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句谚语中体现的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A.温度 B.水分 C.光照 D.土壤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都体现了( )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3.下列对诗句或谚语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竞争的关系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反映一条食物链:蝉→螳螂→黄雀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4.下列词语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 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
C.春天来了,一片绿色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昆虫种类丰富,约占所有动物总数的67%。在30000多种水生昆虫中只有约250﹣350种昆虫与海洋有关。关于这种现象,目前有多种推测。以下所列几种说法中,合理的( )
A.海洋中昆虫天敌很少
B.海洋中没有昆虫所需的食物
C.海水的高盐浓度会造成组织细胞失水
D.低氧导致昆虫不能在海水中存活
6.小林同学设计的“探究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中,不科学的步骤是( )
A.取一个纸盒并在盒底铺一层湿润的细沙
B.在纸盒左右分别盖上透明玻璃板和不透明的黑纸板
C.选取2只健康的鼠妇分别放在纸盒的左右两端
D.重复3次,观察并记录每只鼠妇的活动情况
7.下列现象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的是( )
A.在寒冷地区栽种的橘,果实又小又酸
B.高原地区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
C.葵花朵朵向太阳
D.大树底下好乘凉
8.地衣是由哪两种生物共同生活所组成的?( )
A.真菌与植物的根部 B.真菌与藻类
C.细菌与藻类 D.原生动物与藻类
9.菟丝子与豆科植物生活在一起,从大豆藤上吸取营养来维持自身的生活,这种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0.进入3月后我市已出现多次沙尘暴天气。草木还未生发是导致春季沙尘天气多发的原因之一。植被覆盖率高可以有效降低沙尘暴发,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描述与此相同的是(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风滚草随风翻滚,种子洒落荒漠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变色龙随环境不同改变体色
11.要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下列 4 个实验装置中,应该选择( )
A. B.
C. D.
12.《喜羊羊和灰太狼》中喜羊羊所在的羊群家族时代生活在青青草原上。以下能影响青青草原上羊群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
①草 ②阳光 ③空气 ④狼 ⑤兔子 ⑥土壤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设计如图甲、乙、丙三个实验装置(每个装置的铁盘中央已放入10只生长状态相同的鼠妇),一段时间后,观察各装置中10只鼠妇所在位置,重复进行四次实验,根据实验情况分析回答问题。
(1)如果要探究“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保证其它条件都适宜的前提下,小组同学应选择图中 实验装置,该实验的变量是 。重复四次实验后,统计出湿土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8只、9只、9只、10只。
(2)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小明同学选择图中甲装置进行实验,小丽同学选择图中乙装置进行实验,小刚同学选择图中丙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哪位同学所选择的实验装置更合理? (填“小明”或“小丽”或“小刚”)。你的理由是: 。选择正确装置的同学,重复四次实验后,统计出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1只、0只。
(3)实验中重复进行了四次实验,目的是: 。
(4)分析上述同学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
14.资料分析。
分析下列的材料,回答问题。
校园里有许多花草树木,有时发现树叶上有小毛毛虫,小毛毛虫往往给鸟类吃了;有时候还看到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钻出一两条蚯蚓,特别是下雨过后,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却能引来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校园里的一块地里原来种了很多小树苗,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里面杂草丛生,长势超过了小树苗。
(1)校园多种多样的生物,体现了校园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 的多样性。
(2)上述材料描述了植物间的 关系,动物间的 和 关系。
(3)影响校园里树木生长的环境因素有 和 两类。
(4)蚯蚓生活在潮湿、富有有机质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营养,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蚯蚓的活动过程又使得土壤疏松,土壤肥力提高,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15.生活中我们通常会用到一些描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谚语或诗句,这些谚语或诗句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分析下面的谚语和诗句,请利用所学生物学知识回答问题:
(1)“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 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两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自然界中很多生物都是成百上千个个体生活在一起,组成一个大“家庭”,它们之间既存在种内斗争,也存在 关系,有利于生存。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能够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重新利用。
(4)生物圈中,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生物种类千差万别,生态系统也因此多种多样。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在栽培、管理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主要的生产者是 ;“沧海桑田”是指 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其寓意是世事变化很大。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 的特征;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 的特征;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这属于 现象。
(6)所有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性;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比如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这对它躲避天敌十分有利,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风调雨顺”,其中的“调”:调和;“顺”:和协,意思是风雨及时适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2.【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解: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影响了大堤牢固性,洪水时容易溃堤,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大堤的影响。
故选:A。
【点评】熟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分析】(1)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如蚯蚓改良土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湿度等。
【解答】解:A、豆苗与杂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和无机盐以及生存的空间等,因此“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A正确;
B、蚂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表明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因此“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正确;
C、蝉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谚语生动地呈现出一条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C不正确;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所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关系和食物链的组成。
4.【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等几种方式。
【解答】解:A、“人间四月,草长莺飞”,后来多用“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A不符合题意。
B、“密树繁叶,遮天蔽日”的大体意思是密树繁叶能够遮蔽天空和太阳,形容事物体积庞大、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或形容生长茂盛,多指树木,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B符合题意。
C、“春天来了,一片绿色”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螳螂和蝉,螳螂吃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和螳螂,黄雀吃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能体现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5.【分析】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解答】解:昆虫种类丰富,占所有动物总数的。已知的水生昆虫约30000种,其中在海洋生活的昆虫仅为250~300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水的高盐浓度会造成动物的组织细胞失水,因此大多数的昆虫不能生活在海洋中。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6.【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因此取一个纸盒并在盒底铺一层湿润的细沙,A正确。
B、实验变量是光,因此在纸盒左右分别盖上透明玻璃板和不透明的黑纸板,B正确。
C、不能用2只鼠妇,所用鼠妇的数量要多,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C错误。
D、重复实验观察并记录每只鼠妇的活动情况,可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D正确。
故选:C。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7.【分析】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解答】解:A、寒冷地区栽种的橘,果实又小又酸,是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高原地区氧气稀薄,所以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高,是非生物因素空气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葵花朵朵向太阳,是非生物因素光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及光合作用对环境的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8.【分析】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共生.
【解答】解: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可以供给藻类水和无机盐。
故选:B。
【点评】此题很简单,明确地衣是真菌与藻类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就能轻松答题.
9.【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解答】解:寄生关系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在一起,对一种有利。对另一种(寄主)造成伤害的营养关系菟丝子和植物体之间的关系属于不同种生物之间的作用。由于光合作用需要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内进行,菟丝子的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菟丝子生长于大豆、柑橘等植物体上,遮挡光线,影响了大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菟丝子主要靠吸收大豆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来生存,对大豆造成伤害。因此,菟丝子与大豆的关系是寄生关系。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理解寄生关系的概念特点.
10.【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解答】解:A、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植被覆盖率高可以有效降低沙尘暴发,也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正确。
B、“风滚草随风翻滚,种子洒落荒漠”描述的是种子传播的方式,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B错误。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意思是螳螂在前面捕食蝉,黄雀在后面捕食螳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揭示的是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即吃与被吃的关系,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C错误。
D.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故“变色龙随环境不同改变体色”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D错误。
故选:A。
【点评】理解掌握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是解题的关键。
11.【分析】此题考查“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解答时从确定、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数据处理等方面入手。
【解答】解:该实验探究的是“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光照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A、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另一侧是干土,实验变量是水分,但是光影响鼠妇的生活,影响、干扰的实验结果。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无光照,另一侧是干土有光照,实验变量是不唯一。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并在该侧上盖上纸板,另一侧是干土,这样实验变量是水分和光照,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实验装置内一侧是湿土无光照,另一侧是干土有光照,实验变量是光照,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此题的关键是设置对照实验,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干扰。
12.【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解答】解:①草、④狼族、⑤兔子,都是生物,因此,都属于生物因素;②阳光、③空气、⑥土壤都是非生物,因此都属于非生物因素。所以,能影响草原上的羊群中某只羊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②阳光、③空气、⑥土壤。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二.解答题(共3小题)
13.【分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3)图中甲有两个变量,水分与光;乙装置设置了一个变量光;丙的变量是水分。
【解答】解:(1)如果要探究“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土壤潮湿度,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潮湿和干燥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就是形成以土壤潮湿度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组,应选择丙装置。
(2)如果要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小明同学选择图中甲装置进行实验,小丽同学选择图中乙装置进行实验,小刚同学选择图中丙装置进行实验,小丽同学所选择的实验装置更合理,因为乙装置控制了单一变量(或形成了对照实验)。
(3)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全班各组多次实验的平均值,这样多次实验的结果,可以减少误差。
(4)重复四次实验后,统计出湿土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8只、9只、9只、10只;在明亮处的鼠妇数量分别是1只、2只、0只、1只、0只,分析上述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实验结论:光和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故答案为:(1)丙;土壤潮湿度
(2)小丽;控制了单一变量(或形成了对照实验)
(3)减小实验误差(或提高可信度,或避免偶然性)
(4)光和土壤潮湿度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14.【分析】(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合作、共栖、共生、寄生、捕食、竞争。
(2)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的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解答】解:(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因此种校园多种多样的生物,体现了校园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2)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种小树苗的地方杂草丛生,影响了小树苗的生长,说明杂草和小树苗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树上的小毛毛虫被鸟类吃了,蚯蚓纷纷爬出地面上来,却能引来一群蚂蚁把蚯蚓搬走,说明毛毛虫和鸟类之间是吃与被吃的捕食关系。
(3)影响生物生长的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上题中生物因素包括毛毛虫、杂草;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等。
(4)生物不但能适应环境,还能改变环境,像上述题中的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能从土壤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这说明生物能适应这样阴暗潮湿的环境。蚯蚓的活动又使的土壤空隙增多,使得植物的根呼吸通畅,土壤肥力提高,这又说明生物还能影响改变环境。
故案答为:(1)生物种类;
(2)竞争;吃;被吃;
(3)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
(4)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点评】对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的影响因素,可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掌握。
15.【分析】(1)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2)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3)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
(4)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5)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据此解答。
【解答】解:(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在强调水分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非生物因素;
(2)社群行为是群体内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成员间有明确分工的动物群集行为,有的高等动物还形成等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分工合作而有利于生存;
(3)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残枝落叶,动物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的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能将花瓣中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物质并供植物体重新利用。
(4)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稻田生态系统需要在栽培、管理等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主要的生产者是水稻;“沧海桑田”是指荒漠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转变,其寓意是世事变化很大;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中蕴含了很多的生物学知识,“红杏出墙”是杏树受墙外阳光照射的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说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杏树伸到墙外的枝条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向光性的特征;杏树的种子种下后长出的是杏,而不是桃子,但是杏之间也有差别,并不是完全相同,说明了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存在着差异,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
(6)所有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同时,环境的不断变化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比如生活在雪地的老鼠毛色为白色,这对它躲避天敌十分有利,但如果降雪推迟,白色鼠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故答案为:(1)水分;
(2)合作;
(3)分解者;
(4)水稻;荒漠;
(5)应激性;向光性;变异;
(6)普遍;相对。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的生物知识,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生物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