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回忆童年经历的作品,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一定能战胜困难。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条理清楚的复述课文。
2、学习理解描写心理活动、自然景色的语句,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
3、领悟在人生道路上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只要正确对待困难,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沉着应对,就会赢得胜利的思想感情。
4.自主合作学习《在山的那边》。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2、难点:学习理解描写心理活动、自然景色的语句,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你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临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2.给文章分三部分,并尝试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冒险(1自然段-15自然段)--脱险(16-自然段-22自然段)--感悟((23自然段)
三、妙点揣摩
1. 划出并有感情的朗读描写心理活动、自然环境描写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明确:第7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描写是“我”对悬崖最初的感觉,感觉攀爬有困难,是“险峰”,为后文“我”害怕作铺垫。
第15自然段、第16自然段的自然环境描写衬托情势的危险和人物内心的恐惧。
第8自然段的心理描写:写出“我”胆怯害怕的心理;
第9自然段的心理描写:“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写出“我”爬上石架后的后怕心理,为下文作铺垫。第21自然段的心理描写:“小心翼翼”形象写出“我”紧张、谨慎、丝毫不敢疏忽的心理。
2. 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明确: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麽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凉爽凉爽。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明确:这里的“前途茫茫”指的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为艰。
四、问题探究
1.文章前后两次“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前一次“啜泣”是由于“我”的害怕、胆小、紧张而造成的。
后一次“啜泣”是“我”按照父亲教的办法终于走下了悬崖,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喜极而泣,也是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
2. “父亲”是怎样教孩子脱险的,对此你有何评价?
明确:课文中的“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上下不来,明知道他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父亲”完全可以爬上去抱孩子下来,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虽然孩子安全了,但孩子的能力得不到任何提高,而且今后会更加自卑和胆怯。“父亲”善于从心理上帮助孩子成长,他有意引导孩子自己克服困难,并以鼓励关爱的口吻,从心理上给予孩子支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孩子经受锻炼和考验,增强勇气和信心。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3.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明确:直接救助(身强力壮有能力);团结救援(发挥自己的号召力);迂回救难(寻求成人帮助);激将法(激怒我,让我跳动自身潜能走下悬崖,但这是险招,轻易不要尝试)。
4.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明确:我会先让自己平静心情,然后思考最佳的自救方式,寻找容易的攀缘点,继而一步一步克服畏难情绪,走下悬崖。
5. 你从本文中得到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明确:启示一:人生路上经常会遇到困难,只要明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能使“我不行”变成“我能行”,就能克服畏难情绪,重拾成功的信心。启示二: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然后各个击破。这样,任何问题都会迎任而解的。
五、拓展延伸
1.朗读《在山的那边》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到达理想境界,路程是漫长的,是充满艰辛的。只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地去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明确: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指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在狭小的天地,而是追求新的世界。
3.“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这里是拟人的手法。
4.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海潮”比喻理想, “枯干的心灵”比喻“我”对理想的渴望。当我懈怠于追求的时候,理想便又重新“滋润”我的心灵。
六、成果采撷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训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啜泣(chuò) 峭壁(qiào) 耸立(sǒnɡ) 蓬乱(pénɡ)
颤抖(zhàn) 嶙峋(xún) 头晕(yūn) 目眩(xuàn)
陡峭(dǒu) 动弹(tɑn) 摔死(shuāi) 小心翼翼(yì)
2、解词:
啜泣: 嶙峋:
训诫: 纳罕: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3~10题。?
①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_________(啜泣、哭泣),正_______(纳罕、纳闷)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_______(恐惧、害怕)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③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
④“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
⑤“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⑥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⑦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⑧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⑨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3.将①②段空缺处填上合适的词。
4.第③段画线处运用了景色描写。
5.第④段中画线句与下文哪句照应?
见⑧段粗体字。
6.写出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每往下爬一步的心理感受。
有信心---我的信心大增---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原文原句)
7.第⑨段中你认为哪一句能揭示文章主旨,请写出来。
见黑体字部分。
【布置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虽有嘉肴》。
【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这个人就是莫顿莫顿·亨特 ;亨特,刚才这个故事是《走一步,再走一步》原文的前半部分(选入教材时做了删节)。作者讲自己之所以能够战胜困难,是由于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留下的启示。接着,他讲了课文中攀爬悬崖的一段经历,就是我们学习过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容。这座悬崖就像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困难一样,对待它,我们不能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解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能使小胜变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一位65岁的老人,写少年时期在悬崖上这么一次经历,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在这里,可以看出一次经历对一个人的影响,说明困难对于人生的意义,了解到不同的人对待挫折困难的态度,还可以分析不同类型的人面对同样问题采取的不同的态度方法……。 我们应该从书本走向社会。
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