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教学案·《世说新语》两则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解释
2. 能熟练翻译课文翻译
3.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案 课件 检测单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复习15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是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他是 朝人。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雪骤( ) 差可拟( ) 无奕女( )
谢道韫( ) 陈 寔( ) 尊君在不( )
(三)课文翻译复习
《咏雪》译文
1、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2、原文: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译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太傅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原文: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5、原文: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
1、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2、原文: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到。
3、原文: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译文: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
4、原文: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译文:客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5、原文: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译文: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6、原文: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友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人家(我)走了。”
7、原文: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8、原文: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友人很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小组合作伙伴互查5分钟
学生完成检测单20分钟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內集: 儿女: 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俄而 :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可拟: 差: 拟: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因: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 期: 期日中: 期: 日中: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舍去: 去: 乃至: 乃:
7、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在不: 尊君: 不:
8、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 相委而去: 委:
9、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家君:
10、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 顾:
(二)翻译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
2、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四、教师点拨反馈5分钟
【自我反思】
10.《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七年级语文组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求知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为人处世,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习目标】
1.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
2.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的背诵课文,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刻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 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1. 孔子名 ,字 ,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___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
3. 四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五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 》《 》《 》和《 》;
五经指的是《 》《 》《 》《 》和《 》,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4. 给生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箪( ) 好( )之者 肱( ) 笃( )志
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学习步骤:
①以六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学习的步骤是:教师利用多媒体在白板上投影重点字词、句子,组员根据提示自我疏通问题,自己不能解决的,与组内同学合作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学习。
②每段选1-2名同学到白板前展讲,疏通文意。翻译完毕后,同学可就难点、疑点进行质疑,由展讲同学或其他同学帮助解决,老师点拨指导。
③教师在学生翻译、质疑完毕后,用白板出示正确译文,学生记录重点难点。
理解加点字的意思并疏通文意。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时常地复习。 说:“悦”的古字,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
孔子说:"学习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
远处(到这里) 来交流,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站立,站得住。理解为做事情有把握。
惑:迷惑,疑惑。 逾:越过,超过。 矩:规矩,规范。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以:可,可以;以,凭借。
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忍受。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乐趣。 好:喜欢,爱好。
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这里是“吃”的意思,作动词。 疏食:即粗粮。
水: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泛指多人。 行:走路。 从:跟从,学习。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河,河流。 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舍:舍弃。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日夜不停。”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仁:仁德。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三、分析课文,质疑解难
1. 把《论语》十二章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1)求知态度: 传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课文中的很多语句都已成为成语,试着把他们找出来并试着解释。
(1)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2)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3)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4)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5)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6)四十不惑: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等)。
(7)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四、梳理归纳, 盘点提升
1. 归纳概括文中的几种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1)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悦,高兴
(2)古今异义
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人不知而不愠 古义:了解;今义:知道。
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
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许可 。
2. “而”的用法
①表顺接关系: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②表转折关系:人不知而不愠
③表并列关系: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达标测试】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 乎 愠( ) 三省( )
传( )不习乎 曾( )子 罔( ) 殆( )
箪( ) 好( )之者 肱( ) 笃( )志
二、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习: 。 说: 。 朋: 。
知: 。 愠: 。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 。 日: 。 三: 。
信: 。 传: 。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 。 立: 。
惑: 。 逾: 。 矩: 。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知: 。 可以: 。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 。 堪: 。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 好: 。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饭: 。 疏食: 。
水: 。 肱: 。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 。 行: 。 从: 。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川: 。 逝: 。 斯: 。 舍: 。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匹夫: 。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 。 仁: 。
翻译下列句子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各两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就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则论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看法。
【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 排行老二, 汉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人,春秋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鲁国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市东南的南辛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孔子世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礼》 、《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著《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而且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 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 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复习课教学案·虽有嘉肴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解释
2. 能熟练翻译课文翻译
3.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案 课件 达标单
【教学过程】
学生自主复习15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佳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2)不知其旨也(甘美)
(3)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5)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6)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
(7)然后自强也(自我勉励。强,勉励。)
(8)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9)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三)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四)课文翻译复习。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但不去品尝它,就不知道它的甘美。
2.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译文: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4.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译文: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反省自己;知道了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5.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小组合作伙伴互查5分钟
学生完成检测单20分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虽有嘉肴( ) (2)不知其旨也( )
(3)虽有至道( )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5)教然后知困( ) (6)然后能自反也( )
(7)然后自强也( ) (8)教学相长也( )
(9)学学半( )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古义:( ) 今义:( )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3)虽有至道 古义:( ) 今义:( )
(4)教然后知困 古义:( ) 今义:(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翻译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翻译
(5)故曰:教学相长也。
翻译
(6)《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翻译
四、教师点拨反馈5分钟
【自我反思】
复习课教学案·《河中石兽》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掌握《河中石兽》重点词语解释;
2. 掌握《河中石兽》全文翻译;
3.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案 课件 检测单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15分钟
1、重点字词解释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河干:河边。
山门圮于河 圮:倒塌。
二石兽并沉焉 并:一起。
阅十余岁 阅:经过,过了。
求二石兽于水中 求:寻找。
竟不可得 竟:终于,到底。
棹数小舟 棹:划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讲学,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 是:这。 木柿:削下的木片。
湮于沙下 湮:埋没。
渐沉渐深耳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侵蚀,冲刷。 坎穴:坑洞。
转转不已 不已: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溯流:逆流。
如其言 如其言: 依照他的话(去做)。
但知其一 但:只。
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主观地判断。
2.文言现象
1). 古今异义
井:古义:一起 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
阅:古义:代词 这 是非木柿
今义:阅读
是:古义:经历 阅十余
今义:判断词 是
盖:古义:发语词 盖石性坚重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义:只 但矢其一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2). 一词多义
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 离去
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成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是
为其来也 在
3).词性活用
棹数小舟,曳铁钯 棹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4).通假字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颠 通“癫”,疯狂
3.全文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它)是正确的言论。
3)、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4)、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按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难道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小组合作伙伴互查5分钟
学生完成检测单20分钟
四、教师点拨反馈5分钟
【自我反思】
复习课教学案《寓言四则》
设计人 审核人 课型 复习课 授课时间
【复习目标】
1.掌握《智子疑邻》《塞翁失马》重点词语解释;
2. 掌握《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全文翻译;
3. 理解这两篇寓言的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案 课件 检测单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主复习15分钟
解释重点字词:
1、智子疑邻。 智: 认为……聪明
2、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坏: 毁坏
3、不筑,必将有盗。筑: 修补
必将: 一定会
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 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 晚上 果: 果然
亡: 丢失
6、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塞上: 指长城一带 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 亡: 逃跑
7、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吊: 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何遽: 怎么就
8、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居: 经过 将: 带领
9、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富: 髀:
10、丁壮者引弦而战。丁壮: 壮年男子 引弦而战: 拿起弓箭去打仗
1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十九: 绝大部分 此: 此人,这个人 跛: 瘸腿 保: 保全
翻译句子:
1、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
译文: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
2、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译文: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认为(自己的)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
4、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译文: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
5、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译文: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6、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译文: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7、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译文:过了一年,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8、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
小组合作伙伴互查5分钟
学生完成检测单20分钟
四、教师点拨反馈5分钟
教师随笔
教师随笔
教师随笔
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