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韦应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简卢陟①
韦应物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②戎旅③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④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注】①卢陟:韦应物的外甥。②恓惶:忙碌不安貌。③戎旅:军队。当时唐朝安史之乱刚刚结束三年,社会仍然不安定,就在这一年,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叛国。唐代宗忍无可忍,密诏郭子仪消灭周智光,后蜀乱又起。④哢:鸟鸣,鸟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起笔写到的“白雪曲”象征诗人高尚的品性,流露出知音难觅的感慨。
B.颔联写诗人因为战事而忙碌不安,流落在淮海之滨,流露出失意之情。
C.尾联写“慰风尘”是因为社会不安定、战事连连,诗人想借酒消愁。
D.这首诗虽是一封家书,但着眼点很高,表达了诗人心忧国家社稷的情怀。
2.请分析颈联写景的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夜二首(其一)
韦应物
庭树转萧萧,阴虫还戚戚。
独向高斋眠,夜闻寒雨滴。
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
惆怅平生怀,偏来委今夕。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萧萧”“戚戚”两组叠词,增添了音韵美,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凉、忧伤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深夜独居,听到窗外秋雨滴落,难以入睡的情景。其中“寒”字,既是景语又是情语,表达了诗人的独特感受。
C.意象是诗歌中饱含诗人主观情感的形象,本诗中“庭树”“阴虫”“寒雨”“微风”“残灯”等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意象。
D.尾联叙写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本就满腹惆怅,又偏偏碰上寂冷、悲切的秋夜,“偏”字更增添了诗人的无奈、哀怨。
4.请简要描述颈联“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所描绘的画面,并简要分析此联在写景方面的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王侍御①
韦应物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府县同趋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
上阳②春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
自叹独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③傍行。
【注】①本诗作于韦应物任洛阳丞时。②上阳,宫殿名,唐高宗时建于洛阳。③题马,青白色的马,为高官所骑。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野鹤喻心,以冰壶喻诗,赞扬王侍御品性孤高、诗风清丽,生动自然。
B.诗人与王侍御曾同在府县为官,王侍御升迁后却不忘故旧,使诗人深受感动。
C.尾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寄寓了诗人不得已为官的哀叹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末句以高官骑青白色骏马从路边经过的场景收束全诗,委婉深沉,耐人寻味。
6.诗歌颈联颇为精妙,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郊①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②直可庶。
【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十四年(779)春在?县令任上作。②陶:陶渊明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交代诗歌创作的缘由,一“跼”,一“旷”对照出诗人官场生活的拘束与郊外游玩的惬意。
B.“缘涧还复去”一句,写诗人沿着山涧徘徊犹豫,表现出诗人既向往自由生活又舍不下官场的矛盾心理。
C.七、八句写细雨笼罩着原野,斑鸠在春天欢快地鸣叫,诗人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写出原野的空阔宁谧。
D.整首诗叙平常之事,绘平常之景,却有着闲适恬淡的诗风与高雅闲适的意境,隐隐透露出诗人弃官归隐之意。
8.清人章燮评价此诗“景中寓情”,请结合诗句说说你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C.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D.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10.“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花里逢别写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
B.“去年”和“今日”形成对比,流露出别后寂寞萧索之情。
C.“春愁”包含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和对世事渺茫的无助彷徨。
D.尾联以“西楼望月几回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12.本诗的第三联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简要分析其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①常晏②,饮犊西涧水。饥劬③不自苦,膏泽④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⑤。
【注】①景:日光。②晏:晚。③劬:过分劳苦。④膏泽:贵如油的春雨。⑤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描写春雨、春雷、花草、蛰伏的动物,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之景,为接下来描写农人忙碌春耕作了铺垫。
B.“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总写农家耕作,“几日闲”更是用反问语气道出了农民劳作的忙碌紧张。
C.五六句描绘了壮年劳动力们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之景,而七八句则描写了傍晚时分,牲畜在溪涧边饮水,劳动者们踏着夕阳余晖归来的美好画面。
D.本诗平实质朴、晓畅通俗,既描绘了农人艰辛的劳作画面,也抒发了诗人复杂的心理感受。
14.对比杨万里的《插秧歌》和韦应物《观田家》,哪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常侍御却使西蕃①
韦应物
归奏圣朝行万里,却衔天诏报蕃臣。
本是诸生守文墨,今将匹马静烟尘。
旅宿关河逢暮雨,春耕亭障②识遗民③。
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
【注】①唐德宗建中二年,常鲁以监察御史身份担任入吐蕃使崔汉衡的判官。吐蕃赞普认为唐王朝书函措辞不当,又对所划疆界存有异议,崔汉衡遂命常鲁回朝请示,故此诗题称“却使西蕃”。却使:回使、报使。②亭障:边塞堡垒等军事设施。③遗民:吐蕃侵占地区的大唐百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紧扣题目,写常鲁从遥远的吐蕃回来,又携带天子诏书再度出使。
B.颔联先抑后扬,常鲁本是一介书生,拘守文墨,现在却能凭单骑消除边塞战争。
C.五句承上,写旅途风雨,关河夜宿,辛劳可知。略点景物,有含蓄不尽之妙。
D.六句启下,想象常鲁途经吐蕃侵占之地,多见亭障遗民,内心必然感慨不已。
16.本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抒发了什么情感?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是年,朱批叛乱,唐德宗仓皇逃出长安。李儋、元锡是诗人旧友。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即景生情,看花开花落,有欣然回忆的意味,也有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诗歌颔联中,诗人危苦孤寂、春夜难眠的原因是担忧个人的前途。
C.首联今昔对比,“又”说明距离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时光流逝。
D.全诗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18.这首诗颈联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幽 居[1]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2],谁谓薄世荣。
【注】(1)本诗作于诗人辞官闲居之时。(2)蹇劣:笨拙。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是说世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独无”两句,写出了诗人已经辞官归来,实现了自己幽居的愿望。
C.“微雨”两句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
D.诗人将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之中,读来清新自然。
20.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幽居”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①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作者触景生情,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
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作者忧愁苦闷低沉失落,一筹莫展,难以成眠。
C.尾联作者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李早日来访的急切之情,点明了寄诗的用意。
D.本诗语言平白晓畅,无穰丽绝艳之词,首联因花思友,尾联因讯登楼,中间四句自述近况,于质朴浅切中流露真挚的感情。
22.后人评价此诗是“仁者之言”“不负心语”,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2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出一个细雨笼罩的朦胧浪漫场面。
C.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D.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24.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故人曾同客江汉,逢饮必醉,数年后淮上偶遇,欢笑如旧,可以想见二人情谊之深厚。
B.他乡遇故知,自然值得高兴,但岁月无情,两鬓已斑,热烈中暗含苍凉,不言悲而悲在其中。
C.诗人问故人为何从梁州来淮上而不回朝,故人回答说秋日淮上山景怡人,实在令人向往不已。
D.诗歌题目言“喜”会故人,但诗歌不仅写故人相逢的喜悦,也写天涯漂泊、时光易逝的伤感。
2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第二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畅当①
韦应物
闻以子弟被召从军
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
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
青袍②未及解,白羽插腰间。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
秋郊细柳道③,走马一夕还。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注】①畅当,河东人,进士及第后曾任校书。②青袍,唐朝时文官八品和九品官服为青色。③细柳,指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地。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点明了畅当响应招募、从军报国的背景是东山有贼寇兴起;表明了畅当从军的正义性。
B.畅当出身于文翰,文才出众,前途美好,可他却应召从军,这种选择在京城中引起了广泛议论。
C.诗人以“琼树枝”比喻畅当曾经的美好风姿,与如今的“风霜颜”形成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诗的后四句以议论入诗,认为与其在州府中为官,鬓发斑白、空自老去,不如为了国家,上阵杀敌。
28.浑厚、雄壮是众多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这首诗虽作于安史之乱之后,但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认为诗歌明显地带有“盛唐余热”,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2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C.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D.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30.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①寄府县僚友
【唐】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②与心同。
[注] ①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安史之乱后,韦应物自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由洛水乘舟经巩县入黄河,再沿河东下赴滁州。途中作此诗,寄给他任洛阳县丞时的同僚。②《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舟,虚而遨游者也。”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写出“僚友”所居环境,也写到诗人顺洛水向东航行,不知不觉中已驶入黄河了。
B.颔联写景如画,遥远的天边,几株寒木隐约可见;夕阳若隐若现,黄河之水暗流汹涌。
C.颈联写作者舟中所见岸边之景:孤村面临伊水,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
D.尾联“报游宦侣”照应诗歌标题,告诉“僚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
32.此诗写景物有情思,有寄托,“重在兴会标举,传神写意”,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景中情,画外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③,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巩:今河南巩县。洛:洛水。这里的巩洛,即巩县洛河注入黄河处。②伊:伊水,《水经注·伊水》中有“伊水出南阳……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③洛桥:洛阳桥,这里指洛阳。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记叙并描写了由洛水入黄河的行程和景物。“夹”“豁”二字选用精当,舟行洛水,青山列岸,忽见群山开豁,大河横流,意境顿开。
B.颔联写寒树远影隐约天边,如水墨渲淡;落日余晖闪烁波涛之上,可谓妙手天成。故《唐诗别裁》中说:“寒树句画本,夕阳句画亦难到。”
C.颈联动静结合,静写伊水岸边孤村,经安史之乱残破不堪,意境萧疏孤清;动写一雁孤飞,趁初晴乘风北上,与诗人从流飘荡处境相合。
D.结构上首联破题,中间两联呼应“即事”,尾联切题,构思精妙;内容上以秋天傍晚黄河的景象引发诗人感触,有寄托,有情思,意蕴丰富。
34.“扁舟不系”源于《庄子》中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请结合这句话与尾联的含义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唐]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来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宴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但这并非骄矜自夸,而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海上”以下四句续写宴会环境以及宴前心绪,虽然宴集逢雨,池阁清凉,但因作者久病初愈,所以欣喜轻松。
C.最后两句作者表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这样才能从是非中超脱出来,从而达到忘我的境界。
D.本诗叙事、抒情、议论相间,既体现了作者宠辱偕忘的态度,也通过对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写出闲适的情趣。
36.诗中“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有些类似,请分析比较二者在情感内蕴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注】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从此诗看,两人交谊颇深。
3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的天气,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
B.颈联暗示了李曹的东去,“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深”和“远”渲染出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
C.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惜别之情。“散丝”即雨丝,一个“比”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使情景完美结合。
D.本诗从“微雨”起,以“散丝”结,中间选取“暮钟”“重帆”“迟鸟”等意象,形成了阴沉压抑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38.颔联围绕“暮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本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3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笔,自去年春天在长安与友人分别已一年,花开花落,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引发下文对世事变幻的感叹。
B.颔联“世事茫茫”既指个人命运,亦指国家前途。因为友人不在身边,又是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所以导致诗人忧愁苦闷,低沉失落,无所作为,一筹莫展,难以成眠。
C.尾联诗人登楼望月,借明月这一特殊意象,传递别后的思念和盼望李儋早日来访畅叙友情的急切之情,点明了寄诗的用意。
D.本诗语言平白晓畅,无穰丽绝艳之词,首联因花思友,尾联因讯登楼,中间四句自述近况,于质朴浅切中流露真挚的感情。
40.后人评价此诗是“仁者之言”,但又是“不负心语”,请结合颈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去岁与友别起,又以花开一年比衬,表现时光流逝之快,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诗人的烦恼苦闷源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难料,“茫茫”“黯黯”抒发了当时的伤感情绪。
C.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触景生情,作者抬头望月,引起了对友人的真切思念和盼望。
D.诗歌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以亟盼友人来访作结。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42.范仲淹曾叹“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为“仁者之言”;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诗句:“吏 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试比较两处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从十五岁到五十四岁,在官场上度过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其中只有两次短暂的闲居。《幽居》这首诗大约就写于他辞官闲居的时候。②蹇劣:笨拙。
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人们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为后文写自己的幽居生活做铺垫。
B.“独无”两句写诗人不被外界事物所牵动,所以能够完成闲居的愿望,过上宁静的生活。
C.“时与”两句说明诗人偶尔与道人为伴,和樵者同行,表现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和清静的生活。
D.最后两句说自己是笨拙愚劣的人,安于幽居生活,否定了别人认为他要追求浮薄世俗的荣华富贵的说法。
44.“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是人们历来赞赏的佳句。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1]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2],谁谓薄世荣。
注释:【1】本诗作于诗人辞官闲居之时。【2】蹇劣:笨拙。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是说世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独无”两句,写出了诗人已经辞官归来,实现了自己幽居的愿望。
C.“微雨”两句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
D.诗人将表达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之中,读来清新自然。
46.“或随樵者行”中“樵者”,在古诗词中常是隐者的象征,下列诗句中的“樵”没有此意的一项是( )
A.试向樵夫问端的,白莲生处是吾乡。(王之道《赠五祖山净老》)
B.樵父貌饥带尘土,自言一生苦寒苦。(贯休《樵叟》)
C.山色湖光并在东,扁舟归去有樵风。(刘长卿《东湖送朱逸人归》)
D.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杜甫《崔氏东山草堂》)
47.本诗是如何表现诗人“幽居”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①
[唐]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注]①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渡淮西行。
48.颔联中“起”和“连”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字简要赏析。
49.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①
韦应物
楚江②微雨里,建业③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赋得:分题赋诗,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②楚江:指长江。③建业:今江苏南京。④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50.“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一联对仗工整,画面感极强,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一幅画面。
51.请从抒情方式和修辞角度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5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切诗题“暮雨”,一个“里”字,既写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送别场面,低迷压抑。
B.颔联“重”“迟”二字用意精深。重,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迟,则移情于鸟,鸟亦感怀伤别,迟迟不愿离去。
C.颔联不写离舟而写来帆,别具匠心,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诗人久留不归。对来帆的关注,正是对去帆的遥念。
D.从结构上来说,全诗以“微雨”起,用“散丝”结,前后呼应,联联写雨,一脉贯通,浑然成境。
53.这首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题材相似,但情景关系的处理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定寺喜辟强夜至
韦应物
子有新岁庆,独此苦寒归。
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满衣。
深炉正燃火,空斋共掩扉。
还将一尊对,无言百事违。
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友人的热闹与自己在永定寺孤身一人的处境进行了对比。
B.颔联紧承上句,写出了“我”在雪夜山行到达永定寺的艰辛。
C.“雪满衣”表明了出行的艰辛,衬托了两人之间友情的深厚。
D.后四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燃烧着柴火的炉灶旁把酒共饮的情景。
5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内外交困,民不聊生,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伊洛到巩县入黄河东下。
5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广处入景,写伊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河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开阔,与黄河相通。
B.颔联从细微处渲景,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远处的寒树,近处的乱流,由远及近,而且化动为静。
C.颈联诗人由眼前清阔景象想起了伊水边的破败孤村,而抬眼所见的南飞孤雁则恰似诗人自己。
D.本诗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诗人乘船途中看到洛水流入黄河的景象,写下这首诗,全诗景中有情,画外有意。
57.庄子曰:“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诗歌尾联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注]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混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5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已一年”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59.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长源
韦应物
少年一相见,飞辔河洛间。
欢游不知罢①,中路②忽言还。
泠泠鹍弦③哀,悄悄冬夜闲。
丈夫虽耿介,远别多苦颜。
君行拜高堂④,速驾难久攀⑤。
鸡鸣俦侣⑥发,朔雪满河关。
须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环。
【注】①罢:通“疲”。②中路:中途。③鹍弦:用鹍鸡筋做的琵琶弦。④高堂:指父母。⑤攀:指挽留。⑥俦侣:同伴。
6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点明诗人与朋友欢游于河洛,但朋友中途说要回去,由此基调突变。
B.五、六句写诗人与朋友在凄冷的冬夜里话别,一个“哀”字尽显伤感。
C.诗中“远别”与“速驾”形成对应,叙议结合,更添无限苦痛。
D.最后四句写启程时大雪洒满河关以及饮酒等画面,以景结情。
61.本诗情感复杂多维,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①,谁谓薄世荣。
【注】①蹇劣:笨拙。
6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两句写了诗人对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高低贵贱,总要为生活而奔走经营。
B.七、八两句,诗人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情景交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幽居图画。
C.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自嘲笨拙愚劣,只能安于幽居独处,同时对世间的荣华充满鄙薄厌倦。
D.这首诗将思想情感融人对自然景物与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诗风平和冲淡、清新质朴。
63.诗歌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幽居”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6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颔联中“浮云”喻指______的生活。
65.结合诗句,谈谈如何理解题目中的“喜会”二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寻简寂观①瀑布
韦应物
蹑石欹危过急涧,攀崖迢递弄悬泉。
犹将虎竹②为身累,欲付归人绝世缘。
【注】①简寂,名陆修静,南朝时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后人把他修炼的太虚观改名为简寂观。②虎竹:铜虎符和竹使符。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
6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的这一场寻瀑之旅很不寻常:岩石高险,山崖遥远,涧水湍急,充满风险。
B.诗人通过几处传神的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此行的高昂兴致。
C.诗人即使外出寻景游玩,也不忘公务,竟然随身带着履职用品,可见其谨慎敬业。
D.此诗前两句以叙事描写为主,属于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写心理活动,属直抒胸臆。
67.从全诗看,诗人想“绝世缘”的原因有哪些?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世事茫茫①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68.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
B.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路茫茫感到忧心。
C.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
D.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
69.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李儋元锡【注】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李儋(dā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作者密友;元锡,字君贶,为作者在长安鄠县时旧友。
7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与友人分别,以花开一年比衬,表现时光流逝之快,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
B.诗人的烦恼苦闷源于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难料,“茫茫”“黯黯”抒发了当时的伤感情绪。
C.末句“西楼望月几回圆”运用细节描写,抒发友情的真挚深厚。“几回圆”表达了渴望与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D.诗歌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以亟盼友人来访作结。结构上首尾照应,浑然一体。
71.本诗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历来被人称道;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吏 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对两处诗句表达的情感进行比较,分别指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燕①李录事
韦应物
与君十五侍皇闱,晓拂炉烟上赤墀②。
花开汉苑经过处,雪下骊山沐浴时。
近臣零落今犹在,仙驾飘飖不可期。
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
【注】①燕:通“宴”。②赤墀:宫中殿庭前涂成朱红色的台阶。汉苑:借指唐宫苑。
7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诗又属于即事感怀诗。
B.诗人和李录事十五岁时一同在宫中任职,共同侍奉唐玄宗,成为好友。时隔多年,两人别后重逢,诗人宴请李录事,并为此创作诗。
C.诗人回忆曾与李录事在融融春光中一同前往唐宫苑赏春,欣赏百花盛开之景,寒冬季节时,两人曾共同前往骊山游玩。
D.韦应物在诗中忆往昔思今朝,句句照应,脉络清晰,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73.本诗忆古思今中蕴含了诗人的无限感慨,请简要分析全诗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陪王郎中寻孔征君
韦应物
俗吏闲居少,同人会面难。
偶随香署注客,来访竹林欢。
暮馆花微落,春城雨暂寒。
瓮间聊共酌,莫使宦情阑。
【注】香署:指京畿省台之类的官署。竹林欢,典出“竹林七贤”,喻指文人放荡不羁,或指独立于世俗之外,或喻朋友的交情深厚。
7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句,“俗吏”指的是孔征君的身份,“闲居少”说明孔征君工作事务繁忙。
B.颔联两句写了诗人陪着王郎中前去寻访孔征君,“竹林欢”用典,表现他们重友情。
C.颈联“花微落”“雨暂寒”表现了春天寒暖交替之际的时令特点,充满着早春气息。
D.尾联写诗人、王郎中和孔征君三人在“瓮间”且聊且酌,把盏言欢,极具生活感。
7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①
韦应物②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③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李儋(dān):字元锡,武威(今属甘肃)人,曾任殿中侍御史。②韦应物: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著名诗人,本诗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时的作品。③世事茫茫:当时长安尚为叛军朱泚(cǐ)盘踞,皇帝逃难到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
7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触景生情,去年花里与友分别,今年花开两地,感慨油然而生。
B.颔联写诗人不仅心忧国事,还对自己的无所作为和前路茫茫感到忧心。
C.尾联闻友来访,殷切期盼,然而,友人却又迟迟未至,不免心生埋怨。
D.全诗起于思念,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情谊,感情真切动人。
77.颈联两句甚受古人赞誉,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请结合作品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下面小题。
寄全椒①山中道士
[唐]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属滁州。②白石:《神仙传》云:“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指山中道士艰苦的修炼生活。
7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字明写天气之冷,暗寓诗人心头之冷,诗人由此想起山中道士。
B.道士在山中修炼,要自己打理日常生活,砍柴做饭的事都是亲力亲为。
C.风雨交加之时,诗人想给山中道人送去一瓢酒,让他得到友情的慰藉。
D.尾联借落叶满山、人迹全无之景突出道人超凡脱俗,诗人非常羡慕他。
79.请从虚与实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参考答案:
1.C
2.通过清凉的晨露、鸣叫的鸟儿对比衬托出战事的忙碌,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诗人想借酒消愁”错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我只有这一瓢酒,希望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可慰羁旅的劳顿、生活的疲惫。表达了借酒慰藉一路的艰辛劳顿之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山涧的树上沾满清晨的雨露,山鸟在暮春中悲啼不停。
根据颔联及注释③的内容分析,写诗人因为战事而忙碌不安。栖居山涧,日日看带着朝雨的春树、听鸟的鸣唱。诗人见此番情景,以所写之景衬托出战事的忙碌,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虽人生不得意,却能从自然山水中获得一些宽慰,抒发向往和平生活之情。
3.C
4.萧瑟的秋风不时吹动窗户,墙壁上残灯依旧,周围一片悲寂、冷清。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微风时动牖”是动景,“残灯尚留壁”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了孤清、冷寂的意境。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本诗中,庭树,阴虫,寒雨,微风,残灯,等都是具有秋季特征的意象”错误,“庭树”“微风”“残灯”不能表现季节特征。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微风时动牖,残灯尚留壁”,萧瑟的秋风不时吹动窗户,墙壁上残灯依旧,周围一片悲寂、冷清。
诗人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微风时动牖”是动景,随着窗户的颤动,仿佛风声入耳;“残灯尚留壁”是静景,夜已深,灯火将熄,暗淡无光。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深夜中颤动的窗户,残弱的灯光,营造了孤清、冷寂的意境。
5.B
6.①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萧萧秋雨、洛河寒水等意象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情景交融。
②表达了长夜难眠的诗人对友人的惦念,以及深陷官场不得脱身的孤寂无奈。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与王侍御曾同在府县为官”错误。“府县同趋昨日事”应该理解为诗人追忆昨天自己带领府县诸官一起看望王侍御时的场景。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颈联“上阳春晚萧萧雨,洛水寒来夜夜声”意为:上阳秋天的夜晚下起了萧萧的凉雨,洛水夜夜传来寒冷的水声。此联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用“晚”“萧萧雨”“洛水寒”等意象,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与下联中是诗人“自叹独为折腰吏,可怜骢马路傍行”中的“独”“可怜”相互呼应。诗人无奈为官,因思念友人而彻夜难眠,此景此情,交融为一。
7.B
8.①“杨柳”两句写嫩绿的杨柳伴着春风荡漾,苍翠的山峰使他的思虑澄净,寄托了诗人在郊外的轻松豁达与自由散漫;②“依丛”两句写诗人斜倚在树丛中安逸地休憩,沿着山涧来回地走,寄托了诗人远离尘世,随缘自适的喜悦与畅快;③“微雨”两句写微雨过后,原野空阔,春天的斑鸠到处欢快地鸣叫,寄托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犹豫不决,表达出诗人既向往自由生活又舍不下官场的矛盾心理”理解错误,与诗境不合,“缘涧还复去”一句写的是诗人沿着山涧自由惬意随意行走的畅快。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意思: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我的尘念俗情。诗人描写了一幅春风荡漾,绿柳飘拂,苍翠的山峰的图画,这样的美景使诗人思虑澄净,抒发了诗人春日郊游时的轻松、豁达。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意思:我斜倚树丛休息,沿着山涧,信步前行。这两句通过写诗人斜倚在树丛中安逸地休憩,沿着山涧来回地走的画面,寄托了诗人随缘自适的喜悦、畅快。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意思:微雨后,芬芳的原野滋润清新,春天的斑鸠鸣叫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诗人描写了微雨过后,原野空阔,斑鸠欢快鸣叫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9.B
10.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不能进,鸟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去鸟是远去行人写照。
【解析】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又在结句用一个“比”字,把别泪和散丝交融在一起。诗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离愁别绪喷涌而出。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迟”“重”二字用意,“漠漠”“冥冥”两叠词运用以及寓情于景的手法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江面水汽迷蒙帆影重重,天色昏暗鸟儿缓缓归去。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帆来”“鸟去”表动作,为动景,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
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漠漠”“冥冥”运用叠词,“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让整个画面都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都染上离愁别绪。音韵和谐优美,为诗歌增添韵律美。
所谓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这是寓情于景。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应该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
11.D
12.身多疾病让他想辞官归隐,看到百姓贫困流亡,觉得自己作为地方官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有愧。这种矛盾心态非常真实而又典型。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盼”错误,在作者看来,月亮圆时,朋友也应和自己团聚了,可是月亮已经圆了几回,朋友还没来。这说明作者非常盼望友人来访。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渴盼和友人的团聚。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说: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这一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事。表现了他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
13.C
14.韦应物《观田歌》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两首诗都描绘了农人艰辛劳作的画面,都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但韦诗还体现了农人的辛酸苦楚:家无储粮,不得温饱,徭役繁重,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对不公的社会制度的批判,最后一句还表达了作者自己不耕种劳作却从乡里获取禄食的惭愧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而七八句则描写了傍晚时分,牲畜在溪涧边饮水,劳动者们踏着夕阳余晖归来的美好画面”说法有误,五至八句描写的是农夫终日忙碌不休、辛苦劳动的情景,并未描写归家的美好画面。早出田间耕作,整理场圃,日落归来还要牵上牛犊到西边山涧去饮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另外“俱”字点明了农夫忙碌,无一人轻闲。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杨万里的《插秧歌》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的场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连吃饭都无暇顾及。
本诗“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中“几日闲”用反问句式道出了农民劳作的艰辛。写农忙,既是一年到头,又是从早到晚,可见时间之长;从空间来讲,也是十分广阔的,既有田地、场院、又有菜圃、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这二句写出了农民的勤劳朴实。
可知两首诗都描绘了农人艰辛劳作的画面,都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
本诗“仑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在前面铺叙农忙之后,突然转笔写到农夫的无粮与徭役之苦,笔墨虽朴实,但同情之意流注其间,此二句可使读者纵观封建社会农夫被压迫之惨状。可知韦诗还体现了农人的辛酸苦楚:家无储粮,不得温饱,徭役繁重,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对不公的社会制度的批判。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是诗人以观感作结。讲食禄不耕者对衣食父母的农夫们的艰辛劳作而又饥寒的情况惭然生愧。“方惭”二字既是对不劳者的谴责,也是诗人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表达了作者自己不耕种劳作却从乡里获取禄食的惭愧之情。
所以说韦应物《观田歌》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
15.B
16.手法:①想象。诗人想象,友人此去必能收复故地,完成使命。②反问。“宁辞”是“怎会推辞”的意思,实即“不辞”。
情感:诗人期待常鲁不辞辛苦,不辱使命,收复失地,报效国家。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B.“先抑后扬……拘守文墨”错,颔联先写常鲁以前的身份是小小的文职,后写他现在肩负出使边塞调和战争的重大使命,无所谓抑扬,有对比转折。“守”是固守、坚守之意,中性词,不能理解为贬义的拘守、拘泥。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尾联“此去多应收故地,宁辞沙塞往来频?”中诗人嘱托并祝福常鲁这一去一定要想法收复失地,不要因为只身前往边塞,路途遥远危险往来频繁而畏惧推辞。题目为“送”,说明常鲁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只是即将出发,诗人联想想象,虚写常鲁这一去的美好结局,其间融入了诗人对常鲁的祝福和期待。
“宁辞沙塞往来频?”中“宁”是难道,与结尾问号结合构成反问句,加强了语气,突出了常鲁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无畏无惧的决心,表现了忠贞爱国、奉献担当精神,也饱含了作者的敬意和赞美肯定之情。
17.B
18.①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②但想到自己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③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担忧个人的前途”错,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长安尚为朱泚盘踞,皇帝逃难在奉先,消息不通,情况不明。这种形势下,他只得感慨自己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
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说“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
尾联“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意思是说“早听说你将要来此地探望我,我到西楼眺望几度看到明月圆”。诗人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尾联便以感激李儋的问候和亟盼他来访作结。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亟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
19.C
20.①诗歌开篇写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通过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的生活。
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满足。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C. “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分析有误。“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这两句是写“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春草不知不觉中萌生是因为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而不是因为诗人久不外出未察觉春草萌生。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开头二句是写诗人对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说世人无论贵贱高低,总要为生活而出门奔走营谋,尽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营生都是一样的。开头两句反衬三、四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写出了诗人的感受。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侧面烘托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时与”“或随”,说明有时与道士相邂逅,有时同樵夫相过从,这些事都不是经常的,也就是说,诗人幽居山林,很少与人交游。通过这样的叙事,他的清幽淡漠、平静悠闲则是可想而知了。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这两句不单纯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
21.B
22.①“仁者之言”是指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仁心仁德、忧国忧民)。诗人看到百姓贫穷流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深感惭愧,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②“不负心语”是指诗句中真实坦诚地写出诗人进退两难中的挣扎与无奈。他因疾病缠身想辞官归田,但又因邑上流亡的百姓而心中有愧。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说法错误。“春愁黯黯”,指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低沉暗淡的愁绪。“黯黯”指的是作者愁闷的情绪,春天是美好的,但作者只有忧愁苦闷。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的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自感愧对国家的俸禄”。
“仁者之言”是指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评论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即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作者觉得愧对官吏的俸禄。
“不负心语”是指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情。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23.B
24.“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不能进,鸟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漠漠”“冥冥”运用叠词,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是感情更加缠绵浓重。
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去鸟是远去行人写照。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浪漫场面”错误。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以楚江点“雨”,表明诗人正伫立江边,这就暗切了题中的“送”字。“微雨里”的“里”字,既显示了雨丝缠身之状,又描绘了一个细雨笼罩的压抑场面。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答题时,结合具体内容从“迟”“重”二字用意,“漠漠”“冥冥”两叠词运用以及寓情于景的手法三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江面水汽迷蒙帆影重重,天色昏暗鸟儿缓缓归去。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帆来”“鸟去”表动作,为动景,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
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漠漠”“冥冥”运用叠词,“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让整个画面都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都染上离愁别绪。音韵和谐优美,为诗歌增添韵律美。
所谓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这是寓情于景。在这首诗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固然是诗人着力渲染的,以求与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来衬托暮雨的景物,也无不寄寓着诗人的匠心,挂牵着诗人的情思。此诗只写来帆,则暗示离舟已从视线中消失,而诗人仍久留不归,同时又以来帆的形象来衬托去帆的形象,而对来帆的关注,也就是对去帆的遥念。其间的离情别绪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湿行迟的去鸟应该也是远去行人的写照。
25.C
26.此联写了离别后如浮云飘忽不定,流水岁月,匆匆一晃就已过了十年的情景。诗人用“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人,写出了人生辗转别离之苦; “流水”比喻时间,写出了岁月如流、年华易逝的伤感,此句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十年的人生感慨。
【分析】2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问故人为何从梁州来淮上而不回朝,故人回答说……”错误。“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的意思是“你问我为何不返回家乡,只因贪恋淮上美丽秋山”,是故人问诗人为何从梁州来淮上而不回去,诗人回答说秋日淮上山景怡人,正是我耽玩留恋之处。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的意思是“自从离别后飘游如云浮,十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
“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用“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人,写出了人生辗转别离之苦;“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流水”比喻时间,写出了岁月如流、年华易逝的伤感。
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十年的人生感慨。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27.C
28.①形象雄健,昂扬奋发。塑造了一位英俊潇洒、抱负远大,为了国家安宁而投笔从戎的英雄形象。②情感饱满,格调高昂。以铺陈的手法对畅当的从军报国行为进行了高度颂扬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情,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分析错误。“风霜颜”形容从军后畅当身上的凌厉之气,并非表现战争的残酷。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诗中的“英俊”的畅当得知贼寇在山东叛乱,有听说朝廷招募士兵,于是积极报名参与平叛的战斗,虽然出身“文翰”、“青袍”未解,但畅当愿意腰插箭羽奔赴战场,报效国家。作者通过畅当参军报效国家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具有雄健英姿、凌厉容貌的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昂扬向上、积极奋发的情感。
其次,在情感抒发上:作者通过对畅当参军经历的描写,给予畅当高度的赞美颂扬之情,在作者看来,“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不必在州府中为官,鬓发斑白、空自老去,借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感情。
总之,这首诗不管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还是在情感的抒发上,都体现了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体现出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浑厚、雄壮。
29.A
30.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A.“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分析有误。第一句“楚塞故人稀”,写诗人当年的朋友现在已经很难得有机会见到了,流露出怀念故友的淡淡悲伤。但第二句“相逢本不期”和颈联、尾联都表现出与故友的重逢之喜,只有“忽怪鬓中丝”一句处含有“淡淡悲伤”的意味,但后面又回复至喜悦之中,因此,全诗感情基调愉悦。
故选A。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韦应物这首抒与老友意外重逢的五律诗,恰如多级台阶的渐进登高,一层层提升,尾联虽为收结,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并没有收束。
“更能连骑出”中的“更”字,前引上面两联中的“存袖里字”“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预示着老友相遇后存字、诗酒之外更让人激动的连骑而出,诗的空间与意境都有很大拓展,情感的表达当然更加强烈。
“还似洛桥时”的“还”字,将此时与异时连通,将扬州的“连骑”与昔日洛桥的“连骑”两个场景重叠,丰富了诗的意境,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从全诗来看,这是尾联,承担整首诗的收结功能,这却是开放式结尾,仿佛给人“诗人与故友连骑而出”而不知终结的印象,给诗增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31.B
32.①诗人船行黄河之上开阔愉悦的心境。②诗人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③诗人对经历战乱的人民的同情。④感谢朋友的鼓励,表达了对自己此行能否胜任职的担忧。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B.“夕阳若隐若现,河水汹涌”错误,应是“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
故选B。
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诗人顺洛水向东航行,不知不觉中已驶入黄河了。忽然山豁河通,苍茫浩荡。表现出诗人开阔愉悦的心境。
颔联写诗人舟中所见远景,遥远的天边,几株寒木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乱”一语双关,既指河水汹涌,又指作者心烦意乱。
颈联写黄河岸边孤村因为遭受安史之乱,一片萧瑟;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表现出对经历战乱的人民的同情。
尾联写回复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对自己的鼓励,表达了对自己此行能否胜任职位的担忧。
33.C
34.①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
②与同僚(朋友)心意相通的互勉/劝慰之情;
③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
④用“不系舟”典故,含蓄表达远离尘世、无为无求、皈依自然的向往。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趁初晴乘风北上”错。“一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
故选C。
3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意思是“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作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洛桥游宦侣”即题目中的“府县僚友”,是韦应物在洛阳做官时的同僚。此句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不系之舟一样,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扁舟不系”借用庄子的典故,颇有像庄子一样自由自在、无欲无求、清静无为、皈依自然的情志。
韦应物之所以寄这首诗给这位朋友,恐怕也是因为他和这位朋友境遇形似,两人心意相通,因此诗歌尾联这句话既是作者心志的表达,也是对朋友的劝慰、互勉。这位朋友应该也嘱托过韦应物,让他好好为官造福一方百姓,然而此刻的韦应物却是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大历九年(774)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因此此诗也表达了有负同僚期待和嘱托的愧疚之情。
然而韦应物也好,这位僚友也好,谁又能真的做到像庄子一样超然物外呢?由诗歌颈联“孤村几岁临伊岸”,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人那颗忧国忧民之心,他还在关注在安史之乱中遭受战争创伤的百姓,由此,诗人所谓的“扁舟不系与心同”恐怕也就是一种无奈的自嘲,故作旷达之语吧。是以庄子之语自嘲,虽有济世之志却无能为力的伤感。
35.D
36.同: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
异: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指责。
【解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怀有一种愧疚之情,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襟怀,所以选项中“宠辱皆忘的态度”的说法有误;另外,“聚会场景的详细描述”分析错误,诗歌没有详细描述聚会的场景,对于“闲适的情趣”只进行了简单的刻画。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作者韦应物“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而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是把自己所得俸禄与农民的辛勤劳动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两者的相同之处:都围绕对百姓疾苦的关注理解,都表达了作者的自省和惭愧内疚之情。
不同之处:韦应物“自惭居处崇”,不单指因住处的高大宽敞而感到惭愧,还包括显示刺史地位的“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等因素在内,这些更使韦应物感到了自身责任的重大。当然,“未睹斯民康”——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是触发他“自惭”的最为直接的原因。诗人自觉地将“斯民”之康跟自己的华贵、威严及“居处崇”联系起来,把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为自己的无功受禄而深感惭愧,深感不安。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
而白君易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是直接表现了百姓所受的灾难,诗人对此整日整夜念念不忘,内心十分惭愧。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情感内蕴更为深刻。
37.B
38.①用叠音词“漠漠”“冥冥”形象地写出了细雨迷蒙的景象。
②以“重”“迟”突出帆和鸟在雨中行进的特点,形象逼真。
③不用一个“雨”字,却处处有雨,迷蒙沉寂的景象打上了诗人的情感烙印,抒发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分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错误,“深不见”指海门深远而看不见。
故选B。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是说“江面水汽迷蒙帆影重重,天色昏暗鸟儿缓缓归去”。“漠漠”,水气迷茫的样子;“冥冥”,天色昏暗的样子。叠音词“漠漠”“冥冥”形象地写出了细雨迷蒙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颔联虽是写景,但“重”“迟”二字用意精深,突出帆和鸟在雨中行进的特点,形象逼真。从画面设置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缓行。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
颔联不用一个“雨”字,景物却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迷蒙沉寂的景象打上了诗人的情感烙印,无不染上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39.B
40.①“仁者之言”是指诗句中蕴含着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仁心仁德、忧国忧民)。诗人看到百姓贫穷流亡,觉得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深感惭愧,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②“不负心语”是指诗句中真实坦诚地写出诗人进退两难中的挣扎与无奈。他因疾病缠身想辞官归田,但又因邑上流亡的百姓而心中有愧。
【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
B.“面对黯然无光的春天”说法错误,“春愁黯黯”,指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低沉暗淡的愁绪。“黯黯”指的是诗人愁闷的情绪,春天是美好的,但诗人只有忧愁苦闷。
故选B。
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诗人形象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意思是指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1)“仁者之言”是指这首诗的思想境界较高,评论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即诗人牵挂百姓疾苦的爱民情怀。城邑中有百姓流离失所,诗人觉得自己未尽职责,愧对官吏的俸禄。表达了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怀。
(2)“不负心语”是指诗人诚恳地披露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思想矛盾和苦闷,真实地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无奈的典型心理。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
41.C
42.相同点:
①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
②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
不同点:
①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
②韦诗表达了作者有志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想到自己辖区内还有百姓流离失所,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问心有愧,所以不能一走了事。
【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触景生情”错。尾句“西楼望月几回圆”是以景结情。
故选C。
4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意思是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这一联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正因为诗人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诗人想辞官归隐,但因为诗人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诗人又不能一走了事。这一联充分写出了诗人作为一个清廉而又正直,满怀报国之志向却又施展不出的官员的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处于这种进退两难境地的苦闷矛盾的思想而又无奈的心情。
白居易《观刈麦》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意思是我享受三百石的官薪,年终还有余粮。想到这件事,私下惭愧,整日不能忘怀。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苦难后,对自己苟取俸禄的愧疚心情;也都对蒙受苦难的百姓寄予了深切同情。而白居易的诗是一首讽喻诗,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此句诗既有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同时也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对窃位苟禄的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批评。
由此可以得出两首诗的情感上的相同点为:都表达了作者看到百姓生活艰难,而自己却领取俸禄的愧疚的心情;也对百姓寄予了深深同情。
不同点则为:白诗作为讽喻诗,也是对整个不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僚贵族社会的进行了批评。韦诗表达的则是作者的无奈、进退两难的矛盾之情。诗人因身体多病想辞官归田;但是想到自己所管区域内还有百姓民不聊生,自己未尽到职责,对不起国家和百姓,所以暂且不能离开。
43.D
44.①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语言凝练,写得清新酣畅。②声色结合,曙光中的青山,绕舍的鸟鸣,写得有声有色。③虚实结合,作者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写的是感觉和联想,拓宽了表达空间。④情景交融,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更表达了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
【分析】4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否定了别人认为……”错。不是别人认为的,而是他自认为自己不是高雅之士。“谁谓薄世荣”: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
故选D。
44.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炼句的能力。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这四句是诗人对自己幽居生活的一个片断的描绘,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个短暂时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加以轻轻点染,便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图画,同时诗人幽居的喜悦、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这画面中透露出来。
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这里说“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夜来过”,著一“过”字,便写出了诗人的感受;“忽”字则写出曙光乍现,诗人猛然发觉青山已然现于眼前的惊喜;“鸣”字则刻画出清晨鸟儿欢唱的情景。语言凝练,写得清新酣畅。
“青山忽已曙”是视觉感受,有晨光,有青山,还有一个青山逐渐从晨光中显现的动态过程;“鸟雀绕舍鸣”是听觉感受,“鸣”字虽然简单,加以“绕舍”则倍添情趣,仿佛看到鸟儿边飞边呼朋引伴的欢快情景,也更增添了幽居之处的宁静。此句写得有声有色。
“过”字富有深意,显然他并没有看到这夜来的春雨,只是从感觉上得来,因而与下句的“不知”关合,写的是感觉和联想。读者由此可以想象夜来微雨的情景。此句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拓宽了表达空间。
这两句看来描写的是景而实际是写情,写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和对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的欣慰。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经雨的春草一派生机勃勃,曙色中乍现的青山,清晨的鸟鸣;也有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愉快情趣。这里不独景色秾鲜,更透露出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
45.C
46.B
47.①诗歌开篇写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通过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的生活。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幽居”生活的满足。
【分析】4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句的能力。
C.“写因为诗人久不外出,不知不觉春天已到,春草萌生”分析有误。“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这两句是写“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不知不觉中春草已经萌生”,春草不知不觉中萌生是因为无声的细雨曾在夜间来过,而不是因为诗人久不外出未察觉春草萌生。
故选C。
4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形象的能力。
A.出自宋代王之道的《赠五祖山净老》,结合“白莲生处是吾乡”可知“樵夫”与“隐者”有关;
B.中的“樵父”通过“貌饥带尘土”“一生苦寒苦”可知应是砍柴之人,而非隐者身份;
C.中“樵风”即指“郑公风”,传说东汉时仙人应郑弘之情,于若邪溪上刮旦南暮北的风,便利以舟载薪,称“郑公风”,也与“隐者”相关;
D.中“自发钟磬响”表明这里有寺庙,是隐居之所,因此“樵人”与“隐者”相关。
故选B。
4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准确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判断其中运用了何种手法抒“幽居”之情。
诗歌开始两句写到世俗之人不管是尊贵还是低贱都为名利而奔波,三四句写的是唯独自己不为外物所累,过着闲适的幽居生活。这里将世人与自己进行了对比,用世人反衬自己不为物所扰,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情怀;
中间四句描绘出了夜晚细雨来过,春草在雨的滋润之下已经萌芽,青色的山峰迎来晨曦,各种鸟雀围绕着屋舍欢快地叫着的美景,没有任何的点缀,完全是自然的呈现,诗人运用的是白描手法,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七八句写到自己偶尔会和道士邂逅,有时又会与樵夫同行。诗人所往来之人很少,不过是些道人、樵夫,这是通过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的生活,体现了诗人摒弃了尘俗,幽居乡村生活的一种悠闲和内心的一种平静。
最后两句诗人慨叹自己本就是笨拙愚劣之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
48.示例一:“起”字写傍晚时钟声响起,以声衬静写出环境的静寂,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示例二:“连”字写眼前雨势连绵、苍茫暗淡之景,烘托了诗人内心的伤感。(意思对即可)
49.尾联将鸟儿的南归和诗人西行相比照,含蓄表达了对亲故的思念之情,以及前途未卜的茫然和生命孤寂与无助。
【分析】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起”,响起;“连”,连接。
然后将词语的意思代入句中,理解句意,并分析效果。“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是说山上黄叶飘零,传来寺庙响起的悠长晚钟声,楚天飘洒的绵绵秋雨与大海连成一体。秋山傍晚本是一片寂静,远处却响起钟声,这是以声衬寂,凸显环境的静寂,而此时诗人身处羁旅,寂寞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为深重,环境的静寂反衬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4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尾联的意思。“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意思是“一只疾风中的伶仃小鸟飞向东南归巢去,广陵在哪里呢,不也在东南方吗”,诗人隐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飞的伶仃小鸟。这小鸟,从“独”字看,是失群的;从“下”字看,是归巢的;从“东南”二字看,是飞往广陵方向去的。
然后结合诗人的情况分析情感。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渡淮西行”,既是飞往广陵方向的小鸟,诗人的心也在跟着它飞翔。而且,鸟归东南,离巢愈近;人往西北,去亲愈远,鸟儿和诗人形成比照,这让诗人发出深沉的一问:“广陵何处在?”写出了想再一次看见亲故而终于无法看见的心理状态,表达对亲故的思念之情。而“何处在”这一发问给人前途渺茫、孤独无助之感。
50.天色昏暗,水气迷蒙,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一切都似乎凝固不前,充满浓浓的离愁别绪。
51.直抒胸臆,“散丝”运用比喻,将别泪与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离别的忧伤。
【分析】5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作答此题,要抓住诗歌意象“帆”和“鸟”来描绘。“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5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限定角度为抒情方式和修辞,首先指出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
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相送情无限”直接点明送别之情,属于直抒胸臆,“相送情无限”直接抒发了离别之情深厚。
修辞方法:“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沾襟比散丝”沾襟泪水像江面的雨丝,“比”字将别泪和江面的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情的形象性,又进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然彩,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离别的忧伤。
52.B
53.韦应物诗虽写送别,却重在写景。前三联铺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景物,形成了浓重的凄婉压抑的离别氛围,尾联才情感迸发,全诗以衷景抒衷情,情感基调低迷感伤。
王诗只在首联写景,重点在宽慰别情。首联写两地地形风貌,意境苍茫开阔,后三联均在表达友情深厚不受时空局限的豁达情怀,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全诗以壮阔之景写高远之情,情感基调高昂旷达。
【分析】5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
B.“鸟亦感怀伤别,迟迟不愿离去”错误,迟,应是迟缓之意。“鸟亦感怀伤别,迟迟不愿意离去”是对迟字的过度解读,该句写天色昏暗鸟儿飞得迟缓,应是飞鸟入雨,振翅不速,所以鸟儿飞得迟缓。
故选B。
5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本题是两首诗的比较,注意分析二者之间的景物是什么,创设的意境是什么,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韦应物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
王勃的诗是送别诗的名作,重点在宽慰别情,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54.B
55.①新年在外的孤寂之情。新年之时诗人独居山中寒寺,因而内心孤独、寂寞。②对朋友关心的感激之情。友人不惧苦寒、艰辛,新岁之时深夜来陪伴“我”,因而感激不尽。③诸事不顺的感伤之情。“百事违”表明作者很多事不如意,虽不想言说,但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分析】5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写出了‘我’在雪夜山行到达永定寺的艰辛”错误。由诗歌题目可知此诗写的是“我”在永定寺,朋友夜至寺看望“我”,颈联“共掩扉”说的是“我”和朋友,所以颔联表达的应是友人在黑夜里穿过竹林来到永定寺看望“我”的艰辛。
故选B。
5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诗为羁旅愁思、感时伤怀之作。诗人独寓寒寺,又逢新年佳节,内心更觉孤独寂寞;友人来访为伴,聊以慰藉;但百事不顺遂的遭际让诗人难以释怀。
首联将友人的热闹与自己在永定寺孤身一人的处境进行了对比,“独此苦寒归”一句中的“独”“苦寒”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悲愁;
颔联写友人在黑夜里穿过竹林来到永定寺看望“我”的艰辛,暗含感激、喜悦之情;
尾联“百事违”直抒胸臆,表达了诸事不顺的伤感。
56.B
57.①诗人告诉洛阳的僚友们,“我”的心就像这大河上不栓系的小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
②诗人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即使到滁州赴任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济世之情、奋斗之志。
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伤感、苦涩之情。
【分析】5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把握的能力。
B.“而且化动为静”错误。诗歌的颔联远处的寒树、近处的乱流本是静景,“依微远天外” “明灭乱流中”写出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应为化静为动。
故选B。
5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尾联“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君同”,“扁舟不系”借用典故,抒发感慨:《庄子·列御寇》:“泛若不系之舟”表示不为功利所牵累。诗人是为了告知洛阳仕宦的朋友,我的心正像这大河上不系之舟一样,随波逐流,在仕途上任其自然,以虚静无为的态度施政于民。表面说自己既非能干的巧者,也不是聪明的智者,而是一个无所求的无能者,只能听任自然,奉命到滁州做官而已。其实这是感伤语,苦涩情,表现了诗人的无奈和忧伤。也表达出自己无法实现济世之情、奋斗之志。
58.D
59.①颈联是心理描写,具体写出了诗人心的矛盾和痛苦。多病的身躯让诗人想归隐田园,但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又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触动了他的济世之心,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闷。
②颈联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忧国忧民的官员形象。这些评论都是从思想性着眼的,赞美的是韦应物的思想品格。
【分析】5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D.“尾联直抒胸臆……”错误,尾联以景结情,“西楼望月”,借月光来传递互相关照之情,盼望对方来访;“几回圆”,寄托盼望朋友团圆的拳拳之心。
故选D。
59.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炼句)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翻译颈联:多病的身躯让我想归隐田园间,看着流亡的百姓愧对国家俸禄。
颈联上句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下联“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从思想性着眼,赞美的韦应物的思想品格。诗人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在封建时代确有较高的典型性和较强的现实性。事实上也正如此,诗人能够写出这样真实、典型、动人的诗句,正由于他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较深的生活体验。由“思”“愧”等可知颈联为心理描写。
60.D
61.①对朋友远赴边关的关切。诗中对朔雪满河关环境的描绘,并以“苦颜”一词表达出朋友远别的艰辛,饱含关切之情。
②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美。诗中以“耿介”一词直接写出了朋友正直、守志不阿的品格,表达了对他的赞美。
③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诗中最后写相聚时间只有今夕片刻,只好不断饮酒,从而表达惜别的情感。
【解析】6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以景结情”错误。“须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环”最后两句不是写景,故称不上以景结情。
故选D。
6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丈夫虽耿介,远别多苦颜”意思是:好男儿志在四方而守志不移,不同于流俗而保持高洁的品行和昂扬的风貌,但在这离别之际,却不由人面色凄苦,男儿情长。
“鸡鸣俦侣发,朔雪满河关”意思是:明天清晨你就要正式启程了,漫天的大雪冰封了中原大地,山河关隘银装素裹,我送你出城后,就只能看着雪地上的脚印目送你远行了。
这四句诗有对朔雪满河关环境的描绘,有对朋友即将远赴边关的关切,特别是“苦颜”一词表达出朋友远别的艰辛,饱含关切之情。“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是诗人对朋友正直品格的赞美。
最后两句“须臾在今夕,樽酌且循环”,意思是:我们很快就要分别了,珍惜今晚这仅剩的时刻吧,来来来,我们听着这动人的乐曲饮酒吧,不要停下来,这酒杯盛满了我对你的祝福!诗中最后写相聚时间只有今夕片刻,只好不断饮酒,从而表达惜别的情感。
62.C
63.①诗歌开篇以世人为生活奔走经营,反衬自己不为名利所扰,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诗人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微雨来过,春草丛生,青山迎来曙色,鸟雀绕舍啼叫的美景,突出了环境的清幽,侧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③诗人偶与道人邂逅,有时与樵夫同行,借叙事表现自己“幽居”红尘外,少与人接触。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