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贾岛(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阅读训练:贾岛(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02 17:3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贾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山友长孙栖峤
贾岛
此时气萧飒,琴院可应关。鹤似君无事,风吹雨遍山。
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有径连高顶,心期相与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气候萧条冷落渲染,写诗人猜想友人闭门弹琴,言辞间满含关切之意。
B.颔联先将友人与清高之鹤相比,然后描写风雨笼罩秋山之景,照应首联。
C.尾联写盘旋小径可达高山之顶,诗人期望友人能早日从山上返回。
D.本诗表达思念挚友之情,语言平实,不假雕饰,但语句颇显推敲功力。
2.本诗颈联写景优美,意蕴丰富,试简要赏析。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是隐者的身份。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4.“僧敲月下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就体现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情谊,表达了他愿陪韩愈一道受苦的深厚友情。
B.颔联直书别后景况,写诗人与韩愈之间书信往来,表明二人之间的肝胆相照,真情永驻。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一“悬”一“浸”,一高一低,形象地描绘了韩愈赴任路途的艰险。
D.此诗颔联上句写实,下句写悬想,虚实结合抒写情感,字字句句均发自内心,耐人寻味。
6.有人评此诗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悲酸之语,反其意而用之。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也曾和韩愈有过相同的经历,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直写别后情形,以“隔岭篇章”“出关书信”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互通书信的真挚情谊。
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句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透露诗人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8.请分析本诗的手法和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饶州张使君①
贾岛
终南云雨连城阙,去路西江白浪头。
滁上②郡斋离昨日,鄱阳农事劝今秋。
道心生向前朝寺③,文思来因静夜楼。
借问泊帆干谒者,何人曾听峡猿愁?
注:①张使君,唐末饶州太守,贾岛送其赴任作此诗。饶州,唐代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②滁上,即滁州,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③寺,古代官署名。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描写送别张使君时,终南山至京城一带阴雨绵延,烘托了离别的感伤气氛。
B.诗人想到张使君前往饶州要经过白浪翻涌的水路时,流露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C.诗人规劝张使君到任后积极从事农业生产,肺腑之言可见他与张使君交情之深。
D.夜深人静,身居小楼,文思涌现,作者想象的这一场景让人感受到张使君的才华。
10.尾联通过“借问”“干谒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甲)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②。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伏:服气。
(乙)
戏赠友人
贾岛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
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
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
11.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甲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别、绝句 B.咏物、楚辞 C.讽喻、乐府 D.抒怀、律诗
12.下面对两首诗的判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一二句中《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
B.甲诗五六句虽包含着作者对于自身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
C.乙诗词浅意深,以易喻难,把抽象的行为具体化,鲜明生动又通俗自然。
D.乙诗五六句中作者感慨自己虽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
13.请从“戏赠”入手,分析两首诗在情感上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寻隐者不遇
(宋)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乙)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4.对上面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甲诗首句“误”字体现了作者对清幽景象的惊异之情,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
B.乙诗以问答构篇,三番问答、寓问于答,所以连贯精简。
C.两首诗都抒发了对隐者的倾慕之情和寻访隐士不得的淡淡失落。
D.两诗在简短的篇幅中都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人物、环境、情节俱全。
E.两诗皆是“以景结情”,一言“深”,显山之高;一言“无人扫”,写落寞之情。
15.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人适越
【唐】贾岛
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
迁客蓬蒿暮,游人道路长。
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
若有相思梦,殷勤载八行①。
注:①八行:指书信。旧时书信多八行一页,故得其名。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句写景,送别之时,城关高耸,夕阳满天,此情此景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B.颔联回答了首联的“何事”,写离人被贬,此去蓬蒿路长又逢日暮相送,自然伤心。
C.此诗围绕“送”写景抒情,尾联写彼此可书信往来,倾诉相思,足见诗人体贴深细。
D.本诗语言清丽典雅,一反贾岛“瘦硬”之诗风,但仍然能体现诗人工于炼字的特点。
17.颈联所写之景与前两联截然不同,请结合全诗分析此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写诗人途经山村,听到远处传来流水之声,以声衬静,更显环境之幽静。
B.三四两句视听结合,营造出一种阴森萧瑟的氛围,衬托出诗人当时的心理感受。
C.颈联转写夜景,新月初升还未能照彻长夜,此时边关烽火燃起,紧迫之感油然而生。
D.本诗语言极尽推敲却又不露痕迹,如“怪”“恐”“亲”等词既精练传情又贴切自然。
19.此诗以“寒水”始,以“烟火”终,整首诗感情极富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贬谪潮州刺史。他在赴任途中遇侄孙韩湘,写了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自己的激愤之情。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寄韩潮州愈》。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就体现了诗人与韩愈不同寻常的情谊,表达了他愿陪韩愈一道受苦的深厚友情。
B.颔联直书别后景况,诗人写信安慰韩愈,表明诗人与韩愈之间的肝胆相照,真情永驻。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一“悬”一“浸”,一高一低,形象地描绘了韩愈赴任路途的艰险。
D.此诗颔联写实,颈联写悬想,虚实结合抒写情感,字字句句均发自内心,耐人寻味。
21.有人评此诗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反其意而用之。请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②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释】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潮州(今属广东)刺史,途中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此诗传到京城,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本诗。②瘴烟,即瘴气,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而形成的能致人疾病的有毒气体。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现对韩愈远谪的牵挂,与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隔岭”和“出关”等写出诗人和韩愈肝胆相照,两人虽关山迢递,仍旧书信往来频繁。
C.颈联精于炼字,“悬”“浸”俯仰结合,写驿路艰危,海城卑湿,以景物烘托透露深沉关切。
D.本诗首联重写意,颔联重写实,颈联重想象,构思精巧,落笔超逸,取象不凡,境界宏阔。
23.本诗对韩诗多有回应,其尾联即针对韩诗尾联而作。请结合韩诗尾联,赏析本诗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描写邹明府在西畿县做主管时的情形,通过写马没有长出肥膘侧面表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B.颔联写邹明府三年任满离去时债多只能靠卖剑来偿还,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C.贾岛的诗喜欢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此诗中后两联中“听晓角”“客馆”正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D.这是一首送别诗,尾联真实的描写了邹明府到灵州时的艰难现状,表达了诗人对邹明府的不舍与担忧。
25.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从诗歌颈联中找出两个最精炼传神的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病蝉
贾岛
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
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
26.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诗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见蝉思己,想象故园荒草齐平,发出宦薄梗泛之叹,结尾烦蝉自警。全诗以蝉起,以蝉结,首尾圆合,章法紧密。
B.从内容安排看,李诗摹物与叙已并重,尾联已与物直接对话,人与物密合无间;贾诗以叙物为主,全诗虽未着力叙已,但已之情绪明显流露。
C.两诗颔联都着力刻画蝉之形象,李诗以碧树相衬,侧重刻画蝉之声孤;贾诗视听结合,突出蝉虽翼“拆”吟“酸”,但仍有“薄”“清”之坚守。
D.贾诗以“病蝉”为题,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尾联“黄雀”“鸢鸟”也点明了“病”的缘由,突出病蝉树敌之广。
27.两首诗都托“蝉”以寄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寄之意有何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主要描写邹明府在西畿县做主管时的情形,通过写马没有长出肥膘侧面表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B.颔联写邹明府三年任满离去时债多只能靠卖剑来偿还,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被后人评价为“落想异特”。
C.贾岛的诗喜欢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此诗中后两联中“听晓角”“客馆”正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D.这是一首送别诗,尾联真实的描写了邹明府到灵州时的艰难现状,表达了诗人对邹明府的不舍与担忧。
29.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从诗歌颈联中找出最精炼传神的词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与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说韩愈的“篇章”传到华岳,自己慰问的书信跟随着驿马出关驰过泷流,表明二人情谊深厚,肝胆相照。
C.颈联写途中所见。“峰悬驿路”写驿路盘山而上,极言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海潮浸到城脚,暗指处境凄苦。
D.通篇以“此心”二字为契机,书写深挚的友情,构思精巧,落笔超逸。整首诗取象不凡,境界开阔。
31.前人评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请结合本诗尾联,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进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3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与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表达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说韩愈的“篇章”传到华岳,自己慰问的书信跟随着驿马出关驰过泷流,表明二人情谊深厚,肝胆相照。
C.颈联写途中所见。“峰悬驿路”写驿路盘山而上,极言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海潮浸到城脚,暗指处境凄苦。
D.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愿,而通篇又以“此心”二字为契机,书写深挚的友情。
33.前人论此诗,认为尾联是照应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谷旅夜
贾岛
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
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
月到寒窗空皓晶,风翻落叶更飕飗。
此心不向常人说,倚识平津万户侯【注】。
【注】平津万户侯,《汉书·公孙弘传》:“元朔中,(公孙弘)代薛泽为丞相。先是,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上于是下诏曰:‘……其以高城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其后以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3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既点明诗人所处的时节,也交代了世道的艰难,同时“旅游”二字照应了标题。
B.诗人远离故园,听到邻家一边捣衣一边感叹生活的不易,不禁感慨万千,彻夜难眠。
C.颈联视听结合,“皓晶”表现了月亮的明亮洁白,“飕飗”摹写了风吹落叶的声音。
D.“此心”句写诗人认为常人难以理解自己的想法,“倚识”句借典表露自己的心迹。
35.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 远
贾岛
别肠长郁纡,岂能肥肌肤?
始知相结密,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密别恨难祛。
门前南去水,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
不惜寄远书,故人今在无?
华山岹峣①形,遥望齐平芜。
况此数尺身,阻彼万里途。
自非日月光,难以知子躯。
【注释】①岹峣:形容山高。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笔就以形象化的语句将自己对故人牵肠挂肚的情状表现了出来,结尾处与开头相呼应,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B.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诗人也认为朋友之间关系过于亲密不如疏远一点好,过于亲密会造成“恨难祛”的离情。
C.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贾岛在《寄远》中也借“鱼”“书”表达思念之情。
D.诗人不知道友人是否还活在人世间,发出“故人今在无”的疑问。古代交通不便,常常出现亲友之间音信断绝的情况。
37.本诗细致地描绘了诗人思念远方故人时心潮起伏的情状,请简要分析诗人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写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注]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注]杜草,即杜若,香草名,草本植物,一般在六、七月里开花。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即兴所作,再现了清明节那一天诗人与众人小聚的情景。
B.颔联描绘了春风和煦、柳絮飞扬、厨房里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的景象。
C.颈联写诗人看到眼前园林里盛开的杜若,联想到两位贤友的品质和文章。
D.尾联诗人寄语两位贤友,希望有机会能乘车出发相聚,在落花前共饮美酒。
39.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40.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一“藏”字运用拟人手法,包含了雪大、路艰、人稀多种意蕴。
B.诗人以雪藏行径、风透卧衣的描写暗示邹明府前程艰难、仕途终结。
C.尾联写诗人想象邹明府到达灵武之后的生活场景,与前文形成照应。
D.全诗语言质朴,没有一句正面描写,却塑造了一个高洁的清官形象。
42.诗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4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就为下文清冷凄清的感情抒发奠定了基调,烘托出诗人的失意、苦闷。
B.五、六句在写景上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
C.诗中末尾两句诗人写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D.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
E.作者应举落第,心情抑郁,美好的事物使诗人心情得到缓解,可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又生悲观。
44.赏析本诗中的颔联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②,直到天南潮水③头。隔岭篇章④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⑤残云断,海浸城根⑥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⑦。
【注】①即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时因谏迎佛骨贬谪为潮州刺史,故称韩潮州。②木兰舟:船的美称。③潮水:今韩江。④篇章:指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⑤驿路:驿道;大道。⑥城根:指城脚。⑦浪西楼:古时潮州的一处楼阁。
4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此心”两句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
B.颔联直抒别后景况,表明了诗人虽然不能同行到潮州去,但与韩愈之间肝胆相照,真情永驻。
C.颈联“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深沉的关怀心情。
D.尾联虚实结合,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46.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进行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①
贾岛
拣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②少,恰是湘妃泪尽时。
【注】①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手杖,这首诗写于其时。②“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
47.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斑竹拄杖之由来,“拣得林中”语出平淡,却反映了诗人找遍竹林的过程。
B.首句“得”字和“最”字写出了诗人找竹之艰辛,表现了诗人注重诗句锤炼。
C.作者借此竹“结根石上”,说明此竹生命力顽强,生长的环境是很贫瘠的,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
D.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说此竹是“最细”的,后用“恰是湘妃泪尽时”传递出深层意蕴。
E.这首诗写赠梁浦秀才斑竹拄杖之事,言简意深,体现出了“近事浅语,出于天然”的特点。
48.诗中运用湘夫人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4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颈联写邹明府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一路狂风暴雪,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旅途艰险。
B.诗中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被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C.诗中的“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
D.尾联写邹明府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见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客房根本没有人开过。这一联是实写。
50.请简要分析邹明府这一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③西畿县④,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③宰:主管。④西畿县:地名。
5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邹明府曾在西畿县做主管,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三年马不肥”,是说他在任三年连自己骑的马都没有吃肥,此处通过侧面描写,说明没有贪污腐败,展现邹明府为官清廉。
B.颔联写邹明府为了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没有搜刮民脂民膏,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C.尾联写邹明府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通过真实地描述送别时的凄清现状,诗人表达了对邹明府的不舍与相惜。
D.贾岛,他的诗精于雕琢,喜欢写荒凉、枯寂之境,多凄苦情味。此诗后两联写邹明府如今将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衣衫单薄,寒风透骨,“听晓角”,住“客馆”,这些描写正是这一风格的体现。
5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④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⑤。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5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也曾和韩愈有过相同的经历,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直写别后景况,以“隔岭篇章”“出关书信”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互通书信的真挚情谊。
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句暗含“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透露作者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54.本诗可谓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贾岛“好苦吟,善推敲”的诗风,试从“炼字”和其他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5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56.本诗的颈联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邹明府①游灵武②
贾岛
曾宰③西畿县④,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②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③宰:主管。④西畿县:地名。
57.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8.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59.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60.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晴晚望中①
(唐)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①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于长安西南圭峰荜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61.诗题“雪晴晚望”中的“晚”主要体现在哪几句诗中?
62.简要赏析结尾句“闻打暮天钟”的表达效果。
6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指不违背诺言。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朱庆馀①所居
贾岛②
天寒吟竟晓,古屋瓦生松。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
每忆江中屿,更看城上峰。
[注]①朱庆馀,曾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得张籍引荐,考取进士。②贾岛,唐河北道幽州范阳人。文宗时被排挤,贬长江主簿。
6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朱庆馀居所,“古屋瓦生松”一句形象地描画出一幅冬晨老屋图景。
B.颔联以一只寄信之船入笔,写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表达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C.贾岛在朱庆馀居所题诗,是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
D.尾联刻画了一个遥看城外山峰,怅然回忆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难以言状的感叹。
65.本诗颈联“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朱庆馀①所居 贾岛②
天寒吟竟晓,古屋瓦生松。
寄信船一只,隔乡山万重。
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
每忆江中屿,更看城上峰。
[注]①朱庆馀,曾有“画眉深浅入时无”诗句,得张籍引荐,考取进士。②贾岛,唐河北道幽州范阳人。文宗时被排挤,贬长江主簿。
6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写朱庆馀居所,“古屋瓦生松”一句形象地描画出一幅冬晨老屋图景。
B.颔联以一只寄信之船入笔,写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表达对遥远家乡的思念。
C.贾岛在朱庆馀居所题诗,是希望自己能引起当权者的关注,得到引荐与重用。
D.尾联刻画了一个遥看城外山峰,怅然回忆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难以言状的感叹。
67.本诗颈联“树来沙岸鸟,窗度雪楼钟”一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②头。
隔岭篇章③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④。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6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流露出对韩愈深切的眷念。
B.颔联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上句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险阻。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银辉遍洒,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69.《唐诗贯珠》评价本诗“庸肤剥尽”,请指出颈联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并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②,出关书信过泷流③。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④。
注]①韩愈因触怒皇帝被贬为湖州刺史,途中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此诗传到京城,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本诗。②华岳:西岳华山,在京城附近。③泷流:泷水,自湖南流入广东。④浪西楼:潮州的一座楼阁。
70.下列对这首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心与韩愈一同到达遥远的潮水尽头,表现了作者甘愿陪同友人受苦的深情。
B.韩愈的诗作传到京城长安,随后书信也越过泷水而至,表现了韩愈对诗人的关切。
C.颈联写由京城去潮州的路途艰险,潮州的处境凄苦,友人的遭遇诗人也感同身受。
D.本诗首联重在写意,颔联重在写实,颈联重在想象,字字句句均由内心自然流出。
71.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72.这首诗中,诗人以( )自喻,以( )比喻自己的才能。
73.试分析诗人主要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送人
贾岛
平明走马上村桥,花落梅溪雪未消。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74.从抒情角度看,______________诗句有别于其它三个诗句,属于___________。
75.苏轼曾用“瘦”来评价贾岛诗歌,“瘦”指孤峭瘦硬,即贾岛作诗,诗句刻意求工,诗情基调凄苦,诗风清奇悲凄。请结合本诗,谈谈其“瘦”的体现。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易水怀古
贾岛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荆轲
周昙
反刃相酬是匹夫,安知突骑驾群胡。
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於期与地图?
76.“凉风兮潇潇”来自《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所歌:“_________,_________”。
77.两首诗对荆轲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客思
贾岛
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78.贾岛“推敲”的故事,让我们想起“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的诗句。
79.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三句两个“独”字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B.第二句的“旅人心”三字和诗题相照应。
C.“月明里”三字蕴含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D.末句与“月出惊山鸟”所表现的情境相同。
80.请对这首诗的第一、二两句的语言特色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8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诗。
8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里闻寒水”,以声衬静,渲染山村的萧索冷落。
B.“边烽不过秦”,表达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C.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谋篇布局,境界幽深奇异。
D.语言平实,有别于作者工于炼字的“苦吟”风格。
83.本诗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8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85.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洛阳道中寄弟
唐·贾岛
趋走迫流年,惭经此路偏。密云埋二室,积雪度三川①。
生类梗萍泛,悲无金石坚②。翻鸿有归翼,极目仰联翩。
【注】①二宣:太室山和少室山。三川:洛水、伊水、河水。②金石坚:《古诗十九首·回丰驾言迈》中有言“人生非金石”。
8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内容与题目照应明显,如首联“趋走”与“经此路”紧扣标题中的“洛阳道中”。
B.“积雪度三川”可以理解为“于冰封雪飘之时渡过三川”,具体地写出了行路的艰难。
C.诗善炼字,如以“埋”写密云笼罩太室、少室二山:又善用借代,如以“梗”“萍”代自己。
D.本诗抒情方式多样,“惭”“悲”等处直抒胸臆,第二联寓情于景、第四联借物抒情。
87.本诗主要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注:①元和十四年,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直言极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此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②潮水:河流名,流经潮州。③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④城根:犹城脚。⑤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8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
C.颈联“海浸城根老树秋”,写潮州老树盘根错节,饱阅风霜,背城面海,遒劲苍凉,反衬出韩愈被贬谪后孤寂、迷惘的心绪。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89.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将军书院
贾岛
满庭花木半新栽,石自平湖远岸来。
笋迸邻家还长竹,地经山雨几层苔。
井当深夜泉徽上,阁入高秋户尽开。
行背曲江①谁到此,琴书锁著未朝回②。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②著:同“着”。未朝回:不打算早回去。
9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田将军书院花石的新颖:花木因其新栽而不落俗套,石因远来而突破常见。
B.颔联描写田将军书院的竹子穿越到邻家生长,地上绿苔数层,突出了书院的清静。
C.“户尽开”一词暗示出书院主人的开放性格,说明此处经常有客人来此读书论道。
D.全诗前六句把笔墨集于视觉之上,一句一景,景景紧扣表达中心,最后两句抒怀。
91.诗人在田将军书院不打算早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
寄韩潮州愈①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②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③。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②篇章:指韩愈赴潮州途中创作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有“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句。③浪西楼:潮州一处楼阁。
9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回忆起笔,写诗人的心曾和韩愈同乘兰舟,直达天南潮水的尽头,既表达了对韩愈遭斥逐的不平,也流露出深切的眷念。
B.颔联“隔岭”“出关”二词,点出诗人与韩愈之间关山迢递,烘托出互通书信的宝贵,也包含了对二人同为奸佞构陷的慨叹。
C.颈联“峰悬驿路残云断”,写险峰上驿路高悬被流云遮断,与韩愈“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意蕴相近,均突出了道路的特点。
D.尾联宕开一笔,别开生面地设想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空,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祝福之意。
93.贾岛好苦吟、善推敲,其诗多有精妙之语,请以本诗颈联中两字为例赏析其用词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94.本诗押韵的字有几个?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5 B.4 C.3 D.2
95.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声衬静,渲染山村的萧索冷落。
B.三四句写景有声有色,营造了幽深险僻的境界。
C.五六句转写夜景,以点燃的熊熊烽火表明这一地区不平安。
D.全诗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谋篇布局。
96.本诗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请就此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①,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③。
注:①渭水:长安郊外,送客的地方。②兰桡:以木兰树做的船桨,这里代指船。③海云端:海云边,因闽地临海。
97.全诗围绕 “忆”字,回想了哪些场景?请简要概括。
98.请联系全诗,简要赏析“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的妙处。
参考答案:
1.C
2.①颈联运用想象、动静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逸趣的松石云泉图。诗人遥想友人居住的山中,苍松生长于青石之上,清泉从白云间洒落,不禁充满向往之情。
②苍松、青石象征着坚贞,清泉、白云象征着高洁,诗人撷取这些意象,寓情于景,寄托着对友人高尚品质的景仰与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C.“诗人期望友人能早日从山上返回”曲解诗意。尾联上句说“有径连高顶”,同时颈联对山景的描绘又极美,可见诗人也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还”山过隐居的生活,而不是希望友人早日返回山下。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颈联“松生青石上,泉落白云间”意思是:苍松生长于青石之上,清泉从白云间洒落。这是作者想象朋友居住的地方,“松生青石上”静景,“泉落白云间”动静,此联运用想象、动静结合等手法,描绘了一幅充满逸趣的松石云泉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生活的向往之情。颈联虽仅寥寥十字,但意象具足,意蕴丰富,值得反复品味。诗人选择“松”“泉”“青石”“白云”这些意象,是因为它们寓意深远,可以象征友人高洁美好的品质,从而表达对友人的景仰与赞美之情。
3.B
4.第一问: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反衬手法)第二问:尾联表达了作者对归隐(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错,“少邻并”是说李凝少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僧敲月下门”月光之下,老僧敲门。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以动衬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暂时离开此地,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最后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5.C
6.①尾联的大意是:南方山林间湿热郁蒸、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②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句,一反其意,别开生面地设想瘴气一扫而光,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懂景和期望。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运用对比手法”“路途的艰险”错误,“悬”和“浸”并不属于对比。此外,“海浸城根”是说潮州濒海,海潮浸到城脚,暗指该地处境凄苦,并非描绘路途艰险。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诗首联写自己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中间两联直抒别后的景况,尾联写祝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好收吾骨瘴江边”出自唐代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此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本诗尾联“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7.A
8.(1)以虚写表达对朋友的牵挂与慰藉。“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写诗人的心已经随着兰舟到了韩愈的贬谪地,对友人的牵挂跃然纸上。(2)以想象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瘴烟终究会被风吹散,会有明月初升的到来,暗示困苦的遭际终会过去,表达诗人的美好祝愿。(3)借景物烘托表达对忠臣遭斥逐的愤懑。“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借写环境的险恶,衬托韩愈处境的艰辛,写出了诗人对韩愈的遭际的同情与愤懑。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写诗人也曾和韩愈有过相同的经历”错误。首联意为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诗人并未说明他同韩愈“有过相同的经历”,只是借此表达诗人愿与友人心意相随、苦难与共的的强烈愿望。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我的心与你相随共同乘上木兰舟,一直到达遥远的天南潮水的尽头。写自己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是回忆过去,为虚写。表现了忠臣遭斥逐,寒士心不平,甘愿陪同贬官受苦的深厚友情,表达对朋友的牵挂与慰藉。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想象憧憬结束全诗,暗示困苦的遭际终会过去,表达诗人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之情。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借写环境的险恶,衬托韩愈处境的艰辛。以景物烘托,借景抒情,透露作者对朋友遭际的同情与愤懑以及深沉的关怀之情。
9.C
10.通过假设对干谒者的询问,表达了对他们追求功名而不知仕途艰辛的慨叹以及对友人劳苦奔波的同情。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规劝张使君到任后积极从事农业生产”错,应该是指张使君到任后鼓励百姓从事农业劳动,除了二人友情深厚,也可见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内在情感。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尾联“借问泊帆干谒者,何人曾听峡猿愁?”意思是说请问那些只为求取功名利禄的干谒者们,你们扬帆远行停停走走一路哪一个曾经注意过峡谷间的猿愁绪满怀而不时发出的声声哀鸣?使用了反问手法和虚拟假设修辞,通过假设对干谒者的询问,指出了他们汲汲于富贵名利,为仕途权欲费尽心机,毫不知仕途的艰辛不易。诗人一方面为机关算尽追逐权势者而慨叹,一面为赴任饶州一心为百姓谋福利而辛苦奔波劳苦不已的的张使君表达深切的赞扬、肯定和同情。
11.D
12.D
13.同:两首诗都是赠给自己的朋友,有对朋友的戏谑之意,也体现出与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两首诗都有作者对自己的自嘲之意。
异:白诗通过戏谑的口吻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同时也有对自己仕途不顺的辛酸和自嘲。而贾诗则是通过简单明了的比喻写出了自己的创作感悟,同时也有与友人共勉之情。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题材和体裁等知识的掌握能力。
通过阅读可知,白居易这首诗是对于自己诗歌编撰成集的调侃和感慨,应属于述怀诗。而诗歌为八句,第一句和偶数句押韵,在体裁上符合律诗的特点。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为“骚体”。
乐府,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如我们熟知的《孔雀东南飞》就是乐府诗。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坚持作诗,有时仍得‘清冷’,没有灵感”说法错误,“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意思是:虽然每日都思绪翻飞不停作诗,仍然可以作出新的清冷诗句。用源头活水比喻灵思不断,并不是说创作“清冷”“没有灵感”。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
两首诗都称“戏作”,而且都是写给自己比较亲密的朋友的,提示读者这两首诗是朋友间的应酬之作“戏赠”,即游戏、玩笑写诗赠送,只有亲密无间的朋友亲人之间才能如此,可见友情之深,“戏”字的不严肃,又透露出作者的自嘲之情。比如白诗中“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和贾诗中的“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
但是,在情感方面,两首诗又有着不同之处。白居易显然对自己的文学成就非常自得,所以才写出“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说两位朋友有的偷学自己的格律,有的对自己非常服帖。而“身后文章合有名”则是表明白居易对自己诗歌成就并将流传后代的信心。“世间富贵应无分”则是写出了白居易虽然对自己文学成就颇为自许,但对自己仕途不顺则充满辛酸和自嘲。
与白居易不同,贾岛诗中主要写了对诗歌创作的感悟,如“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只有坚持创作,才能得到创作的灵感,这也符合贾岛作为“苦吟”诗人的特点。同时,诗的尾联“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还透露出贾岛与友人共勉之情。
14.AE
15.两诗都运用了侧面表现的手法塑造隐者形象,通过环境描写烘托隐者形象,以松烘托隐者的高洁品质、以白云烘托隐者的自由洒脱,也通过“采芝”“采药”暗示隐者远离尘嚣的追求。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A.“也暗示了寻隐者不遇的原因”错误,原诗没有暗示寻隐者不遇的原因,只交代了自己到蓬莱的原因。
E.“写落寞之情”错误,“白云满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
故选AE。
15.本题考查学生古代诗歌对比鉴赏之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两首诗中的隐者并没有出现,因此属于侧面描写。写隐者居住的环境,属于烘托的手法。
前一首诗,“寻真误入蓬莱岛”,“误”二字,表现了他对此幽寂之景的惊异之情,“香风不动松花老”具休写所见之景。香风不动,松花自落,隐者居处之清幽可见。“白云遍地无人扫”,隐者居处白云悠悠,如同世外仙境,写环境的清幽,用来烘托隐者的高洁洒脱。
后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云深不知处”,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另外“采药”“采芝”这是通过人物的活动的描写,暗示隐者深入大自然,远离尘嚣的追求。
16.D
17.①情感表达方面:颈联描写了阳光明媚,碧湖胜镜,柳芽似金的初春美景,与上联离别的孤独凄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孤苦远游之友的安慰。
②结构安排方面:承上启下,为尾联对友人的劝慰作铺垫。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语言清丽典雅”错。结合“满夕阳”“欲沾裳”以及“胜镜碧”等可知语言特点应是清丽而又朴实。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
情感表达方面:颈联“晴湖胜镜碧,寒柳似金黄”描写初春美景。“晴湖”暗示雨过天晴,阳光明媚;“镜”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湖水平滑如镜;“碧”字写出湖水倒映着两岸青山,如碧玉般温润美丽;“胜”字更写出湖水之宁静与景色之美好。“寒柳”点出初春景物特点,“似金黄”写出柳芽初绽,嫩黄可爱。两句中一“碧”一“黄”,色彩清新美丽,描摹出一派生机。诗句中含有初春到来的喜悦。而前两联则通过“高城”“夕阳”等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又用“欲沾裳”“迁客”“游人”写出离别的伤感。由此可见,颈联与上联离别的孤独凄苦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达了对孤苦远游之友的安慰。
结构安排方面:颈联一反上联的伤感悲凉,情绪变得积极乐观,这样就为尾联对友人的劝慰做了铺垫。“若有相思梦,殷勤载八行”,离别不要伤感,如果想念我,就把相思写进厚厚的信中吧。由此可见,颈联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8.C
19.诗的前两联写诗人日暮时分独行山路,四周人烟稀少,耳边传来流水声及怪鸟的啼叫声,环境阴森萧瑟,表明诗人一开始内心有些害怕;后来新月升起,边关平安无事,环境转向宁静安谧,心情得以平静;最后看到山村人家的炊烟,内心感到亲切温暖,流露出喜悦之情。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边关烽火燃起,紧迫之感油然而生”理解错误,“边烽不过秦”意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边关平安无事,环境转向宁静安谧,心情得以平静。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数里闻寒水”,可见山区的寂静凄冷。颔联,“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
颈联转写夜景:“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写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点燃起来,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区更显得阒静、安谧。
尾联“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20.C
21.①尾联的大意是:南方山林间湿热郁蒸、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像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②尾联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句,一反其意,别开生面地设想瘴气一扫而光,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憧憬和期望。(意对即可)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运用对比手法”“路途的艰险”错误,“悬”和“浸”并不属于对比。此外,“海浸城根”是说潮州濒海,海潮浸到城脚,暗指该地处境凄苦,并非描绘路途艰险。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此诗首联写自己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中间两联直抒别后的景况,尾联写祝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好收吾骨瘴江边”出自唐代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老臣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此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22.B
23.①韩诗尾联写韩愈向侄孙交代后事,充满前途未卜的凄楚感伤、悲观激愤。
②贾诗尾联则一反其意,写诗人想象(憧憬、坚信)总有一天清风会将潮州瘴气一扫而光,那时明月初升,天地澄澈光明,比喻(象征、一语双关)友人忠而遭贬的艰难处境也将很快得到改变,前途必将一片光明。
③此联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劝慰友人不要消沉,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仍旧书信往来频繁”错,从贾诗中看不出韩贾二人“书信往来频繁”。参考注释和韩愈诗作的题目可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写给其侄子韩湘的,贾岛是读了此诗后有感而发才作本诗的。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韩诗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结语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愤激之情。
本诗尾联“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写的是,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能致人疾疫的瘴气,总有一天会象风卷残云那样一扫而光。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整个大地也将变成琼玉般的银装世界了。而结合注解可知,诗人身在京城,“浪西楼”则在韩愈贬官所在的潮州,因此尾联描写的事物显然是诗人想象中的景物,其表达的情感只能是对韩愈的想念和祝福,以总有一天大风卷尽瘴烟,明月朗照浪西楼来喻指韩愈的冤屈会大白于天下。天理昭彰,是非自明,政治(仕途)的阴霾终将被荡涤干净,你定会等来云开日现、冤屈大白的那一天。从而委婉含蓄地写出诗人对韩愈的深情宽慰和真诚祝福。这里针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语,一反其意,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
24.D
25.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尾联真实的描写了邹明府到灵州时的艰难现状”错误。后两联是是作者的推测和想象,想象他此去一路狂风漫雪,前程艰难,尾联是想象他到了灵州,每天能听得见报晓的号角声,家里人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这是虚写。
故选D。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颈联“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中的“藏”字运用得极佳,此处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边雪的情态,边雪把路藏起来了,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一个“藏”字写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边塞风雪纷飞,正是因为雪大,才能藏住路。一是边塞地区偏僻寒冷,所以出行人少,表现了边塞地区人烟稀少的特点。
“透”字运用的也非常好,“透”是穿透的意思,林间朔风能穿透单薄的睡衣。一个“透”字给人以想象感,表明风的穿透力强,风吹得很急,人行走在风中感到天气寒冷,穿着的睡衣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单薄,让读者感同身受,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26.D
27.(1)同:①两首诗都借蝉寄寓怀才不遇之叹。李诗中蝉居高而难饱,喻自身才高而薄宦;贾诗虽腹凝露华,但现状却是飞不得,表怀才不遇之感。②两首诗都托蝉表达了坚守高洁之志的决心。李诗尾联直抒胸臆,借蝉自警,虽清贫不顺,但依然清高,坚守高洁之志;贾诗借病蝉的“拆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穷酸,尽管贫贱,仍能不以俗厚而自薄,不坠污浊而自清。
(2)异:①李诗借蝉侧重表达在险恶宦海、无情世道中自身官卑禄薄、梗泛飘泊的愤懑;②贾诗以病蝉自况,感喟自己才高命蹇,侧重表达被“黄雀”“鸢鸟”等险恶势力排挤的哀怨与苦闷。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手法、结构的能力。
D.“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也点明了‘病’的缘由”错,《病蝉》全诗并未明确交代“病”的缘由,“黄雀并鸢鸟”只是“病蝉”所面临的重重危险。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
《蝉》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颈联是说,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
《病蝉》中首联“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写衰颓老弱的蝉飞不起来了,不得不落于我的掌中(被我俘获),交待病蝉不得自由的悲惨命运。
颔联“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写病蝉被卸下翅膀但尚能搏击动弹,痛苦呻吟声依然保持清脆。颈联“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写露水积聚于腹部,尘土遮盖了眼眸。尾联“黄雀并鸢鸟,俱怀害尔情”写黄雀和鸢鸟全都怀着坏心眼想害病蝉。
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本诗借助病蝉象征比喻诗人的悲惨遭遇,生活困顿窘迫,仕途坎坷,磨砺不已,面对命运的不公也会有怨恨和悲伤,但依然坚守高洁的情操,老当益壮,奋发有为。
结合以上信息总结处异同点即可。
28.D
29.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尾联真实的描写了邹明府到灵州时的艰难现状”错误。后两联是是作者的推测和想象,想象他此去一路狂风漫雪,前程艰难,尾联是想象他到了灵州,每天能听得见报晓的号角声,家里人的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这是虚写。
故选D。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颈联“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中的“藏”字运用得极佳,此处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边雪的情态,边雪把路藏起来了,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一个“藏”字写出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边塞风雪纷飞,正是因为雪大,才能藏住路。一是边塞地区偏僻寒冷,所以出行人少,表现了边塞地区人烟稀少的特点。
“透”字运用的也非常好,“透”是穿透的意思,林间朔风能穿透单薄的睡衣。一个“透”字给人以想象感,表明风的穿透力强,风吹得很急,人行走在风中感到天气寒冷,穿着的睡衣在寒风中显得那样单薄,让读者感同身受,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30.C
31.①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句是说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②贾诗尾联想象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光,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③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美好祝福。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颈联写途中所见”错误。颈联的意思是:半山的驿路时而被残云隔断,海水浸泡城根,大树更显老气横秋。这句话是写“信”寄过来的途中发生的情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为虚写,并非真实所见。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贾岛的“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结合注释内容“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分析,贾岛是想告诉友人,你无辜遭贬的冤屈,总有一天自将大白于下。这是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说法的安慰和呼应,意在劝慰友人不要消沉,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别开生面,令人振奋不已。
32.C
33.赞同。①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一句是说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②贾诗尾联想象将来潮州瘴气将一扫而光,楼阁月明,银辉遍洒,一片澄澈。③月光如洗,天下昭然,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自将大白于天下,寄托了诗人对韩愈的美好祝福。
【分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颈联写途中所见”错误。颈联写途中境况,乃想象之景。迢迢驿路,盘旋峰峦而上,淡淡疏云,飘忽其间,此言路途之艰险也;海潮浸袭,城根地卑湮湿,老树含秋,此言处境之凄苦。
故选C。
3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观点。其次,需要针对韩愈诗句和本诗的结尾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统一的一条线。
韩愈的“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就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来收葬我的尸骨吧。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而贾岛的“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意思是总有一天狂风将把瘴气扫除干净,到那时月色明朗开始高照浪西楼。结合注释内容“韩愈上表切谏,触怒皇帝,被贬为潮州刺史”分析,贾岛这里说狂风将瘴气扫除干净,月色明朗高照浪西楼,是想告诉友人,你无辜遭贬的冤屈,总有一天自将大白于下。这是对韩愈“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说法的安慰和呼应,意即劝慰友人不要那么消沉,以美好的憧憬结束全诗,别开生面,令人振奋不已。
34.B
35.①年华逝去,功业未建之悲。首联点出自己奔波多年,却老大无成。
②思念故园,羁旅他乡之愁。身居旅舍,作者想到自己的家乡,听到邻家杵衣声,备感凄凉。
③满怀信心,憧憬未来之情。作者借“平津万户侯”的典故表达对未来仍怀有建功的期望。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听到邻家一边捣衣一边感叹生活的不易”错误。邻杵声,勾起了诗人家乡的思念,不是感叹生活的不易。
故选B。
3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世难那堪恨旅游,龙钟更是对穷秋”,意思是:世道艰难,在这深秋理,我更是老态龙钟,哪里能忍受旅途的漂泊。“龙钟”“旅游”点出自己年华逝去,却奔波多年而一事无成。
颔联“故园千里数行泪,邻杵一声终夜愁”,意思是:邻居的捣衣声,一声接着一声,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不禁潸然泪下。颔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此心不向常人说,倚识平津万户侯”,意思是:我的想法不必向常人诉说,终有一天,我也会像公孙弘一样,功成名就。此处诗人借“平津万户侯”的典故表达对未来仍怀有建功的期望。
36.B
37.(1)开头直抒胸臆,以反问句表明自己肌肤消瘦是因为胸中有“郁纡”的别肠,体现对友人思念之深。
(2)借景抒情,由门前“南去水”想到“北飞鱼”,再由鱼想到“可以寄远书”。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通信的迫切心情。
(3)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以相交甚深与关系疏远相比,表达了对友人思念的情意;以眼前“岹峣形”的华山与“数尺身”的故人比较,以“日月光”与诗人目力比较等等,突出自己与友人之间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增强了抒彩。
【分析】3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诗人也认为”错误,诗人表面上说过于亲密不及疏远一点好,但这并不是诗人本意,实际上从反面强调了因与故人关系亲密造成了难以祛除的相别离情,突出了对友人的思念。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诗人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写思念之情”。
“别肠长郁纡,岂能肥肌肤”是说“人有了别肠在腹中长期郁忧曲折的话,哪里能长胖呢”,以“别肠”直接表达情感,这不仅将整日对故人牵肠挂肚的思念的情状表现了出来,而且也体示了诗人与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情厚谊。属于直抒胸臆。
“门前南去水,中有北飞鱼。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诗人由情及景来写,由思念故人想到门前流水,由“南去水”想到“北飞鱼”,再由鱼想到“可以寄远书”,诗人言鱼,不用“游”而用“飞”,不仅状其迅疾之貌,而且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友人沟通信息的迫切心情。诗人借用传说,发挥想象,使人意会到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就像那“南去水”一样悠悠不绝;而他渴念友人,又多么希望“北飞鱼”能速递远书。这是借景抒情。
“华山岹峣形,遥望齐平芜。况此数尺身,阻彼万里途”,这是说华山的形势固然十分高峻,但是远远望去也不过与杂草丛生的地面相齐。这是因为距离遥远,从视觉上得到的印象。而与此相比,暌隔“万里途”的“数尺身”的友人,那就更加微乎不见了。最后诗人以无奈的语气说:“自非日月光,难以知子躯”。这里以相交甚深与关系疏远相比,以“岹峣形”的华山与“数尺身”的故人比较,以“日月光”与诗人目力比较等等,既突出了抒情的内容,又增强了抒写的感彩。一方面委婉地倾诉了自己别恨难遣、离情萦怀的心曲;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对故人的深切挂念,隐含着无限的担虑。这是借助对比衬托来抒发情感。
38.C
39.①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欣赏与喜爱。②抒发了清明时节聚会的欢乐之情。③赞颂了两位友人的贤能,也表达了诗人对与贤友相见的期待。
【分析】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写诗人看到眼前园林里盛开的杜若”理解错误,颈联应是虚写,诗人想象在杜若盛开的时节,写文章想念两位贤友。
故选C。
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首联,“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今天是清明节,和几个好友在园林中小聚。“园林胜事偏”抒发了清明时节聚会的欢乐之情。
颔联,“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描绘了春风和煦、柳絮飞扬、厨房里升起了生火做饭的轻烟的景象。“晴风吹柳絮”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欣赏与喜爱。
颈联,“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诗人想象在杜若盛开的时节,写文章想念两位贤友。“杜若”“二贤”写出了诗人对两位友人贤能的赞颂。
尾联,“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什么时候能够乘车出发再一起相聚?在落花前饮着酒。诗人寄语两位贤友,希望有机会能乘车出发相聚,在落花前共饮美酒。表达了诗人对与贤友相见的期待。
40.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人来访“幽居”,由外而内,故首联先写邻居极少,人迹罕至,通向“幽居”的小路野草丛生。这一切,都突出一个“幽”字。“荒园”与“幽居”是一回事。表现了李凝居住环境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
颔联写诗人月夜来访,到门之时,池边树上的鸟儿已入梦乡。自称“僧”而于万籁俱寂之时来“敲”月下之门,剥啄之声惊动“宿鸟”,以喧衬寂,以动形静,更显寂静。而“幽居”之“幽”,也得到进一步表现。第三联“桥”字承上“池”字,“野”字、“云”字承上“荒”字。“荒园” 内一片“野色”,月下“过桥”,将“野色”“分” 向两边。“荒园”内有石山,月光下浮起蒙蒙夜雾。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告别时说:我很喜欢这里,暂时离去,以后还要来的,绝不负约。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综上分析可知,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
41.B
42.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瘦衣单,宝剑偿债,唯载书归,这些都表明邹明府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高洁品格。
【分析】4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仕途终结”错。“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是说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衣裳,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所以,诗中并不能看出邹明府“仕途终结”之意。
故选B。
4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邹明府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
颈联中的“林风透卧衣”,是说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衣裳,“卧衣”表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
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高洁形象。
43.AE
44.颔联“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以动写静,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借景抒情,透露诗风的清冷,强化作者的悲苦抑郁之情。
【分析】4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A.“烘托出诗人的失意、苦闷”错,第一句的意思是薄暮时分,雪霁天晴,诗人乘兴出游,倚着手杖向远处眺望。远山近水,显得更加秀丽素洁。没有体现出失意、悲苦之情。
E.“美好的事物使诗人心情得到缓解” 这是一首写景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诗句淡笔勾勒,意象清冷峭僻,空旷寂寥,强化了作者的悲苦抑郁之情。“美好的事物”之说错误,也未体现出诗人心情得到缓解。
故选AE。
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题干是“赏析本诗中的颔联的精妙之处”,要立足颔联内容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阅读全诗,分析颔联的艺术手法及效果。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动词准确,精炼,这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强化了作者的悲苦抑郁之情。。
45.D
46.“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心。
【解析】4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语言的能力。
D.“尾联虚实结合”错误,从诗中来看,应是以景结情。在艺术上,整首诗歌虚实结合,情意深厚。此诗首联写意,次联写实,三联写悬想,尾联写祝福,最后集结在抒写了真诚的友情。
故选D。
4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明确词语所描绘的对象。“悬”指“高悬”“悬挂”;“浸”指“浸蚀”。从诗句来看,“悬”是形容“驿路”的状态,“浸”是形容海涛侵蚀“城根”的状态。
然后将词语的意思代入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表达效果。“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意思是“险峰上驿路高悬被片片流云遮断,海涛汹涌浸蚀城根棵棵老树含秋”,由此可以看出山路的险峻和潮州地势的低洼潮湿。“悬”、“浸”二字,一高一下,富于形象,望不到尽头的驿路,盘山而上,好像悬挂在耸入云霄的峰峦上,这是途中景色;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老树为之含秋,这是到任后的景色。“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海浸城根”则说处境凄苦。“残云断”内含人虽隔断,两心相连之意;“老树秋”则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慨。在物景烘托中透露作者对韩愈深沉的关怀心情。
47.BC
48.诗人希望友人不要嫌弃此竹斑纹稀少,它是泪水即将干枯之时长成的。作者赠予友人“泪尽”斑竹拄杖,告诉友人他们之间的情谊就如“湘妃”对舜的感情一样深厚,这斑竹拄杖代表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
【解析】4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B.“首句“得”字和“最”字写出了诗人找竹之艰辛”错,“得”字和“最”字体现的是诗人得竹之后的喜悦之情。
C.“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分析不当;“结根石上”只为了突出此竹不同寻常,生命力顽强。
故选BC。
4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题干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典故的作用和表达的效果,首先要熟知典故的内容,在结合诗句来分析所表达的情感。
“莫嫌滴沥红斑少”,似宕开一句,其实仍承前句意脉,并照应题意。就其语气而言,则又似对友人说话,其中含有一种抱歉的心情,希望给予谅解。“红斑”事见《博物志史补》,云:“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尽斑。”《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也说:“当日娥皇、女英(按:即二妃名),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称湘妃竹。”原来这枝斑竹,带有如此美丽的神话传说,以之作杖赠友,愈见其情谊之深切。竹上斑少 ,是由于“湘妃泪尽”,此盖伤心之事,然却以淡语出之。在此情况下,谁还能嫌弃这枝斑竹呢?友人自然无话可说了。这两句语淡而意深,似乎藏有机锋,它叫友人再也推辞不得,只好将拄杖收下。诗人高妙之构思,令人惊叹。从注释②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斑竹”凝聚着湘夫人对舜的深厚感情。诗人以一枝斑竹赠给友人作拄杖,而且这斑竹也是诗人经过一番精心选择得来的。由此可见他们的情谊就如“湘妃”对舜的感情一样深厚。这是正用典故。
49.D
50.邹明府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旅途艰险,单薄的衣衫抵挡不住刺骨寒风。这些细节均表明邹明府至清至廉。
【解析】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这一联是实写”分析不当,尾联是诗人的推测与想象,虚写。
故选D。
50.本题考查学生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
本题,题干要求简要分析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作答本题,首先要找出相关描写邹明府的诗句。
由诗句“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可知,邹明府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欠下一身债,只靠卖剑来偿还,最后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此处通过侧面描写,展现他的清正廉洁。
由诗句“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可知,邹明府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此处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51.C
52.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5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通过真实地描述送别时的凄清现状,诗人表达了对邹明府的不舍与相惜”错误。“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故选C。
5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表现出边塞风雪纷飞、人烟稀少的特点。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
“透”字,给人以想象感,极力变现风大衣服单薄,好像大风能把衣服吹透一样,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从侧面表现出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53.A
54.①炼字:用字脱俗。“悬”“浸”二字,一高一低,俯仰结合。“峰悬驿路”是写道路险阻,山峰阻路;“海浸城根”则说潮州滨海,海潮浸到城根,地卑湮湿,处境凄苦。②想象(虚实结合)。颔联实写二人别后景况,颈联尾联想象朋友的处境,虚实结合,透露出作者对友人深深的牵挂之情。
【解析】5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A项,“写诗人也曾和韩愈有过相同的经历”错误,此诗一开头就表达了与韩愈不同寻常的交情,流露了一种深切的眷念和向往的心曲。首联“此心曾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