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孟郊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蔽月山房
【明】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前两句认为,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B.第二首诗前两句认为,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觉得月亮很小,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
C.第一首诗五六句认为,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
D.第二首诗三四句认为,如果有人眼光开阔长远,便会发现不仅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2.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郭郎中
孟 郊[注]
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
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
每弹潇湘瑟,独抱风波声。
中有失意吟,知者泪满缨。
何以报知者,永存坚与贞。
[注]孟郊,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清寒终身。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借松柏起兴,通过写松树和柏树至死都不会改变,千百年来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B.诗的第三句的“更”字和第四句的“无”字表现力强,前者意为“更加”,后者意为“没有”,表现强大的精神力量。
C.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常常弹奏乐器,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只有自己一人在欣赏。
D.本诗是一首赠答诗,赠答诗与唱和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是甲赠乙答,后者是甲唱乙和;两者在写作对象等方面有不同之处。
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秋怀(其二)
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从秋月写起,既是起兴,也是比喻寄托。秋月常被客居异乡的人们当成倾吐乡思的旅伴,如今也颜色冰冷,寒气森森。
B.“冷露”二句形象突出,虚实结合,既写出了住房破陋,寒夜难眠的现实窘境,又写出了诗人一生壮志、人格梦想被消损的种种往事。
C.“滴”字写露喻泪,使诗人抑郁忍悲之情跃然而出;“梳”字写风喻忆,写出了秋风吹过,诗人从头到脚彻骨寒,辗转难眠的情状。
D.“峥嵘”指不平凡貌,这两句写出了梧桐虽然树叶凋零,在秋风的吹拂下瑟瑟作响,但依然倔强不屈,哀鸣不止的奋发精神。
6.苏轼评价孟郊的诗“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苏轼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其二)
孟郊①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②,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呴如哀弹。
【注】①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为此时所作。②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肌肤上印着席子的花纹。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秋月写起,诗人感觉连可寄托乡思的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且自己一生的壮志已经消磨殆尽,景况凄凉。
B.第二联采用虚写,寓意深长,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也写梦想破灭。句中的“滴”“梳”二字妥贴而形象。
C.第三联写病和愁,用“印病文”说病卧已久,用“转愁盘”说愁思不断,而第四联则写诗人在无奈中宽慰自己。
D.尾联融情于景,以景结情,用枯桐取喻,也是诗人自况,借梧桐树的声音如琴音哀鸣,来寄托诗人心中之情。
8.苏轼评孟郊诗“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请简要分析诗中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织妇辞
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两句直呼“夫”,表明“妾”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
B.诗歌前六句叙述平淡,七、八句转质问,顿生波澜,深沉有力,令人深思。
C.七、八句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同样包含着自己的控诉。
D.全诗借用织妇的口吻,语言直白浅近,感情真实,诉说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10.诗歌最后两句“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汴州留别韩愈
孟 郊
不饮浊水①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②。
【注】①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②靡他:无二心。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
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
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但更悲哀伤感。
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以及焦虑、悲凉之感。
12.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州留别韩愈
孟郊
不饮浊水①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②。
【注】①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②靡他:无二心。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题目透露出了写作的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表明写作缘起。
B.开篇两句触景生情,因浑浊的汴河之水不能饮用,作者产生“空滞”之感。
C.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但情境比之更令人悲哀伤感。
D.本诗用语平易,表达的情感丰富,有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和对君子的渴慕。
14.前人评论此诗时认为它善用汴河意象,表达委婉有致。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①(其二)
【唐】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②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③,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释】①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就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②老客:指诗人自己。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④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首两句,“老客”二字包含着诗人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
B.诗歌三、四句,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暗写诗人悲泣梦想破灭,为自己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C.诗歌七、八句,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纯是自我解慰,表达了诗人摆脱忧愁之后的喜悦之情。
D.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写了自己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
16.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秋怀(其二)
孟郊 〔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7.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8.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沉郁峭拔 B.清新流畅 C.深沉刚劲 D.含蓄委婉
19.“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山①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②,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①南山:指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②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山塞天地”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游”终南山的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B.“日月石上生”句,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诗人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
C.“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
D.这首五言古诗写景语出惊人,既奇又险。在写景的过程中又穿插了诗人的感悟,如“山中”两句和最后两句,让人感觉意味深长,内涵深沉。
21.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怀(其一)
孟郊
孤骨夜难卧,吟虫相唧唧。
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去壮暂如剪,来衰纷似织。
触绪无新心,丛悲有余忆。
讵忍逐南帆,江山践往昔。
【注】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秋怀》组诗即写于洛阳,此为第一首。
2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孤骨”刻画了诗人孤身一人的境况,“夜难卧”则进一步写出其孤苦无依,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的愁苦之状。
B.“吟虫”一句写秋虫唧唧,吟唱不止,一方面衬托了秋夜环境的冷寂,另一方面从侧面写出诗人难以入眠的凄凉境况。
C.“老泣”两句说自己老来欲哭无泪,只有秋露滴沥不止,如为我而泣,想像奇异,再次勾画出诗人枯槁穷愁的形象。
D.“讵忍”两句,表面上是说自己年老而不能乘舟南归,其实暗含李白“直挂云帆”之意,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的心志。
23.本诗五至八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砧①(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2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鹃鸣声凄切,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猿啼凄惨悲凉,悲哀婉转,但诗人认为其声“不哀”“不切”。
B.“游子”漂泊异乡,月明之夜驻足徘徊,忽然阵阵凄苦砧声,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令人肠断欲绝。
C.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棒捣衣,砧声无意,而闻者有心,阵阵砧声,游子愁白头发。
D.本诗不雕章琢句,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诗人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
25.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终南山
孟郊(唐)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注释】(1)南山:指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2)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身在深山,见到山与天连,感觉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用拟人手法,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B.“日月石上生”句,作者朝望日,夕望月,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作者的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
C.“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前句写晚上山峰其他地方已被夜幕笼罩,而终南的高峰上还留有落日的余晖,极言山峰之高。后句写虽在白天,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山谷之深。
D.“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
27.结合全诗,分析本诗蕴含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闻砧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28.如果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本是( )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萃》
29.可以用来评价本作品语言风格的一项是( )
A.清新雅致 B.平实质朴 C.沉郁顿挫 D.雄浑壮丽
30.本作品以砧杵声写游子思乡之情,短短几句,翻转数重,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3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日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步出白日上”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清溪边”是说诗人独坐在清溪之边,碧澈的溪水在脚下流淌。这是实写眼前之景。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写诗人在这静谧的气氛里不觉由日高坐到日落,直到山巅古寺里传来晚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归去。
32.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巫山曲
孟郊①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②。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①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后又仕途坎坷,一生潦倒。②神女,指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醒后惆怅不已。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景。“重复重”写出了巫峡山重水复、回环曲折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迷茫凄楚的感情基调。
B.诗人驰骋想象,荆王夜卧高丘,梦中与神女相会,二人如流烟,似行云,自由自在,翩翩飞舞,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
C.诗人船行巫峡,却没有着力描摹景物,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巫山神女身上,这本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但联系楚怀王的典故不免又心生惆怅。
D.尾联化用古谚“猿鸣三声泪沾裳”,把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34.有人评论说:“这首诗中,巫山神女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赠郑夫子鲂
孟郊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
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
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
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
勉矣郑夫子,骊珠今始胎。
3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语出惊人,以“天地”“风雷”之意象,形象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感受。
B.诗人用“大句”“狂才”之语,直接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
C.结尾表达了对郑鲂的鼓励,用骊珠形容他的文才,对其未来潜力充满期待。
D.诗歌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凝练,立意深远,见解富有启示性。
36.作者在这首赠诗中谈了哪些创作经验?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3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
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
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
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
38.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3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乃诗人所见实景,朝望日,夕望月,造语与“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
B.三、四句写高山上夜晚也能留住美景,深谷中白天也不明亮,极言山高谷深。
C.第七句“驱”字用比拟手法,描写千柏万松在长风中摇动的景象,形神毕肖。
D.全诗语言平实自然,笔力遒劲,气势雄浑,于写景之中寄寓深意,耐人寻味。
40.作者为什么有“即此悔读书”的感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怀》①(其二)
(唐)孟郊
秋月颜色冰,老客②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③。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①秋怀:本诗是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时所作。全诗共十五首。②老客:指诗人自己。③印病文:喻卧病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以秋月起兴,透露着诗人对自己壮志消磨殆尽,境况极其不堪的无限感慨。
B.七八句写诗人劝自己不要乱想,也不要信无端瞎说,既是宽慰,也是无奈之举。
C.诗歌最后两句以景结情,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如同有人在弹奏哀曲,意境深远。
D.全诗饱含了穷愁境遇中的苦涩,书写了晚景凄凉的哀怨,情深致婉,语言质朴。
42.诗的三四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43.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穿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行如在太阳上头;“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D.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磬,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磬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44.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怨别
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离人泪眼相对,尚未开口却已是哽咽不已、泣不成声,细节刻画得形象传神。
B.颈联承接颔联,离人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因离别而悲伤至极,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C.尾联由前三联的实写转为虚写,想象别后天各一方,只能将一腔思念深情托于明月。
D.本诗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情人离别的愁情。
46.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游终南山
孟郊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4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8.请赏析“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中“驱”“拂”二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巫山曲
孟郊。
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②。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注:①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年轻时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后又仕途坎坷,一生潦倒。②神女,指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相传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醒后惆怅不已。
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写景。“重复重”写出了巫峡山重水复、回环曲折的特点,“碧峭”勾勒出了十二峰峭拔、苍翠的特点。
B.诗人船行巫峡,却没有着力描摹景物,而是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巫山神女身上,这是本诗的突出特色,也是耐人寻味之处。
C.诗人驰骋想象,荆王夜卧高丘,梦中与神女相会,二人如流烟,似行云,自由自在,翩翩飞舞,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
D.尾联化用古谚“猿鸣三声泪沾裳”,把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凄迷景象融成一片,虚实相生,余味无穷。
50.有人评论说:“这首诗中,巫山神女有象征意义,荆王梦中之神女,亦是诗人想象之神女。”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织妇辞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①,自著蓝缕②衣。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
【注】①纨素:精致洁白的细绢。②蓝缕:破敝衣裳。
51.“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____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_____。
5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羽林行①
孟郊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胡中射雕者,此日犹不能。
翩翩羽林儿,锦臂飞苍鹰。挥鞭决白马,走出黄河凌。
【注】①羽林行:乐府旧题,属《杂曲歌》。羽林,即羽林军;汉唐以来,用“羽林”称呼皇帝的禁卫军。
5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联用“朔雪”“朔风”既点明了诗歌描绘地点是北方边塞,又以夸张的手法极写风雪之大,突出强调了北方边塞的凄凉苦寒。
B.第二联用语通俗,指出平时善于骑射的“射雕”胡儿在这样的苦寒天气里竟也不见踪影;“犹”其实表达的是“竟”之意。
C.第三联以“翩翩”“锦臂”等语,刻画了羽林军在边塞打猎时的俊勇之态,“飞”字表面是写苍鹰,其实是写出了“羽林儿”的潇洒。
D.第四联写到了黄河冬春季节奇异的“凌汛”现象。面对危险的黄河凌汛,“羽林儿”人马合一,气定神闲,叱咤边塞。
E.全诗着意塑造了“羽林儿”的英勇形象,作者借此直露地表达了自己希望效仿“羽林儿”为国出力的积极用世的思想。
54.本诗是怎样刻画“羽林儿”形象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再下第(孟郊)
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
登科后(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夕九起嗟”一个晚上竟然多次起来嗟叹,这个细节刻画出作者落第后内心的极度忧郁和哀伤,他陷入了悲痛中,根本无法入睡。
B.“两度长安陌”中的“两度”与标题中的“再”相照应,解释了“一夕九起嗟”的原因,这原因其实就是《登科后》中的“龌龊”。
C.《再下第》写孟郊失意时“龌龊”,痛哭流涕;《登科后》写他中举后“放荡”,对行为不加检点。表现出古代文人率真任性的特点。
D.《登科后》把苦恼落魄的“昔日”和兴致高涨的“今朝”作对比,抒发了作者难以掩抑的得意与欢快。
E.唐代时,科举考试是像孟郊这样的寒门士子进入朝廷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通道,所以他才会在落第和登科后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56.这两首诗的末句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终南龙池寺
孟 郊
飞鸟不到处,僧房终南巅。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
步出白日上,坐依清溪边。
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
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
5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此诗以“游”为线索来贯串全篇,行踪不定,视角多变,取景有独到之处,因而目接心想的景观与感受显得奇特、新鲜。
B.诗人从山寺的位置人手,首联写龙池古寺幽然独立在终南山鸟也飞不到的最高处,显示出古寺超尘脱俗,不同凡响。
C.“步出”句突出山势巍峨,人如行走在太阳之上;“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D.“地寒”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环视山野,天寒地冻使得松树桂树都矮了,山石险峻,使得道路更加偏僻。
E.尾联余韵悠长,让人回味:山寺敲响晚馨;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游者渐行渐远,馨声悠扬,飘落在遥远的天边。
58.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虚实结合,用词巧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古别离
孟郊
欲别牵郞衣,“郎今到何处?
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①去!”
[注释]①临邛qióng,即今四川省邛崃县,也就是汉代司马相如在客游中,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处。
59.请从以上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60.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不同。它们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C
2.《劝学》: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想要重来,也不会有机会了,毕竟时间不等人,没有人能够永远少年。
《蔽月山房》:看待人或事不能仅依靠主观意识,不能被表面迷惑,不能目光短浅,否则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应当了解事物的真相,应当心胸开阔,这样你的世界就更大。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运势,其他人得到了一切也比不上我的才能”理解错误。运:运用。贤:才能。第一首诗五六句写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所蕴含哲理的分析理解能力。
《劝学》诗中,作者在尾联中写到“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早为”指要早读书,勤读书。这句诗是说要趁着年轻多读点书,没有人能够永远少年。此句是该诗的诗眼,指出年轻是读书的最好时间,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时间不会等人,到那时再后悔想要重来,是没有机会的。
而《蔽月山房》则是以山和月为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用一个日常现象来说明人们认识中的偏差。因为山近月远便认为山比月要大,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是因为人的视界有限造成的,假如人的视野足够宽广,就会发现月比山大这一真理。所以,此句说明不能被事物的表面迷惑,应当心胸开阔,视野广大,这样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
3.C
4.①对志向的坚守。诗人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
②对知己者的感激。知己者了解诗人的艰难处境,诗人感激知己者,表示要保持高尚的节操。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错误。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独自抚琴瑟于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士图。写诗人独善其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联用松柏不改其“青青之色”起兴,并以此相喻来引发第二联,写贫士志坚,恪守人生准则,不改其道,不为他图。这一比兴为志士守节增添了庄严的色彩。第三联写独善其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士图。诗人独自抚琴瑟于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表现了诗人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
第四联写知音,潇湘瑟里、风波声中有失意的悲凉,只有知音才能听到,感受到,并为之感动下泪。这一联没有明写,实际是与郭郎中对话,郭便是诗人心中的知音。第五联以激动的声调呼出“永存坚与贞”这样的志向,以此报谢知音之恩、知音之情。孟郊是一介贫士,与友表心意,不重物而重情,更显露出清贫高雅之风。
5.D
6.诗歌抒写了诗人穷愁境遇,真实动人,发自肺腑。①前四句借环境烘托诗人客居异乡的真实处境:孤独、困窘,梦想与壮志也在不断受打击中破灭。②紧接着四句从诗人身心状态着笔:疾病缠身,愁思不断,只能安慰自己不要无端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形象体现了诗人想摆脱困境而不能的无奈与苦闷;③最后两句用枯桐自喻,寄托了自己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令人叹惋,让人心有戚戚焉。真是“诗从肺腑出,出则愁肺腑”。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平凡貌”“依然倔强不屈,哀鸣不止的奋发精神”错误,“峥嵘”这里指枯槁貌,加上“哀弹”,写出了梧桐在秋风中瑟瑟作响,如同诗人一生,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写出了诗人的的失意和悲哀,没有“奋发精神”。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从肺腑出,出则伤肺腑”是评价孟郊诗抒写诗人真实的境遇,表达真情实感,因而感人肺腑。因此答题时应从文本出发,概括诗歌从哪几个角度抒写自己的真实处境的。
诗歌前四句借景写自己的现实处境。古人客居异乡,一轮明月往往是倾吐乡思的旅伴。而此刻,诗人却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冷露”二句,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中间四句写诗人的病和愁以及无奈的自我安慰,是为身心状况。“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纯是自我解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摆脱。
最后两句则以枯桐自喻,抒发自己的悲苦。作者摄取了一个较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显然寄托着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
7.B
8.①仕途失意孤单之愁。首联“老客”包含其毕生奔波、仕途失意的遭遇,“单”字透漏出人单势孤的感慨。
②生活穷困难耐之愁。住房破陋,冷风吹骨,寒夜难眠,既实写居处的简陋,生活穷困,也喻梦想破灭,为一生壮志、人格消损而寒心。
③老病无奈之愁。“席上印病文”,指病卧已久,“转愁盘”,愁思不断。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B.“第二联采用虚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这是实;而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虚。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前一句寄情于月,客居异乡的诗人感觉连秋月竟也是脸色冰冷,寒气森森,后一句写与月为伴的“老客”——诗人自己,也已一生壮志消磨殆尽,景况凄凉,“老客”二字包含着他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而一个“单”字,更透露着人孤势单的无限感慨。所以这两句表现了仕途失意孤单之愁。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冷露”“梦破”“峭风”等表面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但其中隐含的是诗人悲泣梦想的破灭,所以这两句表达的是生活穷困难耐之愁。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是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这两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所以表达的是老病无奈之愁。
9.A
10.表层意思是官家在村头的路边张榜告示,又命令百姓栽种桑树。深层含意是官家要压榨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可以尽情享用。诗人借此控诉官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等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怨恨自己嫁给他不曾有一天好日子过”错,诗的首两句直呼“夫”,只是平淡的叙述,并没有怨恨的意味。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炼句以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意思是官府在村中的道路上张贴告示,要农民广栽桑树养蚕缫丝,表层意思是官家命令百姓栽种桑树,实际上官家贴出告示要农民植桑养蚕的目的是任其挥霍,他们要压榨老百姓更多的血汗。老百姓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官家就会有更多的丝绢,统治者就可以尽情享用。至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官家”就是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真正根源。诗人在这里含而不露地批判了敲骨吸髓的统治阶级,控诉了官家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丑恶嘴脸。
11.C
12.①全诗三次用汴河意象来表情托意,表达委婉;②开篇两句写因厌恶汴河浊水之名而生发空滞汴州不归的焦虑感;③中间六句顺以江水东流人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④末四句则以汴水多弯曲引发诗人对韩愈的情别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错误,“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是说自己长时间不在家,衣服破旧,没有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汴河”在这首诗歌中出现了三次,“汴河”这一意象很是独特,展现出作者内心委婉的感受。
“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写的是对汴河水浑浊的厌恶,对滞留汴州不能回去的感到焦虑。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这几句写的是汴水东流入海,而自己久客不归,衣服破旧,独自在外漂泊,渐渐年老憔悴。以汴河水引出内心的悲凉之感。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通过汴水多曲流,委婉地传达出诗人对韩愈的依依惜别之感。
13.D
14.①全诗三次用汴河意象来表情托意,表达委婉;
②开篇两句写因厌恶汴河浊水之名而生发空滞汴州不归的焦虑感;
③中间六句顺以江水东流入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
④末四句则以汴水多弯曲引发诗人对韩愈的惜别之情。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对君子的渴慕”错误。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友情的深厚,以及内心的焦虑、悲凉之感,但无对君子的渴慕。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汴河”在这首诗歌中出现了三次,“汴河”这一意象很是独特,展现出作者内心委婉的感受。“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写的是对汴河水浑浊的厌恶,突出内心的焦虑感受。“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这几句传递出的是以汴水东流入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突出内心的悲凉之感。“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通过汴水多曲流,委婉地传达出诗人对韩愈的依依惜别之感。
15.C
16.①“梧桐枯峥嵘”中,桐木是制琴的美材,用枯桐比喻自己,寄托自己的失意悲哀。②“声响如哀弹”中,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起来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比喻诗人苦吟一生而潦倒一生。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摆脱忧愁之后的喜悦之情”应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摆脱”。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最后两句意思是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诗句提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况的形象:取喻于枯桐。桐木是制琴的美材,而枯桐则一无所用,用枯桐比喻自己,寄托自己的失意悲哀。
“声响如哀弹”中,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起来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一如失意的自己,表达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和悲哀。
17.C
18.A
19.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人孤势单,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
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人孤势单,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透;
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孤寂难眠、冷上加冷的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
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
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虚实相生”错,诗歌首联写自己月夜之感受到的凄冷和内心的凄凉,是实写。第三、四句紧扣上联写秋夜的风和露,写的是个人真实的体验,是实写。“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写实。因此全诗无虚写之内容,谈不上“虚实相生”。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态人情的冷酷,在风格上可谓沉郁。
全诗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选择了冷月、凄风、寒露峭风等意象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因此,“沉郁峭拔”可以概括为本诗的风格特点。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的描写,诗歌写景的诗句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句,第三、四句和最后两句,因此,分析这些诗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和作者的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可得出答案。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表达视觉,把自己的感受赋予诗人在月夜看到的景象上面,诗人的遭遇和景物的凄凉完全融合在一起。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用语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表面上是写梧桐,亦写老客,梧桐的特点也即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
20.A
21.①山峰充塞天地,日月相连并生,高峰独留余晖,深谷白昼未明,表达了对终南山高耸幽深奇景的赞叹。②山中人心正不邪,山路再险,人心仍平,表达了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或认识、洞察)及对山中人心地开阔坦然的欣赏、赞美。③清风万壑,松涛阵阵,触发了诗人对山中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俗世功名的厌倦。
【分析】20.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用拟人手法”表述错误。根据诗意,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险语惊人,这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山之高大,并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语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故选A。
2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表达了对终南山高耸幽深奇景的赞叹。
“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清风万壑,松涛阵阵,触发了诗人对山中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俗世功名的厌倦。
22.D
23.感叹年华易逝、失望悲愁无穷。五、六两句写年华易逝如用剪刀剪去一般快捷,老态纷呈如织布的线一样繁多;七、八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面对未来已心灰意冷,回忆过去更是悲愁丛生,没有希望没有快乐。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其实暗含李白‘直挂云帆’之意,表现了诗人不甘现状的心志”理解错误,其实是指自己一事无成,穷愁潦倒而无颜回去。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去壮暂如剪”“如剪”运用比喻,写出年华逝去之快,“来衰纷似织”“似织”运用比喻,写出衰老纷繁之态,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的表现自己老病哀怨,年华逝去的感慨。
“触绪无新心”写自己无心面对未来的心绪,“丛悲有余忆”写回忆过去愈发让人生出悲愁。“触绪”“丛悲”抒写自己的穷愁境遇,直接抒发作者的穷愁困苦之悲情。
24.A
25.(1)烘托。杜鹃声“哀” 猿啼“切”烘托出砧声更“哀”更“切”。(2)虚实结合。诗人听到捣衣声是实写,联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是虚写,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但诗人认为其声‘不哀’‘不切’”错误。诗人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杜鹃声“哀” 猿啼“切”烘托出砧声更“哀”更“切”。
故选A.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后四句“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听到捣衣声(实写),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虚写),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虚写)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26.A
27.(1)山峰充塞天地,日月相连并生,高峰独留余晖,深谷白昼未明,表达了对终南山高耸幽深奇景的赞叹。(2)山中人心正不邪,山路再险,人心仍平,表达了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或认识、洞察)及对山中人心地开阔坦然的欣赏、赞美。(3)清风万壑,松涛阵阵,触发了诗人对山中清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俗世功名的厌倦。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A项,“用拟人手法”表述错误。根据诗意,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天地”,险语惊人,这是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山之高大,并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语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的大意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诗人在第一至第四句中,通过写高耸的终南山、辽远的天地、同辉的日月,描绘了一幅幽深奇幻的终南山图景,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赞美之情。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说居住在山中的人因山的中正而爽直正派、心地平坦,表达了诗人对山中人开阔坦然的胸襟的欣赏与赞美,也暗含诗人对山外世事险恶的领悟。第七、八两句,诗人写山高风长、林涛阵阵、万籁有声、幽壑情缘,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终南山清宁、雅静、淡远生活的向往之情。诗歌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说后悔读书而在浮名上耽误了生命,表达了对俗世功名的厌倦。由此可见,诗人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
28.B
29.B
30.前四句先用杜鹃声“不哀”、断猿啼声“不切”作衬托,突出砧声之哀;再以“一声肠一绝”直接抒发月下的砧声引发的愁思;后四句借助客和游子闻砧声的感受,侧面表现了砧声之苦,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A项,《乐府诗选》收录的是乐府诗,乐府诗一般篇幅较长,叙事性强,本诗不是乐府诗;
B项,《古诗菁华》应该收录的是古体诗歌,本诗虽然是四联八句,但中间两联没有对仗,不符合近体诗(律诗)的特点,属于古体诗;
C项,《诗余选集》“诗余”是词的别称,本诗不是词;
D项,《律诗集萃》收录的是律诗,而本诗中间两联没有对仗,不符合近体诗(律诗)的特点,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分析本诗语言“不哀”“不切”“谁家砧”“发自白”可知,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具有浅近直白,多用口语,平实质朴的特点。这首五古不雕章琢句,而是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赏析时抓住情感的翻转变化来分析。“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子规即杜鹃,鸣声凄切,似“不如归去”,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然而它与砧声相比,诗人却说它“不哀”。断猿,指断肠之猿。可是这里却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砧声之哀。“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本来杜鹃声、猿声皆令人肠断,然而对一个经常涉水登山的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无动于衷,唯有这月下砧声,才能撩拨他心中的哀弦。此句直接抒发月下砧声引发的愁思。后四句,重在写自我的主观感受。所谓“客”和“游子”,都是指诗中人物。尽管砧声无意,而闻之者却有心:“客闻发自白。”听了砧声,头发不禁为之愁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是代捣衣妇设想,意为她此时捣衣,并非为了寄给游子,而是想让他听到砧声,惹起乡思,速速归来。上两句从游子角度着眼,下两句从对面(思妇)写来,多层次、多侧面地描述了砧声之苦。全诗以砧杵声写游子思乡之情,翻转数重,写得真挚感人。
31.C
32.虚实结合:①“龙在水长碧”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此而致。②“雨开山更鲜”句写眼见,是实写,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
【解析】3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分析错误,“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地寒而松桂见短,精确传写了高寒静远的景象,诗人极目远眺,环视山野,满山的松树和桂树都像是由于地寒而生长得短小了,原本崎岖的山路因为险石的遮拦而益显崎岖幽隐,这里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故选C。
3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诗句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要求赏析的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的角度是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在作答时,只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的即可。
“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中,前句“龙在水长碧”写诗人在溪边看到溪水如此澄澈,突发奇想,一定是因为这溪水里有龙潜于此吧,才致使溪水如此长久澄澈。这显然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对句“雨开山更鲜”是说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是对山中雨过天晴之景的实写。这联前虚后实,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山间雨过天晴之后山间景色的明朗、鲜润,也写出山间溪水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新明朗山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33.B
34.同意。①以美人喻君王喻理想是中国诗歌传统。②诗歌中神女形象反映的正是诗人仕途坎坷、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和愁苦。
【解析】33.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思想情感、手法等的能力。
B项,“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错。诗歌尾联说“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由此可知,“神女”最后是“望不见”,荆王只好“泪滴衣”。故并没有“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
故选B。
34.本题是一道综合考查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以及对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首诗中,巫山神女有象征意义”,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首先,以美人喻君王喻理想,这是中国诗歌的传统习惯。神女轻盈缥缈、幻化自如、“艳资”迷人正是诗人心中的美好理想或者朝廷君主的象征。其次,通过“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可知,神女虽有“艳资”但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即,似乎刚一出现,又转眼“飞去”,“目极魂断望不见”,只能空余惆怅。这正反映了诗人仕途坎坷、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愁苦。所以在这首诗中,巫山神女是有象征意义的。
35.B
36.(1)胸怀宽广,包罗天地万象,方能写出如风雷般的文字。(2)抓住事物的细微特点,就可自由剪裁。(3)要像宋玉、李白那样敢于驰骋才思,才能有惊世之作。(4)要有圣贤之心,方能与自然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感知万物。(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项,“直接批评了宋玉、李白的恃才而狂放不羁”错误,是赞美之情。“逞”与“狂”二字写赞美二人极具才华。
故选B。
36.本题主要考查对全诗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能力。结合题目、作者、注释和选择题,诗句内容来整体理解诗歌,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赠郑夫子鲂》翻译:一个人将广阔的天地纳入胸臆之中,叹息一声也会像狂风惊雷一样!一个人的文章能写出极其精妙微小的变化,天地间万物变化的景象可以任由我去裁决。宋玉文章呈现的是气势宏大句子,李白诗句满篇飞舞狂妄的才气。如果没有一颗广阔的圣贤的心灵,怎么能够和天地万物的造化合拍。郑夫子,请好好用勤勉激励一下自己,因为你的骊珠宝贝还刚刚成胎,离出生还远着那!起首两句“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诗人说要将天地包罗于胸中,襟怀宽广,才能写出风雷般的文字;而后说写文章要“得其微”,要善于观察事物细微的特点,才能“物象由我裁”,能自由裁剪,为我所用;再写到“宋玉逞大句,李白飞狂才”是对宋玉与李白才思的赞美,主张要向二人学习,要驰骋于才思,才能写出绝妙文章;“苟非圣贤心,孰与造化该”,要怀有圣贤之心,努力追求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更好地观察、感知万物,于创作有百利。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37.D
38.①要珍惜时间,趁着青春年少赶紧学习。②要注重亲自学习和实践。
【解析】37.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
D项,“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错误,是劝人学习上进的,充满着现实的积极性。
故选D。
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需要学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概括。
《冬夜读书示子聿》中,首联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劝学诗》中,“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劝告人们青春易逝,不能虚度年华,应在青年时努力学习。
《劝学》中,“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说明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39.B
40.①读书让人近浮名而远自然;②山中美景使人心正气平,生归隐之念;③谷深路险让人参悟官场世事的险恶。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项,“深谷中白天也不明亮”错误,“景”意为日光,这句是说在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
故选B。
4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翻译: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能表现得形神毕肖。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可见谷深路险让人参悟官场世事的险恶。“山中人自正”里的“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可见山中美景使人心正气平,生归隐之念。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41.D
42.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身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写出了自己住房破陋,寒夜难眠的处境。两句虚实双关,巧用比拟,写出了诗人悲泣自己梦想的破灭,为自己一生壮志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道尽了自己处境艰难,抑郁不得志的愁苦。
【解析】4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情深致婉,语言质朴”说法错误。“情深致婉,语言质朴”多指以平淡的诗语写出深婉的情致。本诗体现出孟郊诗歌“险奇艰涩”的风格。孟郊诗歌惯用死、破、烧、骨、折、断等狠字、硬语,营造奇崛的艺术感受。
故选D。
4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意思是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身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这两句诗写出了自己住房破陋,寒夜难眠的处境。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这是此二句寓意所在。
【点睛】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3.A
44.虚实结合: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此而致。②“雨开”句写眼见,是实写,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
【解析】4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
B项,“‘坐依’句写出山景清幽,游客依溪而憩,这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分析错误,“坐依清溪边”是说诗人独坐在清溪之边,碧澈的溪水在脚下流淌。这是实写眼前之景,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
C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分析错误,“地寒松桂短,石险道路偏”,地寒而松桂见短,精确传写了高寒静远的景象,诗人极目远眺,环视山野,满山的松树和桂树都象是由于地寒而生长得短小了,原本崎岖的山路因为险石的遮拦而益显崎岖幽隐,这里没有使用对比手法;
D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晚磬送归客,数声落遥天”,写诗人在这静谧的气氛里不觉由日高坐到日落,直到山巅古寺里传来晚磬,才恋恋不舍地起身归去。
故选A。
4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从诗句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比如本题题目是“有人评价‘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有一大妙处是虚实结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题干已经明确指出要求赏析的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的角度是表达技巧中的虚实结合,在作答时只要结合具体内容的内容分析诗句“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是如何运用形式结合这种表达技巧的即可。“龙在水长碧,雨开山更鲜”,出句“龙在水长碧”写诗人在溪边看到溪水如此澄澈,突发奇想,一定是因为这溪水里有龙潜于此吧,才致使溪水如此长久澄澈,是诗人想象,属于虚写。对句“雨开山更鲜”是说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是对山中雨过天晴之景的实写。这联一虚一实,虚实结合既写出了山间雨过天晴之后山间景色的明朗、鲜润,也写出山间溪水的清澈,表达了诗人对清新明朗山间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赏析诗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句子”可以是某联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请赏析……联的妙处”“请从角度赏析……两句”。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有时还要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45.D
46.交代了别离的时间;渲染凄凉的氛围;点题;抒发离别的愁怨之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解析】45.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本诗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赏析有误,诗中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故选D。
46.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答题前,先阅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表达的情感。诗歌中首联的作用,通常有,交代时间和地点;点题或照应题目;渲染某种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面内容作铺垫等。本诗的首联“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秋风”点出离别的时间是秋天;“飒飒秋风生”,写出秋风萧瑟,渲染的凄凉的送别氛围。“怨离别”点出诗题,同时又直接抒发了离别的愁怨之情。而全诗也表达的是离别的伤感和愁苦,因此首联出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明白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47.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对正直、坦荡品格的赞美,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48.“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此题中,描绘的画面是: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和月亮都是从山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深深的幽谷中还是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的人也和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对追名逐利行为的厌弃。
48.本题考查考生诗词鉴赏时的“炼字”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本题中,“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的意思是:“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驱”“拂”二字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将景物拟人化,“驱”字传神地写出了风吹松柏之态;“拂”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了松涛过后,万壑清明之景。
【点睛】诗词鉴赏中情感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诗词鉴赏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49.C
50.①以美人喻君王这是中国诗歌传统。神女轻盈缥缈、幻化自如、“艳资”迷人正是诗人心中的美好理想或者朝廷君主的象征。②神女虽有“艳资”但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即,似乎刚一出现,又转眼“飞去”,“目极魂断望不见”,只能空余惆怅,这正反映了诗人仕途坎坷、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愁苦。
【解析】49.此题考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解答此题要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理解。C项,“一起飞向天空中最亮的星星”错,“神女”最后是“望不见”,诗人只好“泪滴衣”。故选C。
50.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此诗中,分析神女形象需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意象。诗句“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描绘的神女轻盈缥缈、幻化自如、“艳姿”迷人,正是诗人心中的美好理想或者朝廷君主的象征。神女虽有“艳姿”,但远隔云端,可望而不可即,似乎刚一出现,又转眼“飞去”,“目极魂断望不见”,只能空余惆怅,诗的最后“猿啼三声泪滴衣”,流露出忧愁悲凉的情。这正反映了诗人仕途坎坷,美好理想不能实现的悲凉愁苦。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比兴、虚实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
51. 身份 辛苦
5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织妇织的精美的细绢和织妇身上穿的残破的衣服进行对比,表现了织妇悲惨的命运和贫富不公的社会现实。②以“织妇”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更有说服力。③借事抒情,通过“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两句,暗示了造成“织妇”悲惨命运的原因,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封建统治者搜刮民脂民膏行为的无比愤懑之情。
【解析】51.试题分析:题干是“‘妾是田中女’写出了织妇的______,‘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写出了织妇的______。”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从关键词语中分析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从“田中女”可看出织妇的身份;从“筋力”“不息”可看出织妇的辛苦。
52.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在选材的艺术特色。先读懂全诗,再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题干很明确地指出本题考查“叙事特色”,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诗歌用了什么手法叙事,根据“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可知,诗中用织妇织的精美的细绢和其身上穿的残破的衣服作对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其次指出谁来叙事,首句中以“夫”“妾”作主语,可知以织妇的口吻来叙事;最后要答出叙事的目的,“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愤懑之情,可知诗人借事抒情。从这三个角度组织答案即可,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点睛】是各种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题,经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1、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 3、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求考生找准诗歌中所塑造的形象本身,再用几个简练准确的词语概括其特点,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形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的内在联系或说明其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意义。
53.CE
54.(1)侧面烘托和正面描写相结合。(2)侧面烘托:第一联通过着力塑造边塞苦寒的环境来烘托“羽林 儿”的骁勇形象;第二联以胡儿“不能”反衬“羽林儿”的骁勇。(3)正面描写:第三、四联则通过正面描写“羽林儿”在边塞的活动来刻画他们的骁勇。
【解析】5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C项,“打猎”错,应是“巡边执勤”,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刻画的是守边巡逻的“羽林儿”的英勇形象。E项,“直露”错,应是“含蓄”,诗歌通篇都是在描写赞美“羽林儿”的英勇形象,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是暗寓其意。
5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塑造诗歌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一般以直接描写(神态、动作、心理)为主,侧面烘托为辅。如本诗前二联分别用环境描写和其他人物来反衬“羽林儿”的英勇形象;后两联则是用外貌、神态、动作等细节刻画直接描写“羽林儿”的英勇潇洒。
55.AC
56.(1)相同点:都借助写作者的行为活动——科举考试结束后“看花”来表情达意。(2)不同点①“空将泪见花”写作者落第后内心忧伤郁闷,走在长安道上,泪眼朦胧中看那盛开的繁花,更觉伤情。一个“空”字越发写出春花空自盛开,却无法排遣作者内心愁闷的忧伤沉重之感②“一日看尽长安花”写作者策马奔驰在长安道上,一天就看尽长安的繁花,赏尽世间美景,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未来充满希望的欢快之情。一个“尽”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心情的酣畅淋漓、明朗轻快。
【解析】5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根本无法入睡”分析错误,从诗歌后文 “梦短不到家”一句可知,作者只是因内心焦虑忧伤而睡不安稳,不时醒来,并非“无法入睡”。C项,“行为不加检点”错误,选项对诗句意思理解错误,“放荡”指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并非指行为不检点。故选AC。
5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的末句有何异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是比较鉴赏题,比较的对象是诗歌的末句。《再下第》中,从诗歌标题来看,这是诗人又落第后所写诗歌,诗人一夜睡不好,多次醒来长叹,每次做梦都太短,来不及梦到回家就醒了,内心既幽愤又思乡,还有愧对父老的深深自责,两度赴京考试都落第,只好泪流满面地面对长安花景,辜负这帝都春色与大好年华。“空将泪见花”,“见花”写诗人的活动,只不过这看花的行为中蕴含的是无法排遣的愁苦忧伤,“泪”直抒情感,“空”意思是“徒然地”,流露出春花空自盛开,却无法排遣作者内心愁闷的忧伤沉重之感。再看《登科后》这首诗,从标题来看,这是诗人考取功名后所作,诗歌前两句将作者过去失意落拓的处境和现今考取功名的得意情境进行今昔对比,突现今朝跃入新天地时的思绪沸腾;后两句说他在春风里洋洋得意地跨马疾驰,一天就看完了长安的似锦繁花,表现出极度欢快的心情。这两首诗歌中都写到“看花”,都借助“看花”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只是因科考的结果不同,故看花的心情也不同,考生结合这两首诗歌的背景答题即可。
57.AB
58.①“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此而致。②“雨开”句写眼见,是实写,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③“碧”“鲜”两字色调明朗,传神地形容出色彩的明亮;“长”“更”两个字修饰准确,恰当地突出了色彩的程度。
【解析】57.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D项考核手法,其余选项考核内容,其中C项,“坐依”句不是以主观感觉反映客观环境;D项,“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山中景象”错;E项,“专为依依不舍的游者送行”分析有误。
5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题干中给出“虚实结合”的手法,和“用词巧妙”结合诗歌进行解释并分析艺术效果即可,从“虚实”的角度看,句中“龙在”句属于想象,是虚写,作者突发奇想,池水澄澈清莹,大概是龙潜于此而致;“雨开”句写眼见,是实写,雨过天晴,山色显得格外清朗、明净、鲜润;从用词上看:“碧”“鲜”两字色调明朗,传神地形容出色彩的明亮;“长”“更”两个字修饰准确,恰当地突出了色彩的程度。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59.王维诗中的“问”,问君到哪里去,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爱护与关心。孟郊诗中的“牵”,表明女主人公舍不得丈夫离去,希望即将远行的丈夫能停一停,好静静地听一听自己的话,情真意切,质朴感人。
60.王维的诗,写友人之间的离别,既有对友人不得意的安慰,又有自己对友人即将隐居南山的歆羡。最后说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似乎还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孟郊的诗,写夫妻之间的离别,“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重在写妻子对丈夫的叮嘱,怕丈夫移情别恋的担心。
【解析】5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依据“找出一个最能体现主人公对送别之人的深厚情意的字”可知本题是诗眼题,全篇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为突出主旨服务的。答题时要考生结合主旨,点面结合,寻找“诗眼”并重点分析这个“诗眼”是如何统摄或贯穿全篇的。组织答案时,可依照原诗的顺序,采用逐句逐联逐层的方式叙说每一句、每一联、每一层写什么内容、怎样体现诗眼的。
王维的诗,结合“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可知,“问君何所之?”中的“问”是诗眼,问君到哪里去,有人回答要归隐南山之陲,王维以直白朴实的话语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依据“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可知,分别时“欲别牵郞衣”,要牵住夫君的衣服说话,写的是夫妻之别,叮嘱夫君莫向临邛去,用典,表达对夫君移情别恋的担心,故“牵”是表情达意的诗眼,对丈夫既有不舍,也有担心。
60.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鉴赏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两首诗字里行间的情感差异,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依据“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友人因不得意而归隐,王维不再追问友人归隐何处,故诗句在表现“问君何所之?”的离别之情时还表达了关心友人去处、羡慕友人归隐南山、甚至对友人人生不如意而选择归隐的无可奈何的情感;
依据“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去理解“欲别牵郞衣”可知,孟郊诗展现了妻子面对夫君离别的不舍,同时借用司马相如在客游临邛时与卓文君相识相恋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夫君莫要移情别恋之意,是对丈夫的叮嘱和担心。
【点睛】寻找辨析诗眼的方法: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句中诗眼往往落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表达效果上,动词类诗眼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鲜明生动;形容词类诗眼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