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训练-罗隐
1.名句“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笔下。请问诗人为赞美哪种动物而作 ( )
A.蝴蝶 B.蜜蜂 C.蜻蜓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溪州①使君
罗隐
兵寇伤残国力衰,就中南土藉良医。
凤衔泥诏辞丹阙,雕倚霜风上画旗。
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
灞桥②酒盏黔巫③月,从此江心两所思。
【注】①溪州,唐朝行政区,治今湖南龙山县。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黔巫,今贵州东北部、湖南西部和四川东南部相交的地区。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鉴于国力衰微和南方兵祸造成的疾疫损失,作者特地建议使君携带良医前去救治。
B.凤衔泥诏和雕倚霜风,写出朝廷任命溪州刺史时的郑重,表明友人此行肩负大任。
C.灞桥和黔巫分别点明送别的地点和溪州刺史此行的目的地,对应末句的“两所”。
D.本诗语言质朴,议论比较自然,未详写送别之景,却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
3.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春感
罗隐①
江头②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③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④,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⑤。
【注】①罗隐(833—910),晚唐著名诗人。27岁应进士试,“十上不第”,落拓江湖。②江头:指曲江,在长安东郊,是唐代新科进士宴聚的胜地。③西汉高阳人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见高祖刘邦,被委以重用。④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权相李林甫谎称“野无遗贤”,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⑤五湖: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轻舟以隐于五湖。归去来:晋陶渊明有赋名《归去来兮辞》。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扣题,上句描写了优美煦暖的曲江春景,一个“又”字突出诗人内心的愉悦。
B.颔联叹酒徒调落、终南崔嵬,暗示自己的怀才不遇,隐藏了深深的怨恨和愤怒。
C.颈联以反语直刺当局,“圣代”本应谋身易,本应“无弃物”,而诗人却壮志难酬。
D.全诗充满讽刺,沉郁峭直,也代表了当时大多数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心声。
5.请简要赏析尾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②。
【注释】①诗人在游览了成都名胜锦江之后向成都东北行绵谷(今四川广元县)时援笔吟成此诗②绵州,蜀中城市名,在成都与绵谷中间。
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寄给昔日游锦江时认识的友人蔡氏兄弟的。在首联,诗人直接道出曾一年两度游览锦江之事。
B.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写出蔡氏兄弟的热情挽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来实写眼前山水相送的画面,达到了物我交融之境。
D.尾联交代了本诗写作缘由,并回首远望锦城,再次抒发情感,具有情韵悠长、余味无穷之妙。
7.结合全诗内容,请从“情和景关系”角度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菊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②酒,一生青女③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④。
①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十上不第”,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白衣酒:陶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起饮酒,酒醉才归。③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④行藏:谓出世即行其所学之道,或者退隐藏道以待时机。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深秋时节,篱笆旁数枝菊花开放,透露菊花独自开放的凄凉心境。
B.颌联语言精当,构思奇妙,“裁”“拆”两个动词富有情韵,引人联想。
C.颈联上半句暗写自己虽然屡试不第,未有功名,也如陶渊明般洒脱纵酒。
D.尾联写请春花不要轻薄秋花,因为它们各自会按照自然规律,适时绽放。
9.诗题为“菊”,全篇不着一“菊”,却处处写“菊”,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曲江春感①
罗隐②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注】①曲江:在今西安。②罗隐:晚唐诗人,杭州人,连应进士试十多次,不第。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落笔即有扑面而来的春暖花开的气息,诗人自言虽是行客,也悠然自得。
B.颔联是说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多半已经凋零故去,终南山好景正等着自己去归隐。
C.颈联自比“弃物”“非才”,语面是说在人才荟萃的京城,自己终究难有机会。
D.尾联说要做回江南的湖上闲散人,这和陶潜的“归去来”一样,都有归隐之意。
11.前人评述罗隐此诗是“不哭反笑”之语,试以首联和颈联的词句加以分析印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12.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一年中两次游览锦江,并点明了游览的时令:春季和秋季,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B.“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
C.尾联先点出向锦官城回首眺望的原因,但回首却不见友人,只见乔木高耸、淡烟迷茫,以景作结,情韵悠长。
D.这首“离愁别恨”之诗抒发了追忆昔游和对友人怀念之情。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粗犷豪迈,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
13.王国维《人间词话》云:“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中间两联赏析本诗的“有我之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蜂
姚勉
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
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4.请赏析“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两句诗。
15.这两首诗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做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七夕
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上句实写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下句想象人间,有一户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
B.颔联写这家的女子把箧中的珠子倒空,要男子写出歌咏七夕的锦绣诗篇,放到那个箧里。谢女檀郎,泛指女子和男子。
C.颈联上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下句指人间,那户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
D.尾联写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
17.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州①胡常侍②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①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南北朝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称“夏州”。②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借典故起兴,写城楼巍峨、武器装备精良,突出了唐军的强大实力。
B.颔联写景,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
C.颈联写胡常侍以身许国、披肝沥胆,而无意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
D.“仍闻”句写唐末风雨飘摇的现实,“深喜”句充满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期待。
19.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扇上画牡丹
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篇扣住题目,点明诗人请人在扇上画牡丹的原因:红芳遍地,惹人怜爱。
B.颔联表现作画的动态过程,在画家笔下,牡丹叶参差生长,花在风中依次绽放。
C.“几曾”“不怕”都是虚词,既写出了画中牡丹的特点,也增添了诗歌的意趣。
D.本诗语言和,通俗易懂,闲适随性的笔墨之中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
21.为了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本诗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回寄”一词表明,这首诗是诗人追忆昔游锦江、绵州,抒发对友人怀念之情而作。
B.首联以赋体叙事,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而两个“值”字则蕴含了正逢此春秋佳日之意。
C.在离人眼中,锦江的山像因离别而牵绕着别恨,锦江的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
D.尾联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同时暗含英雄迟暮、老大无成之感。
23.结合全诗,赏析“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泊平望驿寄太常裴郎中
罗隐
洲重到杳难期,西倚邮亭忆往时。
北海尊①中常有酒,东阳楼上岂无诗。
地清每负生灵望,官重方升礼乐司。
闻说江南旧歌曲,至今犹自唱吴姬②。
[注]①北海尊:亦作“北海樽”。汉末孔融为北海相,时称孔北海。融性宽容少忌,好士,喜诱益后进。及退闲职,宾客日盈其门。常叹曰:“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后常用来比作主人之好客,亦咏饮宴。②吴姬:吴地歌女。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秋日酬赠诗,体现出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真诚友谊和坦荡胸怀。
B.首联运用倒叙,触景生情,虽不见一个“愁”字,但愁绪却扑面而来。
C.颔联和颈联巧用典故与对比,将昔日的欢乐与朋友的升迁进行了对比。
D.尾联说至今能表演非常本色的南朝清乐的,仍是来自吴地的歌女。
25.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籍甚。其诗语言精警通俗,不少诗句脍炙人口,成为经典名言。你认为本诗的颔联和尾联哪一联可以成为经典名言?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
罗隐①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
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②霜。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③。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抵达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后自编其文为《谗书》,遭统治阶级憎恶。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始终不第,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②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③行藏:即行止,出行或停止。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岁末的深秋,几枝菊花在篱笆边绽放,它们自我欣赏的姿态触发了作者的诗情。
B.颔联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刻画了菊花雪白花瓣、金色花蕊、香气流溢的美丽形象。
C.颔联“裁”“拆”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突出表现菊花的动态之美。
D.“白衣”“青女”写出菊花美丽高洁、不畏寒霜的形象,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
27.请简要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②。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在绵州东北。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②绵州:在今成都东北。
2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书写“离愁别恨”的七律,描写形象新颖,结构严整工巧,感情真挚。
B.诗歌首联叙事,追忆昔游,“两度”和两个“值”字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颈联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都用拟人手法,抒写了离愁别恨和思乡之情。
D.尾联以景结情,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而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情韵悠长。
29.《唐宋诗举要》有评:“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结合诗歌三四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夏州胡常侍【注】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南北朝时夏王赫连勃勃于此筑城,后称“夏州”。胡常侍,姓名不详,晚唐人,当时担任节度使在此驻守。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借典故起兴,写城楼巍峨、武器装备精良,突出了唐军的强大实力。
B.颔联写景,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
C.颈联写胡常侍以身许国、披肝沥胆,而无意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
D.“仍闻”句写唐末风雨飘摇的现实,“深喜”句是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期待。
31.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请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这一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州【注】胡常侍
罗隐
百尺高台勃勃州,大刀长戟汉诸侯。
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
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
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
[注]夏州:故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晋代时为夏王赫连勃勃建都的统万城,后北魏灭夏,改名夏州。
3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夏州城楼巍峨,武器精良,从而说明夏州是军力强大、固若金汤的城池。
B.诗的首联明写夏州城的险固,暗赞胡常侍统御有方,是国家戍守边境的得力将领。
C.作者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已准备好献身国家,却没有为子孙谋取丝毫的财产。
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可喜的是,戍边将士年富力强,仍是为国效力的大好时期。
33.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全诗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3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
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
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35.诗的尾联写岩下流水,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筹笔驿①
罗隐②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地筹划军事,书写公文,因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蜀国大臣,力主投降魏国,蜀亡后受到魏国封赏。
3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称颂诸葛亮鞠躬尽瘁,离开南阳一心辅佐刘备,为蜀国大业用尽良谋。
B.颔联总结了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原因,并提出一个普遍真理,即时势造英雄。
C.颈联运用对比手法,千里山河葬送之“轻”与两朝文武之“恨”形成反差。
D.本诗咏史怀古,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37.简要分析诗歌末尾两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①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3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的喜悦。“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东风借指春天。
C.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这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39.《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请简要分析本联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忆九华①
罗隐
九华巉崒②荫柴扉,长忆前时此息机③。
黄菊倚风村酒熟,绿蒲低雨钓鱼归。
干戈已是三年别,尘土那堪万事违。
回首佳期④恨多少,夜阑霜露又沾衣。
【注】①罗隐十余次应进士第,最终铩羽而归,备受世俗评议。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二年,诗人54岁,在润州养病时,写作此诗。②巉崒:读“chán zú”,险峻。③息机:忘掉世俗的机巧之心。④佳期:相爱着的男女幽会的时日。罗隐赴举时,曾与色艺兼美的云英姑娘有过一段相爱的故事。
4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忆”字紧扣诗题,既引出了所忆内容,又表达了“长忆”的心里感受。
B.颔联中的“黄菊”表面上写的是秋天的物象,实则暗示着诗人正值人生之秋。
C.颈联“干戈”指战乱,“尘土”指战乱激起的烟尘。此处从实入笔,抒发感情。
D.前四句写所“忆”,描绘了一幅“九华隐居图”,后四句描写眼前,时空跨度大。
4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各题。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4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43.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春日湘中题岳麓寺僧舍
罗隐
蟾宫虎穴两皆休,来凭危栏送远愁。
多事林莺还谩语,薄情边雁不回头。
春融只待乾坤醉,水阔深知世界浮。
欲共高僧话心迹,野花芳草奈相尤。
44.鉴赏颔联的表达效果。
45.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华清宫①
林宽②
殿角钟残立宿鸦,朝元归驾望无涯。
香泉空浸宫前草,未到春时争发花。
华清宫
罗隐③
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④时节好笙歌。
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
注释:①华清宫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别宫,内有温泉。②林宽,中晚唐诗人。③罗隐,唐末五代诗人。④开元,盛唐时唐明皇李隆基年号。
4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诗第一句中的“残”字,表示檐角的钟已经残毁,宫殿业已荒圮。
B.林诗第三句中的“空”字与“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用法相同。
C.罗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宫殿层层叠叠,从一开始就听到美妙的笙歌。
D.罗诗第四句中的“争”字与“未到春时争发花”的“争”意义相同。
47.“殿角钟残立宿鸦”中借“鸦”表明凄凉萧索之感。下列诗句中的“鸦”不含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A.惆怅至日暮,寒鸦啼树林。(护国《怆故人旧居》)
B.迟迟禁漏尽,悄悄暝鸦喧。(白居易《禁中晓卧因怀王起居》)
C.乱鸦归未已,残日半前轩。(于武陵《洛中晴望》)
D.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无名氏《西洲曲》)
48.上面两首诗都由华清宫引发出对唐明皇、杨贵妃旧事的感慨,但各有所侧重。请分别写出其侧重点。
4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①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移情于物,表达不舍之情。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
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酬王二十舍人雪中见寄①
柳宗元
三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②来。
【注】①此诗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他居住的愚溪一带杂草从生,偏僻荒凉,道无行人。王二十舍人: 即王涯,柳宗元的同年友,时为中书舍人。②凤沼:即凤凰沼,这里指京城。
50.罗诗中“为瑞”意为______,柳诗中“琼瑶”指的是_______。
51.两首诗借用的意象相同,但全诗运用的手法及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每首至少指出两种手法)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5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隐在江南见到已被剪去翅膀关进雕笼的鹦鹉;他劝慰鹦鹉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里毕竟比老家要暖和。
B.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话说明白了就难以飞出牢笼;这也是在劝自己,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人工喂养,嘴渐红,语甚巧,深得主人怜爱;鹦鹉对其主人更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声,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
53.这两首唐诗中的鹦鹉的遭遇有何相同?两位诗人借鹦鹉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②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5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这两句所蕴含的感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锦江是名胜之地,诗人情有独钟,在美丽的秋天曾两次游览。两个“值”字,蕴含际此金秋佳日之意。
C.本诗的情感按照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依次展开。
D.尾联以景作结,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情思,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55.颔联是本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蜂
罗 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5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物诗。第一、二句用矜夸的口吻写蜜蜂占尽无限风光的平原、田野和山岭,蜜蜂自身也可谓“风光无限”。
B.第三、四句写蜜蜂辛勤采花酿蜜,其中“采得百花”与“辛苦”对应,“成蜜”与“甜”对应,暗含感叹意味。
C.蜜蜂,无疑是此诗的吟咏对象。诗人对这一吟咏对象虽有怜悯之意,但对它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并不十分明显。
D.此诗虽然全是用议论的方式写成的,但由于诗人用语浅近如白话,所写对象又广为读者熟知,所以读起来仍然觉得很生动。
57.有人说,此诗借蜜蜂歌颂辛勤的劳动者;有人说,此诗是讽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也有人认为,此诗歌颂与讽刺二者兼具。以上三种看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
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一曲凤求凰,千载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⑧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徙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巨三年”之句。
5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漠漠香”中“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春天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
B.“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
C.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零即逝的冷落凄凉。
D.桃花艳而易凋,常喻薄命佳丽,本诗大赞其味香、态美、色艳,实属独辟蹊径之作。
59.全诗借桃花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七夕
罗隐
络角①星河菡萏天②,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③。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注】①络角:角是二十八宿中的角宿;络是网络,指雾气网络在角宿上。②菡萏天:是荷花盛开的天气。③婵娟:美好,指织女星。
6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设想了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角宿、荷花,也写人间家庭布置筵席的欢乐场景。
B.颔联写谢女倒空箧中的珠宝,要檀郎写出歌咏七夕的诗篇,表现人间七夕的活动。
C.颈联上句写牛郎织女会面的香帐已制成,下句写妇女们已穿针引线拜织女星乞巧。
D.首句、五、七句写天上,二、三、四、六、八句写人间,表现天上的美好欢乐胜似人间。
61.诗的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罗隐
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公子醉归灯下见,美人朝插镜中看。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
日晚更将何所似,太真①无力凭栏杆。
[注]①杨贵妃为女道士时曾号为“太真”。
6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牡丹正蓓蕾初放,光彩照眼,红艳动人,然而雾气笼罩着它,似乎难开得大。
B.颔联写牡丹受公子、美人喜爱,突出牡丹雍容华贵的特点,批评达官贵人的追名逐利。
C.颈联写牡丹给春天增添魅力,在雨中显出秉性,突出了牡丹的不凡气度与刚强品质。
D.本诗首联直接写出牡丹的形色,中间两联通过描摹不同场景,来侧面烘托出牡丹的神韵。
63.诗的最后一句“太真无力凭栏杆”用语精妙,请简要分析。
6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做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助其实现霸业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③鹓雏: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庄子自比鹓鶵,将惠子比作鸱。
6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全诗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此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虽遭困顿,可依然有凌云之志,他希望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
66.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 罗隐①
吴王醉处②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
经雨不随山鸟散,倚风疑共路人言。
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
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第,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吴王醉处,指吴县,据宋人范成大《梅谱》,“吴下栽梅特盛,其品不一”。诗词中常用此典咏梅。
6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十余里”“照野拂衣”“今正繁”描绘了一幅梅花盛开的画面。
B.“经雨不随山鸟散”写出盛开的梅花经历风吹雨打后凋零残败的情状。
C.“倚风疑共路人言”运用拟人手法,说梅花正和游人谈心,妙趣横生。
D.尾联情景交融,借梅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而自己终无所成的惆怅之情。
68.请结合颈联的含意简要分析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6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B.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
C.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D.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
70.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7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诗,追忆昔游,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是这首七律的双重主题。
B.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C.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作者只说锦城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是全诗中最富有诗意的句子。
D.末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
72.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各小题。
鹦鹉
罗隐①
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②寒。
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①罗隐:唐末诗人,虽有匡时救世的抱负,但屡试不第,流浪半生,无所遇合,晚年投奔割据江浙一带的钱镠,才得安身之地。② 陇西:指陇山以西,旧传为鹦鹉产地。
7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罗隐在江南见到的这头鹦鹉,已被人剪去了翅膀,关进雕花的笼中。诗人劝慰:切莫感叹自己的命运,这个地方毕竟比你的老家要暖和。
B.诗人罗隐劝诫鹦鹉说话不要过于明白,明白的话难以说出口,其实也是在劝自己,因为语言不慎,足以招致祸患。
C.白居易诗中的鹦鹉经过多年的人工喂养,更加鲜红艳丽,巧言善语,深得主人的怜爱。鹦鹉对其主人也是情深义重,不离不弃。
D.这两首诗均为咏物诗,罗诗借向鹦鹉说话来吐露心曲,话语平淡,却耐人咀嚼;白诗托物寄意,词浅意丰,形象生动,讥讽辛辣,力透纸背。
74.这两首诗词中的鹦鹉有何相似之处?两位诗人借鹦鹉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7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 遣
罗 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7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7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B.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C.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象因我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78.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秋夜
罗 隐①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②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倾斜,歪向一边。
7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B.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C.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D.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E.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80.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水边偶题 罗 隐①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 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轲②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 蒙邑先生③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8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
B.“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
C.颔联抒写人生感慨——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
D.颈联用典,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E.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庄周的称赞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
8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丁亥岁作①
罗 隐
病想医门渴望梅②,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注】①本诗写于晚唐之时,此时的科举考场腐败,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作者年少时才华出众,后却屡举进士不第。②渴望梅: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8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句中的“病想医门”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功名的渴望,而“渴望梅”则运用典故表明此愿望的落空。
B.第二句中的“十年心地”写作者为科举考试付出的艰辛努力,“仅成灰”则体现出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的压抑心情
C.颔联写出了作者虽然早就知道世事如此,但却不愿同流合污,从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
D.颈联运用想象,描绘了在谷畔气浓之日,虽然权贵把持科举考试,但作者自己却仍然考取功名后的宏大场面。
E.本诗是一首讽喻诗,对晚唐的科举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其语言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脉相承,明白如话。
84.前人认为,“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水边偶题
罗隐
野水无情去不回,水边花好为谁开?只知事逐眼前去,不觉老从头上来。
穷似丘柯休叹息,达如周召亦尘埃。思量此理何人会?蒙邑先生最有才。
【注】①罗隐:晚唐著名诗人,屡试不第。②丘轲:孔丘、孟轲,周召:周公、召公。③蒙邑先生:庄子。
8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野水”和“水边花”紧扣诗题“水边偶题”。诗人批评了“野水”的无情,赞美了“水边花”的美丽。
B.首联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水之“无情”反衬人的有情,以水边“花好”反衬人心情之不好。
C.颔联抒写人生感慨——只知道事物一个个从眼前离去,没有发现变老是从头上开始的。
D.颈联用典,抑郁之情以旷达出之,使诗中感情不至过于低沉压抑,提升了诗歌的思想境界。
E.尾联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借对庄周的称赞含蓄地表达了对弃世绝俗、隐逸山林的向往之情。
8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察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8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赋体叙事,叙写诗人一年两次在极为适合游览的季节来到名胜之地锦江游玩。
B.颔联写锦江美景,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用了拟人、夸张、动静结合等手法。
C.颈联写离愁别恨,故乡的山水,带着离情,牵绕别恨,让诗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D.尾联以景句作结,描绘了一幅乔木高耸,云遮雾绕的画面,情韵悠长,又余味无穷。
E.诗歌的技法工巧,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别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
88.本诗情感真挚,试结合全诗,分析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黄 河 罗隐①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②,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注:①罗隐:晚唐诗人,十多次科举考试不第,史称“十上不第”。②高祖誓功衣带小: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
8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此诗借事寓意,首句以“阿胶”为喻,生动描绘了读书人蜂拥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景。
B.“银汉”,即银河,在这里被用来指代皇室和朝廷;“昆仑”同“银汉”一样,也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
C.“高祖誓功衣带小”,借用汉高祖封功的典故,意在表达功臣的爵位永远不会失去。
D.“仙人占斗客槎轻”,“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这句足说封建贵族霸占了爵位,读书人人仕的希望将永远渺茫。
E.全诗句句紧扣黄河,又句句别有所指,言辞激切,表达了作者对科举的绝望与怀才不遇的激愤。
90.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借“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夏州城楼
罗隐①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9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B.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C.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D.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92.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B.三四句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彩。
C.五六句写山牵绕着“别恨”、水带着“离声”, 作者只说锦城的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诗意含蓄而有韵味。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E.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朴实无华,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对颔联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②文君酒:语出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 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9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95.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注】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9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浏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颔联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97.有评价说本诗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绵谷【1】回寄蔡氏昆仲【2】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1】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2】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98.颔联写景历来为人所称道,《唐宋诗举要》云:“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请作简要分析。
99.赏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英雄之言
唐·罗隐
(1)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
(2)夫盗亦人也,冠履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①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②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3)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③,不为人之所窥者,鲜矣。
[注]①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②西刘:指汉高祖刘邦。③峻字、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
100.下面各项中的“于”与“则曰牵于寒饿”中的“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不拘于时 D.学于余
101.对文中“英雄”人物的评价符合文意的项是
A.以百姓社稷为重 B.行韬光养晦之道
C.是欺世诳众之徒 D.有退逊正廉之性
102.对第②段的语言特点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整散结合 B.凝练含蓄
C.简洁流畅 D.洗练犀利
103.文章三个段落的顺序能否互换?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藉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删节)
(二)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故人亦然。夫盗亦人也,冠屡焉,衣服焉。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选自罗隐《谗书》卷二)
10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约束:规约
B.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谢:感谢
C.物之所以有韬晦者 韬晦:隐藏不露
D.冠屦焉,衣服焉 衣:穿衣
10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素车:古代凶丧之事所用的车。后以“素车白马”作为送葬之辞。
B.关中:四关之内。据《史记》“关中阻山河四塞”句,“四关”指“东函谷关,南武关,西大散关,北萧关”。
C.玉帛:圭璋和束帛。古代诸侯祭祀时用的祭品,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D.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此处借指陷入灾难的人民。
10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2)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107.材料(二)中认为楚籍之“谋”是什么?结合材料(一)概括其入关后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为谁辛苦为谁甜”出自唐代罗隐的《蜂》,全诗为:“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通过吟咏蜜蜂采花酿蜜供人享用这一自然现象,表现了他对社会和历史问题的思考。
故选B。
2.A
3.①对友人的劝慰之情,溪州虽远,但治理百姓的责任重大。②借灞桥折柳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③与友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友人和“我”虽然相距遥远,心却相通。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携带良医前去救治”错误。“就中南土藉良医”指的是战乱频仍的南方需要好的官员(良吏)来治理,而非字面的医生之意。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官职不须轻远地,生灵只是计临时”,做官不能只关心远近,需要关注百姓的生活等,也就是需要把治理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标题为“送溪州使君”,交代地点“溪州”,很显然此地遥远,这是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宽慰之情,劝告友人要以治理百姓为己任。“灞桥酒盏黔巫月”,结合注释②分析,“灞桥折柳”的意思是在灞桥上折杨柳枝,赠送给即将离别之人。此处写“灞桥酒盏”,运用典故,送别友人,不忍离开,抒发依依惜别之情。“从此江心两所思”,从此以后,虽然相距遥远,但是仍然“心相思”,都在内心牵挂对方,思念对方,彼此心心相通。这是对分别后的想象,抒发别后的思念之情。
4.A
5.①尾联上句运用白描的手法,“一船明月一竿竹”简单勾勒出诗人泛游江湖的洒脱形象;下句用典,自然化用范蠡归隐五湖和陶渊明“归去来”的典故,两句表明诗人意欲归隐之情。
②然而归隐只不过是在仕途失意时聊以慰藉的话,两句看似明快洒脱,实则蕴含了深沉的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所谓的晚唐“圣代”的辛辣讽刺。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突出诗人内心的愉悦”错误。首联表面写乐景,抒乐情,实为反语,自我解嘲。一个“又”字实则点出诗人连年不第的无限伤心。
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
尾联的上句是写景,写了小船、明月、竹竿这三个意象,通过这三个意象粗笔勾勒出诗人泛游江湖的洒脱形象,从写景的手法来看,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下句中“五湖”运用了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乘轻舟以隐于五湖的典故,“归去来”运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典故,这两句通过用典,表明了诗人意欲归隐之情。
诗歌的颈联写到“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意思是当代也知道世间没有无用之人,但是显贵门第却未必用我这种无才之人。“圣代”本应谋身易,本应“无弃物”,而诗人却壮志难酬,表达了对当局的讽刺,所以尾联的归隐表面上是作者在仕途失意时聊以慰藉自己的话,看似明快洒脱,实则蕴含了深沉的悲愤与不平,表达了对所谓的晚唐“圣代”的辛辣讽刺。
6.C
7.(1)首联借事抒情,流露昔日游览之乐。两个“值”字足见昔日在锦江春秋两度同赏胜景时的惬意快乐,对美景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2)颔联、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对锦江的留恋、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以及离愁别恨之苦。
①颔:芳草碍马,好云遮楼含蓄表达友人殷勤挽留之深情,表达对锦江的留恋和对朋友依依不舍。
②颈:借助山萦绕着别恨,水带着离情传达了诗人离别之恨;
(3)尾联以景结情,表达怀念(思念)友人的深情。回头远望锦城,远树朦胧,云遮雾绕,以此收束全篇,寄写思念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实写眼前山水相送的画面”错误。山水相送的画面是作者的回忆和梦中所现,属于虚笔,并非实写眼前之景。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景关系的把握能力。
首联以赋体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两个“值”字,蕴含际此春秋佳日之意。这两句所携带的感情,直灌全篇。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彩。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而且很带了几分俏皮的味道。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属于借景抒情。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诗人把中间二联“芳草”“好云”“断山”“流水”的缠绵情意,都归落到对友人的怀念上去,说:“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用景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8.A
9.诗题虽为咏《菊》,主旨也在赞颂菊花的高洁气质以抒心曲,全篇却不着一“菊”字,菊与“情”皆“神于诗”中,妙合无垠,表现出诗人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技巧。
首联犹如一幅秋菊图,铺现出时间地点和诗中吟咏的对象。画面背景适值深秋时节,各路花仙早已悄然遁去难觅芳踪了。秋风萧瑟之中,只有篱笆下的数枝秋菊迎着风寒,倔强地挺立着,散发着清新的芳香。
颔联寥寥两笔就将秋风吹拂中菊花次第绽开的动态勾勒出来,真可谓妙笔“生”花。
颈联巧妙地借用了东晋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暗示自己如菊的品格和对菊的癖爱。
尾联告诫那些在春光中争奇斗艳的花卉,不要因为自己占有春天而轻薄开在岁暮深秋的菊花。暗寓诗人美好的精神追求、坚贞的品格和清高的情怀。并非凡俗之辈可知,这正是借花喻人、以物托志之笔。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综合理解能力。
A.“透露菊花独自开放的凄凉心境”理解错误。“数枝聊自芳”,这“数枝”花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艳丽的色彩,并不是凄凉心境。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全文四十个字却没有出现一个菊花的“菊”字,但是细看其中的每一句诗句,都在咏叹菊花的品格。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诗歌一开始就写菊花绽放的季节。都到了岁末年初的时候了,一年将近结束的时候了,在篱笆边有几只菊花却傲立霜雪开得正欢。本来秋天的季节,天地间都是一片的萧瑟,但是菊花的开放却为这里增添了艳丽的色彩。
菊花的美丽是如何展现出来的呢?“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才流溢出来。一种是白色的菊花,一种是金色的菊花,都是极其美丽的花朵。
但是如此美丽的菊花,却在着人世间受尽沧桑。“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菊花傲立霜雪,但是用菊花酿成的酒却只能是一个贫苦之士的饮料。当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山林,喜爱菊花酒,可他毕竟是一介布衣。所以千百年来就成为了贫寒之士纵酒山林的代表和象征。
“一生青女霜”,则更是侧重于菊花傲立霜雪的姿态。秋冬时节霜雪会越来越重,但是菊花却依然能够傲雪开放,这是多么不平凡的高洁!
所以这两句诗表面上写的是菊花,但实际上却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感慨。毕竟他恃才傲物,为当时的达官贵人所不容,人生历尽沧桑也是在所难免。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最后两句则是把菊花和春天盛开的花朵做了一个比较。春天的花朵,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沾沾自喜呢?你不过是凭着温暖的春风才开放了。而菊花在秋天开放,虽然受尽凄凉,却绽开一朵娇艳的花朵。这是大自然特有的安排,这也是菊花特定的高洁的品性。
言外之意也就是说你们那些人官运亨通,也不要瞧不起白衣人。自古伴君如伴虎,你们每天不也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吗?虽然我是一介布衣,虽然我只是这凄凉秋天的一朵鲜花,但是我活得自由,活得坦荡。
这首古诗其实非常值得咀嚼。诗人表面上看的只是写的是一朵菊花,但是暗含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同时,对于这自己人生失意的原因,也就是那些达官贵人的阻拦,甚至是尸位素餐,他也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10.B
11.①春暖花开是好景,再用“又”字,表面是又见春天之喜,实际蕴含着诗人多年应试不第、岁月蹉跎的无限伤心;②一边明明是“行客”的无奈,却反说自己心悠哉,装作乐天派的样子;③颈联说,碰上了人尽其才的圣明时代,而自己却是非才之人,都是反语反讽,内含不得志的愤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终南山好景正等着自己去归隐”错误,终南捷径的典故,指通过“隐居”离京城不远的终南山,让自己带上高士的光环,从而更易获得官位。诗人此处是说自己不可能通过此终南捷径去实现抱负了。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点明春暖花开时节,行客心情悠然,表达了对江春美景的喜爱。结合注解可知,诗人此时困居长安、久试不第,只能通过醉酒来麻痹自己,对仕途灰心失望。首联实际蕴含着诗人多年应试不第、岁月蹉跎的无限伤心;
颈联“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说自己知道在圣明的时代没有被遗弃的人才,任用的都是有才华之人,像我这种无才之人不会得到重用。以反语相讽,似扬实抑,说自己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表达对对官场科举虚伪腐败的讽刺。
12.D
13.①颔联诗人在锦江美景之中濡染着浓烈的感彩,表达了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本联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流连忘返,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它们如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连绵不尽的芳草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②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③中间两联景中藏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写锦江地上的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作者只说物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人的情感,含蓄而有韵味。
【分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语言粗犷豪迈”错误,中间两联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山、水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借景抒情,语言含蓄隽永。尾联用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寄写自己的情思,结束全篇,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赏析诗中的“有我之境”,即抓住题干中“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分析诗中表现诗人的情感等。
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意思是:芳草有情碍马蹄不让我们走,彩云片片把楼阁层层来遮掩。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彩。这两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诗人却说,是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字、“遮”字用笔迂回,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之妙。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感情真挚而语言流丽,可谓神句。
颈联“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意思是:青山把我们隔断产生了别恨,绿水把离愁梦中送到我心田。这一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发出咽泣之声。美丽多情的锦城,的确使人魂牵梦绕,肝肠寸断。
中间二联分别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山脉、河流的可爱和多情,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故诗中的物“皆著我之色彩”,体现了王国维的“有我之境”。
14.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手法),把蜂当成人来写,形象生动可感。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蜂的动作描写细腻可感,如“选”“收拾”“人”等,把蜂的忙碌写得活灵活现。③语言幽默风趣,如把花称为“群芳”、蜂房称为“洞房”。
15.不相同。①姚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花,最后酿成蜜,虽然辛苦奔波,但是想到能为众人带来幸福,辛苦又算什么呢?赞美了蜜蜂大公无私、造福众人的高尚品质,也表达了作者为公为民的情怀。②罗诗认为蜜蜂勤劳采蜜,但最后的成果都被他人享用,自己什么好处也没有。作者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蜜蜂不值得如此辛苦。作者用蜜蜂来影射世上那些争利积财者,他们往往徒劳无益。既有同情又有嘲讽。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回顾鉴赏的角度,一般有修辞角度、动静虚实角度、感官角度、方位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然后把握诗句所写内容。“百花头上选群芳,收拾香腴入洞房”,意思是蜜蜂在百花上飞来飞去挑选可以采蜜的对象,采得花粉后飞入蜂房,诗句中,“选”“收拾”“入”这些都是动词,这是细节描写,本都是写人的动作,而此处用来描写蜂采蜜,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赋予蜜蜂以人的特色,把蜜蜂忙来忙去采蜜的形象凸显出来;“群芳”是指鲜花,“洞房”是指蜂房,作者却用群芳、洞房这些与人相关的文字来写,语言幽默风趣。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姚诗,诗歌前两句是对蜜蜂采集花粉的描写,最后两句说“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意思是“只要炼蜜而成让众人享得甘甜,即使自己受苦受累又算什么呢”,诗歌赞美了蜜蜂造福众人大公无私的精神,诗人以蜜蜂自况,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公全心为民的情怀。
再看罗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前两句是写蜜蜂勤劳采蜜,不管是“平地”,还是“山尖”,都是蜜蜂采蜜的地方;“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后两句是写蜜蜂劳动后的成果被他人享用,一句“为谁辛苦为谁甜”让诗人对蜜蜂劳作的意义产生怀疑,诗人对蜜蜂既有同情又有嘲讽,同情他们辛苦劳作最终却一无所获,嘲讽他们争利积财最后却徒劳无益。
16.A
17.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①首联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颔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颈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②首联写人间“欢笑”,与尾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对比。再如写谢女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对比。在这样的对比里,表达出了天上不如人间。③从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这样的对比,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突出了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
【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A.“上句实写”“下句想象”错误,“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应该是上句想象,下句实写。
故选A。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首联:“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首句是想象牛郎织女在银河边看到角宿和荷花。这是指天上说的。下句指人间,有一家人家欢笑地在院子里铺置红布的筵席,摆上瓜果,来穿针乞巧。本联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
颈联:“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上一句指天上,香帐制作成功,安排得很美好。“排窈窕”,在诗中既指安排得很好,也指安排好织女。这联下一句指人间,那家人家的妇女引线穿针来乞巧。穿好针来拜美好的织女星。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古代计时的铜壶滴漏报天将亮了,牛郎织女又要分别了,所以惆怅茫然,这样相会的佳期又要等一年。本联再次构成天上与人间的对照。
第一联“一家欢笑设红筵”写人间“欢笑”,第四联“惆怅佳期又一年”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就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
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但每联都相应写人间的男女,显然有处处对照的意思。一要找出前三联句子内部的对比,二要找出诗歌中“乐”与“悲”的对比,三要分清何处写天上,何处写人间,到底要突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8.B
19.①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②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③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分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错误。范诗的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相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满目萧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本诗颔联的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放牧在塞上的草原。描写的是雄健浑厚的西北秋景,表达的是戍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两首诗的意境不同。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颔联“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描写的是塞外的秋景,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放牧在塞上的草原。作者通过写远景“征鸿”的消逝和近景“战马”的悠闲,为我们描绘了西北地区秋季高远空阔、寂静辽远的景象。
“征鸿过尽”“战马闲来”,作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借物的悠然状态从侧面反映出夏州在胡常侍的镇守下兵强马壮的景象,借此表达了对胡常侍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披肝沥胆,献身国家的豪情壮志做铺垫。
20.D
21.(1)描写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2)扇子闲挂时招引蝴蝶,表现扇中牡丹画得栩栩如生;频频摇动不怕落一身的灰尘,表现作者对扇子的喜爱,这都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3)扇中的牡丹就像生长在天上的花一样,表达对所画牡丹的赞美之情,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错误,诗歌表达对牡丹的赞美,没有暗含着对盛世昌隆的赞美,过度解读。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颔联“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随着画笔的移动,参差不齐的叶子展现在了扇子上,一朵朵花儿也都随着清风盛开,用牡丹叶“参差长”、花“次第开”的动态生长情境侧面表现画者的技艺精妙。
颈联“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扇子闲挂着的时候,多次引来蝴蝶在上面停留,频频摇动也不怕落了一身的灰尘,写出牡丹因画得栩栩如生而招引蝴蝶,诗人因喜爱扇子而爱不释手,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尾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妲娥月里栽”,画上的牡丹根系不生长在地上,好似是嫦娥栽在月亮上一样,扇中的牡丹就像天上的仙花,表达对所画牡丹的喜爱之情,这也是从侧面烘托画者的技艺精妙。
22.D
23.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移情于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明明诗人为美景流连忘返,诗中却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好云”“碍马”“遮楼”等词赋予“物”以人的灵性和情感,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碍”“遮”两字用笔迂回,不仅有从对面将人写出、令人神往之妙,且正话反说,于俏皮之中别有滋味。
【分析】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D.“同时暗含英雄迟暮、老大无成之感”分析错误,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颔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所见之美,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彩。这两句诗,诗人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意态潇洒娴雅,达到了神而化之的地步。在写景中表现诗人的情感:通过写锦江的地上芳草、空中好云,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作者只说锦城的草、云的美好多情,而不直说蔡氏兄弟的多情,含蓄而有韵味。另外,作者在这两句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在“芳草”“碍马”,“好云”“遮楼”等词中,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24.C
25.示例一:颔联。颔联对仗工整,以“北海尊”礼赞裴郎中的待客风度,以“东阳楼”称美与会者的喷薄诗才,再现了昔日朋友聚会的欢乐场景,用语典雅,表意通俗,读来脍炙人口。
示例二:尾联。尾联巧用借代,用“江南旧歌曲”指代南朝一脉相传的清乐,用“吴姬”指代吴地歌女,化繁为简,以奇代凡,使语句形象突出、特点鲜明。
【分析】2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颔联与颈联不是“将昔日的欢乐与朋友的升迁进行了对比”,而是将自己为官在外有负百姓期望与朋友的官途顺利进行对比。
故选C。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固定,只要结合诗句从语言、技巧、情感等方面做出分析与鉴赏即可。
比如,本诗颔联“北海尊中常有酒,东阳楼上岂无诗”用北海尊比喻主人好客之心,紧接着想起自己在东阳楼上又岂能无诗,对仗工整,用典精妙,再现了昔日朋友聚会的欢乐场景,用语虽然典雅,但表意十分通俗,读来朗朗上口。
再比如,本诗尾联“闻说江南旧歌曲,至今犹自唱吴姬”意思是,至今能表演非常本色的南朝清乐的,仍是来自吴地的歌女。此句巧用借代,化繁为简,以奇代凡,使得整联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字精练。
26.D
27.①对菊花的喜爱之情;②对自己屡试不第的命运的伤感之情;③对官场得意的公卿任意排挤文士的不满;④甘为白衣的旷达和坦然。
【分析】26.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表现菊花坚贞不屈的傲岸品格”错误。诗歌颈联中“白衣”代指平民,“千载白衣酒”意为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一生青女霜”是说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故选D。
27.本题考查理学生解概括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开头两句“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是写:一年将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想不到篱笆旁边的数枝菊花开放了,为凄冷的深秋增添了艳丽的色彩。颔联“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放,清香就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所以前四句描绘了菊花悠然自得的情状和美丽芳香的形象,表达了对菊花的喜爱之情。
颈联“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是说:虽是一介平民,但也有饮酒作乐的自由和潇洒,这一生都遭受寒霜,历经沧桑。这两句作者以菊花自比,饱含了对自己屡试不第的人生命运的慨叹。
尾联“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作者以警告的口吻告诫春天的花丛不要轻浮刻薄,菊花虽然开在秋天,但菊花和春花各有各的特点。作者借此表达对那些官场得意的公卿的不满,以及甘于享受一介白衣的自由和坦然,表现出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
28.C
29.(1)三四句由近及远,极写锦城绮丽风光:游人骑着马,马蹄踢踏着茂密的青草沙沙作响,远处一带葱绿的山峦白云萦绕,参差的亭台楼阁透过云缝若隐若现。
(2)明为写景之笔却濡染着浓烈的感彩:①运用拟人,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②连绵不尽的芳草也像两位昆仲一样不愿放自己离开,总是有意绊着马蹄,让诗人再逗留一些时候;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总是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不让诗人望见故乡触动乡愁而在此地多停留。③借此表达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亦可)
【分析】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C.“抒写了离愁别恨和思乡之情”错。颈联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达了诗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和对朋友的依恋难舍,并不是抒发思乡之情。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颔联“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游人骑着马,马蹄踢踏着茂密的青草沙沙作响,远处一带葱绿的山峦白云萦绕,参差的亭台楼阁透过云缝若隐若现。此联具体写锦江游踪,极写锦城绮丽风光,写景之笔濡染着浓烈的感彩。
这两句分别承“前值东风”与“后值秋”而来,写出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留恋。
上句写春景。诗人写春游锦城时,锦江畔春草芊眠,诗人为之流连忘返。运用拟人,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色,却偏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说连绵不尽的芳草,好像两位昆仲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
下句写秋景。秋游锦城时,秋云舒卷,云与楼相映衬而景色更美,故称“好云”。诗人为之目摇神移,而他说那美丽的云彩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与“遮”描述使人神往不已的开心事,正话反说,显得别有滋味。这两句诗由近及远,诗人表达诗人对锦江风物人情的赞美和留恋之情。以情取景,以景写情,物我交融。
30.B
31.①选用了雄浑壮阔的边塞意象;②讴歌了戍边将士忠贞报国的高贵品格;③激荡着诗人积极乐观的爱国热忱。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境相近”错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飞回了衡阳,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满目萧条,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意境。本诗颔联“征鸿过尽边云阔,战马闲来塞草秋”的意思是: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描写的是雄健浑厚的西北秋景,表达的是戍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两者的意境不同。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诗气象宏阔,笔力雄健。诗人放眼于边塞,写出壮士威猛,楼墙坚固,军队整齐,描绘出了一幅高远辽阔、气象恢弘的西北秋景图。诗人首先从典故起兴,用赫连勃勃的百尺高台来渲染夏州要塞的威武雄壮。然后马上进入正面描写,只见胡常侍的部队军容整齐,兵强马壮,大刀长戟,骁勇善战。鸿雁远飞,消失在辽阔的天际,战马闲来,牧放在塞上的草原。将军您早已胸怀社稷,为国家披肝沥胆,而不会求田问舍,为子孙谋取钱财。陇蜀一带从来是兵家必争、事端多发之地,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有您镇守要塞,实乃民族之幸、社稷之幸啊!诗人句句铿锵有力,挥洒自如,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充满对边塞将士的崇高赞美。
32.D
33.画面:作者的视线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高远寥廓的西北秋景图。由夏州城楼上远远望去,雁阵渐渐消失在天际,秋日的天空更显得空阔辽远;夏州城下,战马悠闲地啃食着野草。作用:雄健浑厚的景物描写,为下文赞颂守边将士为国奉献的豪情作了充分的铺垫。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国家虽已不是多事之秋”错,诗的尾联“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意思是,听说陇蜀一带现在事端仍旧多发,可喜的是您正值盛年还未白头。可是选项中却说国家已经不是多事之秋,所以错误。
故选D。
33.本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