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骆宾王阅读训练合集
1.下列选项中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B.《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骈体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用杂言,所以唐宋以后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C.表: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公文文体。即臣子写给君主呈文。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和陈说政治的请求和愿望。表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带有抒彩。
D.初唐四杰为骆宾王、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有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阅读韦应物这首写送别的诗,其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选项中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秋日送别
骆宾王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
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①。
【注】①事见《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求陵侯。秦破,为布农,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实写秋天的寥落,点染了离愁别绪,使全诗笼罩在伤感的氛围之中。
B.第三、四句用“伤”字和“惜”字直接抒发诗人的离愁别绪,同时感慨年华老去,青春不再。
C.“破涕”表明诗人送别友人,虽然心中充满不舍,满怀悲戚,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
D.诗歌对仗工整,语句平淡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把离别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沉,耐人咀嚼。
4.请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①
骆宾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②。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出塞第二年。②漂梗:即泛梗,指生活动荡不定。典出《战国策 赵策》。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 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写于作者离开京城前往边塞登上天山、对京城有所思之时。
B.首联用“忽”写出到达山顶时,见开阔之景而惊异、喜悦、思念,开宗明义,直指题目。
C.第三联写诗人行军途中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长期艰辛行军衣带变得松弛。
D.尾联诗人觉得生活令人伤感,夜闻胡笳之时悲哀之情难抑,泪水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流。
6.典故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可能比原有内涵更丰富,请结合第五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度天山有怀京邑
骆宾王
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华。
云疑上苑①叶,雪似御沟花。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
交河浮绝塞,弱水浸流沙。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②。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
[注]①上苑,上林苑,汉代官苑名,此处指唐代皇宫。②瓜,瓜时,瓜熟之时,出自《左传·庄公八年》,借指任职期满。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想象丰富。眼前之景让诗人想起了京城美景,紧扣了第二句中的“想物华”。
B.五、六句写行军途中,诗人感慨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诗人叹息衣带都跟着自己遭罪。
C.七、八句描写了塞外悲壮、凄凉的景象,形象地回答了五、六句中的“叹”“怜”二字。
D.九、十句巧妙用典,诗人写人在旅途,漂泊不定,想到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很长。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的含意和所蕴含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B.首句破空而来,直入史事,同时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作者在荆轲这一形象中寄托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慨。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10.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联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诗题“边庭落日”。
D.全诗一韵到底,追思自己毅然放弃京中小吏职务,奔赴塞外从军的经历,具有感人力量。
12.本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⑤,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观察月相。《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空间落笔,意味深长。
B.诗中“候月”“寻源”“边气”“戍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城生活。
C.“龙剑有雌雄”,诗人以剑借代自己,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的思想。
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14.本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①蒲类津②
骆宾王
二庭③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④会封侯。
莫作兰山⑤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次:在途中停留。②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③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④燕颔(hàn):形容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颔:下巴。据《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班超自幼有立功异域之志,相士说他“燕颔虎颈”,有封“万里侯”之相。后奉命出使西域,因功封定远侯。后遂以“燕颔”为封侯之相。⑤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
B.“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于景,情境交融。
C.“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
D.“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成楼”,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
16.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③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和北庭。③兰山:兰皋山。李陵战败投敌之处。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
B.“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延伸,黄河之水从北面流来。这两句寓情于景,情境交融。
C.“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
D.“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成楼”,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
18.本首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文后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20.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注】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骆宾王(约638一684),字观光,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21.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易水送人一绝》中,最后一句寓情于景,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B.《送魏二》中,第二句的“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耐人涵咏。
C.《送魏二》中,最后两句从视听两个方面,虚实结合,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送柴侍御》中,最后两句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22.同为送别诗,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和王诗《送柴侍御》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①
【唐】骆宾王②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②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矍檄》文。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悲凉。
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
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24.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
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领③会封候。
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许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领: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候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征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宁静的氛围。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26.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厮诗,完成各题。
夏日游目聊作
骆宾王
暂屏嚣尘累,言寻物外情。
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
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
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①。
[注]①《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比喻应该顺应时势,随遇而安。因沧浪水在楚地,故云“楚臣缨”。讵:岂,难道。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此诗可以看出诗人平时忙于事务,特意抽出时间赏美景养身心。
B.颔联写诗人得闲时的感受,当心情沉静下来了,身体也轻松自如。
C.颈联写诗人“游目”所见荷花、小麦等身边实景,与标题相呼应。
D.本诗语言清新典雅,对“物外情”的抒发富有层次,总体较含蓄。
28.本诗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都借写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态度,请简要说明其情感态度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2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从时空落笔,意味深长。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紧张丰富的边庭生活。
C.“精诚贯长虹”既是诗人即景抒怀,又照应试题“边庭落日”。
D.全诗一韵到底,气势磅礴,慷慨激昂,洋溢着边塞征战的豪情。
30.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② ,归邀麟阁③名。
夕次蒲类津④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璧,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⑤会封侯。
莫作兰山⑥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此时契丹叛乱,梁王武三思赴边讨伐,崔融等随军出征。②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曹操北征乌桓时,田畴献策使曾操获胜后田畴不接受封赏,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即麒麟阁,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名功臣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④蒲类津:渡口名,今属新疆。⑤燕颌:形容相貌威武,有封候之相。《后汉书·班超传》载,相士认为班超“燕颌虎颈”,有封候之相。⑥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31.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分析两位作者各自对战争的态度。
32.请赏析两首诗结尾两句表达效果的共同点。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在狱咏蝉①
骆宾王
②西陆蝉声唱,③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①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则天,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囚徒
33.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B.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龙吟”,以发“仙声”。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
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
D.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①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3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婉约。
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36.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37.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
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 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
D.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抒情突出而有力的句子,前人称之为“龙吟”“仙声”,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
E.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3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从军行
〔唐〕骆宾王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惟当死报君。
39.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指君恩。
B.颔联寓情于景,通过“野日”“天星”来表现时间推移,展现了唐军昼夜兼程、气冲斗牛的威武气势。
C.颈联中“抱”字写战士拉开弓弦若怀抱明月,“践”字写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
D.这首诗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间接写出了当时士兵的价值取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40.这首边塞诗呈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狄宗亨
王昌龄
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①烟。
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
4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前两句写景,融情于景,既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也为三、四句的抒情 做铺垫。
B.王诗第二句虚实结合,送别之地洛阳的树色在暮色中苍茫一片,作者由此想象朋 友要去的地方鸣皋,也是烟雾朦胧。
C.骆诗题为“于易水送人一绝”,但它并没有叙述离别之景,却可以让读者联想起一 个激扬壮别的场景。
D.骆宾王精于遣词,“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一语双关,既写出江水之寒,更写出自 己对友人的万般不舍之情。
42.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4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别两个场面融为一体,深沉婉约。
B.“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C.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D.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44.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夕次蒲类津
骆宾王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晩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注】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
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
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46.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4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
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
D.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4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4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题旨,夕阳从层峦叠嶂之处落下,诗人去追寻超然物外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留恋。
B.颔联承接上文,聚焦题中“山家”,突出“兰径”“槐庭”的夏日景况,此联嗅觉、视觉相结合,也暗示了诗人的志趣与追求。
C.尾联卒章显志,“一遣”与“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诗心”,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D.此诗意境深邃,内蕴丰厚,全诗紧扣“游”字,描写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属于借景抒情的诗歌。
50.请简要赏析颈联中的“彻”“深”二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5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点明题旨,总写作者和夏少府利用公余之暇,月夜下游山,去寻胜探幽。
B.颔联写景,写山里山路、花木的幽香。描写十分细腻,对仗特别工整。
C.尾联卒章显志,抒发了诗人挣脱樊笼,寄迹山林的情怀,极为贴切自然。
D.全诗紧扣"游"字,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描写了夏日暮晚时分的独特山景。
52.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阅读下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边庭落日
骆宾王
紫塞流沙北,黄图①灞水东。一朝辞俎豆②,万里逐沙蓬。
候月③恒持满,寻源屡凿空。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河流控积石④,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⑤。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注释】①黄图,帝都。②俎豆,古代祭祀、宴客用的器具。诗人曾任太常寺奉礼郎。③候月,《史记·匈奴列传》:“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④积石,山名。指小积石,在今甘肃临夏西北,即古唐述山。⑤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
5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用地名并举,且用了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使空间跨度极大。
B.“候月”“寻源”“边气”“烽烟”展现了将士们戍守边塞紧张丰富、警惕艰辛的边庭生活。
C.“精诚贯长虹”用荆轲刺秦白虹贯日这一典故,抒发了主人公戍守边关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
D.尾联直抒胸臆,为报答君王赐剑的恩情,将为国征战矢志不渝。全句气势磅礴,自信豪迈。
54.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京守岁
骆宾王
闲居寡言宴,独坐惨风尘。
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耿耿他乡夕,无由展旧亲。
5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概括介绍“守岁”前的生活状况,寡言少语,却能自如地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
B.三、四句用词巧妙,“忽”与“方”两相对照,细致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灵的触动。
C.五、六句构思精巧,用“寒色”写冬,用“晓光”写春,意谓“晓光”一到便是新年。
D.七、八句仍围绕“守岁”,侧重心理描写,说身处异地,逢上除夕,没有机会看望亲朋老友。
56.诗的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5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58.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5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60.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6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62.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6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64.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结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65.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客”字不作“客人”或“旅居外地”解,而指“坐牢”,称坐牢为“客”,可见冤愤殊深。
B.颔联中的“玄鬓”,红色鬓发的意思,这里指蝉的双翼。
C.颈联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蝉和诗人浑然一体。
D.好诗,不但要有诗眼,以放“灵光”,而且有时须有“龙吟”,以发“仙声”。首联就是这样的“龙吟”之句。
E.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6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6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①。那堪玄鬓②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西陆:指秋天。南冠:指闪犯。②玄鬂:指蝉。古代妇女的鬂发梳得薄如蝉翼,看上去像蝉翼的影子。
6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听着蝉在秋日里长吟,狱中的诗人更加深深挂念自己的朋友了。
B.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那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
C.颈联写秋蝉处境艰难,言自己所处政治环境恶劣,仕途多舛,言论受到压抑。
D.尾联写没有人相信秋蝉餐风饮露,品性高洁;也没有人相信诗人,肯为他雪冤。
69.下列诗句采用的手法与“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C.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陆游《夜泊水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0.虞世南的《蝉》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名作。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垂绥,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②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④。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緌”是古人系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头部触须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②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③“南冠”,本指楚冠,此处作囚犯解,作者自指。④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7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垂緌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含有象征之义。而《在狱咏蝉》中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也有象征意味。
B.“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居高声自远”中的“高”指显贵的身份地位。
C.《在狱咏蝉》运用了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引起客思。
D.“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牢骚人语,“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E.这两首诗虽都有寄托,但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72.请简要概括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高宗时任过武功主簿、侍御史等。公元679年冬,骆宾王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
7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此地”指易水,点明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燕丹”则点明诗人所送的人。
B.易水曾是战国时燕国的南界,再次送别友人,诗人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历史上荆轲刺秦前易水诀别的故事,“壮士发冲冠”,就是对史载送别时慷慨激昂的悲壮场面的概括。
C.第二句用典,流露出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D.第三句用一个“没”字做过度,由咏古转到现实,人已经逝去,易水却仍然寒气未消,这两句意味着荆轲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包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的感受。
E.诗中意象跳跃较大,但脉络清晰流畅,从始至终,一气呵成,平易中见工巧,语言浅近直白。
74.李岩认为:“‘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是由陶渊明‘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之感演化而来,但有青出于蓝之功效。”你认为本诗最后两句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注:①骆宾王,唐代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高宗时曾任武功主簿、侍御史等。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曾为兵反武则天的徐敬业起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瞾檄》文。
②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狱。冬,奔赴幽燕一带,侧身于军幕之中,决心报效国家,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
7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诗歌的写作内容来看,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
B.首句点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同时巧妙地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两个场面融为一体。
C.“壮士发冲冠”高度概括了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壮士”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
D.末句的“寒”字,移情入景 ,寓情于景,表现了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
E.三四句“人已没”和“水犹寒”今昔对比虚实对照,斯人已逝,唯余易水寒冷彻骨如昔;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
76.本诗借易水送别友人关合荆轲故事,表达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感情,请试分条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相和歌辞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念,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7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一顾”,看一眼。此处化用《战国策》苏代游说齐王前说到一匹马因伯乐“一顾”而身价倍增的典故,后人通常借此代指君恩。
B.“意气溢三军”中“溢”字,化抽象为具体,本为水多、满而涌出来,用于此处则渲染了全军将士充满了高昂的斗志、气概。
C.第二联运用对偶手法,说野地里的阳光从戈刃两边分照而下,天上的星星正好像刻在剑上的花纹,表面是盛赞兵刃,实际上是为了写景。
D.第三联用字精妙,着一“抱”字,拉开弓弦像怀抱着明月,着一“践”字,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两个词动感极强,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
E.这首诗间接抒情,以对待“生”“死”态度的对比,既写出了当时士兵鲜明的价值倾向,也表达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78.这首边塞诗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试简析。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蓬莱镇 骆宾王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①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②。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注】①“疑”同“凝”。②二毛:指头发斑白的老人。
7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边城夜望高”一句中,“夜望高”是诗人的感觉,而这又和“断”字紧密联系,因城高阻绝而心乱,因心动而倍觉城高。
B.“野楼疑海气”一句中,用“疑(凝)”字,描绘出蓬莱阁周围雾霭凝而不固,于大静之中缓动向上的奇妙状态。
C.“白鹭似江涛”一句,承接上句,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白鹭群集,参差翱翔,上浮下沉,波澜壮阔的气势,实是生动传神之笔。
D.“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两句,言自己一直在做官,在官场中疲于奔命,不觉已是头发斑白的老人。想起这些,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E.骆宾王,初唐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这是一首伤己诗,诗人借蓬来夜望,抒发了自己的情思。
80.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8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8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①,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②。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③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注】①下陈:古人把来宾馈赠的礼物陈列在堂下,称为“下陈”,因此古代统治者府库、内宫的财物、妾婢,也称为“下陈”。这里指武则天曾是唐太宗的才人。②聚麀(yōu):麀,母鹿。这里是乱伦的意思。③一抔之土:这里借指皇帝的陵墓。
8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狎邪僻 狎:亲近。
B.贼之宗盟宗 盟:家属和党羽。
C.或膺重寄于爪牙 膺:心胸。
D.坐昧先几之兆先 先几:事先,预先。
8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良有以也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霍子孟之不作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叱吒则风云变色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幽之于别宫 而君幸于赵王
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抓住武则天寒微的出身和她扰乱后宫的种种传闻,揭开其卑贱淫荡、狐媚工谗的小人嘴脸,从而激发人们对武则天的不屑和愤恨,也间接点出讨伐武则天的出师之名。
B.第二段,作者不惜重墨,对徐敬业大加美赞。先写他高贵的出身,然后写他雄壮的军威,最后则写他顺应民意起兵讨伐武后,以此反衬武则天的寒微出身和卑贱行径。
C.檄文是指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本文则是骆宾王投身徐敬业,为他撰写军中书檄以声讨武则天的,文章第三段是对当时在朝诸公的呼吁和劝谏。
D.作者谋篇布局紧紧围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原则,力争从情理两方面打动读者。驳则掷地有声,立则有理有据,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8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
8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举义旗,以清妖孽。
(2)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①。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②,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③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承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桓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公等或家传汉爵,或地协周亲,或膺重寄于爪牙,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注:①后房之嬖:后宫受到宠爱的人。②翚翟:皇后礼服。③虺蜴(huǐ yì):毒蛇和蜥蜴。
8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B.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C.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D.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
8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陈:指古代宾主相馈赠后,于堂下陈列物品的地方。
B.更衣:换衣。古人在宴会中常以此作为离席休息或入厕的托言。
C.蛾眉: 细长而弯的美丽的双眉,多指代美女。
D.南斗:星名,南斗六星。斗、牛为吴地星空的分野。
9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檄文痛斥了武则天谋害先帝,残杀忠良,杀戮亲人的行为。
B.檄文把武则天与赵飞燕、褒姒相比,指斥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根。
C.作者认为李敬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必将取得胜利。
D.作者呼吁朝中诸臣,不论宗室异姓,应不负国恩重托,讨伐武氏。
9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2)移檄州郡,咸使知闻。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和识记能力。
D.“骆宾王有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王勃。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诗歌写法的能力。本题主要涉及的是送别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结合题材特点、关键词句认真揣摩诗歌情感;再根据内容情感分析判断诗歌的写法。
本题题干提示“韦应物这首写送别的诗,其主要篇幅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韦应物的诗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 “暮”主题。中间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属于寓情于景的手法。
A选项前三句内容都在咏怀古事,诗人在送别时发思古之幽情,只有“今日水犹寒”一句写景。诗中并没有叙述一点朋友别离的情景,也没有告诉我们送的是何许人。然而,我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不属于例子中所举出的“寓情于景”。
B选项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用竹林、钟声、斜阳、青山四个意象表达了一种苍远而凄清的景象,独归远,道出离情。
C选项通过飞来的雁子的角度展现出离愁之苦,突出悲凉之思,并非是例子中所举出的“寓情于景”。
D选项的这首送行诗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抒写作者对陈标的希冀。
故选B。
3.C
4.①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②年华逝去、处境困顿的悲慨。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但仍然告诫自己要保持乐观的态度”错误。“当歌应破涕”中,“应”为“应该”之意,结合后句“哀命返穷愁”分析,诗人虽然认为对酒当歌之时应该不再悲伤,但是由于自己处境困顿,怎么也无法摆脱这种愁绪。
故选C。
4.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诗是骆宾王闲居齐鲁后期所作,诗人寄迹他乡,生活艰难,再加上在这萧瑟的秋季与友人分离,怎能不心生伤痛呢?诗人用“伤年发”抒发年华老去的忧伤;“相看惜去留”,别时留恋万分,不忍离别,抒发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哀命返穷愁”中的“穷”,点明处境困顿,结合背景可知诗人抒发了处境困顿的悲慨;“别后能相忆”则抒发了对友人的不舍与自己内心的悲凉。
5.C
6.①漂梗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借此写出其边塞生活的漂泊不定以及内心的不安。②瓜时指移交职务之时,诗人借此透露出自己渴盼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 “长期艰辛行军”不全面,应为“长期艰辛行军和忧虑”。三联“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行军辛苦,忧思边人,以致形容枯槁。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鉴赏能力。
五联“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长着呢。
其中“漂梗”典出《战国策 赵策》,指生活动荡不定。诗人此处用典不仅写出自己因从军西域而过着漂泊不定的军旅生活,而且包含内心的不安,一个“徒”字表达出诗人的无奈。“瓜”指瓜时,即瓜熟之时。典出《左传 庄公八年》;后代称任取期满,等待移交之时为瓜时。“归期”写出诗人对回家的渴望;“未及瓜”颇有等不及瓜熟移交职务之意,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任职期满、赶快踏上归程的急切。
此句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
7.B
8.含意:这种生活令人心思断绝,每当夜里听到那悲凉的胡笳之音,就禁不住潸然泪下。
情感:①边地环境艰苦、凄凉,行军旅途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之情;②生活漂泊不定,不知归期是何时,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诗人叹息衣带都跟着自己遭罪”错误,应是“诗人因为叹息、忧虑,衣带都变得松弛了”。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歌大意,理解“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的含意;然后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所蕴含的情感;最后概括,分点作答。
“宁知心断绝,夜夜泣胡笳”意为:这种生活令人心思断绝,每当夜里听到那悲凉的胡笳之音,禁不住潸然泪下。诗人在历数自己一路转徙的生活之后,悲哀、伤感之情终于不可抑制,随着泪水喷涌而出。那般痛彻心扉的悲怆之情随着胡笳之音萦绕在读者心头,余韵悠远。
情感:
“依然想物华”意为:不由想起京城中那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经由瞬间的惊异、喜悦之余,又陷入了对京城的思念;
“行叹戎麾远,坐怜衣带赊”意为:行军途中常常慨叹军营离京城十分遥远,因为叹息、忧虑,我的衣带都变得松弛不少。行军辛苦,忧思边人,以致形容枯槁;
由以上内容可概括出:边地环境艰苦、凄凉,行军旅途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京城的思念之情。
“旅思徒漂梗,归期未及瓜”意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样漂泊不定,遥想离任满交接回归的日子还长着呢。这是诗人对从戎在外,生活起伏,不知何时可以结束的忧伤、惆怅,用典巧妙,让人觉得漂泊之人的凄凉境遇古今都是一样的。据此概括出:生活漂泊不定,不知归期是何时,抒发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9.A
10.(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
(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不满现实的愤慨之情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指当年白衣白冠送别荆轲的勇士”错误。“壮士”一词,此处是特指,指的是本诗写作的对象荆轲。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先,“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诗,写易水送别的典故,易水送别友人的壮烈场景,展示出了诗人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之情,也侧面写出了荆轲勇猛的英雄形象。
其次,“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诗中,通过英雄已逝与易水仍寒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对英雄已逝的感慨;而现实中,结合诗后的注释“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等内容,可知,诗人自己佗傺失志,身受迫害,通过与荆轲的对比,抒写对现实不满以及想如英雄一般为李唐王朝效力而无处施展的愤懑与苦闷之情。
最后,这首诗的题目是《于易水送人》,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以易水送别的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11.A
12.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长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斗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A.“从时空落笔”错误。“紫塞流沙”与“黄图灞水”相提并论是从空间落笔。
故选A。
1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选取了很多意象,首先先交代位置,“紫塞”指北方的要塞,或理解为夕阳下的关隘蒙上一层金紫之色。然后又写到塞外蓬草丛生,黄沙飞扬的景象,即诗中运用了“蓬草”这一意象。又写到野外渐渐昏暗,但边塞的气氛却更加浓厚,运用了“边气”这一意象。又写到边塞战场上特有的烽烟,所以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
本诗写到“万里逐沙蓬”,作者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投身如火如荼的保卫边疆的经历。然后又写到“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这是作者在回忆边塞的激烈紧张、丰富艰辛的生活,为把握攻战的时机,随时保持警惕;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寻找水源,开辟道路,所以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从情感表达上,“长虹”出自《史记·邹阳传》这一典故,写出了诗人一心为国,不以追求官爵为意;看到云气横蔽落日之景,突发奇想以此抒发自己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龙剑”出自《晋书·张华传》这一典故,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斗志”“精诚”“君恩”等词直接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13.C
14.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 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白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壮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分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等综合赏析的能力。
C.“诗人以剑借代自己”错误。尾联意思是“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扫净邪恶,还天下以太平”,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风格的能力。
分析诗词的风格,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本诗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句意为: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这是诗人追思自己毅然放弃赋闲无聊的京中小吏的职务,投身如火如荼的保卫边疆的经历。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这是诗人回忆戍守边塞的激烈紧张、丰富艰辛的生活,为把握攻战的时机,随时保持警惕;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寻找水源,开辟道路。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些诗人一心为国,不以追求官爵为意;看到云气横蔽落日之景,突发奇想以此抒发自己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诗人由眼前景想到遥远的长安,驰骋想象中,回顾了自己对从戎的选择;随即生动地描写了战地上杀伐之气纵横、干戈之象满目的情景;承此而抒发了为报君恩,将更加奋勇作战,以澄清边塞烽烟的雄心壮志。
综上所述,可见诗人选择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塑造的形象表露的情感均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
15.D
16.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②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写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错误,这两句意思是: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嘹望楼。并非“一场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而是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及分析艺术手法的能力。
诗歌以低沉的慨叹开头:“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直抒胸臆,写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这两句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诗人浮想联翩,构思奇特,措词朴实自然。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照应题目,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这四句借景抒情,写出将士们应敌的决心。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这四句借用典故,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渴望,歌颂了边关将士宁死不屈的精神。同时也讽刺了如今朝廷中与郭待封类似的人,表达自己只要能为国效力,即使降低职务也毫不在意的思想感情。
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17.D
18.①直抒胸臆。开头两句写因战事不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
②比兴手法。三四两句,既是写景状物,又以此比兴。写山路条条,通往京城,和黄河源头水流千里,最终流向中国腹地,表明征人们始终心系国家的忠诚。
③借景抒情。五至八句,写边境战场凄寒肃杀的景色和烽烟直逼戍楼的紧急场景,表达了边关将士们严阵以待、奋起迎战的决心。
④用典。最后四句,借班超在西域克敌制胜立下功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建功立业的渴望;借李陵战败投敌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的鼓励和宁死不屈的气概,同时也对郭待封这类人的讽刺。
【分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战斗过后的休整时间”错误,这两句写行军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的浩大声势。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起首两句“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说明此次战争进展的不顺利,未能旗开得胜,不能凯旋;归期遥遥,不能不令人哀愁。这里的“愁”直接抒发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主要是战争的发展形势无法令人乐观。敏感而富有侠气的诗人,不能不为国家和民族而担忧哀愁。
接着三四两句“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并不完全是状物写景,而兼有比兴之意,内涵极其丰富复杂。自南来的山路还条条连着中原土地,通往京城。而离家万里的征人,眼望着归路不能归,却还要像北去的流水一样不断向前开拔;另一方面黄河源头的水流千里,据说还潜行地下,但终归流向了中国的腹地。征人们的心也如同这流水一般,不论奔赴哪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这是天性使然。这是使用比兴手法。
然后看五到八句,“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抒写的是征人眼中的景色,渲染出一种边塞战场特有的悲凄、肃杀气氛。“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这里利用细节描写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行军的路上,灶火连成一片,营垒相接,声势浩大。这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但千军万马已跃然纸上。传递战报的烽烟直逼戍楼,一个“上”字,战火之紧急不言而喻。这两句借景抒情,描绘出蒲类津宿营的真实状况,抒发边关将士的决心。
最后四句,“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按《旧唐书 薛仁贵传》记载,将军郭待封尝为鄯城镇守,但为耻居薛仁贵之下,不听从薛仁贵指挥,以致贻误战机,一败涂地。这首诗也有影射此事之意。这是用典抒情。
19.C
20.(1)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2)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3)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
【分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理解错误。本诗意在通过肯定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对比自己,表达诗人的抱负和苦闷。将这末句理解为“荆轲狭义精神不再流传、光耀后世”则无法构成本诗诗理上需要的对比。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这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这位轻生重义、不畏强暴的社会下层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诗人骆宾王长期怀才不遇,侘傺失志,亲身遭受武氏政权的迫害,爱国之志无从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际,自然地联想起古代君臣际会的悲壮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
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21.C
22.①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题为“送人”,但他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把昔日之易水送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借怀古以慨今;第二,诗题为送别,可又没有交代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在意象运用上,将意象隐于句内。
②王诗《送柴侍御》,有着朋友别离的情景,比如“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也有着明确的送别人“柴侍御”;在意象运用上,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分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虚实结合”说法错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诗人想象友人独自远行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地在梦里静听猿啼悠长。这两句都是诗人的想象,都是虚写,没有实写。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从诗歌中的场景上分析,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题为“送人”,但诗歌却并没有围绕“送人”来叙述朋友离别的情景。诗歌的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开篇就写易水送别之事,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则是怀古伤今,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整首诗里没有出现送别的场景。而王诗《送柴侍御》则描写了非常清晰的送别场景,首句“沅水通流接武冈”就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第二句“送君不觉有离伤”直接叙写了诗人送别时的感受,三四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更是写出了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与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所以就像不曾分开一样。整首诗都呈现出送别的场面。
从诗歌的形象上分析,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只在诗题里写到了“送人”,具体送的是谁,诗歌中并没有体现。诗歌中只是用易水送别之典来怀古伤今,读者无法得知被送别的友人的身份。而王诗《送柴侍御》则在诗题中就明确地体现出送别的友人是“柴侍御”,第二句中也再次指出了“送君”。
从诗歌的意象上分析,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没有选用明显的意象,前两句写易水送别之事和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第三句中“人已没”写诗人对荆轲的怀念和惋惜,尾句中“水犹寒”,写出了水气的寒冷和诗人此时的意冷心寒。这首诗写的是送别,所咏的历史之事也是送别;荆轲在易水边作别而去,如今诗人也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易水”是诗歌中连接古今,抒发诗人孤愤不平的意象,但它并没有明显地被呈现出来,而是将它隐藏在句中。王诗《送柴侍御》中则选用了明显的意象。诗人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绵延不绝,常在诗歌中被用来作为思念的意象;明月阴晴圆缺,变化无常,普照天下,常被用来作为离人遥寄情怀的意象。沅水、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因此诗人选用了象征着别后思念之情、友谊不改的意象“青山”“明月”,来营造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的开阔意境,抒发离情和对友人的宽慰之情。
23.D
24.①通过咏怀荆轲,表达了作者对慷慨赴义的英雄荆轲的崇敬仰慕之情。②通过荆轲与自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慨之情和欲为匡复李唐王朝效力而苦无时机、满腔热血无处抛洒的苦闷之情。③借荆轲古事与友人壮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许与互勉之情。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D.“表明荆轲不畏强权、锄强扶弱的侠义精神已不再流传、光耀后世,令人叹惋”理解错误。本诗此处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和自己形成对比,倾诉了诗人自己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如果将末句理解为荆轲侠义精神不再流传、光耀后世则无法构成本诗诗理上需要的对比。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此诗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前两句通过咏怀古事,写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点;后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此诗前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壮士发冲冠”描述了易水送别友的壮烈场景,展示出了壮士对荆轲慷慨赴义的敬仰以及自己有朋友相互间的勉励,也侧面写出荆轲的勇猛的英雄形象,表达了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昔时人即指荆轲。没,死亡。荆轲至秦庭,以匕首击秦王未中,被杀。结合注释中“骆宾王对其统治深为不满”“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苦无时机的压抑与无奈,使得诗人陷入了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此诗大约写于这一时期”等内容分析,这两句诗是用对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轻一重,一缓一急,既是咏史又是抒怀,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荆轲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倾诉了诗人的抱负和苦闷,表达了对友人的希望。“今日水犹寒”中的“寒”字,寓意丰富,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还有,“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却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25.C
26.①表现手法:用典和对比。诗人以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两则典故作出对比。②思想情感: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C.“渲染了边塞悲凄、宁静的氛围”错误,应该是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
《夕次蒲类津》是初唐诗人骆宾王戍边时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首二句言诗人黄昏远望,禁不住客愁涌上心头;中间六句写边塞景色,诗人的豪情壮志便在这荒凉的边疆景物中引发出来;最后四句由见闻的描写转而抒发诗人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全诗通过对征战生活与战地风光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与思乡情结。格调悲凉沉郁,边塞风物的描写尤有特色。翻译:在边庭上望不见归处,客居万里心中充满忧愁。山中之路依然向南断续绵延,黄河之源从北面流来。晚风中夹杂着寒气,弯月照耀着边塞的秋景。火灶通向军营的墙壁,报警的烽火飘上瞭望楼。在边疆只要奋力作战,就会像班超一样得到封侯。不要作兰山下投降的李陵,平白地让大汉帝国蒙受羞辱。
表现手法:用典和对比。“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写交战前夜诗人的情感。汉班超曾在蒲类津打过仗,在西域立下不朽的功勋。诗人渴望能出现班超式的英勇人物,克敌制胜,赢得功名利禄。结尾“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是借汉李陵战败投敌之事表示宁死不屈的气概。
思想情感:诗人产生的愁苦情怀,不仅是思归念家的情愫,更是对国家边塞境况的忧虑以及由此而激发的奋起迎敌、苦战到底的决心,不无针砭现实的意义。这首五言诗,以其积极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历来被诗论家所称道。其次诗人善于用典,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崇尚勇武、渴望建功、不耻降低职务等复杂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7.C
28.同:都表达了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异:本诗表达了不会顺应时势,随遇而安的志向。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游目’”所见荷花、小麦等身边实景”说法不妥,游目:放眼纵观;流览。故荷花、小麦不是身边实景,是作者远望看到、想到的。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本诗“致逸心逾默,神幽体自轻。浦夏荷香满,田秋麦气清”,陶诗“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都表现了两位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不同之处,本诗“讵假沧浪上,将濯楚臣缨”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不会顺应时势,随遇而安的志向。陶诗“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
29.A
30.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意象豪迈,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逐沙蓬”“恒持满”“屡凿空”等边塞沙场人物活动,展示人物不惧艰难,勇敢进取、乐观昂扬的精神面貌。
③在情感抒发上,“精诚贯长虹”“龙剑有雌雄”,借典抒怀,“斗志”、“精诚”“君恩”,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答君恩,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从时空落笔”错误。边塞以北是一片茫茫沙漠,京城以东是一条曲折的灞水。“紫塞”,亦可理解为夕阳下的关隘蒙上一层金紫之色。这两句将关塞与京都相提并论,意指诗人身在边关,心在京城;也是指自己身赴北庭为的是报答朝廷的恩惠。这是种跨越空间的跳跃式表达手法。这种横跨空间的跳跃式表达手法被称作诗家笔法。故选A。
30.本题主要考查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诗词的格调,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结合题干内容“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结合诗歌的意境、人物形象塑造、情感等方面分析。选取“紫塞”“沙蓬”“边气”“戍烟”等边地特有的景象,展现了边塞雄浑、苍茫的特点。“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沙蓬,指蓬草丛生,黄沙飞扬,意即塞外。句意为: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这是诗人追思自己毅然放弃赋闲无聊的京中小吏的职务,投身如火如荼的保卫边疆的经历。“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这是诗人回忆戍守边塞的激烈紧张、丰富艰辛的生活,为把握攻战的时机,随时保持警惕;为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而寻找水源,开辟道路。“壮志凌苍兕,精诚贯长虹”,长虹,《史记·邹阳传》:“昔者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诗人一心为国,不以追求官爵为意;看到云气横蔽落日之景,突发奇想以此抒发自己精诚为国的雄心壮志。“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诗人以剑自喻,表达了为君而战,为边境的长治久安而战的矢志不渝思想。诗人由眼前景想到遥远的长安,驰骋想象中,回顾了自己对从戎的选择;随即生动地描写了战地上杀伐之气纵横、干戈之象满目的情景;承此而抒发了为报君恩,将更加奋勇作战,以澄清边塞烽烟的雄心壮志。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1.陈子昂希望友人慎用兵戈;同时也表达对胜利的信心。骆宾王对战争有忧虑之心,还表达了一心为国的忠诚勇敢的精神。
32.都化用了典故,表达含蓄蕴藉:陈诗化用卢龙塞的典故,骆诗化用李陵投降匈奴的典故;两首诗都用了“莫”字,直抒胸臆:陈诗规劝友人不要沉迷战事,骆诗勉励自己,要有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解析】31.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