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
《歌唱祖国》《神圣的战争》教学设计
课题 《歌唱祖国》《神圣的战争》 单元 2 学科 音乐 年级 九年级
教材分析 这首歌曲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词曲作者是王莘。适逢新中国成立- -周年, 看着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随风飘扬、鲜花如海的热闹景象,王莘感慨万分,在回津的列车上一合 (呵成完成了《歌唱祖国》的创作。这首歌曲发表后因其明快雄壮的韵律而广为传唱,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民族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音乐雄壮豪迈,带有进行曲风格。《神圣的战争》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著名歌曲,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这首三拍子进行曲风格的歌曲曾被用于电影《莫斯科保卫战》电视剧《士兵突击》中以推动剧情发展。电视剧《潜伏》的片尾曲《深海》也是采用《神圣的战争》曲调重新填词而成的。
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体验进行曲风格的作品。通过学唱歌曲,感受祖国的美好。学习歌曲《神圣的战争》,感受歌曲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塑造的勇敢、紧张、爱国的苏联战士形象。教师弹唱《歌唱祖国》,学生分段学唱,进行识谱练习。教师讲解作品作者与创作背景,并拓展欣赏《神圣的战争》。学唱歌曲《歌唱祖国》,能够准确把握节奏、节拍、音准等音乐要素。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与力度的变化。复习节拍、弱起节奏、附点八分音符等乐理知识。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唱祖国》,体验进行曲风格的作品。艺术表现:能较完整地表现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演唱风格(进行曲速度与力度,各乐段由于节奏、音区不同带来的不同情绪、弱起节奏等)。创意实践:较好地表现出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与力度的变化。文化理解:通过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颂歌等同类型题材所包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作品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 能较完整地表现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演唱风格。理解歌曲蕴含的感情。
难点 掌握弱起节奏和附点节奏,从理论上理解时值关系,从感觉上体会节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十月一是我们祖国的生日,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想用各种形式来抒发对祖国的爱。 请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爱。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歌曲的进行曲式,适合在检阅、颁奖、会议开幕等场合播放。教师讲解:进行曲:进行曲源于军队中用来统一步伐、表现雄壮军威、鼓舞士气的队列音乐,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听起来雄壮有力而又有行进感。常用2拍子和4拍子。步伐节奏:强弱交替出现,速度为步行速度的节奏就是步伐节奏。复听歌曲: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出示歌谱讲解——歌曲的速度是中速,情绪是壮大行进地。作者介绍:王莘:著名作曲家(1918年——2007年), 原名王莘耕,江苏无锡荡口镇人。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旋律哼唱:教师播放旋律教唱视频指导学生哼唱旋律。并讲解:歌曲的结是构A—B—A’A段旋律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演唱A段旋律,并讲解——乐曲由拍子的弱起部分开始,叫做“弱起”。弱起乐曲,第一条小节线之前的部分,叫做“弱起小节”。B段旋律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B段旋律。唱准后三个乐段完整哼唱旋律。歌词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第一乐段歌词,并讲解——第一乐段:雄壮有力,主题思想:歌唱祖国走向繁荣富强。要唱得热情奔放、乐观自豪。 第二乐段:节奏舒展平稳,旋律优美流畅,因而形成一种浩浩荡荡、阔步前进的气势。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完整演唱:教师播放歌曲伴奏音频并讲解——这首歌曲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歌曲的重要作用:《歌唱祖国》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坚定有力,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歌唱和赞颂。音乐雄壮豪迈,积极向上,带有行进风格。歌曲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壮前进的步伐。几十年来,这首歌传遍了祖国大地,已成为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象征。 你知道这是一首什么样风格的作品 这首歌曲适合在什么场合运用?学生试着说一说你认识什么是进行曲,进行曲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欣赏歌曲并回答: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听才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学生跟着视频一起哼唱旋律并思考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唱A段旋律,并学习弱起小节相关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练唱两个声部,熟悉以后两个声部合起来唱一唱。跟着老师的伴奏唱好旋律,注意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学生跟着伴奏分别唱二段歌词,第一乐段分别唱两个声部后合唱。唱准后要分析一下每段歌词的深刻寓意,并说一说每一乐段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学生跟着伴奏音频完整的演唱歌曲(分两声部)并回答:这首歌表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面貌?你知道这首歌曲的地位、作用和深刻的意义吗? 感受歌曲带来的氛围感。积累进行曲相关知识。再次欣赏,加深印象。积累作者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视唱水平,两声部的协调配合能力。弱起小节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总结的能力。检验学生学唱成果。10、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歌曲介绍:《神圣的战争》是苏联卫国战争著名歌曲。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这首歌曲既有颂歌音调,又是一首三拍子的进行曲,具有史诗般的气质,准确体现了苏联人民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同仇敌汽、万众一心的抗战精神。 创作背景:《神圣的战争》是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的卫国歌曲。1941年6月下旬,德国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苏联军队奋起反抗,频频受挫,伤亡惨重,数以万计的大小城乡毁灭在德军的炮火下,上百大中城市沦陷。曲作者简介: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大罗夫(1883-1946),苏联人民艺术家(1937),苏联国家文艺奖(1942、1946)获得者,红军合唱团创始人。初次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速度:稍快中速情绪:悲壮、振奋的再次欣赏: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并讲解——作品采用三拍子的节奏,却具有进行曲般的二拍子的特征。歌曲主题思想:正是苏联人民智慧的结晶,高超的作战策略,将德国法西斯赶出了中国的领土,歌曲刻画了苏联战士英勇、忠诚、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也反映了苏联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 学生听老师对歌曲的地位进行介绍。学生听老师讲歌曲的创作背景。学生阅读电子白板上关于曲作者的介绍。学生欣赏视频并回答: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学生欣赏歌曲音频并试着说一说歌曲有什么特点?
6、学生试着分析歌曲的主题思想。 了解歌曲的地位,有助于对歌曲内涵的理解。了解创作背景结合历史知识更深刻的理解歌曲。积累音乐家相关知识。欣赏歌曲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再次欣赏,加深主题印象。感受歌曲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歌唱祖国》,欣赏了歌曲《神圣的战争》,还学会了进行曲的概念及其演唱等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国家,去好好学习,长大后能为国家多做贡献!最后,祝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 学生总结本课的内容。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