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温庭筠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陵墓。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D.颈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2.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魂销”二字笔墨精炼,生动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
B.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
C.颈联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空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包含了深沉之感。
D.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温庭筠通过塑造苏武形象,歌颂民族气节,展现心向故国之情,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4.本诗颔联为读者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6.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经五丈原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③不由人。
象床宝帐④无言语,从此谯周⑤是老臣。
【注】①柳营: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得鹿:比喻在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④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⑤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浓艳、华丽的词风。
B.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C.“天清杀气”,既点明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D.“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8.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练,真切传神。
B.此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所怀的敬意,在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同时,也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有为苏武鸣不平之意。
C.颈联遥承首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宫殿楼台依旧,而自身已衰老,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汉武帝的追思。
D.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的景物。“古祠高树”,写出了苏武庙的苍古肃穆,渲染出了浓郁的历史气氛,透露出诗人的崇敬追思之情。
10.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③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④。
注:①非甲帐:此处意指汉武帝已死。②茂陵:即汉武帝陵。此处意指苏武归汉时武帝已死。③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关内侯,食邑三百户。④逝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比喻流逝的光阴。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古祠”一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了浓郁的历史气氛,同时隐隐传达哀叹英雄后继乏人的情绪。
B.“云边”“陇上”勾勒出苏武流放北海时望雁思归的动人情景,不仅表达其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亦能表现其历经苦辛而不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C.颈联对仗极为工整,以“去时”反衬“回日”,两句通过对空间转换的形象描绘,写出了苏武滞留胡地时间之长。
D.这首诗音韵和谐,写得沉郁悲壮而淡雅自然,晚唐诗人好吊古抒怀,这与当时唐王朝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形势吻合。
12.诗歌尾联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磁岭海棠花
温庭筠①
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
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
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②。
王孙③又谁恨,惆怅下山迟。
【注】①温庭筠:好讥讽权贵,政治上终生不得志,官仅国子助教。②蜀彩、吴妆:两种锦绣。③王孙:《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王孙指隐居之人。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谁赏”“空”突出海棠花遭遇冷落、寂寞无主的处境,引发人们的同情。
B.第三句写岛屿的路径曲折、海棠花种植在岛屿的尽头,以岛、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C.第四句写汩汩奔流的泉水倒映着海棠花,泉水、海棠花相互映衬着,更体现海棠的美艳。
D.颈联的“淡”突出了海棠矜持超然的特质,“低怨思”体现出海棠的不平之气。
14.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尾联的“恨”和“迟”体现的复杂情感。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魂销”一词与“茫然”呼应,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
B.颔联诗人想象苏武望雁南归、荒塞归牧的情景展现了苏武牧羊的孤寂生活。
C.尾联运用借代、化用等手法,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思念之情。
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抚今追昔,虚实结合,意蕴丰厚。
16.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
B.颔联写景,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景色苍茫荒凉,再现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的情景。
C.颈联叙事,构思精巧,通过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D.尾联中的“空”字写出苏武虽然返回汉朝并封侯受爵,但先皇已逝,只能面对河水哭吊的悲伤之情。
18.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压缩版的苏武传”。请结合诗句,按照苏武个人遭际的先后顺序概括本诗所写的苏武事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④。
【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逝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 )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B.颔联上句借“雁”“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D.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真切描写,高度赞颂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并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
20.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题为“苏武庙”,但正面描写仅“古祠高树”一句,其余诗句均写苏武其人其事。
B.首联“魂销”二字,与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中的“销魂”意蕴一致,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前句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后句暗示苏武生命历程的转换,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也让人想见其所受的磨难。
D.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集中抒发了苏武对武帝追悼思念、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悲凉之情。
22.有人认为,这首诗就是“压缩版的苏武传”。请结合诗句,按照苏武个人遭际的先后顺序概括本诗所写的苏武事迹。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武庙①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③。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苏武:汉武帝时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后流放到北海牧羊,历尽艰辛十九年,持节不屈。汉昭帝时获释归汉,汉宣帝时受封关内侯。②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③丁年:壮年。④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从人到庙,由古及今,描述了当时苏武见到汉使的复杂心情和眼前苏武庙庄严肃穆的氛围。
B.颔联写景,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空间的转换,景色苍茫荒凉,再现了苏武在北海牧羊时的情景。
C.颈联叙事,构思精巧,由“回日”忆及“去时”,又用“去时”的情景反衬“回日”的景象,令人感慨万千。
D.尾联中的“空”字写出苏武虽然返回汉朝并封候受爵,但先皇已逝,只能面对河水哭吊的悲伤之情。
24.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作者对苏武的人生遭际抒发了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陈琳①墓
【唐】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②无主始怜君。
石麟③埋没藏春草,铜雀④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字孔璋,三国时著名文人,建安七子之一。陈琳原依袁绍,后归曹操,被任命为掌书记,重要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下邳。②霸才:辅佐他人成霸业之才。③石麟:石麒麟,墓道前的陈列品。④铜雀:铜雀台,曹操所建,故址在邺城西。
2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且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
B.颔联中“霸才”是诗人自指;“始怜君”的“怜”是“怜悯”之意:我无人赏识便想起你也是个值得怜悯之人。
C.颈联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消逝。
D.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水平不俗。
26.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但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的惊喜之感。
B.颔联上句借“雁”“月”“胡天”等典型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
C.颔联下句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出使塞外前后人事已非的沧桑与慨叹。
28.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五丈原①
温庭筠
铁马云雕②久绝尘,柳营③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④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⑤不由人。
象床锦帐⑥无言语,从此谯周⑦是老臣。
【注释】①五丈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用武、劳竭命陨的古战场。②云雕,画有虎熊与鹰隼的旗帜。③柳营,即细柳营,西汉周亚夫屯兵之地,代指诸葛亮的军营。④妖星:古人认为天上有彗星或流星出现,预示着灾难降临。⑤中原逐鹿:争夺政权,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⑥象牙锦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⑦谯周:蜀汉光禄大夫,诸葛亮死后深得后主刘禅宠信。魏入蜀,劝刘禅降魏,被封阳城亭侯,在晋官至散骑常侍。
2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题表明此诗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蜀汉名相诸葛亮而作。
B.首联“柳营”用典,把诸葛亮比作西汉初年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出敬慕之情。
C.诗歌前四句全是写景,由春而秋,由昼而夜,以实写虚,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
D.温庭筠的诗以侧艳为工,而本诗以风骨遒劲见长,内容深厚感情沉郁,实属难得。
30.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后四句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下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31.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32.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中,也用了“还似”一词,这两处“还似”所使用的手法相同吗?请简要分析它们在各自语境中的意蕴。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①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注:①荒戍:荒废的防地营垒。
3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及时节,荒凉的古垒边,黄叶飘零,强烈渲染了此时此刻远行友人的悲伤离愁。
B.颔联两句互文,意即:“初日高风汉阳渡,高风初日郢山门。”统指荆山楚水,展示辽阔雄奇境界。
C.“江上几人在”句想象归客一个人归还将遇见哪些故人,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及对故交的情意。
D.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当此送别之际,设想他日重逢,开怀畅饮,更见惜别之情。
34.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曾用许多珍宝装饰帐幕,希望神仙来居住,称为甲帐;较次的自己居住,称为乙帐。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陵。
35.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魂销”描写了苏武见到汉使时的情状,“茫然”写出了年代的久远。
B.颔联描写苏武身居胡地月夜望乡的情景,以及苏武当年在匈奴牧羊时的艰苦生活。
C.颈联写苏武回长安时,武帝时的繁华景象已成过去,而他出使匈奴时却还是壮年。
D.尾联表达了苏武对武帝不能亲眼见到自己生还故国的感伤,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
3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史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在晚唐边境不断被侵扰的背景下诗人对苏武崇高品质的敬意。
B.颔联“月”照应“断”,“烟”照应“草”,诗人运用“月”“烟”等意象描写了塞外怡人的景象。
C.颈联用典,并通过“回日”与“去时”的对比,寄托了作者对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才得以回还的哀思。
D.中间两联境界开阔,感慨深沉,对仗极为工整,"甲帐”与“丁年”之对,出人意表而无斧凿之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经五丈原【唐】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
注释: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
3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
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
38.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更漏子
(唐)温庭筠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39.这首词以_____________为背景,写闺中人因“_____________”而彻夜难眠。
40.从上阕到下阕都在写闺怨,但描述角度发生了三次转换,试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②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记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冠剑:指出使时的装束。③茂陵:汉武帝陵。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初见汉使时悲喜交加而情难自禁,下句由人到景,描写“古祠高树”渲染一种肃穆苍凉的氛围。
B.颔联上句诗人想象苏武在寂静的夜晚,望着大雁的身影消失天边,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故国音讯断绝的史实。
C.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中“回日”形容楼台极高,日神都为之掉头。该句写苏武归汉时,楼台依旧,武帝已逝,物是人非。
D.尾联写苏武归汉后封侯受爵,但长眠茂陵的汉武帝却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幕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先皇。
42.本诗历来被认为是刻画苏武白发丹心汉臣形象的佳作,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艺术手法角度赏析本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更漏子
温庭筠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4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意象都能表示时间,表明此时已是拂晓时分。
B.兰花凝重露,柳枝随风斜,落花满庭院,这些景象显出暮春时节的特点。
C.“虚”既表明楼阁空虚无人,也暗示了主人公因无人陪伴而感到寂寞空虚。
D.主人公倚栏遥望,回味着梦中旧日的欢乐,沉浸在即将团聚的喜悦之中。
44.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词的上阕。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经五丈原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
注释: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
4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
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
46.古诗词经常使用“卧龙”典故,下列诗句中“卧龙”含义与本诗不同的一项是( )
A.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查德卿《蟾宫曲·怀古》)
B.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钱起《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
C.一吟梁甫曲,知是卧龙才。(刘禹锡《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
D.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47.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48.这首作品最有可能在以下哪本书中找到?( )
A.《唐宋词简释》 B.《唐人七绝诗浅释》
C.《宋诗选注》 D.《古诗源》
49.对作品前两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的“咸阳桥”“雨”都直陈景物,直接入题,用语平实。
B.首句写桥头所见雨景,“悬”字写出雨多且急,连绵不绝。
C.次句以“万点”与首句紧密衔接,写出空阔水面上的雨景。
D.次句写作者由眼前的雨景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
50.这首作品的前后两部分用“还似”勾连,作者在另一首《宿城南亡友别墅》用了同样的写法。请辨析两处“还似”在不同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唐代〕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
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称,范蠡功成身退,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
忘机:忘却俗念。
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
B.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未渡的人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
C.尾联写诗人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
D.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动中有静,栩栩如生。
52.本诗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一句,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名句“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题卢处士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指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5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居”一词,与处士的身份相呼应。
B.“樵客”一词,表明砍柴者并非俗人。
C.“遥指”一词,描写了居住环境的幽静。
D.本诗景物物描写层次清晰,错落有致。
54.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湖
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5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三句用一“偎”字,形象地写出了微风吹动下的小船和岸边青草亲昵的情态。
B.诗的第四句写景不仅色彩搭配和谐自然,而且一“带”字,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
C.诗的第六句由浪花无际的南湖想到具有相同特征的潇湘,也为最后的“忆楚乡”张本。
D.此诗写景如画,但诗中的“凉”“野”“雾”“雨”等意象不免让人有压抑之感。
56.有评论说,本诗的所有景色都由“湖上微风”而来,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释】①温庭筠,唐代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屡试不第,一生不得志。②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出入三江五湖,无人知其行踪。
5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渡江的情形。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井然有序。
B.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与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相类似。
C.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最后触景兴感,自然真切。
D.尾联诗人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表现诗人早已厌倦名利,忘记世俗心机了,他心中只剩淡泊遗世的归隐之志。
58.本诗歌颈联中的“万顷江田一鹭飞”句,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句神韵同出,试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候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后,食色三百户。
59.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分别是______图和居塞牧羊图。(四字)
60.对于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想象了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
B.颔联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C.颈联刻画了苏武归来时物是人非的场景。
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
61.请赏析本诗的尾联。
阅读下面二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①梦,凫雁满回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②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杜陵:在长安城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指故乡长安。②驼褐:用驼毛织成的衣服。
6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正文虽均未著一“早”字,但却都借助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描写,描绘出了独特的“早行”图。
B.“枳花明驿墙”中“明”取“照亮”之意,写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光线昏暗,可见出行之早。
C.《早行》第一句写寒意袭人,本不易被露水打湿的“驼褐”,游子穿着却感到 “晓寒”,可见其上路之早。
D.“寂寞小桥和梦过”,意象丰满,情感丰富: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
63.《商山早行》的“凫雁满回塘”句和《早行》 的“稻田深处草虫鸣”句都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各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行 温庭筠
绿塘漾漾烟濛濛,张翰此来情不穷。
雪羽褵褷①立倒影,金鳞拨剌跳睛空。
风翻荷叶一向②白,雨湿蓼花千穗红。
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
【注】①褵褷: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②一向:一片。
6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描写了一幅雨后夕阳映照下的溪上美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此的喜爱、沉醉之情。
B.首联出句以“漾漾”扣风,以“濛濛”扣雨,韵律舒缓,营造出恬静、和谐的氛围。
C.颈联写荷叶因风翻起,一望皆白;花经雨洗,红得纯粹:以色彩互衬写景色之明丽。
D.尾联以“羡”“梦”收结,表达归隐之感和对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惆怅与感慨。
65.诗歌颈联的景物描写受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启发,又有变化,请从景物描写的内容、手法上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66.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请简要概括两幅画面的内容及其所体现的情感。
67.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温庭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
画罗金翡翠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注】①画罗:有图案的丝织品,或指罗帐。金翡翠:画罗上成双的金色翡翠鸟。
6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楼明月长相忆”点明时间、地点和主人公身份,给全词笼上离情别绪的氛围。
B.“春无力”三字描写春柳柔媚,表现主人公相思之深,暗示思妇心神恍惚的情态。
C.萋萋的芳草、萧萧的马鸣,是当初送别情景在梦境中的再现,加重了凄凉的氛围。
D.“花落子规啼”以景铺叙,以残红飘落、子规啼血的凄迷景色,反衬人的痛苦情怀。
69.这首诗写景层次分明,叙梦脉络清晰。请分别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行
温庭筠
绿塘漾漾烟濛濛,张翰此来情不穷。
雪羽褵褷①立倒影,金鳞拨剌跳晴空。
风翻荷叶一向②白,雨湿蓼花千穗红。
心羡夕阳波上客,片时归梦钓船中。
注①褵(lí )褷(shī):羽毛初生时濡湿黏合貌。②一向:一片。
7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叙写了雨后夕阳映照下的溪上美景,抒发了诗人喜爱、沉醉之情。
B.以“漾漾”扣风,以“濛濛”扣雨,韵律舒缓,营造出恬静、和谐的氛围。
C.荷叶因风翻起,一望皆白;花经雨洗,红得纯粹:以色彩互衬写明丽之景。
D.全诗以“羡”“梦”收结,表达归隐之愿和对美景易逝、人生苦短的惆怅。
71.诗歌领联的景物描写受杜前“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漫成一首》)启发,又有变化,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蜀府将
唐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7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写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73.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五丈原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气杀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柳营:汉周亚夫为将军,治军谨严,驻军细柳,号细柳营。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 ,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宽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74.这是一首咏史诗,是诗人路过五丈原时,感慨诸葛亮功业未遂而殁,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这与杜甫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情感类似。
75.全诗是如何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敬仰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菩萨蛮 (唐 五代)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①莫愁:古代美丽女子的代称。
76.郑谷诗的颔联抓住了海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秾丽的颜色和娇娆的形态。
77.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词写“懒起画蛾眉”,两诗都写到人物之 “懒”,作用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赠蜀府将①
唐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②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③
【注】①公元 829 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②一本作“尚”。
③灌婴、韩信皆为西汉开国功臣,但两人出身贫贱。
7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便于烘托诗人对蜀将命运的叹惋之情。
79.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苏武庙
温庭筠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②,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温庭筠:晚唐诗人。②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③茂陵:汉武帝陵。
80.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魂销”即“销魂”,虽多形容悲伤愁苦,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悲喜交加之感。
B.颔联上句描绘出一幅望雁思归图,下句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
C.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对苏武塞外归来人事沧桑的慨叹。
D.尾联对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的描写,表露出苏武对天子刻薄寡恩的怨恨和无奈。
81.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④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帐幕。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逝川: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8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魂销”一词与“茫然”呼应,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
B.颔联诗人想象苏武望雁南归、荒塞归牧的情景展现了苏武牧羊的孤寂生活。
C.尾联运用借代、化用等手法,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思念之情。
D.本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抚今追昔,虚实结合,意蕴丰厚。
83.本诗颈联和李商隐《马嵬》颈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8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岸边待渡时所见之景象,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是日暮时江边渡口。
B.颔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也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江中到岸上,由远及近。
C.颈联写船只惊散了沙草中的群鸥,它们飞向广阔的江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宁静。
D.整首诗以写景为主,江中与岸上交替着墨,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渡江图。
85.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蜀府将
唐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8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87.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利州南渡
温庭筠
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在岸边待渡时所见之景象,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是日暮时江边渡口。
B.颔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也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江中到岸上,由远及近。
C.颈联写船只惊散沙草中的群鸥,它们飞向广阔的江田,后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的境界与此类似。
D.整首诗以写景为主,江中与岸上交替着墨,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渡江图。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盘石寺留别成公①
温庭筠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②。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悠然旅榜③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④同。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归乡途中,为离开盘石寺告别寺僧成公之作。②支公:支遁,东晋高僧,玄言诗人。③榜:船桨。④偈:佛经中“半偈”为两句。
8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内涵丰富:点明了别离之事、别离之地、别离之人,透露出惜别之情。
B.首句以萧萧秋景起笔,开篇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照应题目。
C.尾联上句写诗人在客舟频频回首,朋友间的深情于细节描写中展露无遗。
D.尾联下句展望未来,惋惜不能再和成公于松窗之下联句赋诗,满腹遗憾。
90.本诗中间两联写景独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经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①不由人。
象床宝帐②无言语,从此谯周③是老臣。
[注]①得鹿: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②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③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9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蜀汉雄壮的铁骑,以排山倒海之势,高举战旗,飞速北进,威震中原。
B.颔联“天清杀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了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C.前四句写景,由春到秋,由白昼到夜间,概括诸葛亮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
D.后四句夹叙夹议,以史实为据,尖刻而带着几分欣慰,表明了诗人的褒贬之意。
92.尾联“老臣”两字有何妙处?请联系杜甫《蜀相》诗句“两朝开济老臣心”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蜀府将
唐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9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94.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9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蜀府将【注】
温庭筠
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原题下小注“蛮入成都,频著功劳”,指公元829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年前的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了蜀府将的精湛武艺。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府将被闲置冷落的遭遇。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相关语句比较二者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②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帝所造的帐幕。②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③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9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的苏武,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
B.颔联描述了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
C.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调整时空顺序,“化板滞为跳脱”,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
D.尾联运用多种手法:借喻,用“茂陵”喻指去世的汉武帝;化用,“逝川”是从“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化用而出。
97.诗题为“苏武庙”,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8.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1)这首词的三、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梳洗过程,你认为“懒”“弄”“迟”三字好在哪里?
(2)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最后一句“双双金鹧鸪”该怎样理解?
参考答案:
1.C
2.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的英气勃发,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回汉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正是时代的需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鉴赏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
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回忆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
最后总结,这些虚写内容,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苏武被扣以及回到汉朝后的情景以及感情。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在诗歌中提及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自然抒发了赞美之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抒发歌颂不屈品质的情感。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诗借凭吊古迹而发出感慨,遥念先贤,启迪后进,感情极为真挚。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这是一种具体的情景的想象,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抒发出内心的一种志向,突出表现诗歌的民族气节和民族情怀。
3.C
4.颔联描绘了两幅画面。
一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表现其思国之情。
二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空间”错,颈联中“回日”“去时”“丁年”,是时间相隔之长,不是空间。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意思是,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颔联二句描绘的是两幅画,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5.D
6.①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②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③思想情感: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借喻”错误,应为“借代”。“茂陵”代指死去的汉武帝。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评价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先看虚写的内容和这样安排的好处:
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这些虚写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再看思想感情:
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苏武所怀的敬意,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寄托着作者的爱国情怀。
分析情感时,既要结合诗歌中人物的品质,还要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晚唐,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在诗歌中提及这样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物,自然抒发了赞美之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抒发歌颂不屈品质的情感。这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7.B
8.①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
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
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
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说法错误。本诗首句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是作者想象的场景,写诸葛亮军队的气势,作者此处通过虚写,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诸葛亮比作汉代名将周亚夫,从而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以此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
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则是描写了诸葛亮去世时不同寻常的天象,“天清杀气”“ 夜半妖星”都是杰出人物去世前所展现出的怪异的天象,此处代表诸葛亮的猝然去世。作者在此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
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中,感慨诸葛亮一生辛苦,空建大业,遇到昏王刘禅,终丧其国。诸葛亮白白辅佐和开导他的君主,枉费一片衷肠。争夺天下大业的成败,并非由个人愿望来决定。诗句内容深厚,感情沉郁。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以历史事实为据,议论悲切而中肯。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
而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则充满了作者的讽刺和批判。作者此处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通过史实指明诸葛亮逝世之后,谯周等一帮佞臣掌权,最后劝刘禅降魏。作者在此处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
9.B
10.(1)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
(2)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B.“也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有为苏武鸣不平之意”错。比如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集中抒写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的追悼,这是一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对此,诗人也是认同的。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意思是: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其中,“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代指去世的汉武帝,使用借代手法。“茂陵”“秋波”都是萧条凄凉的意象,作者用这两个意象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是以哀景衬哀情。“逝川”可联想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属于用典。
这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抒发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也寄托着诗人的爱国情怀。
11.C
12.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
C.“空间转换”错误,先说“回日”再说“去时”这是时间的转换。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思想情感的能力。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
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13.B
14.①诗人欣赏海棠之美、同情其受冷落的待遇,想陪伴但又不得不离开,感觉很遗憾(“恨”)。②诗人对海棠恋恋不舍,想着归隐此处,但现实又不允许,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所以很“迟”。③诗人从海棠花遭受冷落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生发出一种自艾自怜、欲隐不能而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意思对即可。)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海棠花种植在岛屿的尽头”错误,第三句“岛回香尽处”的意思是岛屿道路曲折回环,盛开的海棠花的香味弥漫整个岛屿,不是说海棠栽种在岛屿的尽头。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人既欣赏海棠花之美,又同情它所遭到的冷落,意欲陪伴它,又难以久留,最后只好恋恋不舍若有所失地慢慢地走下山岭,感觉很遗憾(“恨”)。
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示了自己意欲去官归隐的思想。而诗人用此典故,在这里表达的更是复杂多层次的思想感情,诗人对海棠恋恋不舍,想着归隐此处,但现实又不允许,欲隐不能,欲仕甚难,故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所以很“迟”。
诗人的失落感激起他多年来浪迹萍踪生不逢时的不满情绪?从而在心灵深处碰撞,产生更大的愤懑。于是,由花之不幸而自怜政治上的失意,生发出一种自艾自怜、欲隐不能而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使这首咏花诗富有了深刻的寓意。
15.A
16.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以及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答出任两点即可。若是总说“把苏武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以及心理动态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也可。)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
思想情感:
①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崇敬赞美之情。
②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作者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坚贞不屈,也是顺应时代的需要。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魂销’……极言苏武出使时的伤感无奈、茫然失意”错误,诗歌首联“苏武魂销汉使前”中“魂销”表现了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诗歌中虚写呈现的内容,分析其效果。
诗歌标题是“苏武庙”,那么描写“苏武庙”的内容是实写,而诗歌中写“苏武”的内容就是虚写,是想象和追思。
如首联前一句“苏武魂销汉使前”是想象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
如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是追思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前一句是想象苏武望雁思归,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苏武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想象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下一幅是想象苏武荒塞归牧,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借助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如颈联是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前一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后一句是说苏武出使之时的情形,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而经历这样的磨难,苏武依然不忘朝廷,依然忠于君王。
如尾联是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
这些都是围绕苏武着墨,都是虚写,通过苏武出使被扣、归来等内容展现了苏武的民族气节以及爱国忠君的精神。
然后分析作者的情感。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的情感主要有对古人、古事的情感,有对自己和当下的情感。就这首诗来说,所怀之古是苏武出使之事,所塑造的古人是一位忠君爱国的使臣形象,所以首先表达的是对这位臣子的情感,应是崇敬赞美和颂扬之情,热情地赞扬苏武的民族气节,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接着就要结合诗人所处时代分析其借助古人和故事要表达对当下的情感,温庭筠身处晚唐,大唐经过安史之乱后开始走下坡路,到晚唐更是国势衰颓,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塑造苏武这样一位忠君爱国矢志不渝的使臣形象,展现出的民族气节、忠贞不屈的品格以及心向故国的情怀是时代所需。
17.B
18.①丁年(壮年)奉命出使;
②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
③与汉使相见;
④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
⑤哭吊茂陵。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既有时间的推移”错,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没有时间的推移。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联,前句“苏武魂销汉使前”意思是苏武曾经伤心欲绝在汉使前,这是写苏武与汉使相见。
颔联,诗人追叙苏武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那段悲怆动人的生活。“雁断胡天月”“羊归塞草烟”写出了苏武在胡地牧羊的荒凉环境和凄凉心情。
颈联,写苏武终于被接回来了,但只见楼台而不见“甲帐”了。时过境迁,武帝已死。他自然联想到自己奉武帝命出使匈奴时正值青春年少。前句“回日楼台非甲帐”写苏武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后句“去时冠剑是丁年”写苏武壮年奉命出使。
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写苏武哭吊茂陵,表达了苏武对武帝的无限追念。汉昭帝赐苏武食邑爵位,但已经长眠茂陵的武帝,再也见不到这一情景了。苏武只能空对秋天之流水哭吊先皇。
19.D
20.末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真切描写”错误,尾联通过想象追思历史,想象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追的,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1)用典。根据注释④可知,尾联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也可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2)借代。尾联中“茂陵”指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
(3)衬托。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
21.B
22.①丁年(壮年)奉命出使;②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③与汉使相见;④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⑤哭吊茂陵。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意蕴一致有误。“魂销”二字描绘出苏武当时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的非常情态,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与后者仅“别离”之情不一致。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前句“苏武魂销汉使前”意思是苏武曾经伤心欲绝在汉使前,这是写苏武与汉使相见。
颔联,诗人追叙苏武幽禁于匈奴,望雁思归、荒塞牧羊那段悲怆动人的生活。“雁断胡天月”“羊归塞草烟”二语,把苏武在胡地牧羊的荒凉环境和凄凉心情。
颈联, 写苏武终于被接回来了,但只见楼台而不见“甲帐”了。时过境迁,武帝已死。他自然联想到自己奉武皇命出使匈奴时正处青春年少。前句“回日楼台非甲帐”写苏武皓首归国,楼台依旧人已非,后句“去时冠剑是丁年”写苏武壮年奉命出使。
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写苏武哭吊茂陵,表达了苏武对武帝的无限追念。汉昭帝赐苏武食邑爵位,但已经长眠茂陵的武帝,再也见不到这一情景了。苏武只能空对秋天之流水哭吊先皇。
23.B
24.(1)对苏武长期羁留匈奴艰辛遭遇的同情和感伤。(2)对苏武矢志不渝忠贞爱国的高洁品格的赞许。(3)对苏武终于回到汉朝封候感到欣慰。
【分析】2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既有时间的推移”错,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没有时间的推移。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颔联“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写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
颈联“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写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表达对苏武长期羁留匈奴艰辛遭遇的同情和感伤,也有对苏武忠贞爱国的高洁品格的赞许。
尾联“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写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从作者的角度,也有对苏武终于回到汉朝封候的欣慰之情。
25.B
26.①表达对陈琳钦慕尊崇之情。首联“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
②流露出壮志难酬、无人赏识的深沉感慨。首联中“飘蓬”,颔联中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自然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透露出渴望有所建树却生不逢时的慨叹。颈联中的“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消逝,而尾联“莫怪”“欲将”等也暗含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
【分析】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综合能力。
B.“‘始怜君’的‘怜’是‘怜悯’之意:我无人赏识便想起你也是个值得怜悯之人”错误,“怜”,怜慕,欣羡的意思。句意是我无人赏识开始倾慕您能受到曹操重用。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曾于青史见遗文”,我曾在史书上拜读过您留下的诗文。开头用充满仰慕的笔调领起全篇,“青史见遗文”,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表达对陈琳钦慕尊崇之情。
“今日飘蓬过此坟”,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这座坟墓。“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可见诗人漂泊无依之苦,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霸才无主独怜君”,“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表达了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欲将书剑学从军”,生不逢时啊,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自抒身世遭遇,抒发生不逢时之感。
27.A
28.(1)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或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
(2)尾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汉武帝追悼怀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敬意,热情地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分析】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的综合能力。
A.“此句表现出苏武骤见汉使时的惊喜之感”错误,应是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故选A。
2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技巧、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或用典)的表达技巧,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
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29.C
30.①运用照应,“不由人”和“空寤主”形成照应,诸葛亮竭智尽忠想使后主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但规劝无用且“不由人”。②巧用典故,“中原逐鹿”,作为辅弼之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挥师北伐;然而时势艰难,他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诗人对此深为叹惋。③运用对比和讽刺,尾联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对比,凸显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同时也对后主刘禅和谯周的投降误国作了辛辣的嘲讽。
【分析】2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以实写虚,再现了真实的历史画面”错误。前四句以虚写实,概括了诸葛亮最后一百多天里运筹帷幄、未捷身死的情形,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
故选C。
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颈联的意思是: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
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他对刘禅的开导、规劝没有起什么用。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感慨。“不因人”正照应“空寤主”。“中原逐鹿”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用典手法的运用,表明哪怕诸葛亮鞠躬尽瘁,然而时势如此,他实在难以北取中原,统一中国。表达了诗人对此的叹息、惋惜之情。
本诗尾联的意思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诸葛亮一死,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可是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了。而最后一句的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诗人暗暗地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诗人用“含而不露”的手法,反而收到了比痛骂更强烈的效果,用谯周和诸葛亮作对比,进一步显示了诸葛亮系蜀国安危于一身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读者对诸葛亮的敬仰。
31.D
32.相同:都用了联想(想象、虚写)的手法。两个“还似”都用从眼前所见引出作者所想,由此及彼,由实及虚。
意蕴:《咸阳值雨》利用“还似”二字,从此地到别地,从咸阳的雨景,一下转到了洞庭的春水色,用印象中洞庭的水色云气表现出咸阳的空蒙雨景,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则从抚今到追昔,把故地重游的所见所感与昔日时光联系起来,突出了人世无常、友人已逝、物是人非的伤感。
【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D.“联想到远行的渔船,由实入虚”错误。“万点空蒙隔钓船”意思是“那泊着的钓鱼船被这连绵的水晶帷帘阻隔,如烟如画”,都是实景,既非联想,也不是由实入虚。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以及作用的把握能力。
《咸阳值雨》中写到作者在咸阳桥上遇到雨的情景,前两句是眼前所见之景。然后由眼前所见到的烟雨空濛的景色联想到初春时节洞庭湖上那烟波浩渺的景致,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实入虚,由此及彼。《宿城南亡友别墅》首句以落花、流水的典型意象引出时光流逝的感叹,即“叹浮生”,第二句的“又”字,点明故地重游,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还似”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后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所以也运用联想的手法,由实入虚,由此及彼。
《咸阳值雨》是为了要表现咸阳空濛的雨景,而前两句写眼前所见之景,而“还似”二字将眼前所见的咸阳雨景一下子就转到了洞庭的春色水,而写记忆中的洞庭春色水是为了表现眼前的雨景,用印象中的洞庭水色的云气更能表现眼前咸阳雨景的空濛,使人充分感受到空蒙缥缈又壮阔飞动的奇景。《宿城南亡友别墅》前两句写到作者住宿在城南亡友的别墅中,故地重游由眼前所见到的落花、流水感慨时光流逝,而“还似”两字引出后文对往日时光的怀念,将眼前的所见所感和昔日时光联系起来,从而突出友人已逝、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
33.A
34.这首诗通过荒凉的边地、飞落的黄叶、秋高气爽的天空、飒飒的秋风和灿烂的朝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
【分析】3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A.“渲染……悲伤离愁”错误,诗歌的第一句是渲染气氛,第二句中的“浩然”可以看出指朋友离开时的坚定,友人此行,心怀浩气而有远志。可见“悲伤离愁”之说错误。
故选A。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首先到诗歌中找到涉及的意象。如“荒戍”“黄叶”“高风”“初日”等。
然后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以及共同营造的意境特点。“荒戍”是荒凉冷落的古堡边地,“黄叶”是萧萧的落叶,“高风”是飒飒秋风,“初日”是初升的太阳。再结合人物的情感来看,如首联中说友人离开之时是“浩然离故关”,意气充沛,豪迈坚定;如颔联“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是对友人的祝愿,飒飒秋风将送你到汉阳渡口,初升的太阳会迎你在郢门山,汉阳渡和郢门山本是一东一西,相距千里,不会同时出现在视野之内,这里统指荆山楚水,从而展示辽阔雄奇的境界,并以巍巍高山、浩浩大江、飒飒秋风、杲杲旭日,为友人壮行色。由此可见,诗歌借助这些意象营造了辽阔深远的意境。
35.D
36.B
【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以及报国无门的悲愤”错误,“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两句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没有报国无门的悲愤。
故选D。
3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颔联……描写了塞外怡人的景象”错误,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
故选B。
37.A
38.(1)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A.“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错,本联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意思是: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首句写诸葛亮军队的气势,次句将诸葛亮比作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赞美之情。
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意思是: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写将星陨落,暗指诸葛亮的离世,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之情。
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意思是: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诸葛亮空自忠心耿耿,可后主依然昏庸无能。诗人感慨诸葛亮大业未竟身先死,无法改变蜀汉国势。
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形容谯周,讽刺性很强。同时,诗人暗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做了比较,突出诸葛亮形象的高大和谯周的卑劣及后主的昏庸愚昧,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和谯周的态度,一个敬仰,个痛恨。
39. 秋夜(夜晚秋雨) 秋思(离情)
40.①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红蜡泪”暗含人不寐,“秋思”点明主人公心情。②后三句掉转笔头写女主人公,“薄”,“残”,是主人公辗转难眠情状的具体写照,下一句的“长”“寒”正是紧扣这儿而来,这三句,以视觉、知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不厌其烦地强化着主人公的难眠,针脚很是细密。
③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以桐叶声,三更夜雨声的“空阶滴到明”,弛张、松紧、疏密互为起伏,“离情”苦的浓郁,一夜无寐的煎熬,都被表现得深透之至,淋漓尽致。
【分析】3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一空由“秋思”“夜长”“三更雨”可知背景是秋夜(夜晚秋雨)。
第二空由“偏照画堂秋思”“不道离情正苦”可知闺中人因秋思(离情)而彻夜难眠。
4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写作手法、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前三句先以视觉感受写苦情,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