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1.2 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02 16:4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种群的数量变化
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1.生命观念: 通过分析自然界种群增长的实例.概述“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成因和变化过程。2.科学思维: 学会构建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3.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特点,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一、自主学习
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 型和 型两种。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在 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K值是指 ,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达到最大时,种群处于 。
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统计酵母菌数量的方法是 ,用于计数的工具是 。该实验的对照属于 。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之前,轻轻震荡试管的目的是 ,计数时,若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应 。为了使估算值更加精确,应 ,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曲线图。
二、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数学模型及它的表达形式有哪些?
探究活动二:阅读教材J型增长模型的内容。讨论:
1. J型增长的条件有哪些?
2.绘制J型增长曲线图:
3.写出数学公式 中各字母的含义:
N0 Nt t λ
4.根据下图讨论:
1-4年,种群数量呈___形增长
4-5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5-9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
9-10年,种群数量_______
10-11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
11-13年,种群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9年,种群数量第_______年最高
9-13年,种群数量第______年最低
总结:
探究活动三:阅读教材S型增长型内容。讨论:
1. S型增长的条件有哪些?
2. 绘制J型增长曲线图及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
讨论:
(1)K值时: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2)K/2时: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 ;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型
(3)K值是不是固定不变?
(4)K值是不是种群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5)J型曲线有没有K值?增长速率如何变化?
(6)下图表示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恒定不变的,下列哪些因素可以使原来的环境容纳量K2 变成新的环境容纳量K1 ?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
(7)海洋捕涝中种群数量处于什么时候有利于渔类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有害昆虫来说,种群处于什么时候防治最有效?从环境容纳量角度如何控制鼠害?
探究活动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酵母菌的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血细胞计数板:
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的玻璃片特制而成。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大方格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但无论哪种规格的计数板,每个大方格都有16×25=400(个)小方格。一个大方格长和宽各为 ,加盖玻片后,计数室底部与盖玻片的距离为 ,体积为 。
(2)计数方法:对于16×25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计数板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下图所示)
(3)计算方法:
①16×25型的计数板:酵母菌细胞个数个小方格细胞总数 稀释倍数。
②25×16型的计数板:酵母菌细胞个数个小方格细胞总数 稀释倍数。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1)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相互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减少误差,即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2)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3)从锥形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锥形瓶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
(5)制片时,要先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然后用滴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6)若视野中细胞数目多,培养液要进行定量稀释重新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菌为宜。
(7)由于计数室中的菌悬液有一定的高度 ,故需要让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避免细胞分布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被遗漏。
讨论:
1.本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吗?请说明理由。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振荡几次,目的是什么?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4.如何滴加培养液?
5.实验结束后如何清洗血细胞计数板?
6.如图是某同学绘制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请试分析曲线中AB段、BC段的变化原因。
7.直接统计到的酵母菌数量是不是都是活的酵母菌?如何才能区分计数的酵母菌是活的还是死亡个体?
8.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
自我检测
班级 姓名
一、单选题
1.关于下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形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2 之前就是“J”形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种群增长的“J”形和“S”形曲线是不同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以“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
B.以“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C.以“J”形曲线增长的种群,种群增长不受自身密度制约
D.以“S”形曲线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近于零
3.下图表示某海域中某种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d时间段内,该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是受种内竞争的影响
B.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捕捞该种鱼,则可在e点时进行捕捞
C.d点时,该种群的数量为
D.de时间段内,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如图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是“S”形
B.相比a时刻,b时刻种内竞争更加激烈
C.从a到b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加与天敌增加、食物短缺等因素有关
D.在b时刻进行养鱼捕捞,捕捞后数量维持在a时刻的数量,可以获得一年内最大捕捞量
5.如图表示某科研小组多年跟踪调查某动物种群的死亡率/出生率的值。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动物种群0~5年间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在调查期间,第15年种群的数量最小
C.第10年的种群与第20年的种群数量相等
D.第15~2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6.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滴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7.实验人员以一定量酵母菌为饲料,在固定容器内饲养果蝇,定时记录果蝇数量,绘制果蝇数量的变化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时果蝇数量增长速率小于 时,是因为食物短缺
B.果蝇种群种内竞争最剧烈的是 阶段
C.若增加酵母菌的供应量,果蝇的K值一定会上升
D. 以后果蝇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二、多选题
8.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影响K值的大小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为保证数据准确,对培养后期的培养液计数前不能做稀释处理
D.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9.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的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b、c种群呈“J”形增长,d种群呈“S”形增长
B.更换培养液只改变了营养物质的浓度,进而影响了酵母菌的生长
C.随培养液更换周期延长,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增大
D.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未经染色的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高
10. 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加迁入率或降低迁出率可改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通过调整种群的年龄结构不能提高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人为一次性捕杀大量家鼠,其环境容纳量将迅速降低
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1.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为增加酵母菌的数量,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
B.计数时需统计方格内部及边线上的酵母菌
C.实验前对培养液和培养工具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灭菌
D.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会急剧下降
三、非选题
12.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
(2)下图中,图1表示一个鼠群进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2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    点,C点以后鼠种群数量不再增长处于波动状态,这是因为环境中        是有限的。此时田鼠种群的种内竞争程度会    。
②图2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     点,如果长期过度放牧就会造成草场退化。
13. 某隔离海岛上主要存在着草本植物、野兔等生物,科研人员对岛上野兔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野兔种群数量的调查一般采用 法,主要原因是 。
(2)由图分析,在3—8月期间,种群呈 型增长,6月份种群的出生率 死亡率。
(3)根据图中数据可知,严寒环境(11月—次年1月)更不利于野兔中 个体的生存;当野兔种群中雌性数量 (填“>”“<”或“=”)雄性数量时,更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长。
(4)为了减轻野兔对植被的破坏,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最有效的时期是 (填“3—4月”“5—6月”或“7—8月”),因为此时期 。
14. 某研究小组以酵母菌为对象探究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每隔24小时定时取样,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       法。取样前,要将培养液摇匀,目的是           。制片时,首先          ,再          ,最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培养液。
(2)图2是一块血细胞计数板正面示意图,其上有    个计数室。图3是计数室中一个中格的酵母菌分布示意图,该中格内酵母菌数量应计为    个。
(3)该同学将试管中的培养液摇匀后取样并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4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4)探究“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请你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自主学习
1、J S 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 空间资源有限、有天敌等
2、环境容纳量 等于 K/2
3、抽样检测法 血细胞计数板 前后自身对照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用无菌水按一定比例稀释 重复实验
探究活动一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表达形式有曲线图与数学方程式。
探究活动二
1.食物和空间充裕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和其它竞争物种
3.N0 种群起始数量 Ntt年后种群数量 t 时间 λ当年种群数量/上年种群数量
4.J 增长 相对稳定 下降 下降 11-12年下降 12-13年增长 5 12
增长 增长型 稳定 稳定型 下降 衰退型
探究活动三
1.资源空间有限,种内竞争,捕食者数量增加等
3.K时:等于 等于0 稳定型 K/2时:大于 最大 增长型
K值可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不是,种群能达到的最大数量是在某个特定时间出现的,一般来说,该值出现时间短且大于K值。
J型曲线没有K值,增长速率增大
④⑤
捕捞后维持在K/2 左右 K/2之前 采取措施降低K值
探究活动四
1.不需要,取样计数的时间有先后,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需要,减少偶然性,以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2.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以保证估算准确,减少误差
3.将其培养液用无菌水稀释一定倍数,再计数。
4.滴加培养液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
5.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 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
6.开始时培养液的营养充足,空间充裕,条件适宜,因此酵母菌大量繁殖,AB段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随着酵母菌数量不断增加,营养消耗、pH变化等,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升高,BC段种群数量下降。
7.不是。用台朌蓝染色,死的酵母菌被染成蓝色,活的酵母菌无色。
8.温度、营养物质、PH等。
自我检测
1-7:BBADAAB 8-11:AD ABC BD BD
12.(1)288 (2)①B 资源和空间 加剧 ②B
13.(1)标记重捕; 野兔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S” ; 大于
(3)雌性 ; >
(4)3—4月; 种群数量增长慢,恢复能力弱,易于控制
14.(1)抽样检测 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 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2)2 24
(3)适当稀释后,再观察计数
(4)在0~40 ℃之间设置等温度梯度,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相同的时间后,分别取样、观察、计数,统计结果,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