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走进化学世界》同步测试题
A卷(基础与提高)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古代的陶瓷、铁器、纸张、火药等的发明创造与化学无关
B.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化学的基础
C.元素周期表的编制,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D.“绿色化学”的提出使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更加环保
2.下列各种灾后救援及生活行为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 )
A.搭建帐篷 B.生火做饭
C.铲除废石 D.砍断倾倒树木
3.在实验过程中多次重复实验的主要原因是 ( )
A.避免偶然现象,使结果更可靠
B.得到较多的数据
C.实验失败后重新实验
D.得出不同的结论
4.下列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化学性质的是 ( )
A.铜:我是紫红色固体
B.金刚石:我在天然界中硬度最大
C.氮气:我在常温下是气体
D.铁钉:我会生锈
5.下列常用仪器用来存放固体药品的是 ( )
A.集气瓶 B.广口瓶
C.细口瓶 D.滴瓶
6.某同学加热2~3 mL蒸馏水,操作有:①点燃酒精灯;②加热;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④往试管里加2~3 mL蒸馏水;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标签朝外。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 )
A.①④③②⑤ B.④⑤③①②
C.①③④②⑤ D.④③⑤①②
7.有关蜡烛性质和实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热并产生白烟
B.蜡烛燃烧的同时伴有熔化过程
C.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D.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8.下列实验操作的图示正确的是 ( )
9.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烛芯组成的。某同学在做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产生的“白烟”,他惊奇的发现蜡烛又重新燃烧起来。由此他大胆做了一个推测,此“白烟”是 (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蒸气 D.石蜡固体小颗粒
10.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A.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时要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
B.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左盘放药品,右盘放砝码
C.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纸槽,再把纸槽缓慢放入试管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水扑灭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11.(7分)如图3所示,把下列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在各小题的横线上。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______________。
(2)少量液体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
(3)溶解物质或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
(4)量取一定量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5)用排水法收集人体呼出气体时,需要用________和________。
12.(5分)酒精: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③易挥发;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能溶解碘等物质;⑥易燃烧;⑦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⑧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上述文字可归纳出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________;用途有________;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__;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__。
13.(6分)在横线上简要地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1)将取用试剂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试管加热固体药品时,加热前试管外壁有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实验后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嘴吹灭酒精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大拇指压在试管夹的短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酒精灯熄灭后未盖灯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分)化学就在你身边。
(1)在寒冷的冬天,当爸爸下班回到家中,你可以为他沏上一杯热茶祛寒。你认为打开的茶杯盖、暖瓶塞应如何放在桌上才比较卫生?_______________。洗刷玻璃杯后,怎样判断玻璃杯已经洗干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发现厨房里用久的酱油瓶和醋瓶的商标上有一些污渍,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区分下列各组物质,写出方法、现象、结论。
①白酒和白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铁丝和铜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7分)为了比较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化学小组设计如下实验:
【提出问题】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中,所含的成分相同吗?为了比较其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进行实验】
(1)由导管口_____________(选填“A”或“B”)吸气约3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说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
(2)从导管口_____________(选填“A”或“B”)吹气约30s,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__,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__________ (选填“高”或“低”)。
【得出结论】
(3)由上可知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比空气中_____________(选填“高”或“低”)。
B卷(应用与拓展)
1.下列关于化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B.物质有发光和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是化学变化
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一定有新物质产生
D.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
2.卢涵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地放置在实验台上,使视线同溶液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8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2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 )
A.肯定大于6 mL
B.肯定小于6 mL
C.肯定等于6 mL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6 mL
3.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所著的《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再次探究,探究过程如表所示。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Ⅰ 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
Ⅱ 点燃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的白烟,_______________ 焰心处有可燃性气体
Ⅲ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
(1)实验Ⅰ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2)补全实验Ⅱ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
(3)实验Ⅲ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4)实验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图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Ⅲ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5)某同学猜测蜡烛焰心处的可燃性气体为石蜡蒸气,请完成下列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再用火焰点燃 _______________ 焰心处的可燃性气体为石蜡蒸气
取下细玻璃管,打开湿毛巾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A卷(基础与提高)
1.A 2.B 3.A 4.D 5.C 6.B 7.A 8.B 9.D 10.D
11.(1)胶头滴管 (2)试管 (3)烧杯 (4)量筒 胶头滴管 (5)集气瓶 水槽
12.①②③④⑤ ⑥ ⑦ ⑧ ⑨
13.(1)试剂流入胶帽,腐蚀胶帽 (2)试管炸裂 (3)污染药品 (4)使高温空气进入酒精灯壶内与酒精蒸汽混合,引起爆炸 (5)试管脱落 (6)酒精挥发,灯芯上留有水分,下次使用时不易点燃或燃烧不好
14.(1)倒放在桌上 玻璃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2)倾倒时商标没有朝向手心 (3)①取两者少许于两支试管中,分别闻气味,有酒精气味的是白酒,有酸味的是白醋(合理即可) ②取两种样品观察颜色,银白色的是铁丝,紫红色的是铜丝(合理即可)
15.(1)A 无明显变化 低 (2)B 变浑浊 高 (3)高
B卷(应用与拓展)
1.C 2.B 3.(1)蜡烛火焰外焰的温度高于内焰及焰心处温度 (2)白烟燃烧 (3)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不能点燃 细玻璃管中部有白色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