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春》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春》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9-29 11:4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春》教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七年级语文组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春》是朱自清写的一篇写景的代表性散文,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几幅“春景图”,寓情于景,作者把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之中。优美的画面,细腻的笔触,精当的遣词造句,都是这篇文章的特色,我们要在读中学,学中读,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多画面场景、多修辞、多感官角度、锤炼词语、动静结合。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
【重点难点】
1、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采用不同手法和修辞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合作探究,模仿练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春去秋来 春风得意 笔底春风 白雪阳春 春冰虎尾 长春不老 寸草春晖 春蚕到死丝方尽 春风得意 春风风人 春风和气 春风化雨 春风满面 春风夏雨 春风野火 春风雨露 ……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春”字的成语?为什么与春有关的成语这么多?你知道该如何用文字展示春天的美丽吗?
二、预习检测
1. 读一读,写一写:
酝酿( ) 水涨( ) 应和( )
黄晕( ) 薄烟( ) 撑伞( )
suō( )衣 抖sǒu( ) 鸟cháo( )
wǎn( )转 hōng( )托 liáo( )亮
2. 解释下列词语:
卖弄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三、整体感知
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完成以下对课文层次的分析
文章可分三部分: ( 1 自然段) 春;
( 2--7 自然段) 春;
(8--9 自然段) 春。
(提问时可先提示“盼、绘、赞”三部分,让学生找出起止点。)
其中在“绘春”部分又描绘了五幅图画可依次概括为: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妙点揣摩
1.读“春花图”,完成下列题目
本段抓住了春花 的特征,按照 的顺序(角度),
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和 的修辞方法,描绘了一幅百花闹春的画卷。
2.按照上题的思路,完成其他几幅图画的内容,并总结写景的方法。
五、问题探究
1.“赞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2. 你能找出更多的比喻句吗?还有更多的修辞方法吗?这些比喻和修辞,都突出了春的什么特点?
3.合作探究赏析下列句子,说出这些句子魅力所在。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六、拓展延伸
阅读第14课《秋天》,回答下列问题:
1.边朗读边想象三幅美丽的画卷,给三节诗起出漂亮而整齐的名字:
2. 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幅?请根据图画,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注意使用我们在《春》中学到的景物描写技巧。
七、成果采撷
总结:景物描写的窍门
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声、味等)。
2、按一定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写景
3、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4、运用多种感官角度(视、听、嗅、触、味)
5、多使用修饰成分(形容词)
6、准确精当的用词(锤炼词语)
【达标测试】(15分)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6分)
酝酿( )水涨( )应和( )
黄晕( )薄烟( )撑伞( )
2.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
suō( )衣 抖sǒu( ) 鸟cháo( )
wǎn( )转 hōng( )托 liáo( )亮
3.你能判断出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吗?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拓展延伸】
作业布置
完成以下练习
请从三段文字中各找出一句优美的句子,并进行简单赏析。(提示答案格式:用了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完成相关练习。
【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山水为什么美
人与自然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从自然中索取物质,维持生命,同时又从它身上感悟美感,培养审美能力。大自然靠什么给人以美感呢?它蕴含有许多美的要素,如:对称、和谐、奇巧、虚实、变化、新鲜等等。这些要素我们在人类的精神产品中,如小说、戏剧、绘画、音乐中都可以找到,而在大自然中早就存在,并且更为丰富。这些东西再简化一点就是三样:形状、颜色、声音。形、色、声这三样基本东西经对称、和谐、奇巧等等的变化组合,就出现无穷无尽的美。美的要素在自然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
  客观的景物和人怎样沟通、交流、融合而共同创造一件艺术品呢?是通过人与自然的交流,通过艺术家的观察,再创造。刘勰说,“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是通过眼睛观察,内心思考,经过一番酝酿吐纳之后才加工出来的。这些要素作用于人,激活人的美感有三个步骤。一是以美形引人,二是以美情感人,三是以美理服人,由形及情及理。我们看到鲜艳的花朵,奇伟的山峰、行云流水,这些美好之物就会被吸引。不论是人还是山水,只要美,人就喜欢。有学者研究动物也有趋美厌丑的本能。不过与动物不同,人能将这种美感上升到感情,并形成一种定式,于是相应于景色的明暗便有心情的好坏,物象之异可转化为精神之别。小石潭的凄清,荷塘月色的宁静,范仲淹所谓物悲物喜。这就是意境。
  人们还不只满足于自然中的形向主观的情的转化,又进而求理。因为哲理本身的逻辑美,在自然中也能找到相似的形象。它们灵犀一点可相通。如山之沉毅,海之激荡,云之多变等,人们从美的形、色、声中不但可以悟到美好的情感,达到美好的意境,还能悟出一种哲理的美,逻辑的美。周敦颐见莲花就悟出“出淤泥而不染”的做人之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讲做学问的理。又像练气功常说的精、气、神,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在散文写作上就是美的三个层次:描写美、意境美、哲理美。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山、水、树、木、草、石都有产生美感。大自然如人群一样。美人罕见,好景难求。因为美是一种巧合。不管人,还是自然,是由无数因素随机地排列组合而成,最佳的组合机会只有那一瞬。在人,便有倾城之美,绝代佳人;在景,便有了奇峰秀水、天下胜境。贵州的黄果树、天星桥就是这样的。自然美景不可多得,不能再造。我们都知道文物古迹很珍贵,就是因为宏观世界不能重复,自然美景也是这样,失去了就永不再来。滕王阁被火烧了,只有到《滕王阁序》里去体验它。只有保护才能开发,开发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旅游开发,卖门票挣钱,拉动消费这是物质方面的开发。把山水的美感挖掘来,转化为文、诗、歌、影、画等艺术品,提高人们的审美,这是精神方面的开发。为什么名山名水名人去得多,因为它的审美价值大,便于开发成精神财富。过去讲人战胜自然,现在我们讲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一种进步,但这只是一小步,是物质层面的生态平衡,其实下面还有精神层面的交流,审美方面的挖掘利用。一个小康社会,除了物质的充裕,还得精神丰富,精神财富中审美是一大内容。大自然就是一个最大最好的美育课堂。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润泽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润泽我们的灵魂。这山水中一树一石都是一个普通的教员,而那些名山名水就是特级教授了。我们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这是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思考:
大自然靠什么给人美感?
自然是怎样激活人的美感的?
举例说明人是如何从自然美中悟出哲理美的。
散文写作上美的三个层次是什么?
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