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元稹(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元稹(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6: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元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之意。
B.“百事乖”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
C.中间四个叙述句用笔干净,刻画人物传神,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以及怀念的深情。
D.尾联写诗人虽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和妻子共享的遗憾,传达出极其悲痛凄苦的内心感情。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乐天①
元稹
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
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②未生。
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
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
【注】①此诗作于元和十三年(818年),当时作者被贬为通州司马。②髭:嘴唇上边的短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内容分析,诗人写这首诗给白居易,既有思念,又有同病相怜之感。
B.颔联回忆同登科后二人成为挚友,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
C.第六句中“三千里”,写出距离的遥远,“老江城”表达出被贬的无奈。
D.诗人最后对朋友说前途或许还有,但对人生之路走向何处内心感到迷茫。
4.元稹与白居易交情深厚,被世人传为佳话。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二人的友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夜饮
元稹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
诗篇随意赠,杯酒越巡①行。
漫唱江潮曲,闲征②药草名。
莫辞终夜饮,朝起又营营。
注:①巡,斟酒一周为一巡,越巡,指已经添了好几回酒。②闲征,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写宾主无拘无束,开怀畅饮,越巡行再现了他们也饮过程中的豪迈气概。
B.颈联写夜宴酒酣时宾主将药草名嵌入句中作诗并吟唱,体现了他们清雅高洁的情趣。
C.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
D.这首诗描写了一次夜宴的情形,诗人的言谈笑语中蕴含着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感。
6.有评论认为,这首诗首联的描写非常精彩,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乐天喜邻郡
元稹①
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
符竹偶因成对岸,文章虚被配为邻。
湖翻白浪常看雪,火照红妆不待春。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②人。
【注】①长庆二年,元稹调至越州,任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②越州产美酒,有“醉乡”之名。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酬”,即以诗词相互酬答唱和。元稹听闻白居易至邻郡赴任,喜而作诗相赠,酬答之中尽显情谊之深。
B.首联诗人自比“蹇驴瘦马”,慨叹梦里方能着“紫绶朱衣”,透露出了诗人刚到越州时心情的低落。
C.颔联中“偶”“虚”对举,表明友人邻郡为官,纯属意外;诗文唱和,承蒙厚爱,两字内涵丰富。
D.本诗第六句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
8.《一瓢诗话》中评元稹的诗“言浅而思深”,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诗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东川·南秦雪①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②上南秦。
【注】①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经骆口驿所作。②青骢:释义为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七律对仗工整,首联“帝城寒尽”对“骆谷春深”,帝都寒意已尽,骆谷暮春已来却未有春意,写出了此地天气寒冷。
B.颔联“才见”“已惊”表现出蜀道气候变化之快;“云似盖”“雪如尘”有云就马上下雪了,更突显环境恶劣。
C.颈联化用岑参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
D.诗人受贬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飞鸟”“猿”不飞不啼,只有几声青骢蹄声表现出四周环境沉寂苍茫。
10.元稹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东川·南秦雪①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②御史上南秦。
【注】①本诗为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经骆口驿之路所作。②青骢: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帝城寒尽”对“骆谷春深”,帝都寒意已尽,骆谷却无春意,写出了此地天气寒冷;颔联“云似盖”对“雪如尘”,有云即下雪,更突显环境恶劣。
B.颔联“才见”“已惊”表现出蜀道气候变化之快;颈联化用岑参诗句,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将雪比作“万朵银”,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
C.尾联中“飞鸟”“猿”这两个意象的使用,衬托出诗歌意境的沉寂、苍茫、孤独,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和蜀道,只有几声青骢蹄声。
D.诗人被贬,走在荒无人烟的蜀道之上,四周环境恶劣,只有一匹骏马与诗人相伴,表达了前途未卜的忐忑以及内心的孤独、悲苦。
12.元稹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除浙江,妻有阻色,因以四韵晓之①
元稹
嫁时五月归巴地,今日双旌②上越州。
兴庆③首行千命妇④,会稽旁带六诸侯。
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
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由同州升任浙东观察使之时。②双旌,朝廷赐予观察使的旗幡。③兴庆,即兴庆宫,唐玄宗所建行宫。④命妇,古代受封号的女子。
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嫁归巴地”与“今上越州”对举,委婉道出“妻有阻色”的原因。
B.颔联叙写妻子于兴庆宫受封命妇班首而自己就任要地,流露出踌躇满志之情。
C.颈联想象海楼旁翡翠和镜水上鸳鸯雌雄相伴悠闲和美场景,颇具画面美感。
D.尾联直陈自己内心感受以及对君主无复他求的强烈愿望,尽显人臣之赤诚。
14.请结合全诗从情和理两方面具体分析诗人是如何“晓”妻的。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使东川·南秦雪[注]
(唐)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注]此诗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之时,途径骆口驿所作。
15.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萃》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食时节依旧寒冷,本诗通过描绘山峰、笋石、松萝、飞鸟、猿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凄清静谧的氛围。
B.颔联中“才”“已”两个副词运用巧妙,既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也传达出作者内心的不安之情。
C.颈联比喻运用极为精巧,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以飞鸟、猿烘托周围环境的沉寂,以其“不飞不动”反衬诗人的“动”,抒发诗人孤寂悲凉之情。
17.有人评价元稹的这首诗“辞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元稹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①悲群鸟,收田②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
[注]①化蛤,即雀化蛤。由于蛤蜊壳的颜色、纹路与雀鸟类似,古人便以为蛤蜊是雀鸟变的,故称“雀入大水为蛤”。②收田,指收割农田的作物。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写作时间,描写诗人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惊觉寒露时节已至。
B.颔联对仗工稳,“叶”和“雁”呼应诗题,“千家”和“万里”给寒露时节的秋色提供了恢宏阔大的背景。
C.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人们常用松柏象征坚忍不拔的品格,本诗尾联也表达了这层含义。
D.这首咏寒露的诗,内容质朴,语言平实,写出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是一首端然大气的节气诗。
19.有人评论此诗,虽“寒露惊秋”,却无伤秋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
元稹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
【注】元和十年元稹被贬为通州时所作,一说元和五年被贬江陵时所作。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心情随着天气变化:阴雨连绵时,诗人心情压抑;天气放晴,明月升起,刮起凉风,诗人心情转好。
B.“南瘴”“暗廊”等突出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湿地”照应“雨滞”,表现出当地的气候、地理特点。
C.颈联点明夏末转秋的季节,在对夜景的描绘中暗含诗人纷乱的心绪,使尾联的抒情水到渠成。
D.尾联中诗人想象自己的孩子在千里之外看着自己所寄的满床家书,运用对写手法,借写对方来写自己。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楼月
[唐]元稹
嘉陵江岸驿楼中,江在楼前月在空。月色满床兼满地,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但恐阴晴有异同。万一帝乡还洁白,几人潜傍杏园注东。
【注】杏园:泛指都城长安新科进士游宴之处。
采桑子
[宋]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22.下面对《江楼月》一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驿楼江水,明月当空,静谧夜色中诗人有淡淡的感伤。
B.颔联写月色弥漫,江涛阵阵,一色一声都拨动着诗人的心弦。
C.颈联写远近各处,阴晴有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
D.尾联写遥想帝乡,月光洁白,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真挚朴实。
23.两首作品,思想感情有相通处,表现手法则有大不同。围绕“江楼月”,《采桑子》上下两阕分别从“不似”“却似”着笔,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和乐天早春见寄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
[注] 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后因谓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为缩地无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
B.诗中的“穿上”“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
C.诗的颈联景物描写暗含了诗人本要放棹寻友,江送潮头,又难一苇飞渡。
D.本诗撷取新春水景树色,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春日生活气息。
(2)“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
(3)诗的前四句刻画春景如何由细微到明显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湖①
元稹
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②。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③。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注]①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元被贬谪后经过洞庭湖而作此诗。②曙河,拂晓的银河。③虞,舜,也称虞舜。轩,轩辕黄帝。讵,难道。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是宦海,洞庭波又暗喻宦海风波。
B.颔联写出了洞庭湖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颈联借典抒情,诗人对舜帝南巡君山和黄帝张乐于洞庭湖表达了景仰之情。
D.诗歌寓情于景,描写的景物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26.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离思其五①
(唐)元稹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27.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元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
B.元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
C.白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
D.白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
28.元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白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但手法各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折枝花赠行
元稹
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
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岑参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2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首句均点明了送别的时令,一为樱花烂漫之时,一为天山飞雪之际,营造了不同的送别氛围。
B.元诗第二句着一“逐”字,画出两情相依之态。这份感情将和着这折枝花,时时伴随友人别后远行。
C.岑诗处处有雪。送别时的大雪纷扬,赠送的礼物是傲雪的松枝,由此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
D.两诗的语言质朴自然,又不失典雅蕴藉。尽管送别场景不同,但都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深情。
30.两首诗均有折枝送别之事,请分析其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离思其五①
(唐)元稹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31.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元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
B.元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
C.白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
D.白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
32.元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白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但手法各异,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初”字,意味着与春天的初次相见,满怀期盼,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34.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
白居易(唐)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酬乐天舟泊夜读微之诗
元稹(唐)
知君暗泊西江岸,读我闲诗欲到明。
今夜通州还不睡,满山风雨杜鹃声。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江州途中,而他的好友元稹已于五个月前被贬通州。
3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被贬途中诗赠元稹,元稹千里之外以诗酬答。题中元九、微之均为元稹。
B.诗家最忌“犯复”,白诗却连用三个“灯”,凸显了时间的漫长、氛围的沉重。
C.白诗以“暗坐”状写诗人心境,元诗“闲诗”则一扫沉重,格调颇为闲适宁静。
D.元诗从友人彻夜读诗写到自己的夜深难眠,一“还”字回应了友人的深情厚谊。
36.两首诗都以“声”结尾,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爱妻的_________________之情。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为薛台悼亡
(唐)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乙)离思其五①
(唐)元稹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注】①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
38.以下与甲诗最契合的成语是( )
A.古井无波 B.室迩人远 C.暮云春树 D.遗世独立
39.对于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半死梧桐”既与其后的“老病身”相应,又蕴含失去配偶之意。
B.甲诗“重泉”犹九泉,“一念一伤神”写出了思念之深之痛。
C.乙诗“寻常百种花齐发”一句,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
D.乙诗“偏摘梨花与白人”一句,“白花”衬“白人”,是对人物外表和内在的赞美。
40.同样是悼亡,乙诗的“可怜和叶度残春”与甲诗的“月冷空房不见人”相比,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写蜀地盛开的桃花和飞来的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42.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舟中读元九诗
[唐]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得乐天书
[唐]元稹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43.这两首诗都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情感,白诗以_______这一意象串联诗歌,突显深情;元诗则以一____字统领情感。
44.这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各有其妙,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注释:
蜀锦:四川传统技艺,成都标志性技艺,织造工艺细腻严谨,配色典雅富丽,皆有寓意。
春鸠:春天的鸠鸟。我国有绿鸠、果鸠、火斑鸠、皇鸠、金鸠、鹃鸠和斑鸠等,其中有15种鸠是中国特有物种。
矩:规则,法则。
生事:指生计;境遇。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初”字,意味着孟春初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颔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46.诗的颈联使用什么手法,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种竹(并序)【1】
唐 元稹
昔乐天赠予诗云:“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予秋来种竹厅下,因而有怀,聊书十韵。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2】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3】。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4】。
注释:【1】此诗作于元和五年,时作者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2】丹丘: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3】青琅玕:指竹子,比喻绿竹美如玉石。【4】阑:结束
4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韵,点题,呼应诗序,逢秋思友,借竹明志,交代了种竹缘由。
B.第三至六韵,写竹失地伤根,又遭蝉聒蛙集等,突出生长环境的恶劣。
C.第七、八韵,转为抒情,既叹仙坛路远、书信难达,又惊瘴江地偏岁寒。
D.第九、十韵,收束全诗,“可怜”“坐伤”两句抒发了诗人种竹的感慨。
48.下列与竹的诗句所体现的竹的品格,与“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最接近的一项是( )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 王维《竹里馆》)
B.苍梧千载后,斑竹对湘沅。欲识湘妃怨,枝枝满泪痕。(唐 刘长卿《斑竹》)
C.岁寒有贞姿,孤竹劲而直。虚心足以容,坚节不挠物。(明 唐寅《孤竹图》)
D.种竹满山阿,萧萧风雨多。会当成翠实,鸣凤一来过。(元 于立《题墨竹》)
49.《种竹》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惊蛰二月节
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5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初”字,意味着春来早,道出了诗人对于惊蛰节气的喜爱。
B.诗的第二句从大处着笔写美丽的春光弥漫大地,更显现了季节的美好。
C.领联实写“桃花”“春鸠”,表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突显春意的浓烈。
D.诗的尾联由自然写到田间忙碌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
51.诗的颈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蕴含着什么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得秋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①
元稹
湓城万里隔巴庸②,纻薄绨轻共一封。腰带定知今瘦小,衣衫难作远裁缝。
唯愁书到炎凉变,忽见诗来意绪浓。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
【注】①本诗作于元和十一年(16年),元当时既为通州司马;轻庸,也作轻褣、轻容,一种薄纱。②湓城,今江西九江;巴庸,巴和庸是古国名,相当于今四川东部和湖北西北一带,此处指通州。
5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收到元稹所寄的纻丝布白轻庸后把它制成了衣服,赋诗一首寄与元稹,本诗是元稹的唱和诗。
B.九江与通州相隔万里,元白两人虽不能相见却心有牵挂。“瘦小”“衣衫难作”等词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受.
C.元接到友人的书信之前,担心世态炎凉,两人的友谊经不起考验。但友人的书信打消了他的顾虑。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本诗攫取赠予衣物这一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表达情感。
53.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①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③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释】①邓攸:西晋人,字伯道,官河东太守。据《晋书·邓攸传》记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②潘岳:西晋诗人,字安仁。妻死,作《悼亡诗》三首,为世传诵。③窗(yǎo)冥:深暗的样子。
5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由妻子早逝,想到人生即使能够百年,其实也还是有限的。
B.诗人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可以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这其实是一无望的幻想。
C.尾联中作者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妻子的“平生未展眉”,痴情缠绵,哀痛欲绝,感人至深。
D.本诗从现在写到将来,语言质朴,却字字出于肺腑,从情感抒发看更多的是悲对方而不是悲自己。
55.诗的颔联写到邓攸、潘岳两人的典故,对表达悲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56.下面对诗句相关内容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乐天”是白居易的字。元稹与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在唐代文学史上有“元白”之称。
B.幢幢:形容影子晃动的样子。这里指灯影晃动。
C.“谪九江”是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一事,可见此诗是在《琵琶行》之前写的。
D.“暗风”和“寒窗”只是交代了写这首诗时的自然景色的时节特征。
57.对这两首诗中语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诗一、二句写自己在夜晚对着荧荧灯火,读好友元稹的诗,直到灯油将尽夜静更
阑还放不下。
B.元诗一、二句写诗人在一个晚上听到了好友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消息,顿觉灯光黯淡,灯影摇曳不定,这是由于内心悲痛而造成的错觉。
C.白诗的第三句,是说诗人由于眼痛而吹灭了灯,躺下也不能入睡,只好在黑暗中再坐一会儿。
D.元诗的第三句,是传神之笔。诗人已经病倒“垂死”,听到消息竟然能够艰难地“坐起”,可见对朋友关切之深。“惊”字写出了震惊之情,“坐起”写出了震惊之状。
58.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了“残灯”,白诗侧重于客观写实,元诗侧重于主观感觉。
B.两首诗的结句都用景物描写,把深情寓于景物之中,是景语,也是情语,耐人寻味,加强了表达效果。
C.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怀念朋友、独坐孤灯、夜不能寐的情景,抒发了一种凄苦悲凉的感情。
D.从这两首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元稹对白居易的思念和关怀特别强烈,而白居易对元稹的关怀和思念就显得一般,不够强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高荷
元稹
种藕百余根,高荷才四叶。飐①闪碧云扇,团圆青玉叠。
亭亭自抬举,鼎鼎难藏擪②。不学着水荃③,一生长怙怙④。
【注释】①飐(zhǎn),颤动;②擪(yè),按、压;③荃,一种水草;④帖(tiē),安定,安宁。
5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余根”“才四叶”对举,“才”字感喟颇深,突出高荷的难得。
B.“飐闪”一词写出风吹叶动之状,以“碧云扇”喻荷叶,生动贴切。
C.“团圆青玉叠”一句表现出圆润、碧绿的荷叶交相叠映的动人之姿。
D.“亭亭”“鼎鼎”两词表现出荷叶借风昂首、挺举不弯的超拔之姿。
60.诗歌结尾为什么写“荃”?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三首(其三)
元稹
唐代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②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①该组诗是诗人悼念亡妻韦氏所作,这是第三首。②邓攸:西晋人。《晋书·邓攸传》载:永嘉末年战乱中,他舍子保侄,后终无子。潘岳:西晋人。妻死,作《悼亡诗》三首。
6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以“自悲”引出下文,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寿有限,人生百年,也没有多长时间。
B.颔联引用典故,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写人生的一切自有命定,暗伤自己无妻无子的命运。
C.颈联继续抒怀,诗人情难自已,无意于人间,唯寄希望于死后夫妇同葬和来生再作夫妻。
D.尾联向亡妻表白心迹,要以终夜“开眼”来“报答”其“平生未展眉”,真是痴情缠绵。
62.诗歌题为“遣悲怀”,你认为诗人的悲怀排遣了没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6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渲染悲凉气氛。
B.第二句中的“君”是指元稹的好友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琵琶行》有云“江州司马青衫湿”。
C.“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得知好友已处重病之中,诗人惊得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
D.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64.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
元稹
远地难逄侣,闲人且独行。
上山随老鹤,接酒待残莺。
花当西施面,泉胜卫玠①清。
鹈鹕满春野,无限好同声。
【注】①卫玠,中国古代美男子。
6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独自行走于偏远之地、难以遇到同伴的孤寂心境。
B.颔联描写独游时的情形:上山时有老鹤相随,饮酒时待残莺相伴。
C.颈联是对周围景色的描写,重点突出山花娇美、泉水清澈的特点。
D.尾联通过鹈鹕的叫声,描绘出了郊野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场景。
6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闲”字,既照应了“独游”这一标题,又点出诗人游手好闲、孤芳自赏的形象特点。
B.颔联精心选择了“老鹤”与“残莺”两个典型的意象,借以烘托诗人山野独行时的落寞心绪。
C.颈联用典,以“西施”与“卫玠”两个历史人物作比,生动形象地写出山间“花”与“泉”的特点。
D.全诗以质朴自然的笔触,描述诗人独游时的所见所闻,真实的反映了他出游的心情和感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和白居易(字乐天)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被贬后在通州所写。
6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稹是唐朝著名诗人,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
B.首句诗描绘出一幅夜已深,灯已残,光线昏暗,影子摇晃不定的凄凉黯淡画面。
C.“惊坐起”是写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的消息,得知白居易已处重病之中,诗人惊得坐起来的神情举止,突出了消息的惊人。
D.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
68.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和乐天早春见寄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
【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6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
B.诗中的“穿上”“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
C.诗的第五句写雪消水添,意可放船直下,暗含了诗人想要与白乐天早日相见的愿望。
D.诗人惋惜早春之景不能与白乐天同赏,用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四年和无奈之情。
70.诗中从不同角度写早春的景象,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②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和五年,元槙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7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B.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
C.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D.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72.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以州宅夸于乐天①
唐·元稹
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②满眼来。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
我是玉皇香案吏③,谪居犹得住蓬莱。
【注释】①此诗写于诗人罢相,出为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刺史之时。②稽山:会稽山的省称,位于绍兴东南,山北有镜湖。③香案吏:指宫廷中随侍帝王的官员。
7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元稹向朋友白居易夸耀自己的私人院落之美。
B.越州城四周环境好,远空的白云成堆环绕,东南还有镜水与稽山。
C.因为州城四面的风景美如屏风画卷,诗人--家常登楼台欣赏风景。
D.州城夜晚的风景独特,银河仿佛就在檐前;鼓角声仿佛地下传来。
74.诗的结尾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两句表达的情感是“喜”还是“悲”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智度师二首
元稹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僧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注)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注)思明:史思明,安禄山手下大将。
7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以智度师出家为界,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智度师人生境界的企慕。
B.“铁衣抛尽衲禅衣”巧用借代写出了智度师身份的变化,两“衣”相对,饶有情趣。
C.智度师功名藏尽后,走在天津桥上无人认识,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
D.无论是战场将军,还是僧人,在这两种人生体验中,智度师都是一个成功者。
76.诗中的智度师形象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智度师二首
元稹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功名藏尽拥僧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注】三突围,铁衣抛尽衲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干望落晖。
【注】思明:史思明,安禄山手下大将。
7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诗以智度师出家为界,前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智度师人生境界的企慕。
B.“铁衣抛尽衲禅衣”巧用借代写出了智度师身份的变化,两“衣”相对,饶有情趣。
C.智度师功名藏尽后,走在天津桥上无人认识,抒发了诗人对人们健忘的感叹。
D.无论是战场将军,还是僧人,在这两种人生体验中,智度师都是一个成功者。
78.诗中的智度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乐天早春见寄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
注:
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后因谓两地相距遥远不能迅速会晤为缩地无术。
7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从雨、云的气息中感受到稍微的暖和,不知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
B.诗中的“穿土”“受风”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凸显了物候特点和灵性。
C.诗的第五句写雪消水添,意可放船直下,暗含了诗人想要与白乐天早日相见的愿望。
D.诗人惋惜早春之景不能与白乐天同赏,用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真挚思念和无奈之情。
80.有人评价这首诗“写早春,渐渐由微而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兔丝
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8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8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8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元稹和白居易(字乐天)有很深的友谊,这首诗是元稹被贬后在通州所写。
(1)本诗中诗人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环境氛围?
(2)作者通过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84.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
D.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85.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蝉
【唐】元稹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
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
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
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
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86.诗歌对蝉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87.诗中将“朝阳凤”和“春鸠”、“春蝉”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 蝉
【唐】元稹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
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
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
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
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88.诗歌对蝉的态度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89.诗中将“朝阳凤”和“春鸠”、“春蝉”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①看秋风。
【注】①篱落,即篱笆。
90.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均以“菊花”为题,表面描写菊花,深层有所寄托。
B.两诗都用了陶渊明与菊花的典故,表达了对菊花的独特感情。
C.第一首“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忘记时间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D.唐寅的《菊花》诗,善用比喻。语言清新,篱笆后面的菊花好像一夜霜降后从天坠落,尽情绽放。
91.两首诗都以菊花为题,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遣悲怀
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今朝教育整理。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92.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总结首联内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妻子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是极其凄苦的。
93.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竹枝
元稹
深院虎溪竹,远公身自栽。
多惭折君节,扶我出山来。
贵宅安危步,难将混俗材。
还投辋川水,从作老龙回。
【作者自注】山竹枝:自化感寺携来,至清源,投之辋川耳。
9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枝是远公亲手栽种,生长在深院的虎溪旁。首联交代了竹枝的由来。
B.诗歌叙事中饱含深情,“多惭”表达了对远公扶送诗人出山的愧疚之情。
C.诗歌用“安危步”肯定了山竹的功劳,并且指出山竹与“俗材”不同。
D.诗歌语言晓畅,朴实自然,将“我”与山竹的生活琐事描绘得情趣盎然。
95.诗歌尾联用语平易,却极其精妙,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②,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9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
B.“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
C.“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
D.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
97.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98.“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中的“乐天”是指___________(人名)。
99.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移情入景,以悲凉的心境观景,无焰的“残灯”、 摇曳不定的“灯影”流露出诗人的悲伤之情。
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只以神态描写就尽显诗人听闻友人遭贬谪后的震惊之情。
C.乐天在读了此诗后曾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可见其诗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D.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100.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10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写法上与前三句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下列小题。
菊花
唐·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02.“陶”指东晋诗人 ,本学期学过他的诗作 。
103.下列选项中描述的季节与本诗不同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104.请说说元稹独爱菊花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寒夜寄卢子蒙
元稹
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
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
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
闻君亦同病,终夜远相悲。
注:本诗题目一作“寒夜寄卢子蒙,子蒙近亦丧妻”。
10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将月比作“阴秋镜”,说明是秋夜月色阴冷黯淡,衬托出诗人丧妻后的颓丧。
B.第二句中“寂寞资”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
C.第三句中“酒醒”二字暗点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
D.尾联点题,诗人所“悲”的,不仅有同病相怜之痛,也有对友人近况的担忧之情。
106.本诗的颈联写得十分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乐天早春见寄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
【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
10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作这首诗时两人正分处两地,山水相隔,只能凭借诗歌来表达衷情。
B.诗中写潮猛浪大的江中仍可听到棹歌声声,含蓄表现了渔人生活的艰辛。
C.颈联写雪消水添,本可以放船直下会友,可惜潮涌波漫,只能欲泛还止。
D.诗歌末句用“缩地”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真可谓无理而妙。
108.诗中从不同角度写早春的景象,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10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遣悲怀①
[唐]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乐天授①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②无焰影幢幢,此夕③闻君谪九江。
垂死④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释】⑴授:授职,任命。江州:即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官名。唐代以司马为州刺史的辅佐之官,协助处理州务。⑵残灯:快要熄灭的灯。焰:火苗。幢幢(chuáng):灯影昏暗摇曳之状。⑶夕:夜。谪:古代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⑷垂死:病危。
110.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移情入景,以悲凉的心境观景,诗人笔下无焰的“残灯”、摇曳不定的“灯影”都流露出诗人的悲伤之情。
B.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只以神态描写就尽显诗人听闻友人遭贬谪后的震惊之情。
C.乐天在读了此诗后曾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可见其诗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D.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111.全诗以景结语,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最后一句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1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
B.“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
C.“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
D.“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一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
E.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
113.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遣悲怀三首①(其二)
【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注】①《遣悲怀三首》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组诗,共三首。韦丛出身名门,委身下嫁尚处下僚的元稹,虽生活清贫,但两情甚笃,七年后韦丛病逝。②行看尽:眼看将要完了。
1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昔日”句,是回忆昔日夫妻间的戏言,竟谈到身后事,当初“戏言”也好,“慎言”也罢,都赞美了妻子的开明贤淑。
B.“今朝”句,写昔日戏言成真,作者追悔莫及,表现了作者的愧疚与痛惜之情。读来令人心酸,倍感无奈。
C.“诚知”句,与作者写给韦丛的另一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角度一致,意蕴相通,可谓异曲同工。
D.“贫贱”句,言贫贱夫妻,一旦永诀,回忆诸多往事更令人悲哀。以“百事哀”收束全诗,词切情真,不忍卒读。
E.这一首诗起笔自然,结句沉重;感今怀昔,抚存悼亡;语言质朴,如话家常;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思念和入髓之痛。
115.在颔联和颈联中,作者是用什么抒情方式来抒发悼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11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李十二牡丹花片,因以饯行
元稹
莺涩余声絮堕风,牡丹花尽叶成丛。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赠江客
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愁君独向沙头宿,水绕芦花月满船。
(1)元诗和白诗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季节的景色?
(2)比较两诗一、二句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3)两首诗都是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阅读元稹的《菊花》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17.东晋____________以喜爱菊花著称于世,故后世诗文中每以“陶家菊”、“陶菊”
称菊花。
118.诗中第二句中“遍绕”“日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态?_______________
119.说说诗人“偏爱菊”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0.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晚秋
唐代 元稹
竹露滴寒声,离人晓思惊。酒醒秋簟冷,风急夏衣轻。
寝倦解幽梦,虑闲添远情。谁怜独欹枕,斜月透窗明。
注:“欹”同“倚”
121.诗歌前两联写了晚秋什么特点?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2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离人一种怎样的心绪?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B
2.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指韦氏做任何事情都听丈夫的,这是对韦氏婚后性格的简括”错误。“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颔联: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其安干贫苦的美好品德。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
3.B
4.①深深思念。因为思念白居易而坐到天明。
②回忆交往经历。二人同科考中,而后成为挚友。
③劝慰朋友,但又感到迷惘,同病相怜;劝慰朋友说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对前途感到迷惘。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B.“当时白居易刚开始做官,还非常年轻”错,第四句说的是白居易和元稹两人第一次做官时都很年轻,不只是白居易。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由题目“寄乐天”可见二人感情深厚,因为思念、有情而写诗寄语;
由首联“闲夜思君坐到明,追寻往事倍伤情”可见深深的思念。元稹因为思念白居易而彻夜难眠,坐到天明,回忆往事悠悠岁月中多少美好的回忆,因着再也回不去的从前而倍加伤感。
颔联“同登科后心相合,初得官时髭未生”写二人同登科后二人成为挚友,当时刚开始做官,都还非常年轻,回忆交往经历。二人同科考中,而后成为挚友。
颈联“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写同病相怜,同样的不谙世故,同样的单纯正直,同样的仕途坎坷,命途多舛,“三千里”,写出距离的遥远,“老江城”表达出被贬的无奈。
尾联“犹应更有前途在,知向人间何处行”劝慰朋友和自己,彼此前途依旧在,不要灰心失望,但又感到迷惘。
5.C
6.①视听结合。前句运用视觉写隔帘的灯火迷离朦胧,别具美感;后句运用听觉写风雨交加,描写细腻。
②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让读者从隔帘而望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虚实结合,意境幽远。
③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觥筹交错;屋外风声雨声,显得凄清。这样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屋内的欢乐,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主要表达了诗人为朋友的相聚而快乐,为即将到来的离别而伤感”分析不当,尾联写诗人厌倦了这种为五斗米而折腰、为仕途而奔波的生活。诗人的言谈笑语中隐藏着内心的痛苦和矛盾,诗人暂时逃避现实,得到了片刻的安宁和快乐。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灯火隔帘明,竹梢风雨声”,屋里灯火通明,隔着帘子也透出亮光,外面风雨连连,吹打着竹稍发出声响。视听结合,前句从视觉角度来写的,写出屋内隔帘的朦胧美;后句从听觉角度来写的,写风雨交加的声音,细腻生动。
虚实结合,诗人没有直接写宴会上的热闹场面,而是将画面推至室外,让读者从隔帘望到的明亮灯火去展开联想,留下无穷无尽的余意。隔帘的灯火迷离蒙陇,别具美感,比正面描写宴会的华灯高照更富一种含蕴幽深的美。
运用对比,屋内灯火辉煌,正在宴饮,一片欢乐;屋外正值风雨,雨丝酒在竹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轻响,夜风轻轻摇曳着竹梢,发出一阵阵如箫如管的清音,显得凄清。衬托出帘内的温馨欢乐,令人心向神往,感到亲切和温暖。也暗示了诗人的现实处境,言谈笑语中隐藏着几多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为后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7.D
8.“老大那能更争竞”,近脱口而出,年老之人哪还能去跟别人争呢?表达了诗人调至越州后对仕途的迷茫和无奈; “任君投募醉乡人”,近口语化的言辞,期盼老友多相往来,把酒对盏,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知音的渴盼和内心的寂寞失落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与苏轼诗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异曲同工,表达了初到越州的夜游之乐”错。苏轼的这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对海棠花的喜爱,表达了苏轼与朋友游玩时快乐的心情,再现了他被贬黄州后达观、潇洒的胸襟。而本诗第六句,表达的是元稹被调任越州后,借夜赏美景来打发自己郁闷的时光,传达出内心的失落。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抓住“言浅”“思深”来分析。
“言浅”意思是语言浅显易懂,或者具有口语化特征。如“蹇驴瘦马尘中伴,紫绶朱衣梦里身”,以“蹇驴瘦马”自比,形象地写出自己的病瘦;而“尘中伴”则暗示自己的遭遇;“紫绶朱衣”代指高官,“梦里身”意思是只在梦里自己才能回到京城继续做高官。这两句表面写到越州后自己的生活和外貌,实则“思深”,写出刚到越州时心情的低落,内心的痛苦;
“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年老之人哪还能去跟别人争呢?近乎脱口而出;“任君投募醉乡人”,近口语化的言辞,期盼老友多相往来,把酒对盏。这是“言浅”,而“思深”则是这表面的洒脱之下对未来仕途的迷茫和无奈;而对老友的期盼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对知音的渴盼,也暗含着内心的寂寞失落之情。
9.C
10.参考答案1:①辞浅意哀(表达):整首诗浅显易懂,简单、朴实地表达出最哀伤、最深沉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哀愁和对未知的忐忑。②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诗人独自骑马在入蜀途中,表现出被贬的孤独、悲伤。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
参考答案2:①辞浅(语言风格):整首诗浅显易懂,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②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错误。这首诗歌为作者被贬途中所作,写出了被贬途中环境的恶劣,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和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颈联“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是说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树林也披上了万朵银花,写出了雪景的别样特点。岑诗将雪比作“梨花”,而这句诗将雪比作“银白色的花”,并没有说是“梨花”。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才见”“云似盖”“已惊”“雪如尘”“飞鸟不飞猿不动”等处可知,本诗“辞浅”,以口语入诗,语言平实浅显,通俗易懂。
对诗歌“意哀”的分析,可以从“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词语去感知,体会路途的凶险以及作者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也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
对“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描绘了作者在赴蜀途中感知的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被贬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11.B
12.①辞浅意哀(表达):整首诗浅显易懂,简单、朴实地表达出最哀伤、最深沉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哀愁和对未来的忐忑。②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虽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诗人独自骑马走在入蜀途中,只有通过诗歌来表现被贬的孤独、悲苦。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营造了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读罢四联诗不禁让人生发同感。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与‘千树万树梨花开’同将雪比作‘万朵银’”错误。颈联“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是说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岑参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比作“梨花”;而本诗的“万树松萝万朵银”,是将雪比作“银白色的花”,两者喻体不同,故“同将雪比作‘万朵银’”错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
“仿佛孤凤悲吟”,是说本诗借景抒景,情景交融,创设了凄凉的意境,借“未有春”“云似盖”和“雪如尘”“飞鸟不飞猿不动”,描绘了在充满寒意的环境中,诗人孤身一人行走在入蜀途中,委婉地传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的哀伤感慨之情。
“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的写作背景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
13.D
14.(1)“情”的角度:首联回忆“嫁时归巴地”的过往是以夫妻恩情感动对方;颈联用海楼、镜水的秀美风景及翡翠鸳鸯雌雄相伴的和美之情打动妻子。情感真实恳切,感染力强。(2)“理”的角度:颔联写妻为命妇班首,“我”为要地长官,旨在以夫贵妻荣、夫妻本应同进退的常理劝慰妻子;尾联感喟愧对主恩,希望妻子明大义、识大体。既有朴素的常理,又有深刻的家国情怀,颇具说服力。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对君主无复他求”错。此处“君”不是指君主,而是指妻子。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情”的角度:首联第一句“嫁时五月归巴地”,是回忆妻子初嫁的情景,以新婚时的美好以及夫妻恩情打动对方;颈联“海楼翡翠闲相逐,镜水鸳鸯暖共游”是想象海楼旁翡翠和镜水上鸳鸯雌雄相伴悠闲和美的场景,“鸳鸯”雌雄常在一起,象征着夫妻情感和谐。此句是以鸳鸯雌雄相伴的和美之情打动妻子。这两句情感真实恳切,感染力强。
“理”的角度:颔联“兴庆首行千命妇,会稽旁带六诸侯”,叙写妻子于兴庆宫受封命妇班首而自己就任要地,表现夫贵妻荣,意指夫妻本应同进退,用这些常理劝慰妻子;尾联“我有主恩羞未报,君于此外更何求”,直陈自己愧对主恩;“君于此外更何求”是劝慰妻子不要做过多的要求,希望妻子明大义、识大体。既有朴素的常理,又有深刻的家国情怀,颇具说服力。
15.D
16.B
17.①“辞浅”是指整首诗浅显易懂,“临寒食”“未有春”“才见”“已惊”“飞鸟不飞猿不动”等,都是口语入诗,简单、朴实。②“意哀”是指全诗表达了路途凶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③“扣人心扉”是指诗人赴蜀途中恶劣的环境牵动读者,被贬的孤单寂寞让人生发同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乐府诗选》辑选的是乐府诗;
B.《古诗菁华》辑选的是古体诗;
C.《诗余选集》中诗余是词的别称,辑选的是词;
D.《律诗集萃》辑选的是律诗,而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可以收录到此书。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写出了作者行程速度之快”错,“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大意是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惊奇地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写出了蜀道天气变化之快,而不是作者行程速度之快。
故选B。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根据题目中的“辞浅意哀”可知,本题的答题内容主要在赏析用字用词的语言风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方面。
“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的“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赴蜀途中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共鸣。
本诗语言平实浅显的风格,可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见”“云似盖”“雪如尘”“飞鸟”“不动”等我们常见的字词和通顺的语法关系中看出。诗中唯一的生僻字可能是“骢”,但根据我们以往所学及该字的偏旁,也能很快判断出这是马的意思。
对诗歌“意哀”的分析,我们应当从其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中去进行,如“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字词,均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更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
18.A
19.①这首寒露诗前两联虽描写了寒露时节的典型景物,但菊花渐黄在晨看、落叶纷飞在门前、大雁南飞逐秋阳,未见“伤秋”,“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②颈联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怕寒霜将至而及早收田,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③尾联在前面万物随季节变化的对比中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宕开一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贪赏次第变黄的秋菊,从早晨看到傍晚”说法错误,原文意思是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菊花已渐渐变黄。
故选A。
19.本题考查评价古诗思想内容的能力。
寒露时节的秋色,有着水墨画的意蕴,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寒山转苍翠,千山万水,层林尽染,衰草连天。
这首寒露诗,以其大气磅礴,悲壮雄浑的气势,描写了寒露时节景物的独特之美,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并无伤秋之意。
首联,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是说,寒露来临,惊讶发现时光已走到了晚秋;早晨看见菊花次第变黄。这句点明了写作时间,并写出寒露第三候:菊有黄华。
颔联,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是说,千家万户前,风儿好像扫着落叶,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随着太阳南飞。千家与万里,将一幅阔大壮丽的秋景图呈现出来。落叶纷飞,大雁南飞,本有萧瑟之感,但一个“扫”,一个“随”,“千家”“万里”反有壮阔之感。
颈联,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是说,化为牡蛎,替雀鸟感到悲伤;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化蛤与收田,也带着寒露独有的特点,喻示着秋天不多,要赶紧完成庄稼收割。虽为群鸟化蛤而惋悲,但难掩渔夫农民秋收之喜,未见“伤秋”。
尾联,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是说,因此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它都郁郁苍苍,颜色长青。凸显松柏四季常青的志气,大气磅礴,更无“伤秋”之意。
20.D
21.①被贬谪的苦闷。诗人遭逢贬谪,且所处环境久雨不晴,瘴气袭人,令人心情惆怅。②独处异乡的孤寂。诗人远离亲人,独自在空馆之中,倍感寂寞。③对家人的思念。诗人无法与家人相见,看着满床家书,思念万里之外的孩子。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D.“诗人想象自己的孩子在千里之外看着自己所寄的满床家书,运用对写手法,借写对方来写自己”错误,联写的是诗人自己看着满床的家书,思念远在万里之外的孩子,并未借对方写自己,故不是对写手法。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感情的能力。
“雨滞更愁南瘴毒,月明兼喜北风凉”,元稹所面临的通州,四周是高山峻岭,热气弥漫,瘴毒滋生。诗人遭逢贬谪,且所处环境久雨不晴,瘴气袭人,令人心情惆怅,表达了被贬谪的苦闷;
“古城楼影横空馆,湿地虫声绕暗廊”,到了初秋时节,北风渐凉,然而蚊虫乱飞,索绕暗廊。诗人远离亲人,独自在空馆之中,倍感寂寞,表达独处异乡的孤寂;
“萤火乱飞秋已近,星辰早没夜初长。孩提万里何时见,狼藉家书满卧床”,在这没了星辰的漫漫长夜里,思念病死的妻子韦丛和留居长安的儿女,山重水远,音讯难通;诗人无法与家人相见,看着满床家书,思念万里之外的孩子。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22.C
23.参考答案:上阕写“恨君不似江楼月”,是说人无论漂泊何处总能有月相伴,自己却是常常苦恼于相见难得;下阕写“恨君却似江楼月”,意在表明就像短暂月圆之后还要忍受长时间的月缺一样,自己因此每每悲伤于相聚难期:上下阕两处文字从“不似”“却似”的不同角度着力于表达离别带给自己的悲苦,加强了诗歌中思念之情的感染力。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安危的担忧”错,颈联所写内容是,虽说远近各处均是三五之夜,只怕阴晴各不相同。这是诗人出使东川,住在驿楼望月有感,流露出对自己前路的些许担忧之情。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采桑子》一词,借喻明月来倾诉别离之情。上阕的意思是:可恨你不像江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不似江楼月”感叹对方不能像明月一样时时陪伴自己,是从空间上,突出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及相思之苦;
下阕的意思是:可恨你就像江楼上高悬的明月,短暂的圆满之后又会有缺失,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却似江楼月”意在表明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是从时间上,强调相见无期的悲苦。上下阕两处文字以“不似”与“却似”来隐喻人生聚散,抒发聚暂离长之恨,表达相思之情,比喻新巧,特色鲜明,具有感染力。
24.(1)A
(2)描绘了湖边残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进一步渲染春天的明媚温煦的特点。
(3)首句通过嗅觉、触觉感知细雨中花香,微风的温和,要细致体会才“觉”春天的到来。第二句通过渔人的船歌听到春的声音,春意较前一句明显。颔联用“穿”“受”写萱草破土、东南的柳树绿意明显,看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春景明显呈现。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
A.“谁唱出了赞美春天声音的船歌”中“赞美春天声音”错误,从诗中来看,“谁送春声入棹歌”意为谁把春天的声音融进了船歌,也就是说不知不觉中春的气息浓了,在渔人的棹歌中表现出来了,并非“赞美春天的声音”。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既写出了早春的勃然生机,又写出了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但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的情况。这里写湖边残雪消融,江中春潮澎湃,都是由于春天温暖的气息。“湖水”“江潮”,由小到大,进一步渲染春天的明媚温煦的特点。
(3)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诗歌内容思路,赏析诗歌形象、技巧的能力。
“由细微到明显”说明诗歌中早春的气息是一点点展现出来的,一开始应该是细微的,后来应该是明显的,同时“由……到……”还有顺序上的先后。
然后分析诗歌,找出能感受到“早春”气息的内容,如首联中“雨香云澹觉微和”,“觉微和”是感受中展现出的早春气息,“谁送春声入棹歌”是从歌声中感受到的早春气息,由此可以看出春意渐浓:细雨中飘来花香,春云淡薄,已经逐渐感受到春天温和的气息;春的声音还融入了船工的棹歌。
如颔联“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以“穿”“受”写写春天的萱草和柳树:种植在北堂边的萱草早已破土发芽,偏于东面的柳树感受风最多,这些都是春天的具体景物,由首联中的“感受”“声音”到颔联中具体的春天景物,可以看出早春一步步由细微到明显。
25.C
26.含意:只见君山之下,洞庭湖狂风怒号,波浪滔天,其实自古以来就是经常发生的。(2分,意思答对即可)思想感情:①表达了诗人对宦海风波险恶的认识,②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中压抑和困惑的心情。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景仰之情”错误,由“竟安在”“讵曾过”可知诗人表达的是“怀疑”。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语句以及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意思是:只望见君山之下,狂风怒号、浊浪滔天,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
这首诗就表现了他对宦海风波的恐惧心理。“泛海”其实也就是宦海,洞庭波未尝不就是宦海风波,而且这样的风波时时刻刻都出现在他的身边,一旦言行不慎,就可能葬身宦海之中。全诗以写景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特别是最后“狂风万古多”,更是含蓄地表示自己被贬谪后的隔世之感,抒发了诗人身处宦海风波中压抑和困惑的心情。
27.A
28.元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
白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元诗中“可怜和叶度残春”,写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把自己比作绿叶,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以“和叶度残春”暗含妻子已经过世,只有叶子陪着我孤零零地度过残春。借物喻人,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
白诗中“月冷空房不见人”,写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借景抒情,通过写月色之冷,房间之空等,来写环境的冷寂。但是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了,以“空房不见人”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
29.D
30.①元诗借折樱花送别,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浓重的离别、相思之情。②岑诗借折青松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友人依依难舍;诗人与戍边将士们如傲雪的青松般戍守边疆、保国安民的坚贞不移的志节。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D.《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的语言风格并不是“典雅蕴藉”,而是明白晓畅,表达惜别之情。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元诗“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作者把离别的地点安排在这片美丽的樱桃花下,借折樱花送别,给这分离情平添了许多凄美的色彩;“别后相思最多处,千株万片绕林垂”,诗人把离情与即目之樱桃花相类比,此间两人尚四目相对,但已在想象别后相思情状,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
岑诗“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写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赠送的礼物,是傲雪的松枝。诗人借折青松送别,寄寓了彼此的友谊像松树一样长青,表达对友情的珍惜;又用松枝象征边疆将士报国的忠贞,寄寓了诗人一片赤诚的的保国安民之情!
31.A
32.元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
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
白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元诗中“可怜和叶度残春”,写可怜只有一树绿叶和我一起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把自己比作绿叶,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以“和叶度残春”暗含妻子已经过世,只有叶子陪着我孤零零地度过残春。借物喻人,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
白诗中“月冷空房不见人”,写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借景抒情,通过写月色之冷,房间之空等,来写环境的冷寂。但是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了,以“空房不见人”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
33.D
34.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世间万物都应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由衷的赞美”错误。尾联通过对田间忙碌的人们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哲理的能力。
描绘情景:
颈联“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写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描写充满生机与禅意。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蕴含着哲理:
颈联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一规律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草木有萌发,就会有枯萎。所以,这样一个催迫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予我们新的哲学概念。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事实上,萌发的岂止是草木,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仿佛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5.C
36.白诗末句,是狂风巨浪拍打船板声,声音沉重、激烈,烘托诗人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悲愤、郁闷之情;元诗末句以风雨潇潇、杜鹃哀鸣之声,营造凄清氛围,表达对身处逆境的友人的担忧与思念之情。
【分析】35.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格调颇为闲适宁静”错误。诗人心情较为平静,格调应为“凄惋”。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一阵阵“逆风吹浪打船声”,像塞马悲鸣,胡笳呜咽,一起卷入读者的耳里、心中。这声音里,充满了悲愤不平的感情。船下江中,不断翻卷起狂风巨浪;心头眼底,像突然展现一幅大千世界色彩黯淡的画图。这风浪,变成了“逆风吹浪打船声”;这是一幅富有象征意义的画图,悲中见愤,熔公义私情于一炉,感情复杂,容量极大。烘托诗人因仕途不顺而产生的悲愤、郁闷之情。
元诗末句“满山风雨杜鹃声”以风雨潇潇、杜鹃哀鸣之声,营造凄清氛围。结合注释①可知,白居易被贬江州,诗人写自己的夜深难眠,听到杜鹃哀鸣声音,表达对身处逆境的友人的担忧与思念之情。
37. 比喻 坚贞不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
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
所以第一空可以填:比喻;第二空可以填:坚贞不渝。
38.B
39.C
40.相同点:二者都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和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不同点:甲诗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冷清的月色、空寂的房屋,再也见不到妻子的身影,来反衬自己的孤独凄苦。
乙诗运用比喻手法,把妻子比作梨花,把自己比作绿叶,说“和叶度残春”,暗示梨花凋零,妻子过世,而自己则凄苦地度过残春,借物喻人,表达内心的哀思。
【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成语含义的能力。
A.古井无波: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B.室迩人远: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甲诗写的是伴侣去世后自己独自带着孩子回到院中,却已经再看不到爱侣的身影,与该词意境契合。
C.暮云春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D.遗世独立:指超然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
故选B。
3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借百花齐放的乐景衬诗人当时之哀情”错误。这句诗是诗人回忆从前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百花争妍而诗人偏偏摘取白色的梨花送与自己的妻子,是以百花来衬托妻子不同于俗的气质。当时妻子还在,诗人并无哀情。今日妻子去世,诗人才有哀情。选项混淆了时间。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对比赏析关键诗句的能力。
相同点:无论是“和叶度”还是“空房不见人”,都写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表达对去世妻子的无限哀思。
不同点:甲诗重在写环境的冷寂,以“空房不见人”来衬托自己的孤独凄苦,借景抒情;乙诗重在写自己的感受,妻子已经过世,满树的梨花凋谢了,只剩下绿叶,孤零零地度过残春。诗人把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梨花比作妻子,自己比作绿叶,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怀念。
41.C
42.①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②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或者: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之的道理。
【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蜀地盛开的桃花”错,颔联写“桃花开蜀锦”,意思是看那桃花,就像蜀锦,多姿多彩,绚丽绽放。应为“像蜀锦一样漂亮的桃花”。
故选C。
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景物形象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描绘情景:颈联“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写春日美好的时光,争相催促着万事万物。草木已开始萌芽,甚至树芽儿也似乎按着一定的规则修剪成长,描写充满生机与禅意。使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春日时光催促、草木争相按节令萌发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蕴含着哲理:颈联蕴含着世间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规律的,世间万物都应因时而动,我们人类也应该顺应这一规律的道理。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草木有萌发,就会有枯萎。所以,这样一个催迫万物生长的季节,给予我们新的哲学概念。而无数文人墨客,也在这变化之中,期待着生命里的一场浪漫之旅。事实上,萌发的岂止是草木,更有一颗颗渴望自由的心灵。当诗人看到这些萌芽儿,一个个都长得整整齐齐,仿佛在互相打招呼,一切就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43. 灯 泪
44.①白诗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表现对友人及自己伤感苦闷的情绪和仕途坎坷的感慨,从而看出二人的真挚情感。如诗中的“灯残”“暗坐”等,表现苦闷,诗中的“天未明”“逆风”等,表现仕途坎坷。②元诗侧重场面的描绘,表达自己和白居易情谊的深厚。这首诗描绘出了“收信流泪”“妻惊女哭”“问何如”的人物对话以及“欲语无言”等场景,表达了自己收到信时激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