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9 11: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七年级语文组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求知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的背诵课文,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 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孔子名 ,字 ,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3. 四书 ( http: / / baike. / view / 49382.htm" \t "_blank )五经 ( http: / / baike. / view / 49449.htm" \t "_blank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 》《 》《 》和《 》;
五经指的是《 》《 》《 》《 》和《 》,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 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箪(   ) 好(   )之者 肱(   ) 笃(   )志
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学习步骤:
①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习的步骤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在白板上投影重点字词、句子,组员根据提示自我疏通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与组内同学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学习。
②每段选1-2名同学到白板前展讲,疏通文意。翻译完毕后,同学可就难点、疑点进行质疑,由展讲同学或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老师点拨指导。
③教师在学生翻译、质疑完毕后,用白板出示正确译文,学生记录重点难点。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并疏通文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时常地复习。 说:“悦”的古字,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处(到这里) 来交流,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站立,站得住。理解为做事情有把握。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乐趣。 好:喜欢,爱好。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水: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泛指多人。 行:走路。 从:跟从,学习。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日夜不停。”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仁:仁德。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三、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 把《论语》十二章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1)求知态度: 传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课文中的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试着把他们找出来并试着解释。
(1)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2)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3)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4)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5)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6)四十不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等)。
(7)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四、梳理归纳, 盘点提升
1. 归纳概括文中的几种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2)古今异义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 古义:了解;今义:知道。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 。
2. “而”的用法
①表顺接关系: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②表转折关系: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并列关系: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达标测试】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箪(   ) 好(   )之者 肱(   ) 笃(   )志
二、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 说: 。 朋: 。
知: 。 愠: 。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 日: 。 三: 。
信: 。 传: 。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 立: 。
惑: 。 逾: 。 矩: 。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知: 。 可以: 。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 。 堪: 。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 好: 。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 。 疏食: 。
水: 。 肱: 。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 。 行: 。 从: 。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 。 逝: 。 斯: 。 舍: 。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 。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 。 仁: 。
翻译下列句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各两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就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则论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587353.htm" \t "_blank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 汉族 ( http: / / baike. / view / 2717.htm" \t "_blank )人,春秋时期 ( http: / / baike. / view / 27145.htm" \t "_blank )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 http: / / baike. / view / 17658.htm" \t "_blank )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 ( http: / / baike. / view / 1450373.htm" \t "_blank )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 ( http: / / baike. / view / 56487.htm" \t "_blank )市东南的南辛镇 ( http: / / baike. / view / 1485538.htm" \t "_blank )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 ( http: / / baike. / view / 10088.htm" \t "_blank )·孔子世家 ( http: / / baike. / view / 132721.htm" \t "_blank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 ( http: / / baike. / view / 173535.htm" \t "_blank )”,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 ( http: / / baike. / view / 2237.htm" \t "_blank )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 ( http: / / baike. / view / 296563.htm" \t "_blank )”,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 http: / / baike. / view / 8568.htm" \t "_blank )”。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 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 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