冰一一资源问题
C.自主研发手机芯片——能源问题 D.研制生产可降塑料——材料问题
14.(2007烟台)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右图实验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
A.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浓度
B.胶头滴管滴出的果汁的滴数
C.烧杯中淀粉-碘溶液的体积
D.两个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15.下列各图所示装置的气密性检查中,能说明装置漏气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16.(7分)如图3所示,把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在各小题的横线上。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______________。
(2)少量液体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
(3)溶解物质或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
(4)量取一定量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气体时,需要用________和________。
17.(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臭氧是淡蓝色有鱼腥味的气体,密度比氧气大,大气中的臭氧层能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但目前南极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②臭氧性质不稳定,一旦受热,或遇高电压时容易转化成氧气。
③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可将其应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1)写出臭氧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两条)。
(2)臭氧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写一条)。
(3)臭氧的用途:___________。
(4)氧气转变成臭氧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变化。
(5)把臭氧加压降温后转变成液态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变化。
(6)上述材料中可见臭氧对人类有利有弊。请你再任举一种物质,说出其利弊:___________。
(7)请提出一个缩小臭氧层空洞的设想: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30分)
18.(10分)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次探究,探究过程如表所示。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Ⅱ 点燃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的白烟,_______________ 焰心处有可燃性气体
Ⅲ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Ⅰ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补全实验Ⅱ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Ⅲ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实验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图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Ⅲ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5)某同学猜测蜡烛焰心处的可燃性气体为石蜡蒸气,请完成下列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再用火焰点燃 _______________ 焰心处的可燃性气体为石蜡蒸气
取下细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_______________
19.(10分)某实验小组同学对证明人体呼吸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及人体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的含量非常好奇,设计了下列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一:证明人体呼吸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有人采用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A、B中盛装的是足量的澄清石灰水,A瓶内所装试剂的作用:__________,B瓶内试剂的作用:__________。
(2)实验结论:__________。
(3)反思:
①用吹气球的方式获得一个充满气球的呼出气体和用排水集气的方式获得一瓶呼出气体,哪种方式获得的气体更加真实 __________(选填“吹气球的方式”或“排水集气的方式”),理由是__________。
②实验中若猛吸猛呼,会造成不安全后果。猛吸时会使装置A中的溶液进入口腔。猛呼时会__________。
实验二:定呼出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袋中,开始采集数据(如图2),然后向袋内吹入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得到图3,图中曲线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__(选填“X”“Y”或“Z”)。Y曲线对应物质的体积分数在60s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200s时未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
20.(10分)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此现象说明酒精灯___________温度最高。
【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表。
火焰层 平均温度/℃
乙 丙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2)由表得出结论:___________(选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3)结合定量研究结论,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交流反思】酒精灯不仅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拓展延伸】某同学在用酒精灯给试管内固体加热的过程中,发现试管破裂。
(5)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四、综合能力(本大题包括1小题,共8分)
21.(10分) “数字化实验”丰富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它可以将实验过程中某些因素(如温度、气压等)的变化以数据、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可以用数字化实验传感器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1)方案一:如图1所示,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干冷的烧杯在火焰上方,观察到____________,证明反应生成了水。
(2)方案二(数字化实验):如图2所示,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同时监测容器内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坐标图所示,曲线______________(填序号)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3)在该实验中,蜡烛受热熔化为___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下同)变化,蜡烛燃烧为______________变化,这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是____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1.A 2.D 3.D 4.C 5.D 6.B 7.C 8.C 9.B 10.C 11.D 12.C 13.C
14.B 提示:因为该对比实验所要记录的数据就是果汁的滴数,所滴滴数不同,维生素C含量就不同,故滴数不需要控制。
15.C 提示: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上下移动左侧玻璃管,若装置不漏气,两边液面应形成一定的高度差,而图示两端液面相平,说明装置气密性不好。
16.(1)胶头滴管 (2)试管 (3)烧杯 (4)量筒 胶头滴管 (5)集气瓶 水槽
17.(1)淡蓝色、有鱼腥味(合理即可) (2)受热易转化成氧气(合理即可) (3)用于游泳池、生活用水、污水的杀菌和消毒 (4)化学 (5)物理 (6)水,利:水是生命之源;弊:水灾等(合理即可) (7)开发新的制冷剂代替氟利昂
18.(1)蜡烛火焰外焰的温度高于内焰及焰心处温度 (2)白烟燃烧 (3)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不能点燃 细玻璃管中部有白色固体
19.(1)检验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除去(或吸收)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2)呼吸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3)①吹气球的方式 排水集气时,呼出的气体经过了水,导致少量气体溶于水含量减少,同时水蒸气含量增加 ②把装置B中液体排出瓶外 (4)Z 水蒸气冷凝 76.66%
20.(1)外焰 (2)内焰 (3)a (4)①酒精浓度 ②露出酒精灯的灯芯长度(合理即可) (5)①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②试管外壁有水滴(或加热试管壁触及灯芯,或试管口向上倾斜等合理答案均可)
21.(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烧杯内壁有水雾 (2)b、c (3)物理 化学 有无新物质生成
提示:(1)用注射器在蜡烛外焰部位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若将冷的烧杯置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反应生成了水。(2)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由于蜡烛燃烧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曲线a表示氧气,曲线b、c能够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3)蜡烛受热熔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并没有生成新物质,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