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2018年8月19日。从上海和平饭店屋顶远眺今天的黄浦江两岸。▼
1979年春,上海和平饭店窗外景象▲
同学们!40年间黄浦江畔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目录
Contents
一个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两件大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三个统一:“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材料一 地方政府、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统一供应、价格统一规定、人事统一安排、工资统一定级、财政统收统支等,都像绳索捆绑得企业无法动弹。以至于出现了“修个厕所都要打报告审批”、销售的火柴要涨价两分钱需要层层上报至省委常委会讨论决定。 ——《激荡三十年》
一个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的发展遇到了哪些困境?
经济体制僵化
材料二 常州东风印染厂的灯芯绒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为增加生产,需要多进口染料,要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银行完全同意,但必须层层上报到中国银行北京总行,打了十几个图章才办完手续;增加染料进口又要外贸部批准,又层层上报打了八个图章。办完两项手续花了八个月时间,如果准许该厂直接向香港中国银行贷款,直接在香港自己购买染料,只要半天时间就够了。
材料三 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执行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遵循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胜利;什么时候,离开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革命就失败,就受挫折。……,让我们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更加自觉的贯彻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
思想观念僵化
材料四 揭批“四人帮”运动受到“两个凡是”方针的限制;平反冤假错案,一遇到毛泽东批准的、定了的案子,便不准触动;在科学、教育、文化领域进行拨乱反正,也有人拿出毛泽东批过的文件进行阻挠。在生产上,混乱状况有所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比较快的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又发生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
材料五 据当时的资料,至少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许多农民甚至处在赤贫状况。这种境况,令许多直接接触农民的官员深感愧疚和焦虑。如安徽省全省28万个生产队中,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生产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25%的生产队在40元以下。这意味着,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
----李向前:《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
百姓生活难
发展之困
经济体制僵化
思想观念僵化
僵
百姓生活难
国企发展难
国家财政难
难
改革开放前夕的困境
1.背景
(一)重大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及文革后国民经济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会议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③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
①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组织路线: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④伟大决策: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79年1月1日发行的《时代》周刊将邓小平被评为1978年的“年度风云人物”。
《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3.意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②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
③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
④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两件大事: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一)对内改革
1.内容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①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政企分开。
②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抉择——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粮食产量按每人平均计算,1958年303公斤,1978年316.6公斤,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1998年,江泽民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改革从农村开始不走偶然的,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和当时农村的困境决定的……当时有二亿五千万人吃不饱肚子,吃饭问题成为最紧迫的大事,不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了。”
阅读材料思考: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历史原因——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
现实原因——过去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它已关系到两亿农民的温饱问题。
此外,当时的农村已经出现了改革的试验(安徽、四川)
材料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否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获得的是土地使用权和分配经营自主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并没有改变。
1980年山东沂水在丈量土地
材料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分家成为可能,出现了小家庭增多的现象。农民还搞起了养殖业、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农副产品运销等,到1982年全国已经有大约1亿农民从纯粹的种植业中转移出来,成为以某种生产经营为主的专业户。很多农民还开始从事粮食种植以外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了向城市的流动,从事着商品零售、服务、修理等行业。198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统购派购任务,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摘编自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等
根据材料,概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
【答案】农民的身份发生变化;家庭职能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经营方式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农民开始向城市流动;农村流通体制发生变化,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等。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
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
材料是如何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
评价: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材料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依据材料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上述材料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发生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
方向: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
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
1985年9月23日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南方讲话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
结合教材思考: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标准是什么?他认为下一步应该如何去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2、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1978年3月,邓小平又指出:“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18日),
(二)对外开放
1.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
①1980年5月,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开放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
3.深层进入全球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深圳
汕头
厦门
珠海
海南
秦皇岛
天津
大连
烟台
连云港
青岛
南通
上海
宁波
温州
福州
湛江
北海
广州
珠三角
闽三角
长三角
环渤海地区
塔城
伊宁
瑞丽
河口
东兴
满洲里
黑河
珲春
乌鲁木齐
拉萨
昆明
贵阳
长沙
西宁
银川
呼和浩特
长春
经济技术开发区
浦东新区开发与开放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重庆
万县
宜昌武汉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的第六步
根据材料,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材料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
②国际局势趋于缓和
③中国经济严重落后于世界
④吸收外资、技术,加快现代化建设
从数据看沧桑巨变:
1978年——201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
(单位:亿元 )
3645.2
7243.8
18718.3
71176.6
120332.7
314045.0
401513.0
519322.0
1978
1990
1996
2002
2008
2010
2012
1984
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1、“一国两制”方针
(1)理论形成
形成过程: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
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③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通过。
内涵:
①前提:一个中国。
②含义: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检验
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③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根据时间表梳理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
三个统一
199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